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生醫看診進度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台大生醫看診進度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梁恆彰寫的 身心壓力多大,聽心跳頻率就知道:梁恆彰醫師四招處理自律神經失調造成的身心症狀 和楊啟正的 新三角關係:醫護.病人與家屬.臨床心理師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網路掛號查詢系統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癌醫中心分院也說明:台大 醫院新竹分院|門診時間表|看診進度|網路掛號查詢系統臺安醫院進化總院. ... 生醫醫院竹北院區| 交通指南| 醫院介紹|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國立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新自然主義 和大塊文化所出版 。

最後網站澄清醫院中港分院則補充:看診進度 · 症狀查詢 · 慢籤預約. 看診時刻. 早 診 09:00 ~ 12:00. 截止掛號 11:45 ... 中港澄清神經內科,權威名醫領銜頂尖醫護團隊. 兩大權威:葉守正醫師、謝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台大生醫看診進度,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身心壓力多大,聽心跳頻率就知道:梁恆彰醫師四招處理自律神經失調造成的身心症狀

為了解決台大生醫看診進度的問題,作者梁恆彰 這樣論述:

  用智慧型手機或手錶的監測心率功能,測量睡覺前後、上班前後、 休息前後、壓力前後的心率,掌握身心壓力的平衡點!   第一本關於身心壓力的新觀念、新技巧,以臨床醫療實證直指:   心病從心藥治不好或更糟時,就更要從治癒身體病痛做起,    因為,你我熟知的心理或情緒問題,絕大多是生理因素造成!     行醫三十年之久的梁恆彰醫師醫治過無數病患:   成天唉聲嘆氣的長者、足不出戶的青壯年、抗癌成功卻憂鬱者,親友認為只是無病呻吟;   課業求好心切的好學生、愛運動陽光型男美女、事業有成創業者,竟轉瞬間身心崩潰了;   不由自主頻頻洗手、或摳指甲、或抓頭髮、或

割腕等身心失控者,自殘到令人心疼……。     然而,當梁恆彰醫師聽聞與觀察他們的身心苦楚之後,   以厚實的醫學觀點與豐富的醫治經驗發現,   當他先調理好病患的身體疼痛與生理缺口之後,   幾乎所有人整個外觀煥然一新,心理狀態也都大大改觀!     ⊙打破身心科治療盲點,為心病找解藥!   尋求解藥是人類本能,端看是否能對症下藥!面對壓力與情緒困擾時,人們會產生尋找解藥的慾望與行為,但是當遇到壓力嚴重的情形又無法自己解決時,許多人就會求助於心理諮詢或藥物的協助,然而這兩種方法都有著無法根治的盲點。     盲點1:心理治療多糾結於過去與現在的情境找元兇

  盲點2:精神科治療常陷入藥物的副作用與戒斷症狀     站在醫療現場第一線的作者梁恆彰醫師,有著他人少見的婦科與麻醉科兩項專科。他以婦產科醫師問診時,對許多前來求診的女性病友坦言心理壓力很大,甚至嚴重到有自殘行為或有自殺念頭;同時,他也是麻醉專科醫師,基於對神經與生理學的運用,在面對手術前焦慮不安或身體疼痛問題的患者,在臨床上有他獨到的心得與見解。     梁恆彰醫師懂得傾聽患者身心痛楚的仁心仁術特質,始終想為病患解身體的痛,也解心理的苦。在行醫多年之後,感悟並觀察到:心理問題絕大多數根源於生理現象。     →原來身體笑了,心花也跟著開!     來自病

友的真實故事分享,都實實在在印證了:心裡的痛,身體會知道。既然如此,梁恆彰醫師下定決心要先調理病友的身體,而他們也以健康好轉做為回饋:果真,當身體笑了,心花也會跟著開!     案例→壓力源不是憂鬱,竟是身體疼痛,根除下半身痠麻痛後,人生重獲光彩!   案例→吃藥治療情緒失調,始終不見好轉,調節神經改善身心症狀,跟藥物說bye-bye!   案例→過動煩躁、課業不佳,原來是長期鼻塞導致,讓鼻子暢通,睡飽、功課也變得好!   案例→資優生竟功課一落千丈,變得退縮、易怒,適時調節神經後,精神好、身體強!   案例→情場失利導致憂鬱纏身,戒藥物與轉移重心同步,結婚生子,很美滿

!   案例→離婚後人生被掏空、自信心喪失,禪修、打太極拳轉移,也戒除抗憂鬱藥物了   案例→出社會適應不良,求助於身心科,改善交感神經惡性循環,神清氣爽進入職場了!     ⊙壓力是本能反射,紓壓就要順勢而為!   ●創見1:心理或情緒壓力是針對生理反應的解釋;也就是說,心理問題,當然可以用非心理方式醫治。     梁恆彰醫師在醫術學問上的日日精研,更誠心誠意關照病友健康,尤其不忍心看到有壓力或情緒問題的病友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經過多年的嘗試與摸索之後,他確信很多人的心理問題雖然有心理因素,但是,一定有長期被忽視的自律神經失調情形。     之後在梁恆彰醫師的眼

