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te頻段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lte頻段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林輝寫的 5G移動終端天線設計 和汪丁鼎的 LTE FDD/EPC網絡規划設計與優化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Arduino SIM7000C NB-IoT/LTE/GPRS 4G 通訊擴展板 ...也說明:單頻TDD-LTE B39 · Quad-Band FDD-LTE B1/B3/B5/B8 (SIM7000C)(已上架) · GPRS / EDGE 900/1800 MHz · DCS1800:1W · 通過AT命令控制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人民郵電 和人民郵電所出版 。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電子工程系 孫卓勳所指導 葉育輝的 5G-NR 手機多天線整合設計 (2021),提出lte頻段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手機天線、無線傳輸、槽縫天線。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澎湖科技大學 電機工程系電資碩士班 吳明典所指導 古兆峻的 Wi-Fi 6E頻段寬頻天線設計 (2021),提出因為有 非對稱式天線、領結型天線、Wi-Fi 6E平面天線的重點而找出了 lte頻段的解答。

最後網站執照提前發放有影台灣LTE產業春燕將臨則補充:長期參與M台灣(M-Taiwan)計畫的台灣羅德史瓦茲(R&S)專案業務部經理曹維陵(圖2)表示,台灣4G LTE規畫的主要使用頻段包括700MHz、1.8GHz與2.6GHz,不過這些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lte頻段,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5G移動終端天線設計

為了解決lte頻段的問題,作者林輝 這樣論述:

5G移動終端天線設計圍繞移動終端天線理論基礎和工程設計實務,系統地介紹了移動終端天線的基礎理論、基本技術、發展趨勢和常見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先介紹了移動終端天線的發展歷程以及應用於移動終端天線設計的基本理論和評價措施。其次,通過實例介紹了移動終端天線的設計和常見問題的解決方法。 之後,介紹了新的移動終端天線技術發展趨勢,並對移動終端天線的相關法規進行了闡述。5G移動終端天線設計系移動終端天線設計專業基礎書籍,取材新穎,內容翔實,集成了近年來移動終端天線領域中理論和應用的重要成果,可作為移動終端天線研發工程師及高等院校相關專業學生的參考書或培訓教材,也可作為有志從事移動終端天線行業人員的入門讀物

。 第1章 簡介 1 1.1 無線通訊技術發展簡介 1.2 移動終端天線發展簡介 1.3 常用指標 1.3.1 工作頻率 1.3.2 電壓駐波比與回波損耗 1.3.3 天線效率 1.3.4 方向性係數 1.3.5 增益 1.3.6 極化 1.3.7 頻寬 1.3.8 埠隔離度 1.3.9 包絡相關係數 1.3.10 全向輻射功率與全向靈敏度 1.4 移動終端天線分類 參考文獻 第2章 移動終端天線基礎 2.1 需要天線淨空的天線 2.1.1 單極子天線 2.1.2 倒 F 天線 2.1.3 環天線 2.2 不需要天線淨空的天線 2.3 地板的影響 2.3.1 地板長度對頻

寬的影響 2.3.2 地板長度對輻射方向圖的影響 2.4 阻抗匹配設計 2.4.1 史密斯圓圖 2.4.2 單個元件構成的阻抗匹配網路 2.4.3 兩個元件構成的阻抗匹配網路 2.4.4 多個元件構成的阻抗匹配網路 2.4.5 匹配電路實例 2.4.6 匹配器件損耗 參考文獻 第3章 手機金屬邊框天線實例 3.1 口徑調諧電壓問題 3.2 耦合載入的阻抗調諧天線 3.3 假諧振問題分析 3.3.1 螢幕 FPC 造成的假諧振 3.3.2 揚聲器造成的假諧振 參考文獻 第4 章 移動終端天線互耦問題 4.2 2ub6 天線簡介 4.2 sub6 天線佈局應用 4.3 sub6 天線的2新技術

