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稷為重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社稷為重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洪春瑜才永發寫的 他受傷了,你卻什麼都不知道:你的完美安排,不能成為孩子的未來 和王家誠的 溥心畬傳(增訂新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慷慨捐生[修訂本參考資料] - 成語檢視 - 拼音查詢也說明:... 釋義: 慷慨,毫不吝惜。捐生,捨棄生命。慷慨捐生指毫不吝惜的奉獻自己生命。清.洪昇《長生殿》第二五齣:「娘娘既慷慨捐生,望萬歲爺以社稷為重,勉強割恩罷。」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崧燁文化 和九歌所出版 。

元智大學 中國語文學系 鍾雲鶯所指導 許淑馨的 王陽明、孔穎達《禮記‧大學》 「誠意」思想之比較 (2011),提出社稷為重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禮記‧大學》、誠意、孔穎達、王陽明。

最後網站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班傑明的告別年代 - 痞客邦則補充:2008年總統大選的日子馬上就要到了,我在msn的暱稱上寫下了《孟子》〈盡心篇〉的“諸侯危社稷,則變置;犧牲既成,粢盛既絜,祭祀以時,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社稷為重,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他受傷了,你卻什麼都不知道:你的完美安排,不能成為孩子的未來

為了解決社稷為重的問題,作者洪春瑜才永發 這樣論述:

  一旦你能說出自己思考的,而不是別人為你想好的東西,   那就說明你正在成為一個了不起的人。   ——詹姆斯·馬修·巴利(James Matthew Barrie)     生活裡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   智慧裡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   ——莎士比亞(Shakespeare)     孩子一天天成長,問題也越來越多?   孩子總有十萬個為什麼、孩子一刻也靜不下來、孩子養成說謊的習慣、孩子不了解我的苦心……種種煩惱令父母焦頭爛額,一個頭兩個大!   到底哪裡做錯了呢?     本書著重在探討中外名人教子的成功方法和經驗。每個經典教子篇都包括:名人簡介、名人教子故事、育子點撥、教

子小徑、名人教子名言等五個部分,分別從心態、性格、細節、溝通等多方面加以闡述,並針對現代家庭中子女教育的現實問題提供了一些方法和建議,供各位家長參考和借鑑。     你的完美安排,不能成為孩子的未來     【不要總是想幫孩子打點好一切】   俗話說:「給他魚吃,不如教他捕魚。」   溺愛孩子其實是另類的虐待?   文學名著《簡愛》的作者夏綠蒂·勃朗特始終堅持著:   「遇到麻煩事時,讓孩子自己解決。」   這不但是一種信任,更賦予了孩子解決問題的權利;   英國前首相約翰·梅傑在兒子滿十八歲那年,   就讓他想辦法「自謀生路」……     【孩子不乖要用打的?】   歐文告誡兒子:「我從沒打

過你,也不許你打任何人。」   傳統上,許多家長認為約束孩子必須透過打罵來樹立威嚴,   卻在無意中培養了孩子暴戾與叛逆的性格?   孩子不做這件事是因為怕挨打,而不是因為他真的知道這樣做不好……     【男女平等?】   狄德羅認為社會看待兩性的道德眼光不同,   現今社會不斷強調性別平等的概念,但是,兩性真的平等了嗎?   一個男人周旋在許多女人間,和一個女人周旋在許多男人間,   在社會大眾的眼中真的沒有任何差別嗎?   面對情竇初開的少男少女,父母該如何教育?     【孩子對性感到好奇怎麼辦?】   部分家長認為過早告訴孩子性知識,會讓孩子有樣學樣?   認為孩子長大自然就懂了?

  殊不知,迴避性教育反而會令孩子從其他管道獲得錯誤的資訊!   達爾文從來不避諱與孩子談論性愛話題,   在孩子能獨立思考時,就早早告訴孩子生殖系統方面的知識,   以避免孩子在面對青春期的變化時感到手足無措…… 作者簡介   洪春瑜     全職媽媽,十幾年的育兒經驗讓她在親子關係、教養小孩上整理出了一套獨家的育兒經,而她也樂於將這份育兒心得分享給所有新手家長們,讓大家在面臨孩子的叛逆、別扭、鬧脾氣、青春期等等令人頭痛的時刻,不會手足無措,反而能夠走進孩子的內心,和孩子成為好朋友。 第一章 心態——在生活的點滴中尋求美感 于謙——「莫負青春取自慚」 羅斯福——不讓兒子養成鋪張浪費的

