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upac命名規則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iupac命名規則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楊朝成,王貴弘,何文岳寫的 實用有機化學(第四版)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iupac 命名英文也說明:一般規則 ·. IUPAC命名法是系统命名有机化合物的方法。该命名法是由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规定的,最近一次修订是在1993年。其前身是1892年日内瓦国际化学 ...

國立臺灣大學 地質科學研究所 劉雅瑄所指導 陳品臻的 CaO/TiO2中孔洞微米球之合成、改質及其對二氧化碳捕集能力之研究 (2016),提出iupac命名規則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碳化/煅燒迴圈、燒結、氣膠自組裝系統、中孔、含浸法。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央大學 化學學系 高憲明所指導 王梓樺的 中孔洞矽化合物及碳材之合成、鑑定 及其在染料吸附暨鋰離子電池負極應用 (2013),提出因為有 中孔洞矽材、中孔洞碳材、染料吸附、鋰離子電池、碳負極、硬碳的重點而找出了 iupac命名規則的解答。

最後網站第3章烷烴_____ 命名則補充:二)有機化合物的命名(IUPAC system): to give each organic compound an unambiguous name. 1) Alkane: ... 法則1:當主鏈上只有halo取代基時,與烷烴的命名規則相同.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iupac命名規則,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實用有機化學(第四版)

為了解決iupac命名規則的問題,作者楊朝成,王貴弘,何文岳 這樣論述:

  本書旨在提供一本讓教師好教,也讓初學者更有學習興趣、建立學習信心的有機化學教科書。因此本書捨棄艱澀的理論與複雜的有機反應內容,以認知和實用為主要考量,將有機化學融入生活應用中,使讀者藉由本書瞭解有機化學在生活中之重要性,配合簡易的圖表、易於理解的敘述與各類有機化合物在生活中的應用實例。   書中介紹烷類、環烷類、烯類與炔類、有機鹵化物、芳香族、立體化學等內容,以深入淺出之方式,引導非專攻化學科系的學生能以最短時間與最少精力,瞭解有機化學的基本觀念與實務應用,進而配合自己專長領域,融會貫通發揮所學。   「有機化學」對化工、環工、醫藥、食品、化妝品等科系均為十分重要的

基礎課程。但有機化學十分廣泛,且各科系所需學習的範圍與程度可能未盡相同。本書三位作者任教於嘉南藥理科技大學化妝品科技研究所、化妝品應用與管理系,對化妝品相關科系的「有機化學」教學與課程需求有深切的體認與心得。   第四版依據目前行政院衛福部公告相關數據進行更新及調整內文的敘述,部分章節中增加些許練習題目,期許讓讀者有更多自我演練、課後複習的機會並盼能讓讀者學以致用。   本書「習題解答」附於書末,學生自行演練複習後可即時掌握自己的學習成果,同時也方便自學讀者研讀自修。  

CaO/TiO2中孔洞微米球之合成、改質及其對二氧化碳捕集能力之研究

為了解決iupac命名規則的問題,作者陳品臻 這樣論述:

能耐高溫之鈣基吸附劑已被視為有潛力之碳捕捉技術之一,且具有再生簡單、高溫下穩定、成本低等優點。本研究利用氣膠自組裝系統(aerosol-assisted self-assembly system, AASA system) 合成中孔洞材料(mesoporous material)作為載體,分別為摻雜鈣之二氧化鈦微米球(Ca-TiO2)及純二氧化鈦微米球(TiO2),接下來利用含浸法改質載體以期提升材料之二氧化碳吸附容量。從X光繞射分析(XRD) 可以發現Ca-TiO2有鈦酸鈣(CaTiO3)之特徵峰。在穿透式電子顯微鏡(TEM)下,可觀察到微米球呈現規則圓球狀,且結構內部具孔洞。經由BET分

