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建築設計技術規範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綠建築設計技術規範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詹氏書局編輯部寫的 最新建築技術規則〈附補充規定圖例及建築物無障礙設施設計規範〉『本書依內政部營建署公布施行之條文編輯附已發布未施行之條文(設計施工編)』(111年9月)十六版 和江中信的 都市更新叢書I:都市更新事業計畫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空間設計 - SERT 南區毒化災專業訓練中心-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也說明:並搭配周遭地形及行進路線,巧妙表達到轉化教學與救災之視覺效果。 綠建築. 南訓場於設計階段即以取得綠建築為標的進行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詹氏 和詹氏所出版 。

朝陽科技大學 建築系建築及都市設計碩士班 郭柏巖所指導 潘非的 穿孔型金屬遮陽板應用於外牆的隔熱性能研究 (2020),提出綠建築設計技術規範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金屬遮陽板、隔熱性能、外墻隔熱。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建築系 鄭政利所指導 林盈均的 薄層型綠屋頂水資源供需平衡評估模式之研究 (2020),提出因為有 薄層型綠屋頂、動態水資源平衡、供水量、需水量的重點而找出了 綠建築設計技術規範的解答。

最後網站綠建築標章則補充:然而,隨著「綠建築解說與評估手冊」(2003)的檢討更新,決定於七大指標系統外,加入生物多樣性指標與室內環境指標,成為九大指標。 九大綠建築指標. 綠化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綠建築設計技術規範,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最新建築技術規則〈附補充規定圖例及建築物無障礙設施設計規範〉『本書依內政部營建署公布施行之條文編輯附已發布未施行之條文(設計施工編)』(111年9月)十六版

為了解決綠建築設計技術規範的問題,作者詹氏書局編輯部 這樣論述:

  ■ 本書附已發布未施行之條文(設計施工編)     另訂施行日期:建築設計施工篇第301條     ■ 本書附預告修正條文     建築設計施工編第137條   建築設備編第27-1條     ■ 內容簡介      收集最新的建築技術規則資訊,更配合內政部編修方法,將排版方式改為橫式編排,各圖例部份也利用修圖的方式再清晰化,能使讀者更清楚也更容易的閱讀與查閱建築技術規則的相關法令。     ■ 適用對象     ◎ 建築師   ◎ 結構&土木技師   ◎ 建管行政公務單位   ◎ 室內設計與裝修公司   ◎ 水電消防設備公司   ◎ 建築物公共安全檢查機構   ◎ 建設公司與

土地投資者   ◎ 自力購地建屋民眾   ◎ 建築師考試   ◎ 建築工程高考三等&普考考試   ◎ 建築物室內裝修工程管理技術士考試   ◎ 建築物室內設計工程管理技術士考試   ◎ 建築工程管理技術士考試   ◎ 營造工程管理技術士考試   ◎ 建築物公共安全檢查簽證及申報培訓課程   ◎ 大專院校建築法規相關   本書特色     檢索效率 第一   最速編.章.節.條查找系統     版本領先 第一   最新頒布條文即時收錄     圖例清晰 第一   最高解析圖例隨文釋義

穿孔型金屬遮陽板應用於外牆的隔熱性能研究

為了解決綠建築設計技術規範的問題,作者潘非 這樣論述:

近年來在建築外牆表面安裝「穿孔型金屬遮陽板」或「擴張網」的案例逐漸增加,在美化建築的同時也期望能提升建築外牆隔熱性能。穿孔型金屬遮陽板可以在許多新蓋的公寓住宅或是辦公大樓的立面設計上看到。此外,內政部營建署已訂定「都市危險及老舊建築物加速重建條例」,期望透過簡單快速的流程重建老屋,並享有危老條例獎勵,包含容積獎勵、減免賦稅等優惠,讓老舊的建築視需要透過危老重建、都市更新或老屋更新等方式進行改造。穿孔型金屬遮陽板更是許多建築師在設計建築立面或是立面整修時常用的手法。通過實測數據發現穿孔型金屬遮陽板的隔熱效能並不顯著。原因是遮陽板為金屬材質其導熱速度快,在不通風的環境下遮陽板與牆體間空氣蓄熱,導

