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南大圳平面圖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嘉南大圳平面圖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蘇峯楠,石文誠,張安理,鄭勤思,陳怡宏,李文媛,莊梓忻,莊竣雅,謝燕蓉,曾婉琳,曾明德寫的 看得見的臺灣史.空間篇:30幅地圖裡的真實與想像【隨書贈〈十九世紀臺灣輿圖〉&〈五十萬分一臺灣蕃地圖〉經典復刻】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嘉南大圳故事之一:曾文溪渡槽橋 - 打狗高雄|歷史與現在也說明:圖1:嘉南大圳平面圖資料來源:吳明韞(1998) 《嘉南大圳建設工程簡介》。 「曾文溪渡槽橋」(照1、圖2)橋樑為鋼筋混凝土材質,由鹿島組(今鹿島 ...

世新大學 廣播電視電影學研究所(含碩專班) 劉永晧所指導 惠弘裕的 《萬順》之創作論述 (2020),提出嘉南大圳平面圖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許萬順先生、濁水溪、六輕、台西村、紀錄片。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台灣文化研究所 何義麟所指導 杜明玲的 製糖產業與地方發展的連動 ——以水上鄉之南靖糖廠為例 (1908 – 2008) (2019),提出因為有 產業生命周期、南靖糖廠、新式製糖廠、地方發展、明治製糖的重點而找出了 嘉南大圳平面圖的解答。

最後網站探討水利設施、農地生產力與人口分布間之關聯性—以嘉南大圳 ...則補充:中文關鍵詞:, 嘉南大圳、鄉村都市、人口分布、農地生產力、作物需水量. 英文關鍵詞:, Chia-Nan irrigation system、rural cities、population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嘉南大圳平面圖,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看得見的臺灣史.空間篇:30幅地圖裡的真實與想像【隨書贈〈十九世紀臺灣輿圖〉&〈五十萬分一臺灣蕃地圖〉經典復刻】

為了解決嘉南大圳平面圖的問題,作者蘇峯楠,石文誠,張安理,鄭勤思,陳怡宏,李文媛,莊梓忻,莊竣雅,謝燕蓉,曾婉琳,曾明德 這樣論述:

《看得見的臺灣史:空間、時間、人間》 首部曲   橫跨 500 年、30 幅珍貴全彩地圖 以全新角度認識臺灣歷史的面貌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收藏與研究之集大成 完整呈現博物館歷史學的新高度     「臺灣」是什麼?     從島嶼到海洋,從城市到鄉村,從山林到平原,《看得見的臺灣史》系列第一冊「空間篇」,以30幅獨特的地圖,探索不同尺度、不同面貌的臺灣,探索從16到21世紀,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如何描繪和想像這個島嶼國度,為它的外部與內部劃出政治的、族群的、文化的界線;島嶼上的人們又如何不斷突破和跨越界限,創造出多元而豐富的生活空間。     本書由臺史博

館員共同研究與書寫,訴說地圖與地圖背後的故事,透過歷史學與科學檢測等方式,除了介紹地圖的來龍去脈,更針對每張地圖的時代、人物或圖像細節,進行深入分析,從17世紀以前島嶼逐漸浮現的身影、各方人群的交織輪廓,到帝國殖民下的大製圖時代,與二戰結束至今的多元表述,讓我們對500年間的臺灣,有了不同焦距的觀看方式。     有些地圖帶我們進入城市、街區或特定空間的微觀細節;有的彷彿觀景窗,呈現出不同人群對峙形勢下的特殊視野,展現臺灣歷史舞臺上不同人群交會互動;有些地圖全力追求「精確」與「完整」,為現在的我們提供不少歷史細節,有些地圖卻不乏有虛幻之景的存在。隨著政治上的開放,更有些人使用地圖,傳達

