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社稷注音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國家社稷注音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沈智,張少華寫的 孟子精選200句:仁者無敵的性善論宗師 和中華書局編輯部的 中國人應知的國學常識 2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社稷的意思- 國語辭典 - 線上查也說明:注音 ㄕㄜˋ ㄐ一ˋ. 拼音 shè jì. 詞性 名詞. 基本釋義. ⒈ 土神和穀神,古時君主都祭祀社稷,後來就用社稷代表國家。 例將軍身被堅執銳,伐無道,誅暴秦,復立楚國之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達觀 和華品文創所出版 。

最後網站社稷的意思,社稷造句- 國語辭典則補充:社稷. 注音 ㄕㄜˋ ㄐ丨ˋ. 拼音 shèjì. 簡體社稷. 解釋〈書〉古代君主所祭祀的土神(社)和穀神(稷)的合稱;也借指國家。[例]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國家社稷注音,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孟子精選200句:仁者無敵的性善論宗師

為了解決國家社稷注音的問題,作者沈智,張少華 這樣論述:

  ★體悟正氣的思辯,兩百句《孟子》菁華,幫助您領略生命的真諦。   《孟子》一書充滿了不可戰勝的邏輯力量,   運用大量的排比、比喻等修辭手法論事說理,   使孟子的文章氣勢充沛,邏輯嚴密,使人嘆服不已!   《孟子》一書,以其充沛盛大的氣勢和無懈可擊的論辯而成為《四書》中最具文采的著作。本書囊括孟子思想的菁華,旁徵博引而深入淺出,對孟子經典名句加以圖解、分析,引領您思考探究人性中的向善之心,在兩百句之內通曉一部哲學經典。   作者簡介 沈智   專欄作者,國學文化推廣者,畢業於遼寧大學,多年以來專注於國學典籍的研究與傳播工作,曾出版多部相關暢銷作品。   第1章‧性善之道

001‧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 002‧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 003‧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 004‧惻隱之心,人皆有之。 005‧羞惡之心,人皆有之。 006‧恭敬之心,人皆有之。 007‧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008‧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於心。 009‧士之托於諸侯,非禮也。 010‧人人有貴於己者,弗思耳。 011‧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012‧人皆有所不忍,達之於其所忍,仁也。 013‧君子遠庖廚 014‧人不可以無恥 015‧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 016‧居仁由義,大人之事備矣。 017‧從其大體為大人,從其小體為小人。 018‧反身而誠

,樂莫大焉。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019‧君子不亮,惡乎執? 020‧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謂性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謂命也。 021‧西子蒙不潔,則人皆掩鼻而過之。 022‧仁者以其所愛,及其所不愛,不仁者以其所不愛,及其所愛。 023‧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 024‧久假而不歸,惡知其非有也。 025‧若決江河,沛然莫之能禦也。 026‧人皆可以為堯舜 027‧是不為也,非不能也。 028‧捨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 029‧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眾也。 030‧仁也者,人也。 031‧有不虞之譽,有求全之毀。 032‧知者無不知也,當務之為急。 033‧周於利者,凶年不能

殺;周於德者,邪世不能亂。 034‧富歲子弟多賴,凶歲子弟多暴。 035‧君子有終身之憂,無一朝之患也。 036‧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無益於得也,求在外者也。 037‧居移氣,養移體。 038‧嗜秦人之炙,無以異於嗜吾炙。夫物則亦有然者也。然則嗜炙亦有外與? 039‧故理義之悅我心,猶芻豢之悅我口。 040‧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041‧仁指不若人,則知惡之,心不若人,則不知惡,此之謂不知類也。 042‧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繼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 043‧君子所以異於人者,以其存心也。 044‧無為其所不為,無欲其所不欲。 045‧所惡執一者,為其賊

道也。 第2章‧修身之道 046‧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047‧其自任以天下之重也 048‧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 049‧若夫豪傑之士,雖無文王猶興。 050‧當今之世,捨我其誰也? 051‧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052‧養心莫善於寡欲 053‧人能無以饑渴之害為心害,則不及人不為憂矣。 054‧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055‧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慮患也深,故達。 056‧仁則榮,不仁則辱。 057‧苟不志於仁,終身憂辱,以陷於死亡。 058‧登東山而小魯,登太山而小天下。 059‧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 060‧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繼之以怒。繼之以怒,

則反夷矣。 061‧博學而詳說之,將以反說約也。 062‧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原。 063‧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064‧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 065‧山徑之蹊間,介然用之而成路。 066‧拱把之桐梓,人苟欲生之,皆知所以養之者。 067‧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068‧予不屑之教誨也者,是亦教誨之而已矣。 069‧於不可已而已者,無所不已。 070‧世俗所謂不孝者五 071‧事孰為大,事親為大;守孰為大,守身為大。 072‧養生者,不足以當大事;惟送死,可以當大事。 073‧後人悅之、好色、富貴,無足以解憂者,惟順於父母,可以解憂。 074‧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 07