習慣   第二章 性格——個人完善自己的根本 王羲之——「要和外睦內,敦厚謙讓,才得光前裕後。」 蘇軾——「研究學問、考證事物,必須實地考察求實。」 鄭板橋——「立志有成者,多出於貧窮的人家。」 徐悲鴻——「餓得直叫喚也不能忘記老規矩啊!」 歌德——歌德愛兒子,以他獨特的方式 林肯——「一個人必須具有誠實的美德,才可以信賴。」 拿破崙——「讓我的兒子經常讀讀歷史,並思考歷史的重大事件。」   第三章 能力——走好達成目標的每一步 林則徐——「讀書貴在用世」 馮玉祥——「不要做廢物點心」 李嘉誠——「還是你們自己去打江山」 瑪麗亞·斯克沃多夫斯卡——熱愛事業,不求享樂,有獨立的能力 夏綠蒂·勃朗

特——遇到麻煩事時,讓孩子自己解決 海明威——「成功要靠自己爭取」 梅傑——「要像父母過去那樣,走艱苦創業的道路。」   第四章 細節——成就事情不可缺少的基礎 曾國藩——「戒驕須先戒吾心之自驕自滿」 豐子愷——「光『熱愛』,還不夠,還要『親近』他們,和他們共同生活。」 傅雷——處處留心孩子的興趣、愛好 魯迅——「遊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 老舍——老舍表示贊同的,幾乎都是和玩有關的事情 柴契爾夫人——「我並不十分苛求孩子,要教育孩子懂得是非。」 湯瑪斯·傑弗遜——「要靠她自己獨立思考和行動。」 托爾斯泰——「要鼓勵孩子,在任何環境下都能嚴格約束自己。」   第五章 溝通——

讀懂孩子這本「書」的最有效途徑 陸游——「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 朱熹——「一個人老是在家中,很容易被親人的溫情所軟化。」 陶行知——「若向八賢常請教,雖是笨人不會錯。」 葉聖陶——「把詞調動一下,句式改變一下,有沒有更好一點?」 畢卡索——「做你認為愉快的事情」 狄德羅——「你知道男女之間在道德上存在著差別嗎?」 高爾基——「對於孩子的才華,不要過早給予一片讚揚聲。」 歐文——「我從沒打過你,也不許你打任何人。」   第六章 技巧——非標準方法所贏得的 孔子——「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 曹操——「兒雖小時見愛,而長大能善,必用之。」 謝安——「聖賢與一般人之間,並

沒有什麼不可逾越的界限。」 陳景潤——「教育孩子要靈活,要分階段。」 錢玄同——「對於一切事物,一個人應該有科學的頭腦。」 梅蘭芳——「尊重孩子就像尊重觀眾一樣」 芭芭拉·布希——「讓孩子迷上讀書,比父母的任何教育都有效。」 達爾文——重視如何引導他們向健康方向發展 英迪拉·甘地——多抽時間陪伴孩子 和田加津——「不懂得正確的教育方法,會對孩子犯下不可饒恕的錯誤。」 馬克·吐溫——應注意孩子在一些瑣碎事情上流露出來的情感 雨果——必須讓他們明白人生的意義和成功的艱辛 前言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良好的家庭教育在人的一生中占有至關重要的地位。怎樣教育好今天的孩子已成為眾多父母乃至整個

社會的關注焦點,教子成才更是為人父母者的一大人生目標。     應該說,子女的健康成長是十分重要的。在他們成長的階段,父母要教他們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審美、學會創造,尤其重要的是要教他們學會做人,這是最根本的。     本書精選古今中外多位有代表性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藝術家、軍事家、政治家、企業家,如王羲之、錢玄同、梅蘭芳、李嘉誠、瑪麗亞·斯克沃多夫斯卡(舊譯居禮夫人)、海明威、畢卡索、雨果等良好的教育方法、成熟的教育思路、獨到的心得體會,以及成功的教育經驗,將它們呈現給所有想有一個好孩子的父母和所有想成才的孩子。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我們在本書中細緻描繪了眾多名人如何在家庭瑣事

