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歷任財政部長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台灣歷任財政部長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白勝暉寫的 吳作棟傳1+2(2冊) 和白勝暉的 吳作棟傳(1941-1990):新加坡的政壇傳奇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林全內閣財政部長及主計長直指這二人… - 政治 - 自由時報也說明:籌組中的林全內閣,又有新的人事被點名,據報導,現任財政部常次許虞哲可望升任成為財政部長,而主計長一職可能由前中央健保局總經理朱澤民出任,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天下文化 和天下文化所出版 。

中國文化大學 史學系 陳立文所指導 連俊杰的 嚴家淦與美援運用委員會(1948-1963) (2018),提出台灣歷任財政部長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嚴家淦、美援運用委員會。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政治學系 蔡宗漢所指導 潘心儀的 論開放題與選擇題測量政治知識的適用性 (2015),提出因為有 政治知識、開放題、選擇題、前測後測、猜題的重點而找出了 台灣歷任財政部長的解答。

最後網站史料紀事-財政部南區國稅局全球資訊網則補充:年度, 記事內容. 81. 81年7月1日,奉行政院核定,將委託臺灣省代徵之國稅收回,並設臺灣省北、中、南三區國稅局,正式辦理臺灣省各地區國稅局稽徵業務,惟所屬之分局、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台灣歷任財政部長,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吳作棟傳1+2(2冊)

為了解決台灣歷任財政部長的問題,作者白勝暉 這樣論述:

  新加坡如何走向一流國家?   誰說「好人難出頭」?   一個年幼喪父、出身貧寒的木訥少年,   如何在逆境中成長,昂首挺胸走出自己的路?   他為何能繼強人李光耀之後擔起國家重任,   帶領新加坡完成轉型的「高難任務」?   一部非比尋常、振奮人心的傳記。   對新加坡內閣作業與政府決策過程,有深入的見解和洞察,   想了解新加坡近代歷史、政治傳承、人才培育和政府決策過程的人都不容錯過。   ★吳作棟★   吳作棟自小喪父,歷經貧寒的童年,靠著政府助學金念完大學。沒有任何背景、人脈、關係,也毫無攀上大位的心機,卻在無心插柳的情況下踏入政壇……   1941年生於新加坡,祖籍福建

,中學就讀萊佛士書院。新加坡大學經濟學系文學士,美國威廉斯學院發展經濟學碩士。   1976年獲人民行動黨推薦參選馬林百列選區國會議員並當選,之後陸續接任人民行動黨中執委、祕書長等職,帶領行動黨贏得兩次大選勝利。曾任職於新加坡海皇輪船公司和政府機構,歷任新加坡財政部高級政務部長、貿工部長、衛生部長和第一副總理兼國防部長等重要職務。   1990年新加坡總理李光耀卸任後,全體閣員投票選出吳作棟接任第二任新加坡總理。2004年起,李顯龍接任總理,吳作棟擔任國務資政,與內閣資政李光耀共同輔助政府決策,直到2011年新加坡大選後,和李光耀同時宣布辭去資政職務。同年獲頒日本旭日大綬章。   在擔任

新加坡總理期間,與李光耀在政治上有如師徒般的信任關係,為新加坡的社會、經濟完成重大轉型,共同締造了新加坡在一九八○年代後的輝煌奇蹟。   後冷戰時代的新加坡,如何邁向一流國家?   吳作棟:「小國必須心懷大志。」   當吳作棟在1990年接棒出任新加坡第二任總理,許多人曾經懷疑:新加坡這個年輕的新興國家沒了李光耀,是否還能繼續生存?   然而,在吳作棟主政的十四年間,新加坡在他帶領下,一路挺過經濟風暴、抵禦恐怖襲擊、扛住大選重挫、全民一心對抗SARS等。本書捕捉了吳作棟這位政治領導人錘煉轉型的過程,讓人看到他如何從青澀稚嫩的新總理,蛻變為一位頑強務實的戰略專家。在後冷戰時代,世界秩序紊亂

