國家社稷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國家社稷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城山三郎寫的 《官僚之夏》(三版) 和連曦的 血書:林昭的信仰、抗爭與殉道之旅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社稷- 中文维基百科【维基百科中文版网站】也說明:社稷 是中國古代君主的祭壇。“社”指社神,土地之神。 ... 中國古代國君都祭社稷,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收;後來就用“社稷”代指“國家”。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新雨 和臺灣商務所出版 。

中國文化大學 史學系 羅獨修所指導 郝逸杰的 論先秦秦漢隱士對國家興衰與軍事成敗之影響 (2021),提出國家社稷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隱士、隱逸、仕隱。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碩士班 李炳昭所指導 黃奕晨的 儒家五倫思想與教練領導行為之關聯性探析--大專公開組羽球隊的個案研究 (2019),提出因為有 儒家五倫思想、教練領導行為、羽球運動的重點而找出了 國家社稷的解答。

最後網站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民國百年紀念貼紙 - 蝦皮購物則補充:元旦#升旗#國旗#百年#蔣經國#勤政愛民#1124 #國旗貼紙#挺韓購買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民國百年紀念 ... 台灣銀行發行一臺灣國家公園采風系列一陽明山國家公園平鑄套幣.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國家社稷,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官僚之夏》(三版)

為了解決國家社稷的問題,作者城山三郎 這樣論述:

「身為公務員, 若只能眼睜睜看著無力的人民含淚入睡, 哪裡還需要政治與行政!」 ※ 連續120天榮登日本亞馬遜網路書店暢銷榜 ※ 日本NHK、TBS兩度改編電視劇 2009年台灣網友評選最讚日劇 ※ 囊括多項大獎的大師作品 不同凡響的時代鉅著   一心懸念!   堅持「我們是受雇於人民」的熱血官僚   克服人性拉扯,超越歧見鴻溝,   「無定量、無止境」地工作   這是一批菁英官員共譜日本「二次開國」,   締造驚異「東洋奇蹟」的故事   也是一曲深深牽繫你我生命,   波瀾壯闊的動人謳歌   一本深刻描述勇氣、希望與決心,讓百千萬人感動,燃燒熱血的故事!   「看著吧!我要將這

個國家,帶入更加振興繁榮的境地!」   二次大戰結束後,日本國土幾成廢墟,社會民生陷臨空前混亂,人民對國家信心盡失。這時,懷持著「振興國家」的堅定信念,被世人尊稱為「通產省先生」的經濟官僚——風越信吾,踏上了重振國土的奮鬥旅程。   同樣懷抱興國大志的首相池內、堅持國家必須對外開放的同僚玉木、為了替國內產業找尋出路而百折不撓的下屬庭野,以及心繫國家社稷不惜獻出生命的鮎川……   這批人承受著來自國內外的龐大壓力,展開了荒寂裡的漫漫長途,憑藉著無比堅韌的毅力與耐心,他們一步又一步地踏尋夢想,終於帶領日本晉升為全球第二大經濟國,讓全日本人民看見光明的未來!   ※本書於1996年(NHK)

、2009年(TBS)兩度改編為電視劇。2009年版本由佐藤浩市、堺雅人、高橋克實等人所主演。 名家推薦   他們都為《官僚之夏》動容與欽嘆——   蕭萬長‧關中‧胡志強‧陳菊‧田秋堇‧劉憶如‧何飛鵬‧詹宏志‧張瑞昌‧張鐵志‧茂呂美耶‧小葉日本台  