、生活細節中身體力行,如何在為人處世、求知行事的過程中循循善誘,如何在孩子面臨困難的挫折時與之攜手走過,以及如何用他們的勤勞和智慧去構築一個充滿陽光的家園。本書將引領我們在不同名人的生活中,在不同歲月的歷史裡穿行,去感觸這些傑出人物背後那些偉大的人性之美,去捕捉那些閃耀在他們身上的父母之愛。     本書一改市場上家教圖書的寫作模式,抓住讀者希望掌握具體的成功教育方法的心理,跳出過去一些教子書的窠臼,著重在探討中外名人教子的成功方法和經驗。每個經典教子篇都包括:名人簡介、名人教子故事、育子點撥、教子小徑、名人教子名言等五個部分,分別從心態、性格、細節、溝通等多方面加以闡述,並針對現代家庭中子女

教育的現實問題提供了一些方法和建議,供各位家長參考和借鑑。     全書內容翔實,簡潔生動,新穎別致,趣味性強,融知識性、啟發性和實用性為一體,家長可從這些小故事中獲得啟迪和教育,相信它將成為父母教子成才的有益讀本。     各位家長,孩子的教育不能等待,因為孩子的成長不能重來!相信您透過本書,孩子成長的現狀將會得到很大的改善和提高。 第一章 心態——在生活的點滴中尋求美感 儘管對每一個個體的生命來說,僅是紅塵中一顆微不足道的塵埃,但作為生於社會之中的人,應有所為,用一種始終向前的姿態,以積極的精神,以樂觀豁達的心態,實現自己設定的人生目標,體味人生的真諦,做一個實實在在的人。 于謙——「

莫負青春取自慚」 于謙簡介: 于謙(西元一三九八至一四五七年),明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字廷益,號節庵。永樂進士,宣德初授御史,曾隨宣宗鎮壓漢王朱高煦之叛。出按江西,頌聲滿道。宣德五年(西元一四三〇年),以兵部右侍郎巡撫河南、山西。十四年土木之變,明英宗被瓦剌俘獲,他力排南遷之議,堅請固守,進兵部尚書。代宗立,整飭兵備,部署要害,親自督戰,率師二十二萬,列陣北京九門外,破瓦剌之軍。加少保,總督軍務。也先挾英宗逼和,他以社稷為重君為輕,不許。也先以無隙可乘,被迫釋放英宗。他憂國忘身,口不言功,自奉儉約,所居僅蔽風雨,但性固剛直,頗遭眾忌。天順元年(西元一四五七年)英宗復辟,石亨等誣其謀立襄王之子

,被殺。成化初,復官賜祭,弘治二年(西元一四八九年)諡肅湣。萬曆中,改諡忠肅。有《于忠肅集》。 于謙教子故事: 明代民族英雄于謙在擔任山西巡撫時,有一次忽然接到家書,其中說幾天後就是他長子于冕的十三歲生日,希望他有所表示。于謙看了這封信後才想起,上次家中來信已經提及此事,只因自己政務倥傯,竟把這件事忘記了。當時于冕不在他身邊,而隨祖父祖母在錢塘老家居住。怎樣祝賀兒子的生日呢?他想來想去,最後決定寫一首詩,來告誡兒子努力上進,不要辜負青春年少的大好時光。這詩寫道: 阿冕今年已十三,耳邊垂髮緣鬟鬟。好親燈光研經史,勤向庭闈奉旨甘。銜命年年巡塞北,思親夜夜想江南。題詩寄汝非無意,莫負青春取自慚。 于

冕很快收到了父親的詩和信,他讀後非常高興,決心按照父親的教導去做,認真研讀經史,孝敬祖父祖母,不虛度年華。 後來,于冕被授職副千戶,于謙也調進京城,任兵部侍郎要職。

王陽明、孔穎達《禮記‧大學》 「誠意」思想之比較

為了解決社稷為重的問題,作者許淑馨 這樣論述:

本論文以《禮記‧大學》「誠意」作為研究對象,透過王陽明、孔穎達等兩個不同觀點來探討《禮記‧大學》中的「誠意」。論文首先從「孔疏」的角度切入,闡釋孔穎達看待《禮記‧大學》「誠意」的方式,並進一步論述達到「誠意」的工夫;其次,論述王陽明從《大學古本傍釋》中如何看待《禮記‧大學》「誠意」;最後,將王陽明、孔穎達兩者看待《禮記‧大學》「誠意」的想法互相比較,透過「誠意」的比較了解兩者詮釋《禮記‧大學》「誠意」的差異及其原因。

溥心畬傳(增訂新版)

為了解決社稷為重的問題,作者王家誠 這樣論述:

