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b稿費定義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9b稿費定義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劉揚銘寫的 離開公司,我過得還不錯: 成為自由工作者的理想生活提案 和蕭新煌,官有垣,王舒芸,劉侑學,杜承嶸,王增勇,周孟謙,沈秀華,林實芳,謝新誼,吳嘉苓,王兆慶,陳正芬,吳靜如,許淳淮,陳柏謙,的 臺灣社會福利運動與政策效應:2000-2018年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溢扣繳稅款及申報錯誤之處理•違章處罰之規定•新修訂條文及 ...也說明:扣繳作業重要名詞之定義. •各類所得扣繳實務 ... 規定標準者,其本身之所得及其附屬作業組織之所得;個人稿費、 ... (格式為9B者)每次不超過五千元(含)者得免. 予扣繳.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時報 和巨流圖書公司所出版 。

中國文化大學 勞工關係學系 林燦螢所指導 彭淑渟的 文字工作者職能之研究 (2017),提出9b稿費定義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文字工作者、職能、紮根理論。

最後網站綜合所得稅相關問題 - 會計師事務所則補充:Q3:加班免稅額定義 本公司責任制人員無加班費,但每日加班超過公司規定時數時會 ... 所得類別是選擇「9B-稿費及講演鐘點費等七項、98-非自行出版」或是其他的類別?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9b稿費定義,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離開公司,我過得還不錯: 成為自由工作者的理想生活提案

為了解決9b稿費定義的問題,作者劉揚銘 這樣論述:

搞不好每個人的生涯都應該「自由」一兩次, 花幾年時間為自己而活, 才是未來職涯的常態吧。   我該上班還是自由工作?   我也想自由接案,但我要做什麼?案子要從哪裡來?   離開公司與職位後,如何重新打造自己的名片?   如何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還能自在存活?   大多數人都曾經歷「工作失戀」的時刻,我們總會思考除了現在這份工作,自己還能做些什麼?也設想要如何挽回工作的心(或讓工作挽回自己的心)?   在公司體制內,我們要如何與工作相處?如何重新思考工作的意義,個人與組織、想追求什麼樣的幸福?離開公司和職位之後,如何從喜歡的事情中創造出自己的工作,還能維持生活品質自在存活?   這

些我們都有答案了嗎?   ──不上班,也能選擇想要的生活──   把喜歡的事情做成工作,很多好事就開始發生了!   從工作開始改變的、自由生活的提案   只要能維持一定的工作紀律和品質,自由工作者就有選擇的機會,拒絕不想做的事情,讓想做的事情填滿時間,用自己喜歡的節奏,打造想要的工作和生活。透過工作,能帶自己去到什麼地方、遇到什麼樣的人?在開始之前沒人會知道,自由工作,就是這樣的自由。   關於自由工作,作者並非最厲害的,關於寫作,他也不是最有才華的人,但是,關於工作,他真的想了好多好多,甚至因此出了一本風評還不錯的職場反向思考書。   「為何自由工作而不上班?」「如何讓工作變得自由?

」「上班和自由工作到底差別在哪?」作者在十多年的工作生涯裡,在公司和獨立的時間各占一半,這本書將把他轉成為自由工作者後的生存技能、生活方式一次公開。   ──因為自由,而重新愛上工作──   與其追求不愁吃穿的財務自由,   更想邁向「每天醒來都能做想做的事」的自由。   能夠掌控自己的時間,安排自己的行程,就有把人生掌握在手中的感覺,一旦嚐過這種滋味,會上癮,再也回不去上班的牢籠。   「選擇不做什麼」很重要,因為什麼都做的濫好人在江湖裡只會累死。   凡開工不一定留下痕跡:在家工作,用「開工儀式」維持紀律   最重要的小事:報價、收款、合約、溝通與拒絕。   只是兼差很多,卻沒有自己

的熱情與專長,不能算斜槓;如果接一堆案子,卻沒有挑案子的自由、沒有安排時間的原則、說不出對工作和生活的想法,也稱不上是自由工作者。   即使最後不想成為自由工作者,光是從不同角度去思考工作和自己的關係,換個視野看看職場十字路口的風景,也都會有收穫。 本書特色   不上班不等於不工作,上班或不上班都有能走的路   •思考工作意義:給每到夜深,總覺得工作一成不變的你   •選擇生活方式:給過年想離職,又不確定能否改變的你   •公開生存技能:給已是自由工作者,但時常不安與焦慮的你   •分享產業狀況:給對文字工作有興趣,想進入這個產業的你 好評推薦   (依首字筆劃排序)   李明璁/作