國家社稷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今天的兩位主人翁,一位是趙佶,另一位則是宋末元初的趙孟頫,兩人的共通點是藝術造詣高,同時也都是宋代開國皇帝趙匡胤的後代子孫,而趙佶更是鼎鼎大名的宋徽宗!
在治國上宋徽宗是位差勁的皇帝,他好大喜功、奢侈浪費、任用貪官,激起各地民變;而聯金滅遼的政策更是直接導致金兵南下入侵,造成他自己與他兒子欽宗雙雙被擄,客死異鄉,北宋也因此滅亡。但在藝術表現上,他卻是一位傑出的藝術家。尤其在書法及繪畫二方面,有著不凡的成就;尤其是獨創的瘦金體,更是流傳後世,雅俗共賞。如果趙佶不當皇帝,有可能會成為史上偉大的藝術家,可見把一個人放對位置非常重要,在職場是如此,國家社稷亦若是!
趙孟頫生於宋末,與宋徽宗相同的,他也是才華洋溢,成就非凡的藝術家!在書法上,趙孟頫與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並稱「楷書四大家」,而他倡導以書法之筆來繪畫,追求筆墨合一的境地,更是使得元代的山水有了極重要的變化,同時,這也將中國傳統山水畫帶入另一個新的境界!

想知道阿綱老師錄影時的小故事嗎?
還有更多有趣的內容~請上馮翊綱說文解字FB粉絲團
https://www.facebook.com/FCCSD2016/

論先秦秦漢隱士對國家興衰與軍事成敗之影響

為了解決國家社稷的問題,作者郝逸杰 這樣論述:

隱士作為中國文化的特色之一,其出現時間可推至黃帝時期。隱士的出現,並不意味隱逸思想已然成型。中國隱逸思想的出現,是孔子提出「無道則隱」後才正式確立。孔子的「無道則隱」,是根據歷史中隱士的行誼,及當時的現實環境,為士人所制定仕、隱原則。之後儒家在孔子的理論基礎上持續發展,將士人去就的標準,更進一步的加以確定。道家則是另闢新徑,以「無為有國者所羈」的態度,斷絕一切與身外物相關的欲望,以順乎自然的方式,與道合一。法家則是站在君主、國家的立場,對隱士抱以負面的看法。認為隱士乃屬欺世盜名之徒,將之視為危國的「五蠹」之一。自三代至兩漢以來的隱者,在行為思想上均有其時代的特質。成湯得伊尹而建商、武丁舉傅說

而中興;周文王得姜太公,故武王能克商建周;春秋時代諸侯得隱者之助,故能稱霸諸侯。在軍事上,隱者的參與亦攸關軍事行動的成敗。魯莊公時憑曹劌的「一鼓作氣」,在長勺之役中魯國大敗齊軍;晉文公任用郤缺,擒獲白狄首領,解決白狄長期對晉的威脅;孫臏以「圍魏救趙」、「減竈之法」,兩次大敗魏軍,奠定齊國軍事實力。在國家救亡圖存的事件中,鄭國燭之武退秦師以保鄭國;魏之朱亥、侯嬴助魏信陵君奪取兵權、魯仲連義不帝秦解趙國邯鄲之危,再再證明隱者在國家興衰、軍事行動上的成就。正因為隱者對國家具有如此的重要性,故歷來君主、帝王均對隱者極為重視。時至秦、漢,因應時代的需求,隱者不仕的情形並未消退。隱者不願出仕的原因,正反映

出各個時代其所面臨的問題不同。大體而言,隱者不仕的原因,可概分為政治及個人的因素。所謂政治的因素,即是儒家所謂的「無道則隱」。王莽篡漢,即是「無道」之時,故士人紛紛退隱不仕。此外,有感政治的險惡,因而退隱不仕。范蠡於滅吳後離開句踐,張良以學「導引之術」之名,淡出政治圈,就是有感政治的險惡,毅然退出以保全其性命。在個人的因素方面,主要是以隱者心性取向而言,或是專注於學問的研究、或是以道家的思想「勿為國所羈」而不仕。王莽篡漢後,政權的掌有者則希望藉由隱者的出仕,獲得人民的認同,以證明其政權的合法性。招聘隱者的目的,無非就是為了穩固其政權的合法性,而非著重隱者的才能。這個趨勢持續發展到東漢,僅重隱者