  溥心畬,原名溥儒,詩書畫及國學底子深厚,為滿清恭族王遺族,溥儀的堂兄,民初與張大千齊名,人稱「南張北溥」享譽中國大江南北。渡海來臺後,與張大千、黃君璧國畫巨擘三人,譽為「渡海三家」。身為清朝權貴,自幼錦衣玉食,飽讀詩書,才思敏捷有七步成詩之才。晚清時局動蕩,隱居京城萃錦園、避居馬鞍山牡丹院,民初遷居頤和園,期間學習不斷,書畫大有所成,求藏者眾,於北平藝術學校授課之餘,亦收多名入室弟子。   待江山易主、風雲變色,倉皇攜眷輾轉渡海來台,秉持讀書人的風骨,遠離政治,擔任師大、藝專教授,蟄居台北市臨沂街,闢畫室,作育門徒無數。與張大千、黃君璧等國畫巨擘時相唱和,偶有神來之筆聯手作畫,傳為美談。

  鑽研經學是溥心畬生平心願,甚至看得比詩詞書畫更為重要。他曾自評「詩第一,書次之,畫又次之」,因此他教畫必從四書五經、吟詩作詞、學寫書法講起,學畫能得真傳者,僅數位入室弟子,如吳詠香、劉河北、安和、姚兆明等人,還有許多青年藝術家也曾受業於他,如羅青、席慕蓉等。其所留下著作、畫作無數,除了民間坊肆偶見款題「溥儒」遺作外,尚有大量畫作典藏於故宮博物院、歷史博物館等地。   此書作者王家誠是畫家,也是作家,以美術教育為一生志業,同時也是溥心畬任教師大時的學生。他親赴溥心畬曾居住過的北京頤和園、恭王府,走訪溥心畬親族、門人,融合歷史、溥心畬著作,細心考證,為時八年才完稿,翔實反映這位舊王孫的生

命軌跡。  本書特色   ★收錄國畫大師溥心畬多幅傳世經典複刻畫作   ★描寫溥心畬傳奇而精彩的一生!   ★本書榮獲中山文藝獎。 作者簡介 王家誠   是畫家、作家,也是美術教育家。民國廿一年生於遼寧,台灣師大藝術系畢業,曾任教於成功大學、台南師範學院。創作除散文、短篇小說及兒童文學外,又以文學筆法撰寫中國藝術家傳記,生動地表現出多位大師的時代、生平和造詣,詮釋其藝術思想發展的脈絡,在《故宮文物》連載的一系列中國藝術家傳記,已有二十年之久,深受讀者歡迎。著有《溥心畬傳》、《鄭板橋傳》、《吳昌碩傳》、《明四家傳》,並以《溥心畬傳》榮獲中山文藝獎。已出版中國文人畫家傳有《溥心畬傳》、

《鄭板橋傳》、《吳昌碩傳》、《明四家傳》。 融合史實與藝術之美──/秦孝儀 出身皇族的詩書畫大師(代序)/王家誠 第1章‧龍的傳人 第2章‧選皇帝 第3章‧西山逸士 第4章‧詩與畫 第5章‧懸 案 第6章‧王孫皎如玉 第7章‧西苑花飛春已盡 第8章‧復辟夢覺 第9章‧風景還如故 第10章‧萃錦園的春天 第11章‧江山一夜變滄桑 第12章‧頤和園的歲月 第13章‧江南遊 第14章‧流浪的皇室 第15章‧南 遷 第16章‧北望意無窮 第17章‧歷 險 第18章‧人生的轉捩點 第19章‧復性說 第20章‧生平三怨 第21章‧神祕客 第22章‧帚生菌 第23章‧望雲山 待新晴 第

24章‧何日蟄龍乘霧起 第25章‧鼠輩縱橫總不知 第26章‧白髮仍為客 第27章‧鍾馗與西遊記 第28章‧世上而今少直人 第29章‧新羅與扶桑之旅 第30章‧宇宙難容一大千 第31章‧猶伴詞人作遨遊 第32章‧豈願浮東海 第33章‧蠹 化 第34章‧湯泉湧翠溪 第35章‧魂返江南故國春 第36章‧異邦瞻去雁 第37章‧猿 緣 第38章‧故妻猶有墓 第39章‧武陵洞外桃千樹 第40章‧老去空餘伏櫪心 第41章‧空濛不見山河影 第42章‧落荒而逃的鍾馗 第43章‧心死惟餘忠孝在 第44章‧絕 響 參考書目 溥心畬年譜 特載:以鍾馗自喻的溥心畬 代序 出身皇族的的詩書畫大師(代序) 王家誠