,但他不止鞏固了新加坡在全球格局中的生存空間與聲望價值,還使之進一步拓展、晉升,獲得各國領袖的肯定與敬重。   這套由吳作棟授權的傳記,由記者出身的新加坡文學獎得主白勝暉執筆,透過作者與編採團隊對吳作棟的多次深入採訪,輔以人民行動黨的資料、吳作棟私藏筆記和個人觀點,讓讀者得以從罕見的深刻視角一窺新加坡的政治決策和運作。第一輯《吳作棟傳(一九四一~一九九○):新加坡的政壇傳奇》敘述吳作棟如何從一個貧寒子弟走上從政之路;第二輯《吳作棟傳(1990-2004):新加坡的卓越關鍵》紀錄吳作棟主政時代的重要事蹟,以及在他持續推動新加坡蛻變為全球大都市的進程中,有哪些鮮為人知的內情與真相、情緒與情感。

嚴家淦與美援運用委員會(1948-1963)

為了解決台灣歷任財政部長的問題,作者連俊杰 這樣論述:

嚴家淦的一生,可以說是中華民國戰後政治經濟發展史的縮影。嚴家淦在政府遷台初期歷任經濟部長、財政部長、台灣省政府主席、行政院經濟安定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行政院美援運用委員會主任委員、國軍退除役官兵就業輔導委員會主任委員、行政院政務委員、行政院長等政經要職。其間主導或參與各項重要財經政策的制定和執行,不僅使戰後台灣經濟由紊亂轉安定,由貧窮變富裕,更奠定往後經濟快速成長和長期發展的基礎。在任職財政部長並兼任美援會職務期間,合理、合法地向美方爭取、使用美援,並在後來的十九點財經改革中主持諸多重要的措施,最重要的舉措之一就是主辦中央銀行複業的相關業務,為後來臺灣的金融體制確定了大致的架構,在發展的過程中

也逐步夯實基礎,為後來臺灣經濟起飛、躍升亞洲四小龍之列,做出了很多貢獻。本文以嚴家淦與美援會之間的關聯為主題,闡釋嚴家淦進入美援會的過程,同時根據史料,介紹嚴家淦本人對於美援運用的想法,最後通過檔案史料的整理分析嚴家淦在直接爭取美援以及運用美援的過程中發揮了怎樣的作用;另外,嚴家淦在財政部部長任內如何配合美援會推行財經改革,尤其是當時財政部主辦的鼓勵儲蓄、建立中央銀行制度、改進預算制度並推行績效預算及統一匯率等措施,對中華民國後來能夠取得經濟建設豐碩成果所產生的影響。

吳作棟傳(1941-1990):新加坡的政壇傳奇

為了解決台灣歷任財政部長的問題,作者白勝暉 這樣論述:

  新加坡如何走向一流國家?   誰說「好人難出頭」?   一個年幼喪父、出身貧寒的木訥少年,   如何在逆境中成長,昂首挺胸走出自己的路?   他為何能繼強人李光耀之後擔起國家重任,   帶領新加坡完成轉型的「高難任務」?   一部非比尋常、振奮人心的傳記。   對新加坡內閣作業與政府決策過程,有深入的見解和洞察,   想了解新加坡近代歷史、政治傳承、人才培育和政府決策過程的人都不容錯過。   ★吳作棟★   吳作棟自小喪父,歷經貧寒的童年,靠著政府助學金念完大學。沒有任何背景、人脈、關係,也毫無攀上大位的心機,卻在無心插柳的情況下踏入政壇……   1941年生於新加坡,祖籍福建

,中學就讀萊佛士書院。新加坡大學經濟學系文學士,美國威廉斯學院發展經濟學碩士。   1976年獲人民行動黨推薦參選馬林百列選區國會議員並當選,之後陸續接任人民行動黨中執委、祕書長等職,帶領行動黨贏得兩次大選勝利。曾任職於新加坡海皇輪船公司和政府機構,歷任新加坡財政部高級政務部長、貿工部長、衛生部長和第一副總理兼國防部長等重要職務。   1990年新加坡總理李光耀卸任後,全體閣員投票選出吳作棟接任第二任新加坡總理。2004年起,李顯龍接任總理,吳作棟擔任國務資政,與內閣資政李光耀共同輔助政府決策,直到2011年新加坡大選後,和李光耀同時宣布辭去資政職務。同年獲頒日本旭日大綬章。   在擔任