中,心理困擾不再只是單純心理問題,而且他更驚喜的發現:病患的心理壓力或情緒問題,常隨著病痛的改善而緩解,他們口中的種種心理事件變得不再重要,而且外表與想法也轉變,讓他們好像變成另一個人。     梁恆彰醫師大膽指出:當我們遭遇到心理事件、內外在環境感受等身心壓力時,都會啟動本能的神經反射,而尋求解決身壓力的一切行為也都出於自本能。也就是說,不論身心事件的結果如何,都跟自律神經之中的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是否能順利轉換自如關係密切,因此,當交感神經不罷休,身心症狀跟著來。     ●創見2:將看不見的壓力、情緒、能力三者錯綜複雜的互動消長關係,以及自律神經的交感和副交感的兩條神經反

射,多達五種變動因素,建構出邏輯清楚的身心壓力模型。     身心壓力模型將看不見的壓力、情緒、能力,以及自律神經的交感和副交感神經等這五個變因錯綜複雜的關係,予以具象化,可說是一種創新挑戰,因為必須建立在已知的醫學知識之上,再用他所知道的許多案例與文獻資料來驗證。果真,他經過諸多臨床實證的結果都指出,只是先從調整身體痛楚下手(調節神經與生理支持的治療方式),原先主訴的壓力或情緒問題都煙消雲散了。     創新的身心壓力模型,能夠非常清楚地解釋心理問題根源於生理問題,也直指身心崩壞是因為壓力負荷和生理缺口持續擴大所造成。因為,壓力負荷是平靜休息時交感神經興奮度高出應有的狀態,如此一

來,身體就會產生代謝需求,這就形成了生理缺口,一旦始終沒有獲得改善,身體不適情況會從小毛病,一路變演變成形形色色的自律神經失調等病痛。     ●創見3:壓力是萬惡病源,也是能力的啟動引擎,身心壓力模型教你規劃出不可思議的穩健超能力!     壓力,可說是萬病之源!許多身心病症都因它而起,但也有許多卓越成就也都因它才有。作者梁恆彰醫師在書中教你我去除身心壓力之惡,更建議從善如流接受壓力之好。     從身心壓力模型得知,能力表現是自律神經作用的低點到高點,並且和交感神經興奮、熱量消耗息息相關,但是當交感神經興奮過度,能力波動振幅會愈來愈小,導致身體不適的生理缺口會直線上升,

不但超過壓力界線、也越過的情緒門檻,機器使用過度都會壞,何況是肉體之軀,最後只有情緒失控一途了。     究竟要如何達到一個壓力與能力的平衡點,梁恆彰醫師提出理想教育訓練模型,當人愈冷靜所表現的能力愈強,這對於需要處理壓力與情緒的個人或團體是很重要的觀念,不但可以提升處理壓力與催生穩健能力的效果,並有助於回復且維持良好的身心狀況或生產力。      ●創見4:當理解交感神經的作用機制,就會破除迷思:誤以為逃避問題很輕鬆,原來就跟面對問題一樣,都會讓身體疲累不堪。     當身心壓力出現時,都會啟動交感神經反射,如果採取面對迎戰,情緒上會表現激動,會有多話或焦躁的情形;如果

選擇退縮逃避,情緒上會表現憂鬱或沉默的現象。兩種情況都是因為交感神經的作用無法順利切換為副交感神經主導的休息狀態。     最大的迷思就是,誤以為選擇逃避很輕鬆,或者沉默是沒問題的,但其實身體一樣都很累。因為以生理的角度來看,選擇逃避或應戰的生理反應是相似的,也就是前面提到是交感神經不停歇地作用著,當然就會消耗很多熱量,對身體負擔是一樣沉重。也因此,在課堂或訓練過程中,不是只有情緒爆發的學生值得我們關心,在一旁靜默的學生或許已經壓力超載,出現了身體不適的生理缺口。     ⊙處理壓力技巧:轉移或取代、稀釋、竭盡、中斷四大策略   梁恆彰醫師在書中分享處理壓力的技巧,包括轉移或

取代策略、稀釋策略、竭盡策略、中斷策略,並詳細說明其的效用與注意要點。這些紓壓技巧都是人們既有的本能,有的你會覺得似曾相識,有的你讀了之後會恍然大悟。不論如何,希望大家可以了解後選擇適合自己的紓壓方式來使用,如果覺得成效不錯,請持之以恆。     多讀幾次處理壓力的技巧,熟悉且運用它們,讓壓力不再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反而進步向前的動力支柱。更棒的是,這四大項處理壓力技巧,不但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幫助你自己,也可以幫助身陷壓力風暴的親友。最後,提醒選擇做任何紓壓方式時,過與不及都不好,尤其要避免產生負面作用。      ●處理壓力的技巧1:轉移或取代策略   處理壓力技巧的