析之比表面積可以發現TiO2及Ca-TiO2之比表面積分別為45.01 m2/g及39.44 m2/g。本研究使用含浸法改質材料,並使用不同變因,找出迴圈吸脫附二氧化碳表現最佳的材料。所採取的變因分別為載體(Ca-TiO2及TiO2)、溶劑(99.5%酒精及去離子水)以及鈣前驅物(醋酸鈣及硝酸鈣)。於XRD分析中可發現改質後之材料皆出現鈦酸鈣特徵峰以及氫氧化鈣或氧化鈣特徵峰,顯示改質能使載體和鈣反應形成鈦酸鈣,而鈣化合物形式以氫氧化鈣或氧化鈣為主。另外,以酒精製得之材料的二氧化碳吸附量較以去離子水製得之材料約高出0.07 g-CO2/g-CaO,對於吸附劑之衰減趨勢影響不大。相較於溶劑的影響,

鈣前驅物的不同則對吸附劑的二氧化碳吸脫附表現影響較大。以醋酸鈣製得之材料的比表面積較大(最大有50.09 m2/g),故與二氧化碳之反應較為迅速,初期碳化轉換率皆大於80%,由於含浸改質上去之鈣的顆粒聚集現象較為明顯,故其衰減速率仍快,衰減速率約60%左右。另外,以硝酸鈣製得之材料的衰減現象則不明顯,僅於最後數個迴圈有約5%的衰減,但由於其比表面積較低(最大僅10.26 m2/g),故碳化轉換率較低,皆低於60%。

中孔洞矽化合物及碳材之合成、鑑定 及其在染料吸附暨鋰離子電池負極應用

為了解決iupac命名規則的問題,作者王梓樺 這樣論述:

本研究主要是利用非離子型介面活性劑Brij-76與TEOS (Tetraethyl orthosilicate) 、CES (Carboxyethylsilanetriol sodium salt) 做為共同矽源,一步合成出具有羧酸官能基的規則p6mm對稱中孔洞矽材簡稱為BCT-x系列,並且探討羧酸其官能基在不同pH值環境下對於一維鏈狀結構的小分子亞甲基藍吸附能力的影響。以及利用奈米模鑄法合成 p6mm 及 Ia d 對稱性的規則中孔洞碳材,比較合成出的碳材其孔洞結構性質差異及產生的影響,藉此探討不同結構的規則中孔碳材作為負極材料時,其結構的差異性對於電池的充放電次數,導電度,可容納的鋰離子

數目,電容量的差異等等,並且作為吸附劑時,染料分子在其中的吸附情形.以及其p6mm 及 Ia d 對稱的孔道結構對於一維鏈狀結構的小分子亞甲基藍吸附能力的影響. 在鋰離子電池的負極應用中,則探討p6mm 及 Ia d 對稱性的規則中孔洞碳材在不同比例下 (碳材:導電碳黑:PVDF=8:1:1、7:2:1) 的電性表現,以及孔洞結構對於電容量的影響,結果發現在表面積、碳材層間距、雜質、導電度都相同的情況下,Ia d孔洞碳材表現出相當出色的電容量,並且在多次充放電之後維持著相當傑出的表現,尤其在活物:碳黑:PVDF比例7:2:1的樣品表現,在60次充放電之後仍舊維持在550mAh/g的水準,

幾乎為石墨理論電容量的兩倍. 對於吸附小分子結構的亞甲基藍,發現碳材不管是p6mm 還是 Ia d孔道結構,大致上隨著其材料的表面積愈大,吸附量就愈大,且由 Langmuir 及 Freundlich 等溫吸附模型的分析,屬於Langmuir單層吸附。另外,藉由 pseudo-first-order 及 pseudo-second-order 動力學模型的分析,發現碳材對其吸附模式較適合用 pseudo-second-order 動力學模型來描述。  在中孔洞矽材BCT-x系列則發現在較高pH值下時,含羧酸官能基的樣品染料吸附比較符合 Langmuir 所假設的單層吸附模式,當pH值較低

時吸附量只和表面積相關,所以證明孔洞表面積在不含羧酸官能基時為影響其吸附此小分子染料的主要因素。並且在pH =9時,含羧酸官能基30%的BCT-30%樣品其單位表面積的吸附量為不含羧酸官能基樣品BCT-0%的兩倍。並且不論在任何pH值下其吸附模式皆適用 pseudo-second-order 的動力學模型來進行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