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基地保水設計技術規範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建築基地保水設計技術規範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詹氏書局編輯部寫的 營建法令輯要101年度合訂本(最新營建法規/最新解釋函令)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TWECOLIVING: ⊙建築基地保水設計技術規範也說明:2020年1月6日星期一. ⊙建築基地保水設計技術規範. *主題網頁【建築攝取網】 ...

朝陽科技大學 景觀及都市設計系 歐聖榮所指導 盤浩彰的 從水災、風災角度探索韌性公園指標之研究 (2021),提出建築基地保水設計技術規範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韌性城市、韌性公園、模糊德爾菲法、網路分析程序法、韌性公園指標等級體系。

而第二篇論文東海大學 景觀學系 李麗雪、黃柔嫚所指導 王奕逵的 結合逕流管理之都市降溫策略評估 以台中市中區為例 (2020),提出因為有 都市熱島效應、逕流管理、ENVI-met、PET 標準有效溫度、SET 生理等效溫 度、熱環境、綠化規範、保水規範的重點而找出了 建築基地保水設計技術規範的解答。

最後網站台北市建築師公會建築物綠建材設計表檢討查核複查則補充:依據建築技術規則設計施工編第307條第2項基地保水設計技術規範及台北市公共設施用地開發保水作業要點審查,查核合格者於查核表簽章,不合格者應將不合格之處一次詳為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建築基地保水設計技術規範,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營建法令輯要101年度合訂本(最新營建法規/最新解釋函令)

為了解決建築基地保水設計技術規範的問題,作者詹氏書局編輯部 這樣論述:

  將101年度建築相關法律修正、新增與刪除部分,加以編輯和匯整,適合常需查詢相關法令者使用。

從水災、風災角度探索韌性公園指標之研究

為了解決建築基地保水設計技術規範的問題,作者盤浩彰 這樣論述:

當前都市化進程加快,城市中匯集大量人口與資源,使城市系統出現潛在的威脅與不確定性,另外隨著各種氣候災害、全球氣候變暖等災害層出不窮,地震、颱風、洪水、乾旱、氣候變化等自然災害以及石化廠安全事故、汽爆事故等人為災害都會對城市造成威脅,影響城市的發展,於是相關學者、科學家、城市規劃者對災害進行研究探討,從而得出韌性城市、韌性景觀、防災公園等重要議題。本研究基於韌性城市的角度進行探討,由於韌性城市涵蓋面廣,大至全球的視角小至社區的視角,且涉及經濟、社會等多面向,故本文嘗試在韌性城市之框架下,以公園的尺度進行韌性指標之研究。 由於目前“韌性公園”之概念尚不明確,無法認識韌性公園的定義、

概念、韌性指標、評估方式等,因此需要探索韌性城市下關於公園的指標或者查閱關於公園韌性之相關文獻。因為自然災害對於公園所造成的危害主要為水災及風災,因此在防治水災與風災的條件下,找自然元素韌性標準的相關文獻,通過文獻中重要結論與數據提取韌性公園指標。通過模糊德爾菲法專家問卷進行指標篩選,將最終保留的指標通過網路分析程序法問卷進行指標重要性評定,求算各指標相對權重以便於後續對公園進行評分。 建立公園韌性指標評價體系後,本研究對臺中市北屯區58個公園與大里區23個公園進行公園韌性評分,再針對各公園權重後總得分藉助GIS疊圖分析,了解各公園韌性程度,整理出危險、有待改進以及急需改善共三種級別之公

園,調查結果顯示急需改善之公園數量居多,韌性程度高或安全之公園數量少。通過對公園GIS疊圖分析,對臺中市未來公園韌性改造提出相關建議與韌性公園評判標準。

結合逕流管理之都市降溫策略評估 以台中市中區為例

為了解決建築基地保水設計技術規範的問題,作者王奕逵 這樣論述:

都市人口集中及土地利用密集,使得水體、綠地等入滲面積減少,而建築、道路面積的增加,除造成都市熱島效應外,不透水的表面也使雨水逕流排除不易,都市水文與熱環境產生劇烈的改變。目前關於都市氣溫調節、雨水管理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視,也發現都市降溫與逕流處理得以透過適當的規劃設計策略來改善,然而台灣目前的都市發展仍缺乏對水文與熱環境整體的考量,相關法規也尚未完善。因此,本研究以熱島強度逐年提高的台中市中區為基地,探討如何在目前環境與現行法規的限制下,可能的減緩配置策略,以達到降溫與逕流管理上的最大效益,以提升都市熱舒適與洪害衝擊降低。屋頂綠化、透水道路與水體兼具降溫及保水功能,研究基地為台中市中區,運用E

NVI-met(CFD 軟體)數值模擬方式探討不同方案下的水與熱環境。研究降溫模擬方案分別為屋頂綠化面積比例 35%(G1)、50%(G2)、75%(G3)、100%(G4),透水道路面積比例33%(R1)、50%(R2)、75%(R3)、100%(R4),可設置之水體面積比例50%(W1)、75%(W2)、100%(W3),綜合三項策略的理想方案(C1)、相關法規及現況檢討下的方案(C2),並將熱模擬結果與逕流管理量進行綜合效益評估。研究結果顯示降溫成效依次為透水道路(R4)、屋頂綠化(G3)及水體配置(W3),於行人高度層(1.5m)平均降溫分別為 0.61°C、0.42°C 及 0.07

°C。單位面積降溫以透水道路的降溫效果最佳,屋頂綠化最低。同時透水道路於人行道及公園植栽周邊的 PET 與SET 降溫效果最佳。在逕流管理之保水成效上,依次為水體配置(W3)、屋頂綠化(G4)及透水道路R4),保水量分別為33,910 m3、18,864m3 及17,466m3。理想方案C1 的降溫為0.86°C,保水量為69,318 m3;依現行綠化及保水相關法規容許設置C2 方案的降溫0.29°C,保水量為 47,953m3。以研究範圍暴雨十年重現期距評估,兩綜合方案(C1、C2)皆可處理研究範圍內逕流量,且能分擔研究範圍外的逕流量。過去研究指出水體具良好的降溫及滯洪功能,本研究之水體平均

降溫效果不佳,應與水體配置面積少且分散有關;水體降溫在其上方及周圍 50m 範圍 內是有效的。屋頂綠化雖然在人行高度的降溫效果不理想,但在平均樓層高度(12.5m)處有較好降溫效果,對都市中高樓層的降溫是可行的。屋頂綠化同時具良好保水功能。透水道路降溫成效較好,若結合行道樹等植栽,其降溫效果更佳。結合降溫及逕流管理策略在都市地區是可行的,因此建議在都市熱島效應明顯、易淹水地區屋頂應予綠化,設置面積應不少於可設置面積的一半,且要配置灌溉系統,若能結合雨水花園,其降溫及保水功能更佳。在不影響行車安全地區,透水道路或人行道應被推廣,且應結合喬木栽植。開放式水體在新建築法定空地應被鼓勵設置,可達局部降

溫及出流管制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