轉移或取代策略是一種本能,很容易被接受與認同,因為心理壓力來源絕大多數都是可以或必須放下的事物或環境,可以優先考慮用別的標的來轉移或取代原來滋生心理壓力的事物。但要注意:在轉移或取代的作法上,動機很重要。正面的求新改變需要計畫與經營,而負面的憤怒很容易操作為負面的動機,進而激起負面行為,在日後很可能衍生出其他問題。     案例→孤獨感不是主因,腰痛才是問題根源,疼痛治癒後,積極交友聯誼、出外旅遊!     ●處理壓力技巧2:稀釋策略   對於無法逃避或短期不能解決的問題,可以採取稀釋策略,淡化問題所帶來的壓力。因為有時候問題或壓力的消除不是自己可以操控的,無法逃避、也無法

馬上解決,需要時間與時機。稀釋的作法是,利用各種可以完成的活動,製造交感神經活動完成的紓解效應;同時,避免執著於原來的問題,使神經反射不斷。所以,請找出自己有興趣、有成就感等紓壓方式,讓自己變得多才多藝、懂得拚命開心玩……,這些都有助於稀釋壓力。     案例→好學生考不好,身心壓力更大,下課後跑步、做手藝,體力強、心情好又有元氣     ●處理壓力技巧3:竭盡策略   當動物精疲力竭時,會有放下交感神經刺激,轉而進入副交感神經主導的休養狀態,人也是一樣可以藉著本能來紓解身心狀態。因此,與其減少對交感神經的刺激,反而要增加交感神經的輸出到接近精力耗盡,才會逼出身體本能的反應

,啟動休養機制,這就是竭盡策略。最常見到是採用泡熱水澡或運動等方式,泡澡不但可以紓解壓力、放鬆身體,而運動可以增強體魄;不過,運動不能過度、泡澡不能太久,小心過勞、疼痛、身心症狀找上門。      案例→為了紓壓跑步,竟跑出自律神經失調,心悸、胸悶、失眠改善後,隨時監控心跳!     ●處理壓力技巧4:中斷策略   狗急跳牆或假死昏厥是動物遭遇生存壓力時的本能反應,而人類的許多行為也是基於這種本能。中斷策略在心理諮商過程比較少採用,但是作者發現有些患者基於以本能早就這麼做了。無論是看恐怖片、參加密室逃脫、坐雲霄飛車、叢林遊戲等讓自己處於安全的危機或刺激的情境,可說是中斷過高交

感神經反射的一種方法。中斷策略在行為上會比較偏激、甚至危險,最好了解不同中斷作法的特性,以層層的保護網,幫助自己紓解心理壓力。     案例→享受刺激遊樂設施,一路尖叫釋放壓力,這麼做沒什不妥,但切記適量就好!     ⊙心率是身心壓力警報器,把脈便知曉   梁恆彰醫師大力推廣以心率研判身心承受壓力的程度,根據他的臨床經驗,實用性高達八、九成以上,在追蹤治療上更好用,具有二大優點:一是容易檢測且不用當事人的配合;二是許多外表看請來毫無異狀的人,其實飽受身心壓力之苦。例如很多年輕人表面上並沒有做什麼事,卻老是喊累或鬧情緒,令家長很不諒解,認為是在裝病;也有中老年人雖然外表健壯

、生活正常,卻感覺心力交瘁、來日不多,甚至開始交代後事。     現在,就學會身心壓力讀心術吧!測量心率的方式,可以用智慧型手機或手錶的監測心率功能,建議在四種情況下監測自己的心率,包括:正常的情形下睡醒(包括午睡)未起身的心率、上班前後、休息前後、壓力前後,多測量幾組做為比較的基準,並計算平均值。     一般人的休息狀態心率約每分鐘70~80下,這個範圍為綠燈區;80~90下之間,為黃燈區;90~100下為紅燈區;如果100下以上為紫燈區,除了情緒失調外,甚至會有失控的傾向。建議將心率監控作為情緒狀態的篩檢與追蹤指標,隨時量測自己的心跳,掌握身心壓力的平衡點。   本書

特色     (一)新觀念!破解身心問題完全歸因於心理因素   (二)好真實!超過三十個身心壓見證者例,都說身體好了,心情也跟著好   (三)新突破!用大量圖解呈現過去無法具象的壓力、情緒、能力、自律神經等樣貌   (四)方便用!處理身痛心亂要用對重點,紓壓四大策略指引實用方針   (五)好神奇!壓力讀心術簡單又好用,甚至能揪出連無病呻吟的病因  

