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同位素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氧同位素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肖傳桃寫的 藏北地區侏羅紀生物礁及含油性研究 和楊勝雄的 南海天然氣水合物成藏理論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稳定碳、氧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岩环境分析也說明:在岩石学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稳定碳、氧同位素,对研究区长兴组白云岩进行综合研究表明,白云石化具有多期次的特点,按照成岩环境划分为蒸发环境下的准同生白云岩和埋藏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科學 和科學所出版 。

國立臺灣大學 海洋研究所 蕭仁傑所指導 林碩均的 臺灣東北及西南海域底棲魚類之發育垂直洄游 (2021),提出氧同位素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底棲魚類、早期生活史、發育垂直洄游、耳石、穩定同位素。

而第二篇論文中國文化大學 地學研究所地質組 郭欽慧所指導 林君怡的 臺灣大屯火山群高度地熱潛勢區水體特徵探討 (2020),提出因為有 大屯火山群、地球化學特徵、熱液地下水、補注源的重點而找出了 氧同位素的解答。

最後網站科学家首次观测到稳定的氧同位素氧28則補充:日本东京工业大学8月31日发布新闻公报说,该校研究人员参与的一个国际团队首次成功观测到稳定的氧同位素——氧28,并测定了其质量。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氧同位素,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藏北地區侏羅紀生物礁及含油性研究

為了解決氧同位素的問題,作者肖傳桃 這樣論述:

《藏北地區侏羅紀生物礁及含油性研究》在簡要介紹產礁地區的岩石地層與生物地層特徵基礎上,闡述了造礁生物類型、個體古生態和群落古生態學特徵。按照三級生物礁分類體系詳細論述了侏羅紀生物礁的類型、特徵及其演替過程。在岩性岩相、沉積構造、古生態和地球化學標誌分析基礎上,論述了侏羅紀含礁地區的沉積體系與沉積相特徵。最後分析了藏北地區侏羅紀生物礁的形成條件,並闡述了含礁地區的含油性特徵。 前言 第一章 區域地質背景 1 第一節 區域地層及沉積古地理背景 2 第二節 區域構造背景 4 第二章 地層劃分與對比 6 第一節 地層剖面簡介 6 一、比如-洛隆-班戈分區 6 二、羌中南地層分區

及類烏齊-左貢分區 8 三、木嘎崗日分區 21 第二節 岩石地層 23 一、比如-洛隆-班戈地層分區 23 二、羌中南與類烏齊-左貢地層分區 26 三、木嘎崗日地層分區 31 第三節 生物地層 32 一、雙殼類生物地層 32 二、腕足類生物地層 35 三、層孔蟲生物地層 35 四、菊石生物地層 36 五、孢粉生物地層 36 六、介形蟲生物地層 38 七、放射蟲生物地層 38 第三章 造礁生物及群落古生態特徵 39 第一節 造礁生物類型和個體生態特徵 39 一、層孔蟲 39 二、六射珊瑚 40 三、雙殼類 41 第二節 造礁群落古生態學 42 一、造礁群落的劃分 42 二、造礁群落的演化 49

第三節 造礁生物的生物學特徵 52 一、層孔蟲 52 二、六射珊瑚 55 第四章 生物礁類型及其演替 57 第一節 生物礁分類概況 57 第二節 生物礁分類方案 60 一、生物礁一級分類方案 60 二、生物礁二級分類方案 61 三、生物礁三級分類方案 62 第三節 生物礁類型及特徵 63 一、岸礁(裙礁) 63 二、台內礁 64 三、臺地邊緣礁 66 第四節 生物礁的演替 67 一、中侏羅世生物礁演替階段 67 二、晚侏羅世台內礁的演替階段 68 第五章 沉積體系與沉積相 70 第一節 沉積相標誌 70 一、岩性岩相標誌 70 二、沉積構造標誌 79 三、化石生態標誌 80 四、地球化學