  民國四十到五十年左右,台灣師大藝術系學生,一進學校就好奇地打聽,有位差一點當上皇帝的國畫老師溥心畬,擔任那一年級學生的課?知道要等到三、四年級才排得到溥心畬的課時,臉上都有些失望的表情。有的設法混到高年級教室,先睹為快地瞻仰末代王孫的丰采。   到了溥氏授課那天,光線暗淡的教室中,擠滿了學生,有些還邀了朋友同來。時間一到,大家向教室外引領而望。過了好一陣子,仍不見大師蹤影。   再問女助教,才知道他有時會迷路,坐著三輪車在校內兜圈子卻找不到教室。有時丟了課表,自然也就弄不清開學和上課的時間。那時電話還不普遍,過了一個小時左右,騎單車到臨沂街寓所探視的助教回來說,果然是老師忘了此事,

下週定然準時授課。   次週,助教僱車前往迎駕,依然空勞往返;原因是老師已換妥衣服,拿了摺扇準備出門之際,師母發話說:「怎著,您不說要陪我聽戲嗎?」   老師當場吩咐:「聽到沒有?今兒個陪師母看戲,下禮拜準到。」   大師終於來了,但因想看熱鬧的學生不能一再蹺課,前兩週擠得水洩不通的教室,倒是冷清不少。   年逾半百,身著綢長衫的溥心畬,在助教、班長及其入室女弟子的簇擁下,步入教室。略顯矮胖的身材,方面大耳,鼻如懸膽,在學生的感覺中,果真帶有龍相。   畫桌前所擺的,雖然是張普通椅子,但他習慣性地盤腿而坐。由於助教事先的指點,女生輪流為他搥背,男生把準備好的香菸,為他一根接一根的點燃

。手揮摺扇,啜著香茗的他,抱怨學校太不懂事,每週一個時辰工夫的課,豈能學畫;學畫要先讀四書五經,練好書法,人品端正而後不學自能。   這一點,學生早有耳聞,所以有些學長賣掉單車、手錶,行跪拜大禮,請客拜師習畫;溥氏門牆中,拜師和拜壽,均行跪拜大禮,十分隆重。但見他私人畫室內,中外老少學生都有,一律要聆聽四書五經。幾位子女在國外的老人,或外交官的眷屬,急切想學幾筆國畫,一方面使心靈有所寄託,出國定居,或在友邦人士面前也能表現一下中國文化特色。但急驚風遇到慢郎中,聽了一陣之後,不免沉沉欲睡。   抱怨過課程不合理,話題不知怎樣,由他國大代表的身分轉到總統身上,聽皇帝數落總統,在威權時代,自也聞

所未聞:「蔣介石也莫名其妙,他作他的總統,我作我的百姓,請我吃飯作什麼?我不去!」這句話,還真有點皇帝氣派。   乍聽之下,以為國民革命,推翻帝制,使他心懷忿憤,事後始知這中間有場絕大的誤會,多年之後真相大白,但溥氏已歸道山。   不知是誰提到了京戲,觸動溥心畬雅好粉墨登場;在北京恭王府大戲樓中票戲玩的往事。一次,由太監扮楊四郎,他扮楊六郎,弟弟溥 (叔明)扮鐵鏡公主。但靴子只有一雙,便由四郎、六郎輪流穿著上場。至於民國二十六年,溥氏兄弟為慶祝母親項太夫人七十大壽所開的堂會,北京名角、名票齊集大戲樓中,更是他津津樂道的盛事。溥心畬邊講邊比劃,唱做俱佳,師生距離頓時拉近了不少。   學生居

然也像行家聽戲那樣,爆出一片「好!」聲。接著他又談到自小練過的騎射功夫。但見他挽起衣袖,稍一運力作彎弓射箭的姿式,左臂內側的肌肉,竟能轉向小臂上方,他告訴學生,如此可以避免為弓弦刮傷。   三小時課過了一半的光景,有位機靈的男生,遞上紙筆,請教台灣少見的驢子形狀,溥心畬則畫興勃發地點染出山徑、蹇驢和一株孤松。下筆迅邁,思路有如閃電一般,點苔剛完,筆桿輕揮,一首雋永的五絕,已經題在畫上,學生才看出老師的真正才華。在學生要求下,溥心畬隨即在畫上落了下款,請求畫驢的學生喜出望外地把畫收到一旁,別的學生也紛紛拿紙請畫。   了解內情的學生透露,如果想在畫上蓋章,改日得另備束脩給師母,恭請用印。