是否具有高名,卻不重隱者是否具有真才實學。從隱逸思想的產生,以及在各時期隱者對國家、社會等方面的表現,證明隱者對國家、社會所具有的價值。即使到了西漢之後的發展,統治階層所重視的是隱者的支持,而非其治國才能,但也不能抹滅隱者的價值。隱者雖然不仕,但在民間致力文化、教育以及端正風俗,亦有其具體成績。號稱「經學大師」的鄭玄,就是在其閉門期間註疏典籍、並隱居教學,保留中國文化,居功甚偉。透過對先秦至兩漢隱者的分析,證明隱者在政治、軍事、文化上均有其重大的貢獻,絕非今人所謂是一種消極的態度,是失敗主義者、個人失義者。

血書:林昭的信仰、抗爭與殉道之旅

為了解決國家社稷的問題,作者連曦 這樣論述:

歷史學大家余英時特別題字書名 已故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劉曉波盛讚林昭是「當代中國僅存的自由之聲」 她以信仰與意志,抗爭八年;她以血與墨,書寫幾十萬字,刻劃不羈的青春。     林昭的一生可謂近代中國史的縮影。     林昭出生於戰間期,童年經歷過國民黨的統治,因此自幼時就心繫革命與中國共產黨,甚至因為其父彭國彥早年沒有支持革命,而毅然決然地捨棄了家族姓氏。新中國成立後,林昭加入了共青團,也開始了她對自我信念的掙扎與衝突。她曾經信仰左派理論與馬克思主義、對中國共產黨十分信任與忠誠,甚至難以接受自己屬於「小資產階級」的過去,積極參與共產黨的下鄉運動。然而,林昭逐漸無

法容忍中國共產黨的殘忍。1959年,她在地下刊物《星火》上批評毛澤東的大躍進政策,隔年被捕入獄,判決20年有期徒刑。     長達八年的牢獄之災,使她受到各式酷刑,儘管遭遇了食物不足、暴力、虐待的痛苦,仍未阻斷林昭救國救民的意念。在獄中,患有肺結核的林昭,秉持著對人性與基督的信仰,以血為墨寫下多達二十萬字的「自由書」,不斷控訴中國共產黨不當的政策與作為,用生命寫下她對國家社稷發展的關懷,展現她以卵擊石、不屈不撓的一生。     林昭簡史     1932年1月23日,生於江蘇蘇州,原名彭令昭。     1947年,入讀基督教監理會創辦的蘇州景海女子師範學

校,不久後受洗成為基督徒。     1948 年,祕密加入中國共產黨;翌年因未服從命令而失去黨籍。     1949年,畢業於景海女師,之後不顧父母反對,入中共蘇南區委開辦的蘇南新聞專科學校受訓成為紅色記者。     1950年,畢業於蘇南新專,加入蘇州農工團、投身「土改」,力求重新入黨。     1954年,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新聞專業,就學期間曾任《北京大學校刊》、《北大詩刊》和學生文藝刊物《紅樓》編輯。     1958年,因於1957年參加北大「五.一九」民主運動而被劃為「右派」,留校接受「監督改造」。     1960年,因參

與出版譴責中共苛政和「大躍進」的地下刊物《星火》被捕入獄。     1962年,保外就醫,其間起草「政治綱領」,計畫創建「中國自由青年戰鬥聯盟」,同年第二次被捕入獄,先後在上海提籃橋監獄和上海市第一看守所受長達二年六個月的審前監禁,其間遭受酷刑並開始寫血書進行反抗。     1965年5月31日,被上海市靜安區人民法院以「『中國自由青年戰鬥聯盟』反革命集團主犯」罪名判處20年有期徒刑 。   1965~1968年,監禁於提籃橋監獄;期間堅持其「上帝僕人的路線」,兼用筆墨和鮮血寫下致《人民日報》編輯部、聯合國和母親等共約五十萬,鞭撻中共「極權暴虐」的文字,宣告「奴役

他人者同樣地不得自由!」     1968年,改判死刑,於4月29日在提籃橋監獄內被槍決;時年36歲。     1980~1981年,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撤銷對林昭的死刑判決,二次宣告她無罪。   本書特色     1.藉由大量的史料與第一手的訪查,撥去盤桓在北京才女林昭身上的疑雲,重新建構林昭的一生。   2.描繪新中國誕生前後的政治發展,包括共產黨成立、大躍進運動、文化大革命等。   3.呈現大時代下知識分子堅忍的意志與信念,以及他們面臨的認同衝突。   含淚推薦   中國女性主義學者/獨立紀錄片導演 艾曉明   牛津大學國際關係學博