標誌 83 第二節 沉積體系與沉積相特徵 85 一、陸相沉積體系 86 二、海陸過渡沉積體系 86 三、濱岸沉積體系 87 四、鑲邊碳酸鹽臺地沉積體系 88 五、大陸架沉積體系 90 六、大陸斜坡-盆地沉積體系 90 第三節 沉積環境演化 92 一、羌中南與類烏齊-左貢分區侏羅紀海侵-海退沉積序列 92 二、比如-洛隆-班戈地層分區侏羅紀海侵沉積序列 92 三、木嘎崗日地層分區侏羅紀海退沉積序列 94 第六章 含礁層系古環境與古氣候 97 第一節 樣品選擇與測試結果 97 一、微量元素測試結果 99 二、碳氧同位素測試結果 99 第二節 微量元素分析結果與討論 100 一、微量元素與海平面變

化關係 100 二、微量元素指示的古環境、古氣候特徵 103 第三節 碳氧同位素分析結果與討論 106 一、資料原始性檢驗 106 二、碳同位素演化分析 107 三、氧同位素演化分析 108 四、Z值分析 108 第七章 生物礁形成條件分析 110 第一節 岩相古地理條件 110 一、硬底的存在是生物礁發育的基礎 110 二、基底地形的形態控制了礁體的橫向延伸規模 110 三、相對海平面變化控制了生物礁的厚度和縱向上的連續性 111 第二節 古氣候條件 111 第三節 大地構造條件 111 第四節 班公-怒江縫合帶中段地質演化淺析 112 一、班公-怒江縫合帶中段中生代沉積充填過程 112

二、生物礁的發現在班公-怒江縫合帶演化中作用 115 三、班公-怒江縫合帶中段二疊紀—白堊紀構造演化淺析 116 四、關於班公-怒江縫合帶構造演化模式探討 123 第八章 含油性研究 125 第一節 烴源岩 125 一、有機質豐度 125 二、有機質類型 127 三、有機質演化程度 133 第二節 儲集層 136 一、儲層分類 136 二、儲層評價 137 參考文獻 140 Studyon Jurassic Reefs and Oil Geology of Northern Tibet(Abstract) 144 圖版說明 176 圖版 183

氧同位素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來自外太空的神秘禮物

被稱為「天鐵」的鐵隕石—天鐵原石!


隕石,就是從地球外進入大氣層的小天體,大部分原來都是小行星。但是,也有很少是來自月球和火星的隕石。

小天體之間相互碰撞後破裂,在宇宙空間漂浮期間,如果偶然來到地球附近的話,就會被地球的引力所吸引,而開始向地球下落。小的就在大氣中放著光芒燃燒掉了,而沒有燒掉的就落到地面上。新降落的隕石表面都有一層黑色的熔殼,使其表面發生熔融而形成一層薄薄的熔殼,厚度約為1毫米。

隕石原來是小行星,正因為如此,它是研究太陽系歷史的最直接的珍貴材料。


隕鐵,鐵隕石iron meteorite,主要成份為鐵、鎳的隕石,其次含有少量的石墨、隕磷鐵鎳礦、隕硫鉻礦、隕碳鐵、鉻鐵礦和隕硫鐵等。在化學成分上除Ni和Fe外,還含有Co、S、P、Cu、Cr、Ga、Ge和Ir等元素,有少數鐵隕石還含有硅酸鹽包體。鐵隕石的分類主要根據Ni、Ga、Ge和Ir的含量及其構造特徵,分為13個群。

通過對石鐵隕石中各種元素的同位素含量測定,可以推算出其年齡,從而推算太陽系開始形成的時期。現在已經發現石鐵隕石中存在有機化合物60多種,而且這些有機化合物都是在原始太陽星雲凝聚的晚期合成的,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極佳的研究 「素材」。對於石鐵隕石中存在的各種有機化合物的成因研究,為人類探索生命前期的化學演化過程開拓了一個新的前景。



觀此鐵隕石,重:2092g;呈不規則多面形,暗灰色的熔殼包裹著整顆隕石,融殼上不規則分布許多小坑洞,紋路斑駁,此為隕石墜落地球過程中與大氣急劇作用後所形成,也是辨別隕石的重要依據。

此枚隕石通體呈灰色,石頭上有些許暗紅和黃色,無氧化痕跡,保存十分完好,而且品相精緻,上有流紋,似鐵非鐵,似石非石,其色蒼蒼,其聲錚錚,實為難得。現如今國際市場上隕石行情大好,可謂「千金易得,一石難求」。

