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化醫院取消掛號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彰化醫院取消掛號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寫的 劉峯松全集2:重返歷史現場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衛生福利部彰化醫院行動掛號by tmhtc - AppAdvice也說明:彰化醫院 提供民眾方便及時的掛號服務功能。 服務項目如下: 1. 預約掛號:提供預約掛號功能,可依科別或醫師進行掛號,並會提示該診是否已經額滿。 2. 查詢與取消 ...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輔導與諮商學系所 鄧志平所指導 林芸亘的 國小教師人格特質、工作壓力、生涯韌性對工作滿意度之預測研究 (2014),提出彰化醫院取消掛號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國小教師、人格特質、工作壓力、生涯韌性、工作滿意度。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清華大學 社會學研究所 姚人多所指導 蔡明傑的 醫療企業化的歷史進程:組織變遷與醫管的制度化 (2006),提出因為有 醫療企業化、醫院管理、新制度論的重點而找出了 彰化醫院取消掛號的解答。

最後網站衛生福利部彰化醫院查詢(取消)掛號則補充:查詢(取消)掛號. 查詢(取消)掛號. 依基本資料. 依病歷號. 國別. 本國 外國. 身份證字號/居留證號. 生日. 病歷號. 生日. (51341)彰化縣埔心鄉中正路二段80號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彰化醫院取消掛號,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劉峯松全集2:重返歷史現場

為了解決彰化醫院取消掛號的問題,作者 這樣論述:

  本集《劉峯松全集○2重返歷史現場》,書名仍由發行人,也是作者的愛妻翁金珠所訂,內容有作者探討台灣史、台灣生態與人文環境、島國民族性、外國人在台灣及彰化史地等文稿,共四十九篇。其大要如下:     第一部分 台灣人應知台灣史   首先收入登載於1979年8月16日《美麗島雜誌》第三期的〈一千八百萬人的台灣史〉。本文是台灣在戒嚴時期首度以台灣人觀點在國內公開提出完整論述的台灣史觀。     第二部分 生態、人文環境不容破壞   收錄〈你過著「三民主義模範省」的日子嗎?—國民黨統治下台灣公害問題面面觀〉,是1985年11月為翁金珠競選省議員所擬的文宣—〈蔣總統,我要講話〉,談當時十項公害問題

。     第三部分 島國人民的民族性   發表於1982年2月1日《亞洲人雜誌》的〈台灣民性四論〉,是作者坐牢時(1981年3月—1984年7月),以「金套房居士」為筆名,由獄友李敖大師用他的特殊管道送出獄外發表的。     第四部分 比台灣人更愛台灣   作者在《關懷雜誌》寫了不少文章,並闢有「比台灣人更愛台灣」專欄,計撰寫八篇文章。     第五部分 半線(彰化)情懷   作者生於彰化、長於彰化,現在老了還住彰化,對古稱「半線」的彰化縣,感情特別深。此部分,經整理出17篇文章。

國小教師人格特質、工作壓力、生涯韌性對工作滿意度之預測研究

為了解決彰化醫院取消掛號的問題,作者林芸亘 這樣論述:

本研究探討國小教師的工作滿意度、人格特質、工作壓力及生涯韌性的現況及關係。使用問卷調查法,研究對象為104學年度擔任公立國民小學的教師,採立意取樣,共發出430份,取得有效問卷共410份。研究工具包含個人基本資料、大五人格特質量表、教師工作壓力量表、生涯韌性量表、工作滿意度量表。所得資料以描述統計、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多元迴歸等統計方法加以分析。根據研究結果,本研究所得結論如下:一、 國小教師在工作滿意度與生涯韌性為中間稍偏上。二、 國小教師在工作壓力為中等程度。三、 國小教師在人格特質的表現上,顯示有正向的人格特質,較低的負向人格特質。四、 背景變項對

國小教師在人格特質、工作壓力、生涯韌性與工作滿意度上大多沒有顯著的差異,僅有「性別」在人格特質的「親和性」上有顯著差異,女性教師的親和性顯著高於男性教師。五、 「工作壓力」、「生涯韌性」及「人格特質」與「工作滿意度」有顯著相關,且具有預測力。其中,人格特質及生涯韌性對工作滿意度之影響力大於工作壓力對於工作滿意度的影響力。 根據研究結果提出結論與相關建議,以作為教師工作實務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醫療企業化的歷史進程:組織變遷與醫管的制度化

為了解決彰化醫院取消掛號的問題,作者蔡明傑 這樣論述:

本論文旨在察看在不同歷史脈絡下,醫療、衛生等相關行動者如何看待、界定醫院的角色,醫院的營運方式與行動原則在何種歷史機緣下被重新商議,產生了轉變,另外,我也將展示在醫院運作邏輯轉變下,醫院內部具體的實作策略、技術以及制度安排有何轉變,這些實作技術的轉變有何效果,對於醫療實作造成何種影響,又跟醫療企業化現象有何關連。我以此問題意識,回到1960年代的台灣,考察醫院管理在何種歷史機緣下有了被引進台灣醫院的可能性,並回答為何這樣的可能性是出現在北台灣歷史最悠久的基督教醫院-馬偕醫院。馬偕醫院作為教會醫院獨特的組織歷史與特質使得它成為當時台灣醫院中最有可能引進醫院管理的醫療院所,而醫管制度的引進帶給了

馬偕醫院醫療實作與營運上數字化的基礎,醫院可以被進一步轉化為各式各樣的數字,成為可以被加以管理的組織型態。然而,醫管制度的採用並未讓馬偕醫院自動採行企業化/大型化的發展路線,一場由台北市政府公文開啟的醫院重建爭議,引發了相關行動者對於馬偕醫院之定位持續地辯論,一連串的歷史機遇曾經使得馬偕醫院幾乎盪出企業化的發展路線,不過也正是在歷史的意外轉折下,讓馬偕醫院最終走上了企業化的發展道路。緊接著,我探討醫院管理制度以及企業化的醫院經營邏輯是在何種歷史機緣下被塑造為台灣醫院的經營典範與仿效對象,我以公立醫院業務改進的一系列爭論來作為分析對象,我認為以事件序列的巧妙扣接最能說明這段歷史過程是如何發生與轉

變,歷史往往以眾多巧合的面貌出現,台南市立醫院公辦民營、公營事業民營化政策以及醫管學者的專業研究報告,這三條於80年代末左右浮現的軸線共同推動了公立醫院業務改革的大轉折,是在這個過程中,醫院管理進而被眾多行動者肯認為醫院經營的首要原則與實作技術來源,企業化成為了醫院優先的運作邏輯。最後,分析醫管專業市場成熟後,台灣醫療體系對於各種新技術出現了一窩瘋引進的現象,尤以品管圈為最,然而新技術的實際效用並未被醫院與醫管專家所反省,盲目採用與引進如同新制度論所揭示制度化組織場域下制度化技術與組織例行活動脫節的現象。對於新制度論的看法,我以馬偕醫院品管圈操作實例來說明制度化場域下異質性的可能空間,制度化的

實作技術並非總是與日常工作脫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