新三角關係:醫護.病人與家屬.臨床心理師

為了解決台大生醫看診進度的問題,作者楊啟正 這樣論述:

  很多醫病糾紛,並非醫療人員有心的「錯」;也不是病人或家屬無理的「怨」;而是彼此的想法與心情,常常沒有交集!大部分的時候──   醫療人員容易卡在:立意是良善,但表達卻令人意外!  病人或家屬常卡在:總是說自己在意的事、情緒的困擾,而忽略了醫療人員的專業訊息!   這樣的「各說各話」,就成了醫病溝通的主要障礙。   楊啟正教授出這本書的用意,在於這幾年來,當了臨床心理師、成為大學教授,心裡深深地覺得:在醫療工作中,被關心的不應該只是「疾病」、「病兆」,更重要的是生病的那位「病人」、還有「他的家屬」。臨床心理師,這個角色的責任與使命感,讓楊教授更在意要怎麼做,才能讓求醫的病患及其家屬,和醫療人

員之間,做無障礙的良性互動與溝通。   本書從臨床上最常發生,醫病溝通的10個大盲點:沉默、承擔、支持、再保證、自覺、眼神、引導、態度、傾聽、自我揭露;置入於案例故事中,和讀者分享易讀懂的溝通技巧。通常在醫療院所中,當病人有情緒行為問題,或某些精神疾病時,就需要臨床心理師的介入幫助。   這些年來,楊啟正教授屢屢看到醫病溝通不良的現象在醫院中發生:一位好的醫護人員,卻被病人誤解;一位認真想幫忙病人快點好起來家屬,卻被認為是在找麻煩。   其實最簡單的解決方法,就是如果可以在醫病溝通的過程中,有一位臨床心理師,當做是彼此的橋樑。如此一來,即可有效地解決醫病溝通的困難,也不會花費其他醫療人員過多的

時間。   因為臨床心理師在醫病溝通的過程中,扮演著相當特殊,且有正面實質幫助的角色:醫病溝通的推手,客觀的第三者。   臨床心理師的訓練是以「心理學」為主,並非是「醫學」。   也就是說,身為臨床心理師,就像一般人一樣,沒有太多的醫學訓練背景,反倒有很多的機會成為「病人」的角色。而這樣的角色,使得臨床心理師相較於其他醫療人員,更容易以「病人」的角度,來理解病人在醫病溝通時內心的需求與想法。 作者簡介 楊啟正   台灣臨床心理學會評議委員  長庚大學職能治療學系行為科學碩士班臨床心理學組 助理教授   在當了臨床心理師、成為大學教授後,楊啟正教授心裡深深地覺得:醫療工作中,被關心的不應該只是「

疾病」、「病兆」,更重要的是生病的那位「病人」、還有「他的家屬」。臨床心理師,這個角色的責任與使命感,讓楊啟正更在意要怎麼做,才能讓求醫的病患及其家屬,和醫療人員之間,做無障礙的良性互動與溝通。 序 完整醫療服務,必須是身心不可分的「整體」/ 吳英璋 提升醫病良性互動與雙贏 / 花茂棽醫病溝通技巧及態度,是醫學教育的必備能力 / 葉炳強同理心、傾聽、說明、接納與引導 / 黃勝堅你以前一定被打過 / 楊啟正 緒:關於臨床心理師醫病溝通推手,客觀的第三者 第一章:真正焦慮的是誰影武者第二章:傾聽治療寫字板第三章:抽考醫生誰比較行第四章:現在,到底病是怎樣了一直問、一直問第五章:重點,不是疾病本身

該如何處理只記一件事情第六章:你的眼神在哪裡三色游移第七章:討一個「病名」你在打發我嗎第八章:謝謝你陪我尷尬的一片死寂第九章:幹嘛再聽你談下去罪惡感第十章:「自我揭露」的同理心悄悄話後記:良善的意外 推薦序1 完整醫療服務,必需是身心不可分的「整體」   在我四十年教學的學生當中,啟正的善體人意與溝通效能是數一數二的!   這項特徵,於臨床實務工作場合尤其明顯,打從到醫院見習的第一天,他就充分發揮這項天分,在很有限的時間裡,與醫師、護理人員、指導他的臨床心理師、其他醫療伙伴、還有病房與門診的清潔人員等等,建立很不錯的「關係」。   因此他不只是由見習、實習中,學習臨床心理的專業知識與技能,還