5‧諱名不諱姓,姓所同也,名所獨也。 076‧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077‧君子有三樂 078‧恭敬而無實,君子不可虛拘。 079‧且古之君子,過則改之。今之君子,過則順之。 080‧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 081‧養其小者為小人,養其大者為大人。 082‧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 083‧匹夫之勇,敵一人者也。 084‧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085‧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 086‧不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無道,以身殉道。未聞以道殉乎人者也。 087‧出於其類,拔乎其萃。 088‧志士不忘在溝壑,勇士不忘喪其元。 089‧身不行道,不行於

妻子。 090‧經德不回,非以干祿也,言語必信,非以正行也。 091‧一國之善士,斯友一國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 092‧眾皆悅之,自以為是,而不可與入堯舜之,故曰德之賊也。 093‧故聞伯夷之風者,頑夫廉,懦夫有立志。 094‧賢不肖之相去,其間不能以寸。 095‧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聖,聖而不可知之謂神。 096‧欲知舜與蹠之分,無他,利與善之間也。 第3章‧處世之道 097‧孔子,聖之時者也。孔子之謂集大成。 098‧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魚而取熊掌者也。 099‧禮,朝廷不歷位而相與言,不逾階而相揖也。 100‧生,事之以禮,死,葬

之以禮,祭之以禮。可謂孝矣。 101‧親之過大而不怨,是愈疏也。親之過小而怨,是不可磯也。 102‧君子之所為,眾人固不識也。 103‧非禮之禮,非義之義,大人弗為。 104‧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 105‧春秋無義戰 106‧為人臣者懷仁義以事其君,為人子者懷仁義以事其父,為人弟者懷仁義以事其兄。 107‧無父無君,是禽獸也。 108‧其為人也小有才,未聞君子之大道也,則足以殺其軀而已矣。 109‧可以取,可以無取,取傷廉。 110‧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 111‧陳陳子曰:「古之君子何如則仕?」孟子曰:「所就三,所去三。」 112‧柳下惠,不以三公易其介。 113‧人知之,

亦囂囂,人不知,亦囂囂。 114‧事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 115‧不祥之實,蔽賢者當之。 116‧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 117‧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 118‧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 119‧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 120‧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 121‧殺人之父,人亦殺其父,殺人之兄,人亦殺其兄。 122‧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挾也。 123‧萬章問曰:「敢問交際何心也?」孟子曰:「恭也。」 124‧恭者不侮人,儉者發不奪人。 125‧說大人,則藐之,勿視其巍巍然。 126‧用下敬上,謂之貴貴;用上敬下,謂之尊賢。 127‧予豈

好辯哉,予不得已也。 128‧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129‧人之患在好為人師 130‧言人之不善,當如後患何? 131‧我無官守,我無言責,則吾進退,豈不綽綽然有餘裕哉。 132‧不素餐兮,孰大於是。 133‧夫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後人伐之。 134‧仕非為貧也,而有時乎為貧。 135‧五十步笑百步 136‧顧左右而言他 137‧盡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 138‧晉人有馮婦者,善搏虎,卒為善士。 139‧曰:「與少樂樂,與眾樂樂,孰樂?」曰:「不若與眾。」 140‧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 141‧國人皆曰可殺,然後察之,見可殺

焉,然後殺之。 142‧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鑽穴隙相窺,逾牆相從,則父母國人皆賤之。 143‧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權也。 144‧好名之人,能讓千乘之國。 145‧今吾子以鄰國為壑。水逆行,謂之洚水。洚水者,洪水也。仁人之所惡也 146‧月攘一雞,以待來年,然後已。 147‧猶以一杯水,救一車薪之火也。 148‧今之所謂良臣,古之所謂民賊也。 149‧有伊尹之志則可,無伊尹之志,則篡也。 150‧視不勝,猶勝也。 第4章‧為政之道 151‧國君好仁,天下無敵焉。 152‧仁者無敵 153‧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 154‧勿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

,失其心也。 155‧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惡於眾也。 156‧道二,仁與不仁而已矣。 157‧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 158‧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 159‧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60‧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 161‧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 162‧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163‧民事,不可緩也。 164‧不信仁賢,則國空虛。無禮義,則上下亂。 165‧以佚道使民,雖勞不怨。以生道殺民,雖死不怨殺者。 166‧君子之於物也,愛之而弗仁;於民也,仁之而弗親。 167‧聞誅一夫紂矣