  不僅在學生眼中,溥心畬在一般人的心目中,他的一生也是多采多姿,撲朔迷離。   民國八十二年六月廿一至六月廿三日,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舉辦「張大千溥心畬詩書畫學術討論會」,來自世界各地的學者專家,討論「南張北溥」的生平和藝術。   故宮展覽室內,專設張溥二氏書畫展覽室,同時展出者,尚有所藏溥氏故居北京恭王府紫檀木家具一批,精美古雅,展現出中國工藝的特殊面貌。   這時離溥氏逝世已三十年,據展覽會場管理人員透露,已再婚的溥夫人(李淑貞,又名翠屏、雀屏、綺紅、墨雲)曾到展覽場內,揚言溥氏這些作品都是假的。所幸未找到主管人士,也未進入學術討論會場,否則不免騰笑中外。   溥氏逝世後,為她所有

的大批書畫精品,傳已為某畫商及出版商騙去一空。聞者莫不為溥王孫精心遺作遭劫而惋惜,也為其潦倒和遭遇而嘆息。   六月廿三日,最後一場綜合討論中,發言者頗多溥心畬的門生故舊,話題除溥氏書畫造詣外,多半環繞著他的生平和家庭生活。   討論溥心畬到底有無像他學歷自述文中所說的,留學德國,獲天文學和生物學雙博士學位時,一位先生確證其有。指青年時期的溥心畬,隱居北京西山戒壇寺,他在山後發現一隻三十六隻腳的蜘蛛,長期觀察此一蜘蛛的生態變化,記述成文,因而獲得生物學博士。與會人士聽了,不禁莞爾,覺得有些不可思議。   談及其生平軼聞趣事,往往使人發出會心的微笑。   至於溥心畬家庭與婚姻生活,有人義

憤填胸,有人欲言又止,情緒頗為激動。紛紛為這位落魄王孫,藝術宗師作不平之鳴。然而,由於時間所限,與會者多未能暢所欲言,或沒有機會發言。   從藝術家傳記作者的觀察來看,覺得這些來自海內外的溥氏弟子親舊,多為溥氏生命史的目擊者,所言不乏第一手資料,錯失可惜,機會難再,遂藉綜合討論的尾聲,我建議故宮博物院另闢時間,召開座談會,使溥氏親友弟子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經過分析整理之後,為這位近代北宗國畫大師,留下文獻史料。   當晚主辦單位在圓山飯店宴請全體與會人士,席間仍以溥心畬家世和生活為中心話題。秦孝儀院長表示,此次討論主題中的張大千,業已有人出版傳記,溥心畬傳尚付闕如;因而邀我執筆。   八

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五、六兩日,故宮博物院舉辦「溥心畬先生傳記資料座談會」,由秦孝儀院長和兩位副院長親自主持。受邀者有書畫界名流、溥心畬親友和溥氏的弟子。討論要點包括早期的王府生活,渡海來台的經過,海外遊蹤及家居授徒等行誼。   兩天座談會的熱烈發言之外,與會者並出示所珍藏的溥氏書畫;贈送溥氏照片及相關的文稿、剪報資料,熱情感人。籌備座談會的書畫處長林柏亭先生、溥心畬晚年弟子胡賽蘭女士,整理全部錄音帶相贈,不勝感激。   為進一步了解溥心畬早年生活環境,在趙雲陪同下,抱病往訪北京。嚮往已久的恭王府花園萃錦園,由於封閉日久,到處打聽,都得不到明確的訊息。偶然到北海公園的「仿膳」用餐,服務生熱心的

告知,氣勢莊嚴的恭王府和列為清代王府園林之冠的萃錦園,就在附近。從北海公園北門出去,沿著什剎海轉進垂柳夾道的柳蔭街即可看到。恭王府現已為中國音樂學院和某治安機關分別佔用;巧的是正在整修的花園,剛好在日前才開放參觀,對遠道而來的我們,不能不說是一種緣份。   民國十三年,年近而立的溥心畬從隱居多年的西山戒壇寺重返恭王府,海棠花開時,曾與張大千、張善子兄弟及北京的詩畫名流,在花樹下飲酒賦詩,即席揮毫的豪情雅致,一直在我腦中迴旋。如今即將身臨其境,憑弔書中所描繪的勝地,我們心中十分激動。走近一看,柳蔭之下園門緊閉。門邊海報上所宣傳的王室書畫展,標示「暫停開放」。   展出作品中,包括中華民國行政