能很快地瞭解醫療團隊中其他專業領域的專長,以及醫療場域中服務患者的環境條件,所以他能很有效率地注意到工作伙伴們、可以由臨床心理師提供服務的需求,而更重要的是,他能主動的符應需求提供服務。   人與生活環境是無法分開的「整體」,而一個人的身、心更是不可分的「整體」。強調科學取向的醫學領域在研究與應用上為了便於入手,將身、心分開來處置,然而任何一位患者都是身心統合的整體,也是與其環境(含家人、親友) 的整體,所以完整的醫療服務必需是以這種「整體」作為基礎的出發點。   啟正以十個臨床案例的真實服務歷程,說明加入了心理層面的醫療服務功效及其操作的原則及具體作法。他一再強調這並不需要額外花太多時間,重

要的是「整體」的觀點與關懷的心,我的臨床工作經驗亦支持他的強調。   這本書分享的是啟正設身處地站在「病人」的觀點,醫療伙伴如何提供更有效、更符合病人需求的服務。啟正囑付我為這本書寫序,讓我有機會在出版前就能閱讀抽象的臨床互動經驗化為智慧的結晶,是種享受,更是種打從心底出來的喜悅與感佩。 吳英璋 / 台灣大學心理系教授前台北市教育局長 推薦序2 提升醫病良性互動與雙贏   不良的醫病溝通,弄得非但無法治癒病人的「生理問題」,反而衍生出不必要的「心理問題」,導致不必要的醫療資源的浪費,甚至引起不必要的醫療糾紛。   到目前為止,一般國人會去醫院看病,幾乎大部分是來自身體感到不舒服或出現症狀,明顯

影響到日常活動的進行時,才採取的動作。   「生理問題」的解決,是病人或其家屬尋求醫療幫忙,最主要的關注目標。事實上,第一線接觸病人以及其家屬的醫療人員,醫師與護理師,同樣的,也是以該問題 ─「疾病」,認為它是單一的問題,來處理,卻往往忽略掉病人以及其家屬當下,正承受著對該問題可能伴隨、或已伴隨而來,有關「人」的問題;亦即「心理問題」的另一困擾,以致於影響該醫療人員與病人、或其家屬之間的溝通與關係的建立。   楊啟正教授,身為臨床心理師也是醫療團隊的成員,以他多年來在台大醫院神經外科醫療團隊中,診療病人的豐富經驗,透過實際接觸的臨床患者、家屬的經驗, 以相當流暢易懂的文字寫成這本書,說明「臨床

心理師」在醫療團隊接觸病人與家屬,進行醫療活動時,如何運用其專長結合其他成員的專業,將容易被忽略有關「人」的問題,給予適當的關注與處置,藉以達到妥善治療病人及解決其家屬擔憂照顧等問題,改善他們的生活品質,甚至回歸到病前水準的最終目標。   基於該書旨在於,如何提升醫療專業人員與病患及其家屬間的良性互動,來帶動醫療活動的順利進行,達成雙方雙贏成效的目標,因此是一本值得閱讀的好書。讀者無疑是全面性的,不止包括書中的主角,醫療團隊的各方專業人員、病患、及其家屬,更涵蓋一般的大眾們。 花茂棽 / 台灣大學心理系教授兼臨床心理學組召集人 推薦序3 醫病溝通技巧及態度,是醫學教育的必備能力   醫療工作不

僅需要很多不同專業人員投入,也需要病患與家屬的參與,以及系統與制度的運作。   要維繫專業人員、病患、家屬的三角關係運作,「良好的溝通」是最重要的元素。因此,「溝通技巧及態度」是各國的醫學教育委員會所公認的醫學教育必備能力 – 不論在醫學院求學期間或畢業後。   良好的溝通有很多好處,簡單可以歸納成下列八點:(1)能增進醫病關係;(2)增強診治能力;(3)協助醫療抉擇;(4)增進團隊能力;(5)增進團隊和諧;(6)避免緊張關係;(7)避免醫療糾紛;(8)減少醫療訴訟。   既然「良好的溝通」如此重要,台上的老師該如何教導、台下的學生該如何學習,就是一門很大的學問。我自己在醫學系負責「溝通技巧」

這一門課,深感老師如何能夠教好這門課程,提高學生的興趣並不容易,甚至困難重重。因為「溝通技巧」被學生視為「人文」、「通識」、「營養」的「軟性科目」,這門課不用背誦且容易及格,不像生化、解剖、生理、藥理等專業科目,因此學生們大多不積極參與。   如何讓「溝通」這門課的內涵能與醫學接軌,且能有趣生動,教材的設計就很重要。楊啟正老師的大作「新三角關係」就完全符合這個基本要求,楊老師透過十個案例的故事,生動而有趣的把溝通的不同面相與影響元素,巧妙的隱藏在故事內,在每一篇故事後面也進一步深入淺出地把原則及要點逐一摘要出來,讓讀者能有興趣且印象深刻的看小故事學大道理。本書成功的把握了溝通的第一步:讓接受的

