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南大圳放水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嘉南大圳放水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古川勝三寫的 嘉南大圳之父:八田與一傳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嘉南大圳:歷史簡介,主要設施 - 中文百科全書也說明:來自濁水溪水的灌溉線路為濁幹線,自林內第一進水口沿舊虎尾溪左岸南行至北港溪與北幹線相連。 排水路、防潮與防水設備. 排水路46條,防水堤防228公里,防潮堤104公里。

中原大學 景觀學研究所 周融駿所指導 鍾依倫的 走過時間的洪流-埔頂支渠流域日常空間地景敘事建構 (2019),提出嘉南大圳放水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水圳生活空間、文化地景、地景敘事、場所感、龍岡地區都市計劃。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興大學 歷史學系所 孟祥瀚所指導 郭士綸的 彰化平原的水利諸神及其社會網絡 (2010),提出因為有 彰化、水利、社會網絡的重點而找出了 嘉南大圳放水的解答。

最後網站嘉南大圳建設誌則補充:嘉南平原的農業環境在臺南縣並非最理想的區域,在嘉南大圳興建之前,其土地乃是以看 ... 路濁幹線,同時放水、導水路上流一帶的餘水策濁幹線之安全,設在導水路終點。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嘉南大圳放水,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嘉南大圳之父:八田與一傳

為了解決嘉南大圳放水的問題,作者古川勝三 這樣論述:

灌入生命於嘉南大地的男子烏山頭水庫與嘉南大圳的故事 曾經有一位年輕的日本技師,遙望嘉南平原上的貧瘠土地、窮苦農人不禁浮現要為它留下雨水、生出綠意的心願……   歷史的締造者往往超乎歷史學家的歸納與想像,尤其是在評價殖民地時期的功過時。   1910年,一個來自日本北國的青年搭船來到當時的台灣總督府任職,這個滿懷理想的年輕技師,在習慣總督府的工作之後,整裝出發,親身參與了台南市下水道、桃園大圳工程設計,發電廠地理探勘,農田水利土地調查,並提出史無前例的「官佃溪埤圳計劃」。1920年9月,原本是不毛之地的嘉南平原上響起了大興土木的鎚聲,亞洲最大的灌溉工程動工了。   花費了十年的歲月和龐大的資

金,1930年,嘉南大圳終於竣工,當豐沛的水流從珊瑚潭洩流而下,嘉南平原的農民打從心底高聲歡呼:「這是神的恩惠,上蒼賜與的水啊!」   這個人被尊為「嘉南大圳之父」,他就是八田與一。   1942年他奉詔前往菲律賓做棉作調查,所搭大洋丸被美軍潛艇炸沉,葬身東中國海。戰後,其妻代外樹憂慮將被「引揚」遣返日本,選擇八田技師奉獻一生菁華歲月的烏山頭水庫放水口跳水自盡,與八田技師魂魄長佑台灣。嘉田民眾感恩其德,在烏山頭水庫旁建有八田夫婦墳墓及八田與一銅像,每年定期在他的忌日(五月八日)舉行追悼會。 嘉南大圳:   日治時代亞洲最大規模的水利灌溉工程,由日本土木技師八田與一負責設計與建造。其中濁幹線引濁

水溪水源,灌溉雲林平原約52000公頃農田;南幹線引曾文溪上游官田溪水源,灌溉嘉南平原98000公頃農田。如網狀遍佈的灌溉給水道總長度1萬公里、排水道6千公里(可繞行台灣13圈,地球半周),主護岸及堤坊長度228公里。因其灌溉利澤,使原本夏澇冬旱的雲嘉南看天日一躍成為台灣最大的穀倉,至今仍嘉惠雲嘉南百萬民眾享用。   嘉南大圳主體工程包括烏山頭水庫、烏山嶺引水隧道、曾文溪及濁水溪引水口、分水閘門、給水與排水道、防洪及防海潮堤岸。   其最重要的主體工程烏山頭水庫(舊稱珊瑚潭),1920年動工,1930年完工蓄水。水庫壩底303公尺,水深32公尺,滿水面積1000公頃,壩頂堰堤1273公尺,寬9

公尺,高56公尺,總蓄水量1億5千萬噸。   烏山頭水庫是亞洲唯一的濕式堰堤水庫,其規模亦為世界僅有,因此美國土木學會特以「八田水庫」為其命名。而原始設計及建造執行者八田與一,從此被譽為「台灣八田」。   目前,濁水溪幹線系統由雲林農田水利會經營管理;烏山頭水庫幹線系統由嘉南農田水利會經營管理,1969年起開放觀光,是台灣南部名勝風景點。   【作者簡介】 古川勝三   1944年生於日本愛媛縣宇和島市,愛媛大學教育系畢業後,開始教職生涯。1980年起三年間,受文部省派赴台灣高雄日僑學校任教。1980年出版《台灣的歷程》,1989年出版《愛台灣的日本人:八田與一的生涯》,1991年該書榮獲「日

本土木學會著作獎」。   現任日本松山市高濱中學校長。 【譯者簡介】 陳榮周   1917年生,台北縣泰山鄉人,畢業於台北州立台北工業學校(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前身),1950年開設建築師事務所,加入日本建築學會正會員,1960年考取美援主辦赴英、義、日研修建築技術,1972年任日本KMG台北事務所所長,1996年任《大安月刊》發行人。

走過時間的洪流-埔頂支渠流域日常空間地景敘事建構

為了解決嘉南大圳放水的問題,作者鍾依倫 這樣論述:

「埔頂支渠是一條洪流,她走過了時間,也帶著我們走過時間,從孕育著大地與經濟,到現代被遮遮掩掩之間,發生許多故事與事件,然而時間的洪流卻將它埋沒在底下,蘊含記憶與日常生活的水圳空間,不見天日。」過去乘載著潺潺水流的灌溉水圳,穿越著農田,興興向榮的田園地景因此油然而生,水牛在農田耕田、孩童闖進水圳裡嬉戲玩水、在水圳之中洗衣與坐在一旁堤防上享受清澈水流中的釣魚樂趣。是以前對於水圳空間的日常生活記憶,過去人的生活、情感與土地深深的連結。但是在時代的變遷下,現代土地快速的工業化、都市化,都市經濟、社會體系及都市結構逐漸改變,曾經在農業為主時期扮演重要角色的水圳,因著大量土地不再作農田使用轉為住宅、廠房

…等等,水圳不再需要供給灌溉而逐漸衰退,也因為城鄉發展的道路偏向以汽機車為主,將水圳已加蓋的方式使其逐漸隱沒。水圳面對變遷的角色變化也是現行台灣在都市發展思考的一部分課題,以景觀規劃的角度來看,水圳的問題並不是從現況調查後針對實質空間直接提出改善策略而已,現況空間的產生背後有許多原因,政治、社會文化、生活習慣與地方記憶等等無形的文化資產,這些都是單純的現況空間調查很難發現以及傳承的;水圳的存在作為乘載生活記憶與見證變遷,該如何面對都市發展現代化的角色改變?文化地景是經過社會的生產過程、財富累積與抗拒不平等,時間累積具有實質與象徵場域,同時是社會變遷的工具及脈絡(Hood,1996)本研究從水圳

文化地景的觀點切入,以桃園龍岡地區埔頂支渠流域為個案,利用地景敘事體作為研究水圳生活空間與變遷的方法,一方面探討水圳地景敘事的可能,並透過地景敘事的方法以自身詮釋龍岡地區,為敘事方式的訪談深入地區研究;一方面建構正在經歷都市化的埔頂支渠與大牛欄分渠的水圳周邊空間生活地景敘事,透過三間:時間、空間、人間的結構,探索在地人的生活地景足跡以及如何與自然互動歷程之文本,提供未來在水圳空間改造的多元可能。

彰化平原的水利諸神及其社會網絡

為了解決嘉南大圳放水的問題,作者郭士綸 這樣論述:

論文摘要民間信仰是在地人民精神的寄託與生活經驗的匯集,這種信仰觀念與崇拜行為經由歷史的積累而呈現目前的信仰形式與特色,更與當地社會的人文景觀產生結合關係。信仰對於社會的發展提供穩定的精神動力,更是民眾在現實生活的心靈支柱與行為準則。筆者居住於彰化縣,自先民開墾至今,平原上大部分地區一直保持著農業社會的形態,而農業水源有極大部分是來自臺灣第一大河──濁水溪,以及取源自它的灌溉水圳。由於河川整治前濁水溪時常氾濫成災而造成嚴重的損失,但平日卻又是農業社會的命脈,因此民眾便對其產生又敬又怕的複雜情懷,並由此發展出了多樣化的「水利諸神信仰」。彰化平原上多樣化的水利諸神信仰有紀念開圳者的功績,亦包含對大

自然的崇拜敬畏。在與大自然相處的生存經驗累積過程中,人們了解大自然除了有孕育萬物的能力,亦有將災難加諸人類的力量,為求生活平安,人們遂對大自然及其周遭的事物產生崇拜與信仰觀念,更塑造出許多具體化神祇,對之加以崇拜,並希望透過祭祀崇拜來祈求神明的庇佑。在彰化平原眾多繽紛的水利諸神信仰中,最具體的呈現可說是每年在二水鄉所舉辦的「跑水節」活動慶典。其活動是為緬懷先賢開鑿八堡圳,灌溉彰化平原,成為豐饒富庶的稻米產地而舉辦。傳說當時在八堡圳建築完成時,人們舉行「圳頭祭」祭祀眾神並引水,其中「引水禮」即於圳渠通水時由祭水人奔跑於水道中,將水由閘門引進新圳道,至今已演變成地方最重要的年度慶典以及最具地方特色

的活動了。筆者因家鄉舉辦熱鬧且富有文化意義的跑水祭發想,對彰化平原境內的水信仰做系統性的整理與探究,發現在縣境內二十六個鄉鎮市中,幾乎每個鄉鎮市都有屬於自己特色的水利諸神信仰,有因為水患頻仍,產生救災傳說而生的水信仰,也有因為境內農業命脈的縱橫交錯水圳信仰,可說各具特色與文化意涵,深入研究之後才更能體會先民篳路藍縷的拓墾過程以及經數百年積累的文化之美。信仰皆有傳統淵源,臺灣的民間信仰沿自漢人的傳統思想,彼此間具有傳承延續的關係,並創造出具自己特色的民間信仰。民間信仰在社會中成為了人們的精神寄託,民間信仰包含的傳說事蹟以及呈現出來的信仰現象,沉澱著文化轉化的結晶,反映出過往事件的痕跡以及群眾之思

想模式,這些都是民間信仰的內涵與具體的呈現。水利諸神信仰與農業發展關係密切,因此可說是一部臺灣社會發展史,希望能以此研究了解水信仰與地方社會、歷史文化背景的關係。並由水利諸神信仰在臺灣的分佈,探究此類信仰在各地區的特性,對融合原鄉及本土信仰性質的水利諸神信仰,作全面的介紹與深入探討。希望能了解其在彰化平原內的分布現狀、產生原因及文化內涵,並以此為基礎,研究彰化平原中水利諸神信仰在日常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所具備的歷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