家、社會學家   李惠貞/獨角獸計畫發起人   林承毅/林 事務所 代表&服務設計師   陳又津/小說家   陳夏民/出版人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作家   黃哲斌/新聞工作者   黃鴻硯/公館漫畫私倉Mangasick副店長   齊立文/《經理人月刊》總編輯   鄭緯筌/內容駭客網站 創辦人、臺灣電子商務創業聯誼會 共同創辦人   作者簡介 劉揚銘   自由作家與編輯。   雜誌編輯出身,離職後一面接案一面創作,調整工作與生活配比,   努力用文字在這世界生存下來。   著作:《高校制服戀物論》《上班,辭職,還是撐下去?》   短短的前言 職場邊緣人的生活實

踐 Prologue序章 試著在工作中尋找自由 ‧用最少工時,換取最多自由時間 ‧做喜歡的事,逐步實現理想工作和生活 寫在出發前:離職,才發現自己為什麼工作 ‧上班生涯:沒學會與工作相處,燃燒殆盡 ‧離職放浪:旅途中,開始懷念「動手做事」的感覺 ‧重新啟動:自由工作當成一場人生實驗,出發! Chapter1:Practice for free成為自由工作者,活下來! 離開公司職位後,案子要哪裡來?工作效率、時間管理有技巧嗎?記帳是不是很重要? 自由工作者在哪裡工作?到底有哪裡自由、哪裡不自由?練習成為自由工作者的技能,不藏私公開。 01我想自由工作,但案子要從哪裡來? 從一件有趣的事情開

始,做出來的 先完成一項工作,其他任務會找上門來 02發現上班打混是賺到,接案偷懶只是浪費時間 上班混一整天也領一天薪水,習慣推拖拉 自由工作不做就沒錢,提升效率攸關生存 穩定與變動的選擇,接受與拒絕的取捨 03為了活下去,狠心計算賺錢的效率 工作收入÷花費天數=賺錢效率 接案收入記帳表,掌握工作節奏 賺錢的案子、不賺錢的案子 賺到夠生活的錢,就把時間用來實現願望 04為了過自由的生活,每天記錄工作 第一步:每天記錄做了什麼 第二步:每周歸納整理工作 第三步:每月回顧使用時間的狀況 第四步:每年檢討新目標 數位行事曆記錄當下,手寫筆記本回顧過去、規畫未來 05沒有辦公室,在哪工作比較好

? 在家工作:用「開工儀式」維持紀律 共同工作空間:練習磨合人際關係 咖啡館:適應環境和老闆個性 朋友分租工作室:調整生活型態 06自由工作,到底哪裡自由、哪裡不自由? 隨心所欲安排時間,不用和人擠的自由 敢隨時說「不」,擁有拒絕的自由 想要就可以改變,調整工作內容的自由 「偷懶就沒收入」的不自由 「維持工作品質」的不自由 07誰適合穩定上班,誰適合自由工作? 不知道想做什麼時,去上班是最安全的決定 上班的吸引力=自由工作的機會成本 一些建議,克服獨立自由的心理關卡 Chapter2:Mindset for free試著創造自己的工作 上班能做到的事,就留給上班族吧!已經成為自由工作者,

有機會挑戰不同的生活方式,才華不一定是最重要的條件,如何取捨哪些事情應該做、什麼可以努力拒絕,每個人的目標都可以不同。接案之外,能否創造屬於自己的工作呢,自由工作又需要做好哪些心理準備? 01建立取捨原則:哪些案子該做、哪些不該做? 案子很急、錢多但很累,該不該接? 區分「為了賺錢的工作/不為賺錢的工作」 相信直覺:有哪裡不對?快逃一定對 02最重要的小事:關於報價、收款、合約、溝通與拒絕 維持案源,要同理也要能說不 自己不能接,就幫忙推薦適合人選 如何報價?工時換算法、專案企畫法 合約問清楚:工作內容、付款時間、支付方式 矩陣式組織:尊重彼此時間,減低溝通成本 03自由工作者三要素:才

