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蘭生平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花木蘭生平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盧張濱寫的 吉鴻昌傳 和盧國屏的 認識文學,你不可不讀~中國文學史綱要:筆記書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花木兰(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巾帼英雄) - 搜狗百科也說明:人物生平. 历史背景. 电影《花木兰》 北魏时期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麥禾陽光文化 和五南所出版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國文學系 須文蔚所指導 盧俞潔的 張翎《勞燕》中歷史與空間建構研究 (2021),提出花木蘭生平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勞燕》、張翎、華語語系文學、歷史建構、空間建構。

而第二篇論文中原大學 宗教研究所 吳昶興所指導 蔡沂蓁的 潛存教會的本色語言:周聯華《易的神學》重構 (2021),提出因為有 易經、周聯華、本色化、潛存教會的重點而找出了 花木蘭生平的解答。

最後網站花木蘭不姓「花」?如何在軍中隱藏女兒身?(圖)則補充:郭茂倩對木蘭生平也無任何補充,足見態度之審慎。 木蘭故事在唐代十分盛行。李冗《獨異志》記載:「古有女木蘭者,代其父從征,身備戎裝,凡十三年,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花木蘭生平,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吉鴻昌傳

為了解決花木蘭生平的問題,作者盧張濱 這樣論述:

本書特色   本書傳寫了愛國將領、抗日民族英雄吉鴻昌的一生。 吉鴻昌不僅僅是西北軍人中的佼佼者,而且也是抗日力量的佼佼者。當他被國民黨反動派槍殺時,是那樣的堅毅而安詳、英勇和壯烈!他為了挽救國家危亡,堅持民族大義,最後灑出熱血為國捐軀。   引  言                           一、英雄出少年             …001 二、頭角初嶄露             …007 三、做官不許發財           …024 四、為官一任,造福一方     …036 五、戰火姻緣,喜結連理     …041 六、馳騁中原,鐵軍揚威     …051

七、周遊列國,愛我中華     …061 八、奔赴前線,軍人本色     …083 九、毀家紓難,誓死禦敵    …093 十、鬥智鬥勇,不屈不撓    …105 十一、慷慨赴死,英勇就義  …108 延伸閱讀                  …119 吉鴻昌年譜                …182   引言   渴飲美齡血,飢餐介石頭。   歸來報命日,恢復我神州。   這是一首民族英雄譜寫的詩歌,表達了自己強烈的愛國情懷,作者就是愛國將領吉鴻昌。他為了挽救國家危亡,堅持民族大義,最後灑出熱血為國捐軀。吉鴻昌,這位浩氣長存、堅貞不屈的民族英雄,他的事跡在中國廣為流傳,影響了一

代又一代的人。   吉鴻昌1895年出生,身材魁梧,鬍鬚茂盛,英姿威嚴,態度和藹。1913年投筆從戎,他最初在馮玉祥手下當兵,後漸次昇為連長、營長、旅長、師長。1929年,吉鴻昌任國民軍第十軍軍長、寧夏省政府主席;1930年3月,任馮玉祥第二軍副總指揮兼十一師師長;同年10月,任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二路軍總指揮。1934年,吉鴻昌被害。   在民族危亡的時刻,吉鴻昌毅然毀家紓難,奔赴抗日的第一線。他就任抗日同盟軍北路軍總指揮,統率抗日同盟軍與日寇浴血奮戰,收復了張家口以北至多倫地區的大片國土,狠狠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囂張氣焰,譜寫了民族抗日救亡的壯麗詩篇,極大地推動了當時民族抗日救亡運動的蓬勃發

展。為救國救民於水深火熱之中,吉鴻昌把個人安危置之度外,戰鬥中經常揮舞大刀,身先士卒,出生入死。這樣一位抗日民族英雄,沒有倒在戰場上,卻以「違反國策」的罪名被殺害。在刑場上,吉鴻昌面對反動派的槍口毫不畏懼,慷慨陳詞,痛斥賣國賊,大義凜然,最後英勇就義,臨死前還留下了「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國破尚如此,我何惜此頭」的壯志豪言,顯出了一個愛國的抗日軍人的英雄氣概。   一、英雄出少年   吉鴻昌(1895—1934),字世五,原名吉恒立,出生在豫東平原扶溝縣東北的呂潭鎮。父親吉茂松,字筠亭,為人豪爽,性格豁達,以結交朋友、助人為樂為生平快事。吉茂松是當地富戶吉家義子吉業運的兒子。只是吉業運不