院前參議,卻被中共稱為「國特」的萬公潛(大鋐),捐贈給恭王府的六十九幅溥心畬書畫;自然也緣慳一面了。在台灣,萬氏自稱是溥心畬摯友,相交多年。溥氏逝世後,萬大鋐也退休定居美國。民國七十八年秋,他以所收藏溥心畬書畫精品,攜至上海展覽,後捐贈給恭王府。   失望中看到「花園整建,入園請走小門」的告示。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個很不起眼的小門,門內窄巷有幾戶破破爛爛的人家,售票處就在其中。穿過窄巷,眼前豁然開朗,萃錦園廿景中的方塘水榭,靜靜地進入眼簾。著名的玉泉水,自塘邊石獸口中汨汨流出。西山玉泉是皇家苑池專用水源,除恭王府外,其他諸王均不得引用玉泉水。但歷經滄桑,方塘中的池水瀕臨乾涸而混濁。   幾個

衣冠不整的釣客,懶洋洋地在池畔垂釣,或把釣竿擱在一旁,索性到水榭中沉沉大睡。園中假山、亭臺、曲徑等景物,依稀猶可看出往昔風貌,但處處顯得破敗與荒涼。當年每逢慶典,例如前文提及溥心畬母親歡度七十大壽之類,即有盛大演出的大戲樓,正在鳩工裝修,內外一片凌亂。   可以想像到如在月暗星稀的夜晚,荒草沒徑的花園,如同電影「夜半歌聲」歌詞中所描述的:「空庭飛著流螢,高台走著狸鼪」的森森鬼氣。據說曹雪芹《紅樓夢》裡的大觀園,是以恭王府為藍本。而此刻卻是紅樓夢醒,我們所感到的是滿目蒼涼。   悵然離開花園,轉到王府正門時,日影漸斜。遙望中院,先前經過時所見幾位正在釘木器的公安同志,已無蹤影。據附近的居民說

,恭王府以前曾被許多單位分佔,甚至有人在院中牧羊,現在已經單純多了。   兩隻石獅雄踞的王府門前廣場,曾是少年溥心畬試騎哈密王驃騎所獻寶馬的地方。我拍了一張幻燈片之後,對標示著「遊人止步」的公安機構,心中頗有顧忌,但想到此行的使命,只好貿然闖進恭王府內,想找位公安同志,報備一番,或者可獲通融允予拍照。怎知一路進去,由二進而後院,東、中、西三路府院都拍攝完畢,也沒有遇到一位公安同志。出門後看到焦急等待的趙雲,告訴她:「放心!看樣子是不必報備了。」   這些年來,頤和園一直是開放觀光的熱門旅遊點,遊人絡繹不絕。溥心畬童年,曾在園中排雲殿、樂壽堂等處叩見慈禧太后。七七事變,日軍佔領北京後,溥心畬

偕妻子隱居於頤和園的介壽堂。   北京近郊的西山戒壇寺,內有恭親王奕訢的別館,是他賦閒清修之處,所藏古書字畫異常豐富。清廷遜位後,項太夫人攜心畬兄弟避居寺中。昔日溥心畬吟詠描繪的古松,蒼勁如故,他所居的牡丹院門前,荒草萋萋,院門前也樹立著「遊人止步」的牌子。   正對著門廊張望時,一位少女探首外視,我立即把握機會說明來意,問她是否可以進去拍些幻燈片,她點頭應允。牡丹院牆外古木蒼蒼,裡面重重院落,假山、花圃,幽深寧靜。拍完幻燈片後,少女說起此院現為法院佔用。我心中慶幸這次可說是不虛此行,索性連溥氏詩中常提到的潭柘寺,以及香山碧雲寺、臥佛寺等地,都作了走馬觀花式的探訪。到北京追尋溥心畬早年生活

的痕跡,尚稱順利,也算是有緣。   在文獻資料方面,故宮博物院出版組組長宋龍飛兄,贈我溥心畬詩文集和書畫冊多種,又代借各種貴重畫冊,幫忙收集剪報資料,給我很大的幫助。東海大學詹前裕教授,曾為台灣省立美術館撰寫《溥心畬繪畫藝術之研究》,除惠贈論著之外,並把他以前到北京訪問溥心畬侄兒,身兼國樂家和畫家的毓峘訪問錄音,返台後毓峘和毓崟的來信,拷貝提供給我參考。毓峘是其四弟人稱「三爺」溥 之子,毓崟則為其三弟人稱「大三爺」溥佑之子。毓崟不僅是心畬早期的北宗山水畫傳人,他到藝專上課時也隨侍在側,為他整理畫稿和學生作業。毓崟在給詹教授的信中,對溥氏任教藝專時的教學思想和教法,有真切的敘述,是很難得的資料