一方願意打開溝通的管道。   楊啟正老師秉持他在碩士、博士的治學嚴謹態度,並結合他豐富的臨床心理學經驗,完成這本重要的著作;本人樂意向各位讀者推薦此書。 葉炳強輔仁大學醫學系主任      耕莘醫院神經醫學中心主任台大醫學院神經科兼任教授 推薦序4 同理心、傾聽、說明、接納與引導   醫病溝通的過程中,醫療人員會傾向把「病情重點」在跟病人解釋過就行了,而忽略了病人或家屬「一直問、一直問」是反射了「現在到底病是怎樣了」的焦慮心情。   楊啟正老師是我多年的工作夥伴,身為臨床心理師的他,在臨床工做上給予醫療團隊許多幫助,更重要的是,病人與家屬也因此而真正的受惠。與他多年的合作當中,不知不覺的受到他

的淺移默化,感受到「溝通」實在重要;同理心、傾聽、說明、接納、引導等等技巧,應用在臨床實務當中受用無窮。   楊啟正老師將他多年的溝通經驗,以小故事的方式呈現在書中;其中描述了病人及家屬常見的心理問題與情緒,許多狀況不是用藥物或者是安排檢查可以處理的,他們需要只不過是被關心與被理解。   其中我特別喜歡的章節如下:   第二章「寫字版」,描寫一位脊髓損傷女性病人的故事,因為氣管切開術無法說話、靠著寫字版溝通,需要無比的耐心與愛心:   所謂「多給三秒鐘」:「等待」,絕非是要請醫護人員,像我們臨床心理師一般,一次至少要花個40-50分鐘,都要聽病人講述病情、心情轉轍;而僅是在與病人互動的過程中,

請抓住「多給3秒鐘」的概念即可,請有耐心的用「心」傾聽!   第四章「一直問,一直問」,呈現病人及家屬常見的焦慮,也是醫療人員常碰到的困境,文中告訴讀者如何解決這樣的問題。重覆一直問相同的問題:這樣的焦慮,有時是太過的擔憂,造成了一個令醫療人員聞風喪膽的結果,就是「重覆一直問相同的問題」。   第六章「三色游移」,生動的描寫出加護病房中醫病互動的無奈:急於知道病情的家屬、工作繁忙的護理師;在那一個剎那,看見三種顏色:穿梭的白(醫師的白袍)、忙碌的粉(護士小姐的衣服顏色)、與不知所措的綠(家屬的隔離衣顏色),各自無交集的在游移著……大家都知道醫師護士都很忙!但是──第一印象的建立,絕對不會是在「

要花那麼多時間」;反而重點應該放在,怎麼樣讓病人或家屬在「短短的幾秒鐘內」有好的感受、有受尊重的感受。   第八章中「尷尬的一片死寂」,描寫加護病房中常見的情境—悲傷與沉默,其實這是溝通當中最難的一課,面對傷心欲絕的家屬,不同於一般醫護人員的迴避與冷漠,楊啟正老師選擇的是等待與陪伴:試著把沉默,也當做是一種病人或家屬與醫療人員的溝通方式,可惜大部分的醫療人員,只是把「沉默」當成「病人都不說話!」   第十章「悄悄話」,描寫出加護病房中,面對生死決策的家屬之矛盾與衝突:既捨不得親人走、又擔心他受苦、想讓病人安詳的離開、又害怕市俗的閒言閒語,然而每一次的生死決策,無論對家屬或者是醫療團團隊都是「天

人交戰」。其實:他們多多少少已經有了些想法與決定了!只是決定的過程是「痛苦」的,讓他們放不下。因此,不需要再把「傳達訊息,與說服他們做決定」當作是溝通的重點,而是單純的讓他們把情緒與放不下的感受能夠表達出來。   我鄭重本書推薦本書給大眾讀者,同時也建議醫護工作專業人員或學生仔細研讀咀嚼,相信在醫病關係緊張的現在,將有助於醫病關係的改善及醫療品質的提升 黃勝堅台大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台大醫學院外科助理教授 作者序 你以前一定被打過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一次醫病互動經驗,是發生在大學三年級的時候。   那時我在北部念書,由於我媽一直擔心我過敏的毛病,到了北部以後會更加嚴重,她很努力地幫我找到一個

南部極有名的耳鼻喉科醫師,聽說他開的藥和治療方法,治過敏特別有效。雖然有點半信半疑,心想著:「過敏這毛病,有辦法根治嗎?」但是在我媽再三勸說之下,還是趁著放假的時間去看了這位醫師。   那是間開在二樓的診所,空間雖然不小,但或許是因為醫師真的「太有名」,因此擠滿了人。我開始有點打退堂鼓:「我們回去好了,人這麼多,下次再來。」但是我媽堅持一定要等。   等待的過程漫長也無聊,總有一種浪費時間的感覺,我儘量告訴自己:「等待名醫的治療是值得的,畢竟這麼多人都相信他,想當然自己的毛病,也能夠被治好。」從傍晚五點左右等到晚上八點多,終於輪到我了。   進去診間之後,護士小姐幫我安排在一個診療椅上,那時是