不論是從外觀,還是從本身價值看,都具有很高的科研價值、觀賞價值、考古價值、收藏價值和經濟價值,市場價值不可估量。

據資料顯示,每年降落到地球上的隕石有20多噸,數量有兩萬多塊,其中有一部分隕落在大海,一部分不能被人類發現珍藏,還有一部分被收藏在大型博物館中。而鐵隕石是比較罕見的一類隕石,佔隕石數量的2%—4%,存量不多。



那麼如何分辨出石鐵隕石呢?從這幾方面看:
1.外表熔殼:新降落的隕石表面都有一層黑色的熔殼,厚度約為1毫米。

2.表面氣印:另外,由於隕石與大氣流之間的相互作用,隕石表面還會留下許多氣印,就像手指按下的手印。

3.內部金屬:鐵隕石有金屬鐵組成,這些鐵的鎳含量很高(5-10%)。

4.磁性:正因為大多數隕石含有鐵,所以95%的隕石都能被磁鐵吸住。

5.球粒:大部分隕石是球粒隕石(佔總數的90%),這些隕石中有大量毫米大小的硅酸鹽球體,稱作球粒。

6.比重:鐵隕石的比重為8克,遠遠大於地球上一般岩石的比重。
1898年世界第三大、中國第一大鐵隕石,被發現於新疆阿爾泰青河縣西北,名稱為「銀駱駝」的鐵隕石。這些隕石表面呈現鐵的光澤;並且表面布滿坑洞和疤痕。依據斷裂面分析,其成分為黑白色鐵鎳金屬。

其外形呈不規則圓錐體;體積為3.5立方米,重約30噸。該鐵隕石含鐵88.67%,含鎳9.27%。特別是,其中含有6種地球上沒有的礦物:錐紋石、鎳紋石、變鎳紋石、合紋石、隕硫鐵和磷鐵鎳等宇宙礦物,該隕石目前存放在新疆地質礦產博物館。


在古老的歷史長河中,人們將隕石視為聖物。比如,古羅馬人把隕石當做神的使者,他們在隕石墜落的地方蓋起鐘樓來供奉。匈牙利人則把隕石抬進教堂,用鍊子把它鎖起來,以防這個「神的禮物」飛回天上。在中國,《左氏傳》雲:「隕石,星也」。

世界之大,宇宙之廣,歲月之無窮,天下隕石非人力所能窮也。收藏雖少,卻每每把玩,如獲至寶,如數家珍。直至現今,隕石仍被認為具有強大的神秘宇宙能量,是宇宙中第四度空間的天使,具有強大的闢邪能力,並能轉運開運,闢邪、鎮宅等。泰國、東南亞等國和西藏的高僧把隕石稱為——「天鐵」,做成護身符和金剛杵等法器進行修煉。

如今,隨著藏家對隕石知識的不斷深入,使隕石收藏的風潮越來越熾熱,想收藏的藏家不斷增多。隕石是「天外之物」,蹤跡罕見,因其來源的特殊性,一直以來被世人當做珍寶似得收藏起來,在市場上也升值空間極大。

臺灣東北及西南海域底棲魚類之發育垂直洄游

為了解決氧同位素的問題,作者林碩均 這樣論述:

海洋多數硬骨魚不論成魚是浮游型還是底棲型,幼魚通常屬於浮游型,幼魚的垂直分佈直接影響其生存(例如避敵、捕食)及運動(例如漂流至繁殖場)。就底棲魚類來說,產大量小型卵的物種一般預期幼魚屬於浮游型且會表現發育垂直洄游;相反的,產少量大型卵的物種及胎生物種一般預期幼魚屬於底棲型且未經歷發育垂直洄游。然而並非所有底棲魚類符合上述模式,本研究重建8種底棲魚類發育過程中的棲息深度及相對代謝率,包含日本尖牙鱸(Synagrops japonicus)、短鯒(Parabembras curta)、單棘躄魚(Chaunax fimbriatus)、黑口鮟鱇(Lophiomus setigerus)、小鰭新燈魚