致牆體吸收了更多熱能。穿孔型金屬遮陽板需在通風良好的環境下才能發揮其隔熱效能。低開孔型遮陽板(10%-20%)理論上具備良好的隔熱性能,但因空氣蓄熱問題在日射最強時段,有遮蔽試體熱流不降反增;10%增加了1.16[W/m²]、20%減少了2.04[W/m²]。低開孔型遮陽板內外表面溫差效果顯著;10%減少了2.82°C、20%減少了3.05°C。中開孔型遮陽板(30%-40%)與無遮蔽牆體比較雖熱流均有下降但並不顯著, 30%減少了1.83[W/m²]、40%減少了1.32[W/m²]。內外表面溫差不受空氣蓄熱影響;30%減少了2.74°C、40%減少了2.40°C。高開孔型遮陽板(50%-6

0%)雖理論上其隔熱性能並沒低開孔型遮陽板佳,但在實測數據中發現日射最高時段:50%減少了0.04[W/m²]、60%減少了0.86[W/m²]。內外表面溫差50%減少了2.32°C、60%減少了1.91°C。六組實測數據中並未發現熱流的高低與穿孔率有直接的關係。但穿孔率的多寡會影響牆面外表面溫度。理論值通過覆蓋面積、開孔面積以及材料熱導係數計算遮陽板的隔熱方式並不適用。在實際應用上許多條件如通風、遮陽板材質特性將影響其隔熱效能。理論值中並未發現外遮陽的導熱特性對其隔熱效能有直接的關係,理論值與實測值有著很大的差異。本實使用建築耗能模擬軟體eQuest,模擬一辦公型建築在台灣不同地區氣候(台北

、台中、高雄)條件下的全年冷房熱負荷量。在建築外墻Ui值每下降0.5[W/m²K]的情況下,模擬數據顯示各地區全年冷房熱負荷量下降均小於3%。

都市更新叢書I:都市更新事業計畫

為了解決綠建築設計技術規範的問題,作者江中信 這樣論述:

  都市更新事業計畫   臺灣都市更新機制解說最權威、最詳盡之叢書 本書特色   本書420餘頁,叢書約1100頁   都市更新條例事業計畫機制逐條白話解說   以都市更新條例為基礎,輔以完整函釋分類   著重實務操作,兼顧官方、實施者與地主觀點   旁徵博引,相關函釋與會議紀錄最完整   引用資料與出處文號最正確   穿插大量圖解與表格,艱澀法規不再難懂   近百頁容積獎勵圖文解說   近50頁同意比例疑難解說   規劃9篇專題,深入分析重要機制   穿插8個爭點思考,可作為延伸課題演練   適宜做為地主權益參考、業界工具書、大學教學用書   搭配另書「都市更新權利變

換」、「都市更新公共利益」,   完整呈現實務與理論全貌

薄層型綠屋頂水資源供需平衡評估模式之研究

為了解決綠建築設計技術規範的問題,作者林盈均 這樣論述:

近年因各地全球暖化,導致各個國家與地區氣候出現異常,降雨的特性逐漸轉變,以至於常有暴雨與強降雨模式產生,使得各個地區開始出現淹水現象,再加上臺灣本身地形較特殊,多高山且坡度陡峻,導致大部分的水資源迅速流入海洋內。除此之外,加上現今都市化發展,不透水鋪面大量取代自然環境,導致降雨便常有逕流產生,使得都市屋頂缺乏保水機能。屋頂綠化能讓屋頂本身具有保水之機能,對於暴雨可以達到一定的緩衝作用,對都市洪水控制亦有相當助益,亦可達到改善房屋林立的都市綠地不足問題。在現今水資源有限狀態下,如何能讓薄層型綠屋頂本身達到穩定的水平衡為本研究的主要方向,透過不同種類的植栽蒸發散量實驗,得到假儉草、芳香萬壽菊、佛

甲草與蔓花生實際一天所需水量,並且收集水文與氣象參數,套入過去研究植物蒸發散量經驗估算公式,進一步將蒸發散量估算公式進行修正。根據修正結果與水文數據設定單元薄層綠化面積,帶入本研究所建立之分區評估模式,進行供水量與需水量水平衡模擬計算,並探討分區計算結果與實際計算結果兩者差異。另外因降雨模式改變,本研究收集近三十年間總降雨量,分析其中降雨變化趨勢亦重新調整日均雨量。依據前述水平衡評估模式結果,制定相對設計參數雨水利用供水比,作為臺灣各地區水平衡之依據,亦可當作薄層綠化面積增加或縮減的倍數參考,提供未來施作薄層型綠屋頂規劃設計參考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