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稀罕效應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不稀罕效應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許多寫的 就是這本行政學體系+解題書(2版) 和許多的 就是這本行政學體系+解題書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梅高文(趙杰)的公共行星- 主題:企業型政府—雙環困境 ...也說明:... 常使用的方法就是刪除部分施政計畫、裁撤機關並精簡員額,但此舉易導致科層體系的抗拒,結構惰性的拖延、既得利益者的排斥,甚至「不稀罕效應」(BOHICA)的嘲諷。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讀享數位 和讀享數位所出版 。

東海大學 社會學系 許甘霖所指導 官佑昌的 經濟發展掛帥下的受害確證與權益協商: 健康檢查在台灣環境抗爭中的角色初探,1979-1993 (2017),提出不稀罕效應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環境抗爭、健康檢查、科學爭議、發展掛帥。

最後網站行政學大意-106年|背題庫則補充:下列何者係形容「員工將組織的變革作法視為新瓶舊酒,可以刻意忽視,等待改革鋒頭過去,即可安然度過」之組織現象? 做記號. 6 / 50. A 不稀罕效應; B 蝴蝶效應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不稀罕效應,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就是這本行政學體系+解題書(2版)

為了解決不稀罕效應的問題,作者許多 這樣論述:

  為什麼要買這本?作者告訴你   最體貼讀者的國考行政學讀本!   沒有百科全書式的剪貼大雜燴,只有滿滿的考點精粹!   本書的每點內容考古題都有考過,絕不浪費寶貴時間與大腦記憶體!   上榜不能靠僥倖,經典與熱門的內容及考點一次全包了!  

經濟發展掛帥下的受害確證與權益協商: 健康檢查在台灣環境抗爭中的角色初探,1979-1993

為了解決不稀罕效應的問題,作者官佑昌 這樣論述:

  本文以「健康檢查」(health examination)為切入點,檢視1979-1993年間台灣環境抗爭中國家治理與抗爭模式的變化。健康檢查的特殊之處在於,戒嚴時期政府願意為公害事件主動提供健康檢查,解嚴後的政府一度採取「此例一開後患無窮」的立場,而在持續的抗爭治理過程中,健康檢查又成為政府公害處理原則與廠商睦鄰回饋項目之一,這個有趣的轉變,在既有環境抗爭的研究中未被詳細討論。  本文主要仰賴次級資料的分析,分成兩條軸線,第一條軸線是1979-1993年間台灣的經濟發展與健康檢查的發展,第二條軸線是1979-1993年間健康檢查在環境抗爭中的角色與使用變化。  本研究發現,台灣治理公害

糾紛的態度主要是基於經濟優先發展,強調維持以工業區為發展模式之生產秩序的穩定,這個脈絡形塑了工業區附近居民與工業汙染的強制共存關係。當視角聚焦在確證與協商過程中,發現健康檢查具備多義性和多功能性,在不同的歷史脈絡下、對不同行動者有不同的意涵:健康檢查在環境抗爭中原被視為確證工具由民眾提出,卻在確證失效後更加普及於往後的環境抗爭中,而成為國家治理的有效策略之一,促使三方在睦鄰回饋上達成共識。同時,受害確證的難題在於疾病難以歸因,但是流行病學調查的出現,以風險暴露取代疾病歸因,使風險分配與權利受損連結起來,成為權益重新分配的正當理由。

就是這本行政學體系+解題書

為了解決不稀罕效應的問題,作者許多 這樣論述:

  為什麼要買這本?作者告訴你   最體貼讀者的國考行政學讀本!   沒有百科全書式的剪貼大雜燴,只有滿滿的考點精粹!   本書的每點內容考古題都有考過,絕不浪費寶貴時間與大腦記憶體!   上榜不能靠僥倖,經典與熱門的內容及考點一次全包了!   作者簡介 許多   政大公共行政學系   台大政治研究所   普考一般行政及格   高考一般行政及格   一開始接觸行政類科覺得跟天書一樣難懂,但在準備考試過程中,面對公共行政領域當中經典的、熱門的、有爭議的、最新的議題,求知若渴地想尋求解答,於是開始產生興趣,覺得行政領域蠻好玩的,於是一頭栽進,覺得可以用優雅又犀利學術語言來提高論述的層