我第一眼看到這位醫師。說實在的,也不能說真的「看到」,因為他戴著口罩,一隻眼睛還被一個大大圓圓、中間有個小洞的金屬片蓋著。   他看了看我,第一句話竟然說的是:「你以前被打過!」   他這句突如其來的話,把我給嚇了一跳!   愣了一下,我回他:「沒有!我從沒被打過!我從小就不會跟人打架!」   醫師白我一眼,口吻堅持:「你以前一定被打過!」口氣更確定、還帶著生氣:「如果沒有被打,那不然就一定是你摔倒撞到過!」   這時我已經無法接受他這樣的說法,但仍試圖壓著心裡面的怒氣,想說好好跟他解釋,他應該會理解:「是這樣的,醫師!」我說:「一直以來我就有過敏的老毛病。從小我就會一直揉我的鼻子,常常一早起

來就揉,揉到都破皮流血了!但上大學之後,就不會這麼做了,只是沒想到我的鼻子,好像就被揉成歪歪的了!」   醫師沉默了一會兒:「這個講法怪怪的,不可能,這一定是被打的!所以你現在還是會常打噴嚏對嗎?那就吃這個藥,其他的護士小姐會跟你解釋。」   「太可惡了!」我真想脫口問醫師:「今天我是來看過敏,不是來給你驗傷的,過敏的事情你什麼也沒問,卻一直跟我爭執我有沒有被打?這算是哪門子名醫?」   我生氣地走出診間,一句話也沒說;就看著我媽還一直在跟這位名醫鞠躬說謝謝,我更是生氣、也完全無法接受他自以為是的看診態度,不聽原由的錯判!   忍不住滿腹委屈的跟我媽抱怨:「這樣也叫看病喔?以後我再也不要來看這

個醫師了,現在都什麼時代了,怎麼還會有這麼沒有同理心、青紅皂白不分的醫師存在?」   「你以前一定被打過!」這句話,十幾年來,我從來沒忘記過!   甚至那之後好一陣子,當我去看不同科別醫師時,都會帶著一種不信任的心情,總是會擔心這個醫師,是否也會對我這個人,做出什麼他想「當然爾」不合理的評價?完全不去顧念到病人的感受?   相信許多人都跟我有類似的經驗:   看診時等待的時間超長,實際看診的時間超短不說,醫護人員有時候的態度超差、超沒耐心,對病人又有成見,非常難以溝通……這些經驗,雖然大部分並不會造成什麼重大的心靈創傷,但卻讓病人對醫療人員,留下難以抹去的負面印象。   這幾年來,我當了臨床心

理師、成為大學教授,轉換角色,從病人、變成了醫療工作者。心裡深深地覺得:   在醫療工作中,被關心的不應該只是「疾病」、「病兆」,更重要的是生病的那位「病人」、還有他的家屬。   再加上自己又是一位臨床心理師,這個角色,彷彿讓我更有那份責任與使命感,更加注意該用什麼樣的方式,來跟求醫的病患及其家屬做良性互動、溝通。   可惜的是,「解鈴仍須繫鈴人」,是我多年觀察醫病互動的最大感受。縱使媒體常報導醫病溝通困難,所造成的各種大小糾紛不斷,市面上也有許多探討醫病溝通理論的書籍;然而,如果醫病之間無心去改變,一切仍是枉然。   換句話說,醫病溝通的主要角色,仍是在醫療工作者身上。如果可以讓醫療人員有一

個簡單有效的方式,即可增進醫病關係,那與病人或其家屬所造成的問題,自然會迎刃而解。   雖然,我相信大部分的醫病溝通是順暢且沒有困難的!但是,這本書想要藉由自己十幾年來的臨床經驗,加上身為臨床心理師的專業背景,藉由十個改編自真實醫病間常見的「互動不良狀況」,提供大家簡單容易、迅速便可以增進醫病溝通品質的有效方法;另一方面,也可以讓讀者知道,醫病溝通間的互動,怎麼做會更好。   期待能夠開啟一扇窗,讓生病的朋友和家屬,不會受到本來不應該多受到的另一層傷害,也讓醫療人員更能以「將心比心」的角度來一起努力、盡可能圓滿解決,醫病糾紛的一些盲點。 楊啟正 第一章:真正焦慮的是誰 ── 影武者 某種程度