,未聞弒君也。 168‧尊賢使能,俊傑在位,則天下之士,皆悅而願立於其朝矣。 169‧諸侯之寶三:人民、土地、政事。 170‧仁言,不如仁聲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 171‧君子引而不發,躍如也。 172‧無罪而殺士,則大夫可以去。 173‧君子之澤,五世而斬。 174‧民歸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誰能禦之? 175‧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 176‧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177‧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 178‧有事君人者,事是君則為容悅者也。有安社稷臣者,以安社稷為悅者也。 179‧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 180‧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 181‧賢者

而後樂此,不賢者雖有此不樂也。 182‧順天者存,逆天者亡。 183‧欲為君盡君道,欲為臣盡臣道。 184‧經界既正,分田制祿,可坐而定也。 185‧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 186‧王者之跡熄而詩亡,詩亡然後春秋作。 187‧上無禮,下無學,賊民興,喪無日矣。 188‧天子不能以天下與人 189‧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 190‧有貴戚之卿,有異姓之卿。 191‧以其小者,信其大者,奚可哉? 192‧夫君子所過者化,所存者神,上下與天地同流,豈曰小補之哉? 193‧以大事小者,樂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 194‧古之為關也,將以禦暴,今之為關也,將以為暴。 195‧君子用其

一,緩其二。 196‧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197‧君如彼何哉?強為善而已矣。 198‧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199‧王如好色,與百姓同之,於王何有? 200‧此四者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文王發政施仁,必先斯四者。 前言      孟子師承孔伋,繼承並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聖」之稱,與孔子並稱為「孔孟」。孟子思想深邃,包蘊博大;文章縱橫馳騁,極富雄辯色彩。但是孟子時代畢竟與今日相隔太遠,許多文章不能為世人讀懂。我們特別編寫本書,希望能幫助讀者領悟孟子思想的真諦。      程頤說:「孟子有功於聖門,不可勝言。仲尼只說一個仁字,孟子開口便說仁義

。仲尼只說一個志,孟子便說許多養氣出來。只此二字,其功甚多。」寥寥數語,便道出了孟子思想的特點。孟子強調仁義,宣導「性善論」。孟子認為,人都有天賦的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這是人與禽獸的區別所在。人性本善,只要自覺努力,提升自我道德,人人都可以成為像堯舜一樣道德完善的聖人。      現代人面對的誘惑和選擇數不勝數,很多時候不知如何抉擇,實際上,孟子早就為我們給出了答案。人要懂得取捨,在熊掌與魚翅不可得兼的時候要「捨魚而取熊掌」、「捨生而取義」。此外,人生於社會中,都要與周圍人發生聯繫,獨樂樂固然是好,但也要適當與眾樂樂,這樣才能使自我能力得到更大發揮。人總有失意之時,失意不失

志,困境中不絕望。困苦是磨礪人的財富,「天將降大任於斯人者,必先勞其筋骨,餓其體膚……增益其所不能。」這些內容讓讀者受益匪淺。      總的說來,本書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在解讀經典語句這方面,本書力求深入淺出。孟子的經典語句層出不窮,比如「行百里者,半於九十」、「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揠苗助長」、「五十步笑百步」等,皆膾炙人口。為了讓經典語句更加通俗易懂,我們給出了經典語句的原文及其譯文。譯文字斟句酌,準確無誤。我們還給文中的生僻字詞加了注音,給一些難懂詞語加了注釋。在疏通原文的基礎上,本書盡可能用淺易的語言來解讀經典語句,指出了經典語句的主旨和內

涵,供讀者參考。      二、本書為經典語句搭配了相關的精美插圖和故事連結。我們在古代版畫中精心挑選了大量的圖片,選圖時秉持寧缺毋濫的原則,每一幅圖片都保證清晰,每一幅圖片都與正文對應。本書的圖說也是字斟句酌,是我們在翻閱了大量資料、參考各方面觀點之後對孟子哲理和思想的一種全新解讀。我們還從傳世典籍中篩選了許多生動活潑的故事,讀者在閱讀這些故事的過程中,不僅豐富了自己的歷史文化知識,還能從這些故事中得到啟發,快速領會孟子思想的深邃內涵。      三、本書還把經典語句所蘊含的思想內容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繫起來,力圖做到古為今用。我們在學習經典語句領會其思想內涵之後,還要從中走出來,把所學的知識應

用到實際的生活中,力求活學活用。為此,我們從當今的時空環境出發,聯繫當下的現實生活對經典語句進行了全新解讀,指出這些經典語句所具有的現實意義,不僅能給讀者全新的閱讀體驗,還能讓讀者從中受到啟發,如此才是古學今用的完整體現。      閱讀本書,能提升我們對人生的認知,加強自身修養,增長智慧,強化戰勝困難的意志和勇氣。祝福您!    046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士窮不失義,達不離道。窮不失義,故士得己焉。達不離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澤加於民,不得志,修身見於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盡心上》譯文:士人在不得志的時候不會失去義心,在得志的時候也不會偏離正道。不得志的