介紹 4.3.1 多天線耦合的形成機制 4.3.2 多天線去耦合技術 4.4 多天線耦合的影響實例 參考文獻 第5章 可重構天線 5.1 頻率可重構技術 5.1.1 阻抗調諧 5.1.2 口徑調諧 5.2 方向圖可重構技術 5.3 有源器件 參考文獻 第6章 毫米波天線陣列 6.1 OTA 性能指標 6.2 天線陣列原理 6.2.1 線陣的陣因數 6.2.2 N 元等幅等距線陣 6.2.3 二元陣 6.2.4 N 元等幅線陣方向性係數 6.2.5 波束掃描 6.3 貼片天線 6.3.1 貼片形狀 6.3.2 介質襯底 6.3.3 饋電結構 6.3.4 寬頻技術 6.4 模擬設計 6.4.1

 單個毫米波天線模組模擬設計 6.4.2 終端中毫米波天線模組模擬設計 6.5 OTA 測試 6.5.1 直接遠場測量法 6.5.2 間接遠場測量法 6.5.3 近場遠場轉化法 6.6 新型材料傳輸線 6.6.1 帶狀線介紹 6.6.2 帶狀線模擬 6.6.3 常用材料 6.7 封裝天線技術 6.7.1 發展歷程 6.7.2 介質材料 5G 移動終端天線設計 6.7.3 工藝 6.7.4 天線類型 參考文獻 第7章 移動終端輻射測試 7.1 OTA 性能規定 7.1.1 測試用例 7.1.2 人手模型 7.1.3 測量限值 7.2 電磁輻射暴露限值 7.2.1 比吸收率 7.2.2 功率密度

7.2.3 共發 7.3 降 SAR 和 PD 措施 7.3.1 觸發機制 7.3.2 降發射功率方式 參考文獻 附錄 A 3GPP 規範的 5G NR 和 LTE 頻段資訊 附錄 B 蜂窩網路典型的傳導目標值 附錄 C 移動終端天線實物圖片

lte頻段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很多人只留意iPhone6s的3D Touch和Live Photos等新功能,較少留意因為新機支援更多和更高速的LTE頻段,所以上網速度也快了很多。為實試速度快了多少,今次便以支援300Mbps LTE-A的CSL作測試,以同一計劃的SIM卡分別用於iPhone6和6s上,在旺角先達廣場、尖沙嘴天星碼頭、銅鑼灣Sogo及將軍澳工業村蘋果日報大樓,四個地點,每個地點用「通訊事務管理局辦公室寬頻表現測試」應用程式,作三次網速測試,發現新iPhone6s下載速度平均快舊機兩至三倍,但上載速度就相若,如果你計劃或已買新機,不妨可選支援高速LTE的計劃,盡情發揮新機效能。

=========
全新副刊,推動知識文化多元。培養品味,立足香港放眼世界。不畏高牆,我們站在雞蛋一方。
《果籽》 栽種品味,一籽了然。 http://as.appledaily.com/

5G-NR 手機多天線整合設計

為了解決lte頻段的問題,作者葉育輝 這樣論述:

本論文是應用5G-NR(New Radio)它是一個新的無線接入技術,由3GPP開發用於第五代行動通訊網路, 5G網路空中介面的全球通用標準。3GPP系列規範為NR定義了技術細節5G NR頻段在總體上被分為兩個頻率範圍包括6G赫茲以下(sub-6GHz)的頻段,目前擴充到410 MHz至7125 MHz,包括毫米波範圍內的頻段,準確為24.25 GHz至52.6 GHz。天線設計4 × 4 MIMO天線是利用終端裝置的四個角落進行設計,為了能夠支援5G-LTE & 4G-LTE 頻段之手機天線設計,利用多款不同樣式的天線設計來達到不同頻段需求,天線使用 IFA、Slit、Loop Anten

na設計在智慧型手機的角落並應用於 4G-LTE & 5G-Sub-6 GHz 頻段4 × 4 MIMO 天線。隨著科技時代的進步手機的尺寸變大,螢幕的尺寸也隨之增加,使天線的空間越來越小,手機通訊的性能也逐漸重視,因此在設計天線上就需要以極小化多天線來去設計,讓天線能更完善的運用 MIMO 系統。主要設計達到703~803MHz 、 824 ~ 960 MHz 、1710 ~ 2690 MHz 低、中頻頻寬與3400 ~ 3800 MHz 、 4800 ~ 5000 MHz高頻頻寬; 現在MIMO 也結合了載波聚合的技術並使用在更多頻段,能使資料傳輸量的更多且更快。