上,病人不只是那位大男孩,還有他媽媽;而且更重要的是,媽媽對兒子的暗示影響力,遠超過許多的醫療協助。第一次門診一位媽媽帶著她唸名校高一的兒子推門進來。從小就是資優生的這個大男孩,迫於嚴重車禍受傷後,只能暫時休學,在家調養。腦神經外科醫師希望我跟他們談談,一方面跟母子倆說明之後在課業學習上,可能會遇到什麼樣的困難;另一方面,也讓他們更清楚了解接下來,該怎麼面對頭部外傷後,可能發生的生活變化。「你覺得現在還好嗎?有什麼覺得不舒服的地方呢?」我先問了這個大男孩。他疑惑地看著我:「很好呀!在家休息,也沒什麼太大的狀況,只是頭偶而有點痛痛的!」「哪有呀?你不是昨天剛起床的時候,一直說頭快痛死了嗎?」媽媽

可急了:「還有,前兩天你出門,不過是到路口7-11買個東西,要過馬路的時候,你不是很緊張嗎?緊張到要發抖,怎麼會還好呢?」大男孩用奇怪的眼神看著媽媽,意思是:「有這麼嚴重喔?」可是他並沒有說出口。看這個情況,覺得有可能是媽媽比較擔心憂慮,但也不能排除是這大男孩在頭部外傷後,可能對自己的身體反應沒那麼清楚。「一般來說,頭部外傷後,會出現頭痛、頭暈的情況都是很常見的。而且像您兒子,是屬於滿嚴重的頭部外傷,所以疼痛的情形,有時候不會那麼容易恢復。」我轉頭問這大男孩:「像媽媽剛剛提到,好像在過馬路的時候有些緊張?同學你自己覺得呢?」看媽媽緊盯著,這大男孩低下頭說:「對啦!是有那麼一點擔心!」「我想這也

是很正常的反應,雖然有時候,你已經不想記得車禍當時發生的狀況──」我故意停頓下來,觀察這大男孩的回應,他又看看媽媽,認真的點點頭。「可是如果有人,跟你很清楚地描述當時急救的狀況,或當你走到任何十字路口,要過馬路時,有時候,車禍發生的那一剎那,還是會很寫實的重現在你腦海裡,讓你不由自主的驚恐害怕起來。但是如果不致於影響到你的生活作息,應該就還好!」這大男孩沒說什麼,媽媽先舒口氣:「如果是這樣,那我就放心了。」臨出診間,媽媽回頭跟我說:「醫師,我會幫他留意的。」第二次門診大概是半年過後了吧,我在門診又看到這對母子出現。他們一進來,我就覺得怪,主要的原因在於這大男孩面色顯得相當凝重,媽媽緊張的模樣更

不安。由於這大男孩的表情,跟我之前的印象差異太大,我特別先問了他的狀況:「你還好嗎?有一陣子沒來了,是有什麼不舒服了呢?」「我最近都睡不好,頭痛的好厲害,都不會好,而且我覺得,自己好容易緊張!」他一直不停扭著手指。媽媽搶著說:「我每天半夜都會幾次去他房間,看看他睡得好不好,他總是皺著眉頭、睡不安穩,第二天一早看他起床,我就追問他是不是又頭痛,所以睡不好覺?」「他頭痛應該是有改善,可是怎麼都不會好?」媽媽有些焦躁:「而且,這一兩個月來,好像愈來愈嚴重了?本來我想要讓他下學期開學,就回學校上課,他已經落後別人一個學期,再拖下去的話,也不知道該如何應付大學考試?他從小可就是資優生,一個很棒的孩子。」

沒正面回答媽媽的問題,我轉問這大男孩:「休學這段時間裡,平常怎麼過生活的?」「一開始很好呀!一直在恢復,頭也不會痛了!最近,媽媽要我開始準備複習功課,她怕我跟不上進度。我是覺得OK啦!可是頭痛的症狀又跑出來,而且愈來愈嚴重!」「應該跟壓力有關。」我安撫著這大男孩說:「有很多的病人,在遇到生活或工作壓力時,像你是學生,有考試壓力的時候,症狀就會加劇。但也先別擔心,這些症狀大部分的時候,都不一定代表你的腦部有什麼問題。」「我們就是怕他腦子是不是又怎麼了?所以想來檢查看看!」媽媽倒比兒子慌張。「應該不至於,但若是你們很不放心,病理部份等下可以再跟外科醫師討論看看;現在,或許我們可以先從生活壓力的調整

來做起。其實很簡單,只需要抓住一個原則就好了,不要──過──勞──頭腦。」母子不知所以然的對望。「意思就是說,只要一覺得累,就休息。而休息的方式有很多種,可以依照自己的體能狀況來決定,有的人喜歡運動,有的人喜歡去散步,有的人也喜歡聽音樂,當然也可以選擇,躺下來好好睡一覺。」這大男孩開心一笑:「聽音樂,這我最喜歡了。」媽媽卻憂心忡忡反問:「這行嗎?那回學校功課怎麼辦?跟不跟得上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