(Neoscopelus microchir)、單斑新鼬魚(Neobythites unimaculatus)、凹鰭牛尾魚(Kumococius rodericensis)、尖棘角魚(Pterygotrigla hemisticta)。樣本由臺灣東北或西南海域的商業性底拖漁船捕獲。耳石因為終生持續生長且沉積後的性質不易受代謝影響而成為理想材料,耳石碳酸鈣的穩定碳氧同位素比值分別為代謝率及水溫的指標,水溫可用於重建棲息深度。根據估計的棲息深度得知單棘躄魚(Chaunax fimbriatus)及尖棘角魚(Pterygotrigla hemisticta)的早期生活史屬於浮游型,8種底棲魚都會經歷

發育垂直洄游(深度都在500公尺內),符合浮游型早期生活史。發育垂直洄游的模式可分為5類,第一類:直接下沉至成魚深度,並無回升;第二類:下沉超出再回升至成魚深度;第三類:有兩次下沉,第一次會回升至表層,第二次會持續至成魚深度;第四類:先上浮再下沉至成魚深度;第五類:終生持續上下振盪。黑口鮟鱇(Lophiomus setigerus)、小鰭新燈魚(Neoscopelus microchir)、單斑新鼬魚(Neobythites unimaculatus)、尖棘角魚(P. hemisticta)的發育垂直洄游模式都存在個體差異。此外,沉降距離與成魚棲息深度呈現非常高度正相關(r > 0.9),本研

究除了揭露發育垂直洄游的模式存在種內多樣性,也顯示浮游型早期生活史伴隨發育垂直洄游是海洋底棲魚的一種生存策略。

南海天然氣水合物成藏理論

為了解決氧同位素的問題,作者楊勝雄 這樣論述:

本書主要反映國家重點基礎研究計畫(973計畫)項目“南海天然氣水合物富集規律與開採基礎研究”的重要研究成果,針對南海北部典型天然氣水合物藏,分別從微觀、介觀及宏觀角度深入揭示天然氣水合物開採方法的傳熱和傳質機理,在天然氣水合物成核機制、海域天然氣水合物的綜合識別方法、南海水合物成藏類型和形成機制,以及南海北部天然氣水合物富集規律等重大基礎問題上取得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和創新性認識。這些重要的理論成果正在逐漸被南海水合物勘查工作所證實,也必將對我國海域水合物勘探開發起到重要的理論指導作用。 本書可供從事天然氣水合物調查與研究的專業人員閱讀,也可作為高等院校相關專業的參考用書。

叢書序 序一 序二 序三 前言 第一章 天然氣水合物研究進展 1 第一節 天然氣水合物的微觀特徵 1 第二節 天然氣水合物成藏的地質環境 2 一、構造條件 4 二、沉積條件 11 三、溫壓條件 15 第三節 國內外天然氣水合物勘探開發進展 17 一、國外天然氣水合物勘探開發現狀 17 二、國內天然氣水合物調查與開發研究 25 參考文獻 30 第二章 天然氣水合物形成的分子機制和相平衡條件 32 第一節 水合物成核的分子機制 32 一、水合物形成機制的研究進展 32 二、水合物形成的分子動力學模擬 35 三、籠子吸附成核機制 39 四、 溫度、壓力、溶解度對水合物成核的影響 42 第二節

水合物成藏的相平衡條件研究 45 一、實驗方法 46 二、離子-水-氣體-水合物體系相平衡 47 三、沉積物-水-氣體-水合物體系相平衡 51 四、沉積物-離子-水-氣體-水合物體系相平衡 57 五、南海北部海區實際沉積物中水合物相平衡 58 參考文獻 60 第三章 天然氣水合物形成的熱力學條件和動力學機制 68 第一節 水合物結晶生長動力學研究 68 一、TBAB 水合物晶體形狀及生長特性 68 二、甲烷水合物膜厚度測量及膜生長研究 71 第二節 水合物形成動力學實驗與理論 78 一、水合物形成動力學過程及理論 78 二、水合物形成動力學實驗 83 三、甲烷-二氧化碳混合水合物形成分子動