。歷史小說家林佩芬小姐,熱心地為我提供滿清皇朝的史料,使我對溥心畬早期的皇族生涯,有更深入的了解。   至於口述歷史部分,現任職於故宮博物院書畫處的溥毓岐先生,是溥心畬從住在頤和園時期,就帶在身邊親自教養的義子,耳濡目染,對義父心畬的生平、交遊、創作思想和過程,都有深入的了解。其後受聘於故宮,協助整理研究心畬遺作。這次《溥心畬傳》之寫作,蒙毓岐提供珍貴的第一手資料,等於口述歷史,不但使寫作過程順利,內容也更充實,在此深表謝意。   安和女士、劉河北教授兩位心畬的入室女弟子,曾在臨沂街寒玉堂,與心畬一家共同生活兩年。她們在台灣分別接受我的訪談。在國外,也時常寄信回答有關的問題。並且寄贈所藏心

畬作品的畫冊、幻燈片,和心畬手札影本,對傳記的完成,助益非淺。   許許多多熱忱的幫助與回憶,使我能按部就班地建構這繁複的「工程」,在此,我謹表示內心深深的謝意。 龍的傳人 光緒二十二年七月二十五日,貝勒愛新覺羅載瀅的次子誕生。由於這天是咸豐皇帝的忌辰,所以把他的生日改為七月二十四日。從咸豐即位後便在政壇上扮演重要角色的恭親王奕訢,是他的祖父。他的誕生,對此際政壇失意,奉旨「養病」的恭親王,是一件大喜之事。出生第三日,光緒皇帝賜名為「溥儒」。「心畬」是他後來所取的字(因心畬較為人知,故本傳以溥心畬稱之)。 清室姓氏之說,相當複雜。有些說法是,本姓「愛新覺羅」,後人除實質上保有此姓之外,受

漢人影響,簡化姓名。就以譜系中所排輩分為姓。如溥心畬的祖父輩,輩分為「奕」,名有「言」字邊,奕 (咸豐)、奕訢、奕 ……是道光皇帝諸子的姓名。 他父親輩,以輩分姓載,名以「水」為偏旁,載淳(同治)、載湉、載瀅……是道光皇帝孫子輩的姓名。再下一輩姓「溥」,名字有「人」字偏旁,溥儀(宣統)、溥儒、溥傑、溥佑即是。溥儒子侄輩姓「毓」,名有「山」字偏旁。溥儒之子名「溥毓岦」,義子名「溥毓岐」,「毓」上冠以溥姓,是個例外。溥儒的獨女,名「韜華」未冠父姓。 在溥心畬的詩文中,很少提到他父親載瀅,但津津樂道他祖父恭親王的兩件軼事: 咸豐十年秋,第二次鴉片戰爭戰況失利,英法聯軍漸漸逼近北京。咸豐皇帝不顧群臣諫

阻,倉皇出奔熱河。行前,恭親王臨危授命,為欽差便宜行事全權大臣,負責與英法兩國議和,安定民心。咸豐並以硃筆上諭一道授予恭親王: 「如有意外事件發生,你即可自登大位,諸事當以社稷為重。」 溥心畬說這道聖諭,一直保存在恭親王手中,其後傳給長孫小恭親王溥偉,溥偉則呈獻給宣統皇帝溥儀。此事儘管有學者提出懷疑,但溥心畬似乎深信不疑。巧的是,次年,咸豐十一年七月二十五日,咸豐皇帝就以三十幾歲的壯年,病逝熱河;如真有此一硃諭,可謂一語成讖了。 另一則他愛說的恭親王軼事是: 沖齡的同治皇帝即位後,為了國事,恭親王常與垂簾聽政的慈禧太后激烈爭辯。一次慈禧怒極,責問他:「汝係何人!」 恭親王當即不甘示弱地回敬一句

:「宣宗之子,仁宗之孫,今上之叔也!」 慈禧太后為之氣沮,乃改容致歉。 在外患頻仍,內爭不斷的政壇中,屢起屢伏的恭親王,除留給子孫輝煌的家世外,尚有三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