幸中年去世,只留下一對孤兒寡母相依為命,最終被吉業運的幾個兄弟霸佔了家產,趕出了家門。而吉茂松的母親為人性格剛強,不畏強暴,難以咽下這口惡氣,於是不停地同吉業運的幾個兄弟打官司,企望依靠衙門奪回家產。只是面對當時「有理無錢莫進來」的官府,一對孤兒寡母也是有心無力,即使花盡了錢財也不見贏下官司的希望。   而吉茂松從小跟著母親東奔西走,吃盡了世態炎涼之苦,比起他的同齡人,也就過早地成熟了。他痛恨世道的不平和恃強凌弱的殘忍,想要做一個行得正、坐得端、助人為樂的人。長大後他在碼頭開起了一個小小的茶館維持生計。茶館很小,只有幾張白木方桌,幾把椅子,十幾條板凳,一口燒水的大鍋,兩把茶壺,靠著碼頭的便利

和辛勤地付出,雖然只能吃糠咽菜,也能勉強填飽肚子。吉茂松性格爽快,待人熱情,茶館日漸興隆紅火,茶客絡繹不絕,經常是客滿為患。過路客商藉著香茶,相互交換路上的見聞,抑或談生意、做買賣等,常常是高興而來,滿意而歸。當時年紀還小的吉鴻昌身為家中長子,十分乖巧懂事,從不讓父母擔心,也常常在茶館中幫忙招待客人。擔柴、燒水、端茶,他都幹得妥妥當當。那時正值一個國難當頭、風雲多變的年頭。時局變化、民生乖蹇,怎樣救國、怎樣強國,常常是茶客們的主要話題,這就給吉鴻昌提供了一個增廣見聞的好機會,讓他自小便浸染了救亡圖強、報效國家的思想。但孩子總歸是孩子,他常常聽著那些過路客人們的談論入了迷,忘記了燒水,端茶,慢待

了茶客,也會受到父親的訓斥。茶客們品茗時眉飛色舞地說古道今,諸如黃河泛濫對豫東的肆虐啦;南方孫中山提出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的主張啦;離扶溝不遠的項城出了個袁世凱,他在朝廷做了大官、權勢滔天啦。這些國家大事讓吉鴻昌聽得半懂不懂,但他依然津津有味站在一旁聽著。有時候,茶館裡也會來一些說書人,他們會講古代的英雄故事,霍去病、岳飛、花木蘭、梁紅玉等等,讓幼小的吉鴻昌產生無限的仰慕之情。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天真爛漫的童年,吉鴻昌也不例外。初冬窮人的孩子們都要給家裡撿柴火。吉鴻昌是附近的孩子頭,他會約上三五個小夥伴,沿著田間小道,一路撒著歡兒東奔西跑;跑累了,就把成捆的玉米稈鋪

在地上,在上面打滾、嬉戲,別提多痛快了;玩夠了,每人撿上一小捆柴揹回家交差。到了夏天,附近的小河汊和波光粼粼的大池塘,是吉鴻昌最喜歡去的地方,這天,吉鴻昌又偷偷溜出來,卻被弟弟發現了,他使勁兒哭著喊著要跟哥哥去玩。吉鴻昌熬不過他,只好帶他一起來。吉鴻昌對弟弟連囑咐帶嚇唬,只讓他在岸邊看熱鬧,不准下水。在池塘裡,吉鴻昌和幾個小夥伴打水仗、扎猛子,正玩得痛快時,忽然傳來了弟弟的尖叫。他嚇壞了,急忙衝過去,把嗆了水的弟弟拉上了岸。又驚又怕的吉鴻昌看見弟弟嚇得直哭,也沒了脾氣,從此以後再也不敢讓弟弟跟著自己到河汊玩。很快,他自己也告別了水塘,走進了學堂。   對吉鴻昌成長影響最大的是他的父親。吉茂松

對他管得很嚴,他曾對好友說「孩子是一顆樹苗,要捨得修剪。對孩子要從小嚴加管教,叫他知道怎樣做人。」吉鴻昌看到自己的小夥伴上了學,這使他十分羨慕,回家也懇求父親讓自己上學館念書識字,父親不願意讓孩子失望,看到義學沒有位置就想讓孩子到收費的學堂讀書,吉鴻昌天天眼巴巴地盼著。吉茂松四處湊錢登門懇求老師收留吉鴻昌,但是名額已滿,只好等機會。一直等到來年春天,河裡來來往往的船少了,茶館的生意也不好,不需要吉鴻昌天天照顧,吉鴻昌被學堂裡學生們瑯瑯的讀書聲吸引,便偷偷去旁聽,如果有空座的話,他便悄悄進入教室坐下聽。有一次,吉鴻昌正聽得津津有味,突然一聲響動,原來是講課的先生先生發現了吉鴻昌這張陌生的面孔。於

是他便被當做野孩子趕了出來。但是他對學習的渴望使父親深為感動,吉茂松再次託人向老師說情,他的至誠感動了老師。吉鴻昌終於可以進入學館學習了。在入學的頭一天,他特意換上了嶄新的新衣服。