力學 88 第三節 沉積物中水合物形成動力學 95 一、沉積物中擴散體系水合物形成動力學 95 二、沉積物中滲漏體系水合物形成動力學 103 三、沉積物中水合物形成動力學模擬 115 參考文獻 126 第四章 南海天然氣水合物成藏的控制因素 130 第一節 區域背景 130 一、海底地形地貌 130 二、構造背景 132 三、沉積環境 134 第二節 水合物成藏的構造控制因素 135 一、斷裂對水合物形成分佈的影響 135 二、泥底辟構造對水合物形成分佈的影響 141 三、氣煙囪構造對水合物形成分佈的影響 144 四、海底滑坡對水合物形成分佈的影響 147 第三節 天然氣水合物成藏的沉積環境

152 一、神狐鑽探區天然氣水合物成藏的沉積控制因素 152 二、東沙海域水合物成藏的沉積條件 164 第四節 溫壓場對水合物成藏的控制作用 172 一、南海北部陸坡熱流分佈特徵 172 二、熱流演化歷史及其對水合物成藏的影響 174 三、溫壓條件及其對水合物成藏的影響 179 四、南海北部陸坡水合物穩定域特徵 185 參考文獻 189 第五章 南海天然氣水合物的成礦氣源 193 第一節 烴類氣體的成因及來源 193 一、烴類氣體成因分類 193 二、神狐地區天然氣水合物的成礦氣源 195 三、南海其他地區天然氣水合物的成礦氣源 204 四、南海與祁連山凍土區天然氣水合物成礦氣源對比 20

6 第二節 非烴氣體及其成藏貢獻 210 一、非烴氣體成因類型 210 二、非烴氣體分佈特徵 220 三、非烴氣體成藏貢獻 229 第三節 南海北部天然氣水合物分解事件 232 一、天然氣水合物分解事件 232 二、南海天然氣水合物分解證據 233 參考文獻 246 第六章 南海北部沉積物和生物對冷泉甲烷滲漏的回應 252 第一節 冷泉區沉積學研究 252 一、沉積物年代地層學研究 253 二、晚更新世異常沉積與甲烷滲漏 254 三、沉積物特徵及變化 258 四、磁學特徵及甲烷噴溢關係 260 五、有機化合物的分佈及意義 262 第二節 微體古生物識別標誌 268 一、冷泉區底棲有孔蟲指示甲

烷噴溢機理 268 二、南海北部底棲有孔蟲殼體同位素對甲烷噴溢的指示 268 第三節 微生物與冷泉甲烷滲漏和水合物分佈關係研究 270 一、冷泉區微生物與甲烷和天然氣水合物相關機理 270 二、冷泉區微生物對甲烷滲漏和水合物回應 271 參考文獻 274 第七章 南海北部天然氣水合物的地球化學異常特徵研究 275 第一節 東沙海域沉積物地球化學異常特徵 275 一、孔隙水地球化學異常和硫酸鹽-甲烷作用介面 275 二、底棲有孔蟲及其碳、氧同位素 285 第二節 神狐海域沉積物地球化學異常特徵 303 一、烴類有機質 303 二、自生礦物及其碳、氧、硫同位素 310 第三節 冷泉碳酸鹽岩地球化

學異常特徵 315 一、礦物學及岩石學 315 二、碳、氧、鍶同位素及冷泉流體來源 322 三、U/Th年齡及冷泉活動誘發因素 326 四、煙囪狀冷泉碳酸鹽岩成岩模式 329 五、生物標誌物、微生物種群特徵及其控制因素 336 參考文獻 344 第八章 南海北部天然氣水合物的地球物理異常特徵研究 360 第一節 水合物地球物理特徵研究 360 一、含水合物地層速度特徵 360 二、含水合物地層滲透率特徵 369 第二節 羽狀流特徵研究 386 一、含氣泡水體聲學特徵研究 386 二、羽狀流數值模擬研究 391 三、羽狀流地震回應特徵研究 398 四、小結 409 第三節 水合物識別技術研究

410 一、含水合物地層滲透率估計 410 二、CRS成像技術研究 418 三、高精度速度反演技術研究 431 四、天然氣水合物識別方法 436 第四節 南海水合物地球物理回應及地質特徵分析 457 一、試驗線羽狀流探測及地質認識 457 二、試驗線水合物探測及地質認識 463 三、孔隙充填型水合物地球物理回應及地質特徵分析 478 四、裂隙充填型水合物地球物理回應及地質特徵分析 484 參考文獻 493 第九章 南海北部天然氣成藏系統 499 第一節 天然氣水合物成藏系統 499 一、概念 499 二、天然氣水合物成藏系統的組成 501 三、天然氣水合物成藏系統研究的意義 504 第二節