華、準時、好相處(擇二即可) 沒才華也能生存:學認輸、當「膠水」、增強實戰經驗 缺點可以當優點:但是浪費力氣撞牆沒有用 嘗試除了自己,沒人會去做的事 04嘗試減少工時與收入,自由調配該做什麼 終極目標:做喜歡的事,並且賺到錢 自由第一年:為了生存,學習自我管理 自由第二年:太忙擔心做不完、太閒害怕沒錢賺 05賺到「最低生活成本」就停止接案,開始創作 自由第三年:比起穩定薪水,更想擁有自由的時間 了解自己需要什麼,算出「最低生活成本」 06因創作而接觸有趣的人事物,產生全新工作 找一份工作,還是創造自己的工作? 自由第四年:盡情挑戰沒做過的事,讓意外碰撞出可能 自由第五年:創作、工作兩頭空

的慘痛教訓 自由第六年:要自己定目標,否則只會完成別人的事 Chapter3:Re-think for free掙脫束縛、邁向工作自由 與其追求不愁吃穿的財務自由,更想邁向「每天醒來都能做想做的事」的自由。 如果工作是為了完成自己喜歡的事物,人是否還需要退休?重新思考工作的意義,個人與組織、歸屬感與孤獨,人生為何而來、想追求的幸福是什麼? 從終點回推起點,決定現在想做的事,因為自由,而重新愛上工作。 01重新定義自由:理想的工作與生活 能否不依賴公司,以個人名義在職場生存? 不負債、有時間、能犯錯:拿回人生的選擇權 不規畫職涯,有能力相信隨機與意外 02重新定義退休:關於勞健保、報稅與年

金 申報「9A執行業務所得」還是「9B稿費」? 保勞保還是繳國民年金? 工作是為了賺錢等退休? 做熱愛的事,直到最後一刻 03重新定義職涯:專業與被取代的風險 突破外包接案的代工困境,累積專業 先求穩定工作,再兼職發展興趣? 職涯結構改變的三大前提 多元、多段、多變化的工作生涯 04重新定義成功:自由的十個心理準備 解決生存焦慮的終身學習,以及尋找人際歸屬感 上班旅行團,自由工作背包客 工作比例調配,組合人生 Appendix附錄:文字工,是這樣想的…… 出書能賺多少錢:論作家的配備 出版天真又迷人,但可能賺不了錢 才華洋溢寫作者,個個都在上班 殘酷文創工作者:為何努力做那些不賣的作品

文青產業最邊緣:寫作、劇場、電影大比拚 Epilogue寫在最後 用人生做實驗、去冒險   寫在出發前:離職,才發現自己為什麼工作 大部分翻開這本書的人不認識我,討論自由工作生存之道之前,可能需要介紹自己的背景。 25歲出社會的我,至今只做過一份正職工作,在商業管理類的雜誌當編輯。因為是自己喜歡的工作,所以從採訪編輯、後製編輯、主編,一待就是7年。這份工作讓我從一個沒有採訪寫作經驗的新鮮人,學到編輯的賴以為生的專業。和同事一起打拚,從沒有知名度的創刊期(打電話邀約採訪常被以為是詐騙集團),到後來漸漸被讀者認識的成就感,直到現在都是非常珍惜的回憶。 說來有點不好意思,但我非常喜歡工作。寫

出一篇好文章,做出一個漂亮的專題企畫,完成一本精采的刊物,都讓我覺得成就感十足,一天有做事,就覺得生活很充實。工作讓我可以期待自己,努力寫出好東西,如果別人覺得它有趣或是有用,那就更棒了。 在編輯部上班的時代,沒有想過有一天會辭職。 因為太熱愛工作,我以為自己什麼都行。辦公室一出現新任務,我會主動扛下來,一方面怕自己不做會害同事加班,一方面也想爭取表現機會,明明工作已經滿檔,遇到想寫的文章、想採訪的人,還是跳出來承諾會完成。上班時間做不完,那就加班吧!努力加班到半夜,還覺得這樣燃燒的自己很偉大。老闆不是不擔心,但員工承諾可以做到、也表現出很想做的樣子,這任務不交給你都說不過去。 成為編輯部優良

員工的那年,我連員工旅遊都沒去,一個人在辦公室加