張翎《勞燕》中歷史與空間建構研究

為了解決花木蘭生平的問題,作者盧俞潔 這樣論述:

張翎身為海外移民女作家,於2017年出版的長篇小說《勞燕》,書寫了中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中美特種技術合作所」(Sino-American Special Technical Cooperative Organization,1943年至1946年,後簡稱中美合作所)這一機密型的抗日機構,其成立期間與其後的故事。小說裡透過三名男性角色──美國牧師比利、中國士兵劉兆虎與美國軍官伊恩──以及兩隻狗,作為回憶的主要敘事者,並以女性角色姚歸燕作為其凝視對象,交錯書寫這段由鬼魅話語與報導、書信等史料構築而成的故事。關於中美合作所這一機構,由於在對日抗戰期間始終是機密性質,因此其任務的真實內容,直到戰

爭結束後才撥雲見日,然而因為政治立場的緣故,中美合作所在海峽兩岸有截然不同的形象與說法。在對岸1961年出版,大為通行的《紅岩》這部小說中,中美合作所被描述為監禁、偵查共產黨人為目標的特務機構。《勞燕》作為「中國第一部涉及美國海軍秘密援華使命」的文學作品,與《紅岩》一書顯然構築了全然不同的歷史敘事,更可見作家以書寫建構歷史的意圖。本文以新歷史主義作為主要方法,探究《勞燕》一書中張翎的歷史建構;再以魔幻現實主義、現代主義等視角,探析其鬼魅敘事的手法與意圖,並以人文地理學的視角,進行小說中空間建構的研究。期望從以上的探究過程,以《勞燕》一書,標舉出張翎身為海外華語語系作家的座標地位。

認識文學,你不可不讀~中國文學史綱要:筆記書

為了解決花木蘭生平的問題,作者盧國屏 這樣論述:

學生最佳輔助教材‧中國文學史系統化 座標軸式提綱挈領‧系統化的中國文學   掌握歷史縱向、橫向發展的方法,才能將中國文學史龐雜豐富的人、事、時、地、物瞭然於心。   ◎ 適合讀書參考或準備升學考試的你。   ◎ 史上最綱要的中國文學史,一書在手,最佳閱讀、自修筆記書。   中國文學自秦至近現代,歷經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近現代,約五千年的光景,囊括了大量名家、名文、名品的文學寶藏。面對如此浩瀚的文學底蘊,如何周遊一遍,將文學史採座標軸縱向、橫向、樹狀圖等方式,上下古今、橫貫東西,以掌握綱要、融通理解,本書建議學生或有志者讀通、讀達的一個小小心得。 本書特色:

  1. 座標軸式的縱向、橫向,系統化呈現的中國文學史。   2. 全書共五大單元,包括總綱篇、小說篇、文章篇、詩歌篇、詞曲篇。   (1)總綱篇:有31個大單元,按文學通史由上往下的發展歷程與內容,將每階段的起源、作家、作品、流派、特徵、特色、優點、缺點等,以樹狀結構圖方式,由左至右一一整理。總綱篇的每大單元有一個總標題、單元內又有若干小標題小單元。以樹狀結構,層遞中國文學各階段之發展與流變。   (2)小說篇~詞曲篇:即以縱座標線由上往下,紀錄並呈現作家或作品的時代先後;橫座標線的右邊框框內,是個別作家作品特色的綱要敘述、左邊直排文字則是一小個斷代或一群文學集團的總特色、總評論等等。

所有內容以重點整理為主,不包括作品賞析,這部分要靠讀者自己到劉書或總集、別集裡去用功了。以座標軸,分論與涵蓋各種文學體例與作家,縱座標呈現通史發展,橫座標突顯斷代特色。  

潛存教會的本色語言:周聯華《易的神學》重構

為了解決花木蘭生平的問題,作者蔡沂蓁 這樣論述:

本研究以臺灣近代在教會界和學術界均相當具有份量的周聯華牧師(1920-2016)所撰《易的神學》為研究對象,此作品將「易」作為詮釋基督教神學概念之資源,為頗具發展潛力的本色化神學嘗試。然而在易學與神學結合的表達形式上仍是以神學為本位,以致易學概念的穿插顯得不太自然。從《易的神學》精神來看,本論文主張將建制教會外龐大的易學的詮釋群體視作田立克(Paul Tillich, 1886-1965)所謂「潛存的教會」(latent church),既是共構「易的神學」之主體,亦是共享「易的神學」之受眾,藉由對《易經》的辯讀重構基督教神學的自我理解與表述,除了實現周聯華牧師為中國人寫作《易的神學》的初衷

,更對於精神文化的跨界域傳播工作者有所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