次與深度是一件很酷的事情。   本書資料來源 Ⅰ   A 導論 1 行政學的體系建立 壹、行政學考什麼? A-1-4 貳、行政學學什麼? A-1-6 2 行政學的關鍵概念解析 壹、行政學的核心三支柱:效率、效能與公平 A-2-4 貳、行政學追求的多元價值 A-2-9 3 內行人念行政學的方法 壹、外國學者名字要記 A-3-4 貳、英文專有名詞要會認 A-3-4 參、要習慣答案有「多個版本」 A-3-5 肆、四個W,檢測自己有沒有讀通 A-3-5   B 行政學總論 1 行政學的本質 【第一節】公共行政的界定 B-1-4 壹、公共行政學的起源 B-1-4 貳、公共行政的意涵

B-1-6 【第二節】公共性與公共利益 B-1-17 壹、公共性—公私部門之分野所在 B-1-17 貳、公共利益 B-1-24 參、公部門應追求的價值 B-1-29 【第三節】行政學的典範 B-1-32 壹、典範的意涵 B-1-32 貳、Henry的典範分類 B-1-34 參、Denhardt的典範分類 B-1-37 肆、Ostrom的典範分類 B-1-38 伍、Harmon的典範分類 B-1-38 2 行政學的各時期 【第一節】傳統理論時期 B-2-5 壹、政治行政二分理論—以Wilson為代表 B-2-5 貳、管理技術學說—以Taylor為代表 B-2-5 參、行政管理學說—以Fayol為

代表 B-2-6 肆、官僚型模學說—以Weber為代表 B-2-7 伍、動態管理學說—以Follett為代表 B-2-8 陸、傳統理論時期之評析 B-2-9 【第二節】修正理論時期 B-2-11 壹、修正理論時期概說 B-2-11 貳、霍桑實驗理論—以Mayo為代表 B-2-13 參、動態平衡理論—以Barnard為代表 B-2-15 肆、理性決策理論—以Simon為代表 B-2-16 伍、需要層次理論—以Maslow為代表 B-2-17 陸、激勵保健理論—以Herzberg為代表 B-2-17 柒、對人性的假定—以McGregor為代表 B-2-18 【第三節】整合理論時期 B-2-19 壹

、整合理論時期概說 B-2-19 貳、系統理論 B-2-20 參、社會系統論 B-2-22 肆、權變理論 B-2-23 3 行政學的各學派 【第一節】傳統公共行政學派 B-3-5 壹、政治與行政的分離論 B-3-5 貳、公共組織以官僚體系為基本的形式 B-3-5 參、致力追求放諸四海皆準的公共管理法則 B-3-5 【第二節】新公共行政學派 B-3-9 壹、興起背景 B-3-9 貳、學派主張內容 B-3-9 參、新公共行政學派之限制 B-3-12 肆、新公共行政的理論基礎—正義論 B-3-14 【第三節】黑堡宣言 B-3-17 壹、興起背景 B-3-17 貳、學派主張內容 B-3-17 【第四節

】新公共管理學派 B-3-21 壹、新公共管理的興起背景 B-3-22 貳、新公共管理的理論基礎 B-3-24 參、新公共管理學派的主張 B-3-26 肆、新公共管理的反思批判 B-3-29 伍、新公共管理的未來 B-3-35 【第五節】新公共服務學派 B-3-37 壹、新公共服務的提出背景 B-3-37 貳、新公共服務的理論基礎 B-3-37 參、新公共服務的內容要點 B-3-39 肆、新公共服務的優點 B-3-40 伍、新公共服務的缺點 B-3-40 陸、各學派間的比較 B-3-41 柒、各學派間的取捨 B-3-45   C 組織管理 1 組織理論 壹、組織理論概述 C-1-4 貳、組織理

論研究的四大觀點 C-1-4 參、組織理論與行政學的發展對應 C-1-4 2 組織結構與設計 【第一節】組織設計的基本概念 C-2-4 壹、概說 C-2-4 貳、控制幅度 C-2-5 【第二節】組織結構的分化與整合 C-2-8 壹、組織結構的水平分化 C-2-8 貳、組織結構的垂直分化 C-2-10 參、組織結構的整合 C-2-11 【第三節】組織的分類 C-2-12 壹、業務部門與幕僚部門 C-2-12 貳、集權制組織與分權制組織 C-2-14 參、集權與分權之調和—「事業部門制」之發展 C-2-15 肆、首長制組織與委員會組織 C-2-16 3 組織類型 【第一節】科層組織 C-3-4 壹