時候不失去義心,所以士能夠保全自己的節操。得志以後不偏離正道,所以百姓不會對他失望。古代的人得志以後,就會將恩澤施加在人民的身上,不得志,就修養自己的身心。不得志的時候就努力地完善自身,得志以後就使天下人都走向完美。【深入淺出解經典】修養身心是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而作的準備,當有了條件以後就要全力以赴地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而努力,所以說君子不管是得志也好,不得志也好,都不會改變自己的信念。君子的志向是為天下蒼生謀福利,而不是為了謀得一己私利,這也正是「士」所堅持的原則。孔子也曾經說過:「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意思是說,在國家政治清明的時候,就出來做官,在政治昏暗的時候,就收斂自己,隱藏

自己。這與孟子所說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如出一轍,都是君子的處世之道。儒家推崇的是像堯、舜、湯、武那樣的聖王明君,反對的是像桀、紂那樣的暴君。因此只有在治世,君子才出仕做官,因為此時能夠實現自己的抱負和理想,如果暴君無道,根本不可以通過君子的勸諫使其改正,那麼留下來就等於是同暴君一起無道,君子是不能做這樣的事情的,所以只能是退隱以保全自己的清白和正直了。孔子和孟子的這種思想,成為幾千年來歷朝歷代讀書人信奉的準則。114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孟子曰:「不仁者可與言哉?安其危而利其災,樂其所以亡者。不仁而可與言,則何亡國敗家之有?有孺子歌曰:『滄浪之水清兮,

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譯文:孟子說:「不仁德的人可以跟他說話嗎?他把危險當作安全,把災難當作利益,用導致自己滅亡的事情來享樂。如果君子和不仁德的人交談,那麼哪裡還會有亡國敗家的事情發生呢?有小孩子唱歌道:『滄浪的水好清澈啊,可以洗我繫帽子的纓帶;滄浪的水好渾濁啊,可以用來洗腳。』」

中國人應知的國學常識 2

為了解決國家社稷注音的問題,作者中華書局編輯部 這樣論述:

  不知您是否意識到,也許您說的每一句話裡都包含著“文化”——   “五穀雜糧”有哪五穀?“六親不認”是哪六親?“株連九族”都包括誰?   為什麼買“東西”不說買“南北”?為什麼“敗北”不說“敗南”?為什麼說話算數叫“一言九鼎”,換成“六鼎”“七鼎”行不行?……   這些問題,都可以在這本《中國人應知的國學常識》裡找到答案。   這裡所說的“國學”,與“中國傳統文化”同義,它不僅寫在典籍裡,更活在我們的生活裡、流淌在我們的血液中。除了經典常識、制度法律、教育科技,傳統的民生禮俗、戲曲曲藝、體育娛樂……也是本書要介紹的內容。   無論您是什麼學歷,無論您是什麼年齡,無論您從事的是什麼專業,只

要您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愛好者,您都可以從本書中獲得您想要的——   假如您是學生,您可以把它當做課業之餘的休閒讀物。   假如您身在職場、工作繁忙,它“壓縮餅乾式”的編排方式,或許能成為您瞭解傳統文化的捷徑。   假如您退休在家,您會發現這樣的閱讀健康有益,滋養心靈…… 本書特色   中國文化的“十萬個為什麼?”  可以帶在身邊的“國學老師”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包羅萬象,  此書邀請各領域的專家研究者  以深入淺出的文字,  配上精美的圖片解說,  讓您輕鬆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最佳讀本。   我國古代有大學嗎?  古代的“博士”與現在的有何不同?  古時學生拜師要送禮嗎?  什麼是科舉制?

  八股文是什麼樣的?  什麼樣的人稱為秀才?  為什麼進士登第被稱為金榜題名?  古代稱什麼樣的人為“孝廉”?  我國古代為什麼常出現“人情大於王法”  清官就一定能依法斷案嗎?  什麼是“冤”、“枉”?  古代對盜竊行為如何處罰?  古代法律對“欠債還錢”有哪些規定?  清朝有哪些著名的文字獄?  古代也有版權保護嗎?   “巾幗不讓鬚眉”的“巾幗”為什麼代指女性?  元宵節吃湯圓是什麼時候開始的?  古時人們為什麼喜歡養金魚?  在古代粽子除了食用還有啥用途?  古人如何表演“吞刀吐火”雜技?  比賽取得第一名為什麼叫“奪魁”?  陰曆、陽曆是怎麼來的?  “五湖四海”指的是哪五湖、哪四

海?  “不敢越雷池一步”的“雷池”在哪裡?  “和尚”能隨便叫嗎?  為什麼說“色即是空”?  為何說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  漢字是誰造的?  “走馬觀花”的“走”是什麼意思?  “衣冠禽獸”之說從何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