自己的聲音與意見,見證了臺灣愈來愈寬廣與自由的未來道路。   ★隨書附贈縮小35%之〈十九世紀臺灣輿圖〉 & 縮小65%之〈五十萬分一臺灣蕃地圖〉經典復刻   專業推薦     吳密察(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   李毓中(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副教授)   翁佳音(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以上依姓氏筆劃排序)     如果說人類數百年繪製地圖的歷史有何規律,那就是新地圖永遠來自舊地圖的組裝與拼貼。在這個意義上,這三十幅地圖不會只是讓人們發思古之幽情的「史料」;它們或許可為新的「臺灣們」得以誕生的沃土,而這些臺灣可化身為盛 開的花朵,歡

迎遠方的小王子回家。——洪廣冀(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

《萬順》之創作論述

為了解決嘉南大圳平面圖的問題,作者惠弘裕 這樣論述:

本次研究創作主要透過紀錄片拍攝,探討當代臺灣偏鄉地區農民—許萬順先生在長時間面對石化工業其產生的影響下,對於他的自身、鄉土及環境變遷的討論。藉由本片主角以農民身分,在台西村成長、結婚、繼承土地耕耘至今,仍以樸實勤奮的心在鄉土耕耘。台西村在國光石化、六輕抗爭等社會運動十多年後,許多原住者、年輕族群相繼離開,僅剩下滿抱鄉土情懷的長輩們獨自面臨環境變遷後所帶來的影響。此外,位在濁水溪出海口旁的台西村,自早期農耕時代就時常因為配水問題而引起紛爭,近代的氣候變遷及工業發展、民生用水的需求增大,使得用水情比起以往更加吃緊。如何以鄰居的角色與六輕及濁水溪一同面臨當前的生活、如何適應大自然賦予的改變,都是值

得注視、思考與討論的議題。《萬順》這部研究創作,採紀錄片拍攝的形式,記錄許萬順先生在台西村近三年的農事生活。並以筆者的視野,觀察台西村、濁水溪下游及出海口的生態與異相,透過時間的推進,探討許萬順先生身為農民對於鄉土的思考與生命觀點。

製糖產業與地方發展的連動 ——以水上鄉之南靖糖廠為例 (1908 – 2008)

為了解決嘉南大圳平面圖的問題,作者杜明玲 這樣論述:

本研究首先針對日治時期糖業發展做出歷史背景的鋪陳,而後梳理戰後糖業政策透過糖廠運作對地方發展的影響,進而檢視水上鄉域的社會變遷。自1900年日本資本在臺灣開設第一所新式製糖廠開始,製糖產業就與臺灣的地方社會產生了密切的連結。然而,製糖產業的運作必需靠廣大的蔗農提供原料,是一個勞力密集的產業,從業人口眾多,與地方上的土地、環境、自然條件甚至人口結構皆有密切的連結。南靖糖廠是一座位於嘉義縣水上鄉的新式製糖工廠,該廠因近水源、有原料蔗園、土地取得糾紛較少且鄰近西部縱貫線鐵路等區位配套,促使東洋製糖株式會社在該地設立新式製糖工廠,締造南靖地區以製糖產業為生活重心的百年風華。本研究導入產業生命周期的思

維並佐以國際糖價之實證,將日治時期(1908 – 1945) 私人日資配合日本本土需求的經營模式,列為產業「創建期」;戰後(1946 – 2008),臺糖公司以國營企業的方式經營臺灣的製糖產業,因應國際糖價的變動制定種種國家政策及調整經營方針,整體產業於是逐步由「成長期」( 1946 – 1965)、「成熟期」(1966 – 1984)走入「衰退期」(1985 – 2008)。製糖產業是一個龐大的生產體系,需要蔗作原料的供給、原料與成品在運輸上配合、適切的灌排水利設施,還有季節性的密集人力需求。本研究由這四個面向檢視糖業政策與南靖地區社會變遷的關聯,再輔以糖業公開的官方檔案與各種統治資料,說明

並印證戰後糖業政策對區域經濟所扮演的關鍵角色,及其後續發展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