、權威的三種類型 C-3-4 貳、科層組織的意涵 C-3-5 參、科層組織的優缺點 C-3-6 【第二節】科層組織的未來 C-3-12 壹、矩陣式組織 C-3-13 貳、後官僚組織 C-3-17 參、符合民主精神的官僚組織 C-3-18 肆、全像圖組織 C-3-20 【第三節】組織類型的劃分 C-3-23 壹、有機式組織與機械式組織 C-3-23 貳、張潤書的組織分類 C-3-25 參、Mintzberg的組織分類 C-3-27 肆、Etzioni的組織分類 C-3-27 伍、Blau與Scott的組織分類 C-3-27 4 組織管理的重要課題 【第一節】非正式組織 C-4-5 壹、非正式組織

的研究先驅 C-4-5 貳、非正式組織的意涵 C-4-5 參、非正式組織的產生原因—六同關係 C-4-6 肆、非正式組織的特性 C-4-6 伍、非正式組織與正式組織的比較 C-4-7 陸、非正式組織的類型 C-4-7 柒、非正式組織的優點 C-4-7 捌、非正式組織的缺點 C-4-8 【第二節】組織病象 C-4-11 壹、常見的組織病象 C-4-11 貳、張潤書版本的組織病象 C-4-13 參、組織病象的診治 C-4-15 【第三節】組織學習 C-4-17 壹、組織學習 C-4-17 貳、學習型組織 C-4-18 參、組織發展 C-4-22 【第四節】組織文化 C-4-24 壹、組織文化的重要

性 C-4-24 貳、組織文化的意涵與層次 C-4-25 參、組織文化的類型 C-4-26 肆、組織文化的傳播管道 C-4-26 伍、組織文化的形塑 C-4-27 【第五節】組織衝突 C-4-29 壹、組織衝突的意涵 C-4-29 貳、組織衝突的形式 C-4-29 參、組織衝突的因素 C-4-30 肆、衝突的解決途徑 C-4-30 伍、Simon與March版本的組織衝突 C-4-31 【第六節】組織再造 C-4-33 壹、組織再造的重要性 C-4-33 貳、組織再造的意涵 C-4-33 參、組織再造的原則 C-4-34 肆、組織變革的步驟 C-4-34 伍、組織再造的阻礙原因—不稀罕效應 C

-4-35 陸、組織再造的克服—力場分析 C-4-36 5 行政組織實務 【第一節】政府再造與行政革新 C-5-4 壹、政府再造的五C策略 C-5-4 貳、美國聯邦政府再造經驗 C-5-4 參、我國行政院組織改造的「四化」策略 C-5-5 【第二節】我國組織實務規定 C-5-7 壹、我國行政院組織再造的改革原因 C-5-7 貳、我國組織再造三法 C-5-8 參、行政院組織再造的正面影響 C-5-13 肆、行政院組織再造的負面影響 C-5-14 【第三節】準政府組織 C-5-16 壹、行政法人 C-5-16 貳、公設財團法人 C-5-23   D 行政管理 1 行政領導 【第一節】領導概說 D-

1-5 壹、領導與管理的概念比較 D-1-5 貳、領導的權力基礎 D-1-6 參、領導的研究途徑 D-1-8 肆、領導者的修練 D-1-9 【第二節】領導的分類 D-1-10 壹、二分法—「工作中心」及「人員中心」的領導方式 D-1-10 貳、三分法—獨裁式、民主式及放任式領導 D-1-11 參、四分法—Likert的分類 D-1-11 肆、五分法—管理格道 D-1-13 【第三節】權變型領導 D-1-15 壹、Fiedler的權變型領導 D-1-15 貳、House的途徑目標理論 D-1-17 【第四節】轉換型領導專論 D-1-19 壹、轉換型領導之構成要素 D-1-19 貳、轉換型領導者之

特質 D-1-20 參、轉換型領導之達成策略 D-1-20 【第五節】交易型、魅力型與轉換型領導 D-1-23 壹、交易型領導之內涵 D-1-23 貳、魅力型領導之內涵 D-1-23 參、轉換型領導之內涵 D-1-23 肆、交易型領導、魅力型領導與轉換型領導之比較 D-1-24 2 行政激勵 【第一節】內容學派 D-2-5 壹、Maslow的需要層級理論 D-2-5 貳、Alderfer的ERG理論 D-2-6 參、Herzberg的雙因子理論 D-2-7 肆、內容學派之對應關係 D-2-9 【第二節】過程學派 D-2-10 壹、Vroom的期望理論 D-2-10 貳、Adams的公平理論 D