新加坡總理期間,與李光耀在政治上有如師徒般的信任關係,為新加坡的社會、經濟完成重大轉型,共同締造了新加坡在一九八○年代後的輝煌奇蹟。 全球推薦   (按推薦者中文姓氏筆劃排列)   近半世紀的新加坡政治與經濟發展模式,堪為全世界發展中國家的典範。讀李光耀親撰的《李光耀觀天下》,讓我們見識到新加坡的卓越領導。吳作棟總理的這本傳記,則增補了這個城市國家對人才的栽培與磨練機制。尤其難能可貴的,吳總理於本書坦陳與李光耀在政治上師徒關係的信任,共同創造新加坡在一九八○年代後的獨特性與發展性。在當今全球化、快速滾動的世界中,深具參考價值。──高希均,遠見 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   一位無心插柳而竄

起的政治人物,繼傳奇性的李光耀之後領導新加坡,譜寫出一部非比尋常又振奮人心的人生傳記。──莫迪(Narendra Modi),印度總理   吳作棟是一位我很珍惜的朋友。不過更為重要的是,新加坡能成為一個對內總是充滿信心面向未來、在外廣受世界尊重的國家,他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作棟總是透過稜鏡看世界,著眼的不光是各種事件對新加坡的意義,也關注這些事件對整個世界的影響。簡而言之,他是當之無愧的政治家。──梅傑(Sir John Major),英國前首相   這部傳記,透過亞洲一位聲名顯赫的政治領導人前半生的治國歷程,展現了許多扣人心弦且啟迪思考的深刻見解。身處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榮譽國務資政吳

作棟為新加坡勾勒了一個更包容、更可持續的、全新的新加坡夢,讓這個新加坡夢的價值、願景、勇氣,變得更清晰明確,更啟迪人心。  ──潘基文(Ban Ki-moon),聯合國前祕書長   在他執政期間,新加坡的社會經濟完成了一次重大的轉型。今天人們所看到的新加坡的輝煌,和吳作棟的遠見和作為密不可分。本書鮮明地展現了吳作棟的從政經歷,不僅是他做為成功的政治人物的故事,更是新加坡的不斷更新和超越自身的成功故事。相信讀者和我一樣,讀後會有很多深刻的感受和思考。──鄭永年,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   打從新加坡獨立建國以來所取得的偉大成就,吳作棟做為國防部長乃至後來的第二任總理,都扮演舉足輕重的角

色。他的洞察力總是深刻敏銳,他為推動國家繼續成功總是無條件地承諾與付出⋯⋯我會繼續珍惜與他的友情,以及他對當前課題的觀點。──霍華德(John Howard),澳洲前總理  

論開放題與選擇題測量政治知識的適用性

為了解決台灣歷任財政部長的問題,作者潘心儀 這樣論述:

政治知識之於民主社會有其重要性,在政治學界中與政治知識相關的研究產出相當豐富,研究者利用政治知識此一變數進行相關研究前,對於題目如何選定、選項如何提供、題型的差異都是研究者需要去關注的重點,而本文主要的研究目的即是聚焦於討論何種題型更適合用來測量民眾的政治知識。 目前國內測量政治知識的問卷題型較為常見的為開放題與選擇題題型,在這兩類題型的討論上,前者被認為會低估受訪者政治知識程度,後者的測量結果則被質疑提供猜題空間導致高估了受訪者的政治知識程度,然而目前國內外卻缺乏足夠的實證研究來證明這兩個題型的適用性。 本文採用具有實驗設計性質的二手資料,利用前後測的方式讓受測者填答相同題目不

同題型的問卷,藉此檢視各種知識程度的受測者在面對不同題型時是否會產生回應模式上的差異。本研究發現,開放題會使得較高政治知識程度的受訪者被低估,選擇題反而能準確測量出此類受訪者的知識程度。為了進一步證實受訪者在偏難的題目上所增加的猜題比例並非是來自於盲猜,本文採用多項機率單元模型來檢視受訪者於於選擇題選擇各個答項的機率。研究發現,儘管選擇題無法避免受訪者猜題,但受訪者並非是盲猜,反而會根據其具有的知識依據來答題,故政治知識程度高的受訪者能採用猜題方式答對題目,政治知識低的受訪者無法利用猜題方式猜中答案。整體而言,選擇題比起開放題更適合用來測量民眾的政治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