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具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教具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世一文化編輯群寫的 方塊大對戰 和李春雄的 輕課程 App Inventor 2:趣味手遊自己做 - 最新版(第二版) - 附MOSME行動學習一點通:加值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教具借用 - 長庚大學教務處也說明:校內單位借用. 1、教具借用以教學上課使用為優先(社團請先洽學務處課外活動組). 2、借用流程:. 教具室→採手工填單(並憑學生證借出).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世一 和台科大所出版 。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科學教育與應用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許良榮所指導 陳必榮的 以科學玩具設計科學探究教學之行動研究-以「旋轉管的奧秘」及「靜電動力球」為例 (2021),提出教具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行動研究、科學玩具、科學探究。

而第二篇論文臺北醫學大學 醫學人文研究所碩士班 蔡博方所指導 江芷靚的 大體解剖實驗課中的醫學人文:以北部某醫學大學為例 (2021),提出因為有 解剖教學與科技、解剖實驗課、醫學人文教育、醫學生的重點而找出了 教具的解答。

最後網站找到224 件“教具” 商品 - Pinkoi則補充:教具 的搜尋結果- 224件。百萬會員好評的教具盡在Pinkoi,新會員首購不限金額即免運,最高折NT$200!Pinkoi 堅持用好品味、客製化的獨特設計,實現每個人對生活詮釋的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教具,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方塊大對戰

為了解決教具的問題,作者世一文化編輯群 這樣論述:

  本產品內含30片積木+一塊底板+20張紙卡+1個玩具按鈴。刺激有趣的對戰遊戲,讓孩子在遊戲中成長,促進邏輯思維發展。   產品特色     增進手眼協調能力   訓練專注力促進邏輯思維發展   親子同樂感情升溫     注意事項   1.本玩具不適合未滿三十六個月兒童使用。   2.必須在成年人直接監護下使用,不得讓兒童自行拆卸。   3.應避免陽光直射及潮溼環境。   4.請遠離火源及火焰標誌。   5.內含小物件,不得放入口中,有誤食的危險。   6.玩具若有缺角或破損,請立即丟棄。   7.包裝用塑膠袋拆卸後請立即銷毀,以免造成窒息。

教具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以科學玩具設計科學探究教學之行動研究-以「旋轉管的奧秘」及「靜電動力球」為例

為了解決教具的問題,作者陳必榮 這樣論述:

本研究目的為利用「科學玩具」設計「科學探究」之教學,以行動研究探討於教學歷程中高中學生之科學探究能力的學習成效,以及教學時教師所遭遇到的困難與解決方法,並探討教師之專業成長。本研究設計「旋轉管的奧秘」與「靜電動力球」兩個科學玩具單元,每個單元設計三節課程,並進行兩階段的教學循環,每階段選取中部某高中一個班級的學生(約36人)為研究對象。研究透過蒐集與分析教學錄影、教學札記、學習單、學習興趣問卷、科學探究能力評量、協同教師教學觀察紀錄檢核表、訪談紀錄等相關資料,獲得以下結論:(1)「科學探究能力」評量結果(總分21分),第一階段教學之後測平均分數為15.81分(前測為15.64分),第二階段教

學之後測平均分數為17.70分(前測為16.79分),兩階段的平均分數皆為後測高於前測,且第二階段達顯著差異(p < .05);(2)研究者對於探究教學遭遇之困難提出的解決方法包括「給予充足的討論時間並且適時引導各組進行討論」、「隨機抽點學生回答問題、搭配加分獎勵制度以及明訂每項活動進行的時間」與「實驗前說明操作方法並提供更容易操作之器材」等;(3)以科學玩具設計探究教學的歷程中,研究者在「增進教學活動設計能力」、「提升探究教學能力」與「提升教學研究能力」等面向獲得專業成長。本研究最後對「以科學玩具設計科學探究教學」之教學以及未來研究發展提出建議,以提供高中教師及有意從事科學玩具與探究教學之研

究者參考。

輕課程 App Inventor 2:趣味手遊自己做 - 最新版(第二版) - 附MOSME行動學習一點通:加值

為了解決教具的問題,作者李春雄 這樣論述:

  1.透過「遊戲式學習」(Game-based learning)方式來學習程式設計,以快速引發學生對程式設計興趣的動機。   2.利用「App Inventor」圖形化程式,以簡單又快速的方式來開發手機遊戲。   3.撰寫手機App程式來設計打地鼠、猜骰子點數、多段式互動檯燈、抽抽樂、猜拳等遊戲,增加學習程式的樂趣。  

大體解剖實驗課中的醫學人文:以北部某醫學大學為例

為了解決教具的問題,作者江芷靚 這樣論述:

大體解剖實驗課程相關之討論議題,不論是從課程設計到人文教育實踐、再到醫學生的專業身分認同、以及科技取代大體之應用等,都在醫學教育中備受關注。其中最主要的莫過於對於醫學生們而言,解剖實驗課是怎麼樣的一個過程?課程中的大體存在的內涵為何?透過文獻回顧整理,本研究將文獻重點區分成三大類別,分別為醫學人文教育(Medical Humanity Education)、專業身分認同(Professional Identity)與通過儀式(Rites of Passage)、以及解剖教學與科技(Anatomy Education and Technology)。透過和醫學生、醫生、解剖實驗教學教師訪談來進

行多重檢核,探討台灣醫學大學透過大體解剖實驗來進行的解剖實驗課程,其可能存在的內涵為何?結果一:解剖實驗課有別於其他必修課程,實驗課讓醫學生們認識到自身能力的極限,其必須透過社會關係的互動進行課程,學習團隊合作、溝通、對話、分享等;可謂是隱藏式課程。結果二:學習態度部分還透過討論發現到成績導向的結構使得教育者認為教學上受限及感到困難外,也意外地學生們更加認真的面對課程中的人文項目結果三:部分學生們表示課程中的通過儀式可能使其更能面對大體老師、更覺得大體老師是人而非一項教具,其可能具有情感緩衝作用,使其更有心理準備去面對未來生涯中的實際人體。結果四:在科技教材部分的討論發現到科技教材之不足處,以

及課程中的大體存在與否,可能影響到醫學生們的專業身分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