-2-12 【第三節】增強學派 D-2-13 Skinner之學習理論 D-2-13 【第四節】行政激勵的重要課題 D-2-15 壹、行政激勵的做法 D-2-15 貳、官僚人格的類型 D-2-17 3 行政決策 【第一節】行政決策概說 D-3-4 壹、決策的本質 D-3-4 貳、團體決策 D-3-6 【第二節】決策途徑的類型 D-3-12 壹、吳定版本的決策分類 D-3-12 貳、丘昌泰版本的決策分類 D-3-17 參、Allison版本的決策分類 D-3-18 4 行政溝通 【第一節】行政溝通概說 D-4-5 壹、行政溝通的重要性 D-4-5 貳、行政溝通的內涵與要素 D-4-5 參、行政溝

通的功能 D-4-6 肆、Barnard對組織溝通的看法 D-4-6 伍、行政溝通的障礙 D-4-7 陸、克服行政溝通障礙之道 D-4-9 【第二節】行政溝通的分類方式 D-4-11 壹、行政溝通的結構 D-4-11 貳、行政溝通的管道 D-4-12 參、行政溝通的風格 D-4-14 【第三節】政府與民眾溝通 D-4-16 壹、民眾溝通的意涵 D-4-16 貳、民眾溝通的重要性 D-4-16 參、與民眾溝通的具體做法 D-4-16 5 公共管理技術 【第一節】公共管理技術概論 D-5-4 壹、參與管理 D-5-4 貳、目標管理 D-5-4 參、全面品質管理 D-5-5 肆、知識管理 D-5-6

伍、策略管理 D-5-11 陸、標竿學習 D-5-16 【第二節】績效管理 D-5-17 壹、績效管理的重要性 D-5-17 貳、績效指標的設計 D-5-18 參、設計政府績效指標的問題 D-5-19 肆、良好績效指標的設計 D-5-21 伍、績效管理的意涵與做法 D-5-22 陸、績效管理的困境 D-5-24 柒、績效管理的成功原則 D-5-25   E 資源管理 1 人事行政 【第一節】人事行政導論 E-1-4 壹、人事行政的意義 E-1-4 貳、從消極人事行政到積極人事行政 E-1-6 參、功績制 E-1-7 【第二節】人事行政機構 E-1-12 壹、部外制與部內制 E-1-12 貳、

我國人事機構 E-1-13 【第三節】人事行政分類 E-1-18 壹、品位分類制與職位分類制 E-1-18 貳、內升制與外補制 E-1-23 【第四節】我國人事管理實務 E-1-25 壹、任用 E-1-25 貳、俸給與待遇 E-1-26 參、考績 E-1-27 肆、保險 E-1-28 伍、休假 E-1-29 陸、退休與撫卹 E-1-29 【第五節】美國人事制度 E-1-34 壹、美國人事制度的發展 E-1-34 貳、美國公共人事制度的核心價值 E-1-39 2 財務行政 【第一節】財務行政概說 E-2-4 壹、財務行政的基本觀念 E-2-4 貳、財務行政的政府角色 E-2-7 【第二節】我國歲

入來源 E-2-10 壹、我國政府的歲入來源 E-2-10 貳、租稅種類 E-2-11 參、所得稅制的類型 E-2-12 【第三節】政府預算概念 E-2-13 壹、預算的基本概念 E-2-13 貳、美國的預算實務 E-2-17 【第四節】我國預算實務 E-2-21 壹、預算過程概論 E-2-21 貳、預算之編製 E-2-23 參、預算之審議 E-2-25 肆、預算之執行彈性與限制 E-2-25 伍、預算之決算與審計 E-2-28 陸、預算過程時間表 E-2-29 【第五節】美國預算制度 E-2-31 壹、項目預算制 E-2-31 貳、績效預算制 E-2-32 參、設計計畫預算制 E-2-33