LTE FDD/EPC網絡規划設計與優化

為了解決lte頻段的問題,作者汪丁鼎 這樣論述:

全面系統地講解了LTE FDD/EPC核心網和無線網規划設計與優化的理論方法、技術和工程實踐,重點論述了LTE/EPC網絡規划和工程設計,包括核心網架構特性、組網方案、網元設置、網元測算及規划方法、無線網鏈路預算、容量估算、站址選擇、小區參數規划、網絡仿真和工程安裝設計等,並提供了室內分布系統的綜合解決方案,同時闡述了LTE FDD網絡優化的新技術、方法及典型問題分析,探討了LTE混合組網的必要性和工程實現等方面的問題。《LTE FDD/EPC網絡規划設計與優化》內容豐富翔實,論述深入淺出,針對性強,既有網絡規划設計與優化的理論方法的系統論述,又有大量實際案例的詳細分析,在技術研究和工程實踐上

均有較高的參考價值。《LTE FDD/EPC網絡規划設計與優化》既適合從事網絡工程工作的規划設計優化人員、工程管理人員和設備研發人員學習參考,也可供大專院校通信專業的師生閱讀。汪丁鼎,畢業於北京郵電大學,現任職於華信郵電設計院,資深高級工程師,一直從事無線網絡規划與設計和優化工作,在移動通信領域的3G/4G網絡規划、優化、工程設計方面有豐富的經驗。已發表論文數十篇,出版專著4本,主編國標1項。 第1章 LTE/EPC系統概述及其演進 11.1 LTE標准及產業進展 11.1.1 LTE標准的版本演進 11.1.2 產業鏈發展情況 21.1.3 LTE商用狀況 21.1.4

LTE全球業務情況 31.2 LTE系統架構 31.2.1 EPS架構 31.2.2 LTE架構 41.2.3 功能划分 51.3 LTEFDD與TD—LTE的差異 61.3.1 雙工方式差異 71.3.2 幀結構差異 81.3.3 物理層差異 101.4 LTE—Advanced技術 121.4.1 CA技術 121.4.2 eMIMO技術 131.4.3 CoMP技術 141.4.4 Relay技術 16參考文獻 17第2章 LTEFDD無線網系統 182.1 無線幀結構 182.1.1 幀結構 182.1.2 物理資源分組 192.2 上行物理信道及信號 222.2.1 PUSCH信道

222.2.2 PUCCH信道 232.2.3 PRACH信道 252.2.4 上行物理信號 282.3 下行物理信道及信號 302.3.1 PDSCH信道 312.3.2 PDCCH信道 332.3.3 PBCH信道 352.3.4 PMCH信道 362.3.5 PCFICH信道 362.3.6 PHICH信道 372.3.7 下行物理信號 382.4 LTE系統協議 432.4.1 通用協議模型 432.4.2 PHY協議 452.4.3 MAC協議 462.4.4 RLC協議 462.4.5 PDCP協議 482.4.6 RRC協議 492.4.7 NAS協議 502.5 物理層過程 5

12.5.1 小區搜索 512.5.2 隨機接入 522.5.3 功率控制 552.5.4 鏈路自適應過程 57參考文獻 59第3章 EPC核心網系統 613.1 EPC核心網系統架構 613.1.1 網絡參考模型 623.1.2 基本網元功能 633.1.3 網絡架構 723.1.4 接口協議 843.2 EPC核心網主要特性 933.2.1 移動性和連接管理模型 933.2.2 默認承載和「永遠在線」 953.2.3 跟蹤區 973.2.4 Pool技術 983.2.5 多PDN功能 1003.3 EPS互操作 1013.3.1 EPS互操作概述 1013.3.2 與2G/3G分組域互操作

1013.3.3 與2G/3G電路域互操作 105參考文獻 110第4章 EPC核心網規划設計 1114.1 概述 1114.1.1 規划概述 1114.1.2 規划內容 1124.1.3 規划流程 1124.2 EPC網絡組織 1134.2.1 EPC組網架構 1144.2.2 骨干層 1154.2.3 區域(省)層 1164.3 網元設置 1164.3.1 MME 1174.3.2 SAE—GW 1174.3.3 HSS 1184.3.4 PCRF 1194.3.5 DRA 1204.3.6 其他網元 1214.4 網元規模測算方法 1224.4.1 業務模型 1224.4.2 規模測算