士 汪浩   作家 章詒和   中央研究院近史所特聘研究員 黃克武   《她們的征途》作者/記者 趙思樂   流亡作家 廖亦武   作家/出版人 顏擇雅   (依姓氏筆畫排列)   林昭是當代中國知識份子中一位罕見的抗爭者。迄今為止,我們沒有看到任何人像她那樣,留下如此壯烈和驚世駭俗的獄中寫作。連曦教授的研究是具有開創性的,他深刻地闡述了林昭遺稿的思想價值,從而在一曲時代的悲歌中揭示出林昭從共產主義的信徒到回歸基督,並以此信仰反抗極權暴政直至犧牲的血淚歷程,並呈現了這一切對未來中國的感召力。──中國女性主義學者/獨立紀錄片導演 艾曉明   中國人終生勞苦,似乎都在沉默地接受,其實不然。他們

表面謙恭平靜,內心則蛰伏著反叛和渴望。林昭的與眾不同在於:他以天下為胸壑,公開表達了反叛與渴望。1968年,林昭以反革命罪被槍決,從此年輕的生命從清水走向白雲,在天空漫遊、沖盪,讓我們永遠仰望。──作家 章詒和   這應是中文世界首本正式出版的林昭傳。林昭作為中國民主運動的「女神」已近20年,在連曦筆下,她不是完美的女神,而是堅定與瘋狂交雜的尖叫,劃破時代黑幕的人之啼聲。──《她們的征途》作者 趙思樂   此書深深打動了我:這當代中國信仰史中最慘烈的殉難,本該被當今數千萬中國基督徒閱讀並傳播,然而,林昭在中國依舊是禁區,知道的人很少,所以連曦的見證文字具有開創性。──流亡作家 廖亦武 媒

體讚譽   故事扣人心弦──《華盛頓時報》   《血書》考證精細、無所避諱。這一複雜、勇烈的歷史人物的故事不帶感傷卻感人至深。──《今日基督教》(Christianity Today)   《血書》感人至深,深值一讀……林昭情感豪放又不無脆弱,作者敘事中保持著審美的距離。——《南華早報》(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血書》是近年有關共產制度下捍衛人權的抗爭最重要的著述之一……研究十分深入、極具可讀性。──《紐約書評》   《血書》凸顯了宗教信仰在反抗極權制度的英勇抗爭中所扮演的角色。——《洛杉磯書評》   人們喜用巨幅歷史畫面來展現中國的成就與失敗。那

些為改變社會而英勇奮鬥的鮮活的個體則每每淡出了視野。《血書》最能彌補此種失憶。林昭險些從人們的記憶中被抹去。如今她的公民勇氣將成為榜樣,激勵中國和世界各地的人民。──James Fallows, Atlantic  

儒家五倫思想與教練領導行為之關聯性探析--大專公開組羽球隊的個案研究

為了解決國家社稷的問題,作者黃奕晨 這樣論述: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專公開組羽球隊教練領導行為,以及探討五倫觀點與教練領導行為之關聯性。研究方法:採用個案研究法以及深度訪談進行資料蒐集與分析,從兩支大專公開組羽球隊中挑選2名教練、2名助教兼選手以及6名選手作為訪談對象。最後,將教練訪談資料、選手訪談資料,以及文獻資料透過三角交叉檢驗法進行分析,撰寫結論與建議。結果與討論:大專公開組羽球隊存在家長式領導行為模式。教練領導行為與五倫觀點可能有相關。其關聯性在於教練領導行為下,教練與球隊關係人的互動符合儒家的「十義」:父子倫中,教練領導選手,選手服從教練,履行「父慈子孝」;兄弟倫中,學長領導學弟時,學長友愛學弟,學弟尊重學長,履行「兄良弟

悌」;君臣倫中,教練領導選手完成學校主管交代的任務,履行「臣忠」;朋友倫中,選手感念教練的領導與付出,進而形成互信的朋友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