肆、零基預算制 E-2-34 伍、企業化預算制 E-2-35   F 政治管理 1 府際關係 【第一節】府際關係概說 F-1-4 壹、府際關係的基本觀念 F-1-4 貳、府際關係的類型 F-1-5 【第二節】財政聯邦主義 F-1-9 壹、補助款制度 F-1-9 貳、財政權限劃分—財政集權與分權 F-1-11 【第三節】美國府際關係的發展 F-1-14 壹、Shafritz和Rusell的版本 F-1-14 貳、Wright的版本 F-1-16 2 公私協力 壹、公私協力概論 F-2-5 貳、民營化 F-2-11 參、BOT F-2-20 3 非營利組織 【第一節】非營利組織的理論基礎 F-3-

4 壹、經濟面的理論基礎 F-3-4 貳、政治面的理論基礎 F-3-4 參、社會面的理論基礎 F-3-5 【第二節】非營利組織的概念 F-3-7 壹、非營利組織的意涵 F-3-7 貳、非營利組織的特性 F-3-7 參、非營利組織的分類 F-3-8 肆、非營利組織的角色與功能 F-3-9 伍、非營利組織的限制 F-3-12 陸、非營利組織的未來發展原則 F-3-14 柒、非營利組織與政府的互動模式 F-3-16 捌、非營利組織對公共行政的啟示 F-3-18 4 民意與利益團體 壹、民意 F-4-4 貳、利益團體 F-4-7 5 公眾關係與危機管理 【第一節】公眾關係 F-5-4 壹、公眾關係的基

本理念 F-5-4 貳、公眾關係的工作原則 F-5-4 參、公眾關係的正確觀念 F-5-6 肆、公眾關係的錯誤觀念 F-5-7 【第二節】危機管理 F-5-9 壹、危機管理的基本概念 F-5-9 貳、危機管理的推動 F-5-10 參、我國危機管理實務—災害防救法 F-5-17   G 政策管理(公共政策) 1 公共政策總論 【第一節】公共政策的基本概念 G-1-4 壹、公共政策學科的起源 G-1-4 貳、公共政策的意涵 G-1-4 參、公共政策的分類 G-1-4 肆、零和賽局與非零和賽局 G-1-6 伍、公共政策的成本利益分配 G-1-7 【第二節】政策分析 G-1-10 政策分析的基本概念

G-1-10 【第三節】市場失靈與政府失靈 G-1-15 壹、市場失靈 G-1-15 貳、政府失靈 G-1-20 2 公共政策過程論 【第一節】政策問題與議程設定 G-2-4 壹、政策問題認定 G-2-4 貳、政策議程設定 G-2-7 【第二節】政策規劃 G-2-10 壹、政策規劃的意涵 G-2-10 貳、政策規劃的原則 G-2-10 參、政策規劃的步驟 G-2-11 肆、成本效益分析 G-2-13 【第三節】政策合法化 G-2-15 壹、政策合法化的意涵 G-2-15 貳、政策合法化的策略 G-2-15 參、建立支持多數的手段 G-2-17 【第四節】政策執行 G-2-18 壹、政策執行的基

本概念 G-2-18 貳、政策工具 G-2-20 參、政策執行的重要課題 G-2-26 【第五節】政策評估 G-2-30 政策評估的意涵 G-2-30   H 行政學的經典問題 1 政治與行政 【第一節】政治與行政的關係 H-1-4 壹、政治行政二元分立論 H-1-4 貳、政治行政不可分立說 H-1-6 參、政治與行政的調和 H-1-8 【第二節】行政人員於政治系絡中的自我定位 H-1-12 壹、新公共行政版本 H-1-12 貳、黑堡宣言版本 H-1-13 【第三節】政務官與事務官 H-1-15 壹、政務官與事務官之比較 H-1-15 貳、政務官與事務官之互動模式 H-1-18 2 官僚與民主

【第一節】專業理性與政治回應 H-2-4 壹、專業理性 H-2-4 貳、政治回應 H-2-4 【第二節】民主政治與行政官僚 H-2-6 壹、「民主政治」與「行政官僚」 的差異 H-2-6 貳、「民主政治」與「行政官僚」 的衝突原因 H-2-6 參、「民主政治」與「行政官僚」 的調和之道 H-2-7 【第三節】審議式民主 H-2-8 壹、審議式民主的概念 H-2-8 貳、參與式預算 H-2-10 【第四節】民主行政 H-2-15 壹、民主行政的概念 H-2-15 貳、資訊公開 H-2-20 參、開放政府 H-2-24 肆、公民參與 H-2-30 3 責任政府 【第一節】政府成長 H-3-4 壹