1234.4.3 流量帶寬測算 1264.5 網絡路由原則 1274.5.1 漫游方案 1274.5.2 網元的選擇 1284.6 碼號及IP地址規划 1304.6.1 編號規划 1304.6.2 IP地址規划 1344.7 相關支撐系統 1344.7.1 計費 1344.7.2 網管 1374.7.3 承載網 1384.7.4 同步 139參考文獻 140第5章 LTEFDD無線網絡規划 1415.1 概述 1415.1.1 規划概述 1415.1.2 規划內容 1435.1.3 規划流程 1445.1.4 LTE無線網絡規划新特性 1445.2 LTE發展策略 1455.2.1 LTE網

絡定位與協同發展 1455.2.2 LTE網絡建設策略 1465.3 LTE網絡規划目標 1475.3.1 用戶需求和網絡規划目標的銜接 1475.3.2 網絡規划目標 1485.3.3 規划目標的實施 1505.4 用戶和業務分析 1515.4.1 用戶分布分析 1515.4.2 業務模型 1535.4.3 用戶預測 1545.5 區域划分 1555.5.1 區域划分原則 1555.5.2 城區類型細分 1565.6 LTE頻率 1575.6.1 ITU和國內頻率資源划分 1575.6.2 LTEFDD頻率規划 1605.7 LTE覆蓋規划 1625.7.1 鏈路預算的影響因素 1625.7

.2 鏈路預算參數 1635.7.3 鏈路預算 1685.7.4 鏈路預算分析 1695.7.5 鏈路預算的匹配與優化 1745.7.6 電波傳播模型 1755.7.7 覆蓋能力分析 1775.7.8 覆蓋增強技術 1785.8 LTE容量規划 1805.8.1 容量的影響因素 1805.8.2 容量評估和規划方法 1815.8.3 用戶平面容量能力分析 1825.8.4 控制平面容量能力分析 1845.8.5 網絡資源利用率評價 1865.9 LTE規划組網策略與技術 1895.9.1 組網策略 1895.9.2 BBU+RRU組網 1905.9.3 HeNet異構組網 1935.9.4 C

—RAN組網 1955.10 LTE基站及其參數規划 2025.10.1 基站估算 2025.10.2 PCI規划 2045.10.3 TA規划 2065.10.4 干擾規划 2065.10.5 碼字規划 2075.10.6 鄰區規划 2085.10.7 傳輸帶寬需求測算 2095.11 LTE基站與其他系統的干擾協調 2125.11.1 通信系統間的干擾 2125.11.2 干擾分析 2135.11.3 LTE系統與其他系統的隔離距離 2165.11.4 系統間的干擾抑制 2185.12 LTE無線網絡規划仿真 2195.12.1 仿真概述 2195.12.2 傳播模型校正 2195.12.

3 仿真過程 2205.12.4 仿真參數設置 2225.12.5 仿真結果分析與規划優化 226參考文獻 231第6章 LTEFDD無線網工程設計與工藝要求 2326.1 總體要求 2326.1.1 總體原則 2326.1.2 設計要求 2326.2 基站設備 2336.2.1 eNodeB概述 2336.2.2 宏基站 2346.2.3 分布式基站BBU 2366.2.4 分布式基站RRU 2396.2.5 微基站及其他 2406.3 天線技術及產品 2436.3.1 天線參數 2436.3.2 有源天線技術 2466.3.3 天線發展趨勢 2496.3.4 天線設備形態 2516.4 O

MC—R設備 2556.4.1 OMC—R結構 2556.4.2 OMC—R配置 2566.5 基站選址與勘察 2576.5.1 選址總體原則 2576.5.2 SSUP選址 2576.5.3 基站勘察 2616.6 基站設計 2656.6.1 基站系統設計 2656.6.2 基站配套設計 2666.7 基站工藝要求 2796.7.1 機房工藝要求 2796.7.2 塔桅工藝要求 2816.7.3 天饋工藝要求 2846.8 基站共建共享和節能減排設計 2896.8.1 共建共享設計 2896.8.2 節能減排設計 293參考文獻 302第7章 LTEFDD室內覆蓋系統規划設計 3037.1