南海北部天然氣水合物成藏模式與分佈 505 一、神狐海域天然氣水合物成藏地質模式 506 二、瓊東南海域天然氣水合物成藏地質模式 508 三、東沙海域天然氣水合物成藏地質模式 511 四、南海北部天然氣水合物成藏分佈特徵 513 第三節 南海神狐鑽探區天然氣水合物成藏特徵 514 一、水合物產出特徵 514 二、水合物富集層位 519 三、水合物儲層特徵 520 四、地層溫度 521 五、流體活動 522 第四節 神狐海域天然氣水合物開發潛力評價研究 524 一、開發潛力評價模型 525 二、開發潛力評價 527 參考文獻 534 第十章 天然氣水合物開採中的多相流動機理和相關基礎理論研究

538 第一節 天然氣水合物藏開發技術和方法 538 一、降壓法開採技術 538 二、加熱法開採技術 538 三、注化學藥劑法開採技術 539 四、新型天然氣水合物藏開採技術 539 第二節 水合物沉積物滲透率和熱導率測定研究 540 一、滲透率測定研究 540 二、熱導率測定研究 543 第三節 水合物沉積物分解滲流特性的核磁共振實驗研究 544 一、填砂模擬沉積層中水合物分解特性的MRI實驗及分析 544 二、填砂模擬沉積層中單相、氣液兩相流體流動的MRI成像測速實驗 548 三、多孔介質內氣、水兩相流場與溫度場的MRI成像實驗模擬 550 第四節 LBM數值模擬技術應用於沉積物中水合物分

解滲流特性研究 553 一、LBM數值模型的建立與驗證 553 二、LBM方法應用於複雜微通道內單相和多相流動的初步研究 559 三、含水合物均勻多孔介質孔滲飽特性的LBM數值模擬研究 563 四、LBM模擬單相流體在多孔介質中的流場 565 五、對MRI影像處理後進行水合物分解過程模擬 567 第五節 水合物相態變化過程傳熱和傳質的分子模擬研究 574 一、天然氣水合物微觀性質的分子動力學模擬研究 574 二、天然氣水合物熱激法分解的傳熱、傳質分子動力學模擬分析 576 三、天然氣水合物降壓法分解的傳熱、傳質分子動力學模擬分析 578 四、天然氣水合物注劑法分解的傳熱、傳質分子動力學模擬分析

579 第六節 沉積物中水合物分解動力學研究 581 一、沉積物中水合物分解動力學實驗模擬 581 二、沉積物中水合物分解動力學模型分析 584 本章小結 588 參考文獻 589

臺灣大屯火山群高度地熱潛勢區水體特徵探討

為了解決氧同位素的問題,作者林君怡 這樣論述:

本研究試圖應用地下水體離子地球化學來探討火山地區之地下水行為,並討論火山活動對地下水之可能影響。本研究自2017年9月至2018年12月,採集大屯火山群南、北磺溪流域之地下水體,共採集348個樣品,分析其水體中陰陽離子濃度,結果顯示大屯火山地區北磺溪流域地下水體以馬槽溪為界,主要和火山氣體作用程度有關;南磺溪流域地下水離子濃度則自上游往下游遞增,與流徑長度有關。南、北磺溪流域離子化學特徵分別受到降雨雨量、水體的酸鹼度(pH)和溫度影響,雨季時,因降雨的稀釋作用使離子濃度下降,溫度高時,使離子濃度增高尤其是陽離子,酸鹼度減少硫酸根陰離子增加。而圍岩的岩性種類並不會造成任何差異。本研究利用水體地

球化學組成,將火山地區地下水體分類,發現大屯火山群地區地下水水體皆屬於熱液地下水,此外,北磺溪流域之大多地下水體陰離子SO42-含量高,顯示水體受到火山氣體影響,顯示該地區地層中裂隙較多,能提供火山氣體至地表逸散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