、行政國的意涵 H-3-4 貳、行政國產生的原因 H-3-4 【第二節】行政責任 H-3-9 壹、控制官僚理論 H-3-9 貳、行政責任的意涵 H-3-12 參、三元責任觀 H-3-13 肆、課責 H-3-16 伍、行政責任的確保途徑(課責機制) H-3-19 【第三節】行政倫理 H-3-23 壹、行政倫理的意涵 H-3-23 貳、行政倫理守則 H-3-29 參、行政倫理的實務與問題 H-3-31 肆、行政裁量 H-3-34 【第四節】行政中立 H-3-38 壹、行政中立的理論 H-3-38 貳、我國行政中立的法制實務 H-3-42 4 行政文化與比較行政 壹、比較行政的基本概念 H-4-4

貳、已開發國家之行政文化特質 H-4-6 參、開發中國家之行政特質 H-4-7   I 行政學的新興議題 1 全球化 壹、全球化與國際化之不同 I-1-4 貳、全球化之意涵 I-1-4 參、全球化對公共行政產生的挑戰 I-1-5 肆、政府因應全球化的作法—全球治理 I-1-5 伍、全球化的政策實例 I-1-6 2 治理 壹、治理的興起背景 I-2-4 貳、治理的意涵 I-2-4 參、「社會中心說(治理)」與「國家中心說(統治)」之比較 I-2-7 肆、跨域治理 I-2-8 伍、治理過程中政府應扮演之角色 I-2-10 陸、四種政府未來之治理模式 I-2-11 3 電子治理 壹、電子治理的興起背

景 I-3-4 貳、電子治理的意涵 I-3-5 參、(狹義)電子化政府、電子民主與電子治理之關係 I-3-5 肆、電子治理追求之目標價值 I-3-7 伍、電子治理的面向 I-3-8   附錄  歷屆試題索引 J-1 作者序   行政學的考試,初考與普考只考50題選擇題,而高考則由25題選擇題與2題申論題構成。換言之,選擇題是行政學的重頭戲,申論題則是高考決勝關鍵點。這也解釋了為什麼行政學的參考書一本比一本還厚,因為選擇題測驗的重點是考生的背誦力,申論題則測驗考生的理解深度。不過人腦並非電腦,我們人腦的記憶體存量能力有限,不可能全部背起來。坦白說,筆者也不想寫一本行政學百科全書,用上千頁的

篇幅雖然有可能將行政學內容全部羅列出來,但書的厚度絕對會嚇死讀者,讀者準備起來也會非常吃力,更沒有效率。   本書採取的策略是見樹又見林,先幫助讀者鳥瞰整體行政學面貌,再細細拆解每一塊內容。作為一本考試參考書及工具書,最重要的任務是以有效率的方式幫助同學得高分,因此內容是以考試出題頻率作為取捨標準,出題頻率越高,本書會花越多篇幅協助讀者理解。歸納起來,本書涵蓋的是:   1. 超白話講解行政學的整體架構與特有邏輯,先打通任督二脈。   2. 專注處理核心內容與高出題頻率的考點,建立堅實的底蘊基礎。   3. 每個主題都會搭配歷屆精選的選擇題與申論題試題,供讀者練習對照。   本書是集筆者

這幾年的教學之大成所得而成。行政學是門雜學,包羅萬象,幾乎快無所不包,該死記硬背的確實不少,但靈活運用的穩固骨架亦是關鍵。本書不能保證涵蓋行政學的每一招、每一式(如果要做到大概要分成上、中、下冊分別出版XD),但可以很有信心地向讀者保證本書能讓你穩穩地建立核心基礎,如同是一本內功心法與關鍵學習要點,讀完之後你擁有的是名門正派的玄陽正氣,內功底子紮得很不錯,唸什麼或做考古題都可以迅速進入狀況。   我一直相信我們國家要好,公務人員的良好素質不可或缺,更需要一顆靈活的行政腦。行政學是一門實學,尤其內在蘊含的行政思維,是每一位優秀的國家公務員應該具備的。會讀這本書的讀者都是有志從事公職,我希望不僅

可以傳授考試技巧與學習訣竅給讀者,快速上榜,亦希望本書所傳達的核心理念可以內化成為各位讀者的一部分,祝各位讀者早日成為國家運作的中流砥柱。   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