概述 3037.1.1 目的與意義 3037.1.2 室內分布組成 3047.1.3 信號源類型 3047.1.4 分布系統類型 3057.1.5 技術流程 3077.2 室內傳播模型 3077.3 室內覆蓋分析 3097.3.1 業務場景 3097.3.2 覆蓋指標 3107.3.3 估算流程 3107.3.4 功率分析 3117.4 室內容量分析 3137.4.1 容量指標 3137.4.2 估算流程 3137.4.3 業務模型 3137.5 室內規划技術 3167.5.1 系統特性 3167.5.2 信號源選取及接入 3177.5.3 分布系統選取 3197.5.4 分布系統規划 320

7.5.5 室內外協調 3317.6 室內設計技術 3327.6.1 技術要求 3327.6.2 單站設計流程 3337.6.3 現場勘察 3347.6.4 室內模擬測試 3367.6.5 系統方案設計 3407.6.6 常用分布器件 3437.7 室內案例介紹 3477.7.1 覆蓋目標 3477.7.2 指標分析 3487.7.3 設計方案 348參考文獻 351第8章 LTEFDD無線網絡優化 3528.1 網優概述 3528.1.1 優化目標 3528.1.2 優化內容 3538.1.3 優化措施 3538.1.4 優化流程 3548.2 優化原則和思路 3558.2.1 最佳的系統覆

蓋 3558.2.2 合理的鄰區優化 3568.2.3 系統干擾最小化 3578.2.4 均勻合理的負荷 3578.3 LTE網優相關的重要特性及算法 3588.3.1 調度算法 3588.3.2 ICIC算法 3588.3.3 接入控制算法 3598.3.4 切換算法 3598.3.5 QoS管理 3618.3.6 功率控制 3628.3.7 PCI規划 3628.4 網絡測試 3638.4.1 優化工具 3638.4.2 數據采集 3658.5 網優新技術 3688.5.1 SON自優化 3688.5.2 最小化路測 3778.6 網絡KPI評估 3808.6.1 網絡評估 3808.6.

2 業務評估 3818.6.3 面向客戶感知的網絡質量評估 3828.6.4 網絡KPI和用戶KPI 3868.6.5 主要優化指標 3888.7 LTE參數配置 3888.7.1 LTE的系統參數 3888.7.2 小區選擇與重選參數 3908.7.3 定時器與計時器參數 3918.7.4 切換控制參數 3938.7.5 功率控制參數 3948.8 典型問題分析 3968.8.1 覆蓋相關優化 3978.8.2 切換優化 4008.8.3 時延優化 4068.8.4 吞吐量優化 408參考文獻 417第9章 LTEFDD和TD—LTE的混合組網 4189.1 混合建網必然性 4189.2 L

TE頻段的分布 4209.3 混合組網的技術分析 4209.3.1 核心網 4209.3.2 無線網 4219.4 混合建網的策略 4259.5 混合建網的實施 4269.5.1 核心網 4269.5.2 無線網 426參考文獻 430縮略語 431

Wi-Fi 6E頻段寬頻天線設計

為了解決lte頻段的問題,作者古兆峻 這樣論述:

本論文提出Wi-Fi 6E頻段的平面天線設計,探討平面對稱式偶極天線及平面領結型天線特性,藉由調整平面領結型天線的張開角度及修改單側非對稱式結構長度,以達到Wi-Fi 6E頻段的設計目的。論文中以平面領結型天線設計為例,提出調整領結型天線張開角度獲得較好的阻抗頻寬,裁切天線產生非對稱式結構,將天線倍頻從原本的三倍頻移動到Wi-Fi 6E工作頻寬內,最後利用挖槽使天線再產生一組阻抗頻寬。以此設計出覆蓋Wi-Fi 6E工作頻段2.45 GHz、5.15GHz-7.125 GHz的天線。針對天線設計步驟以及改變天線結構帶來的影響,如不同的長度的對稱式偶極天線及非對稱式偶極天線變化,對稱式偶極天線及

非對稱式偶極天線調整張開角度對於頻寬的影響,分別提出討論。此外,領結型天線的張開角度對於來改善阻抗匹配,也於文中探討。最後,透過實作與量測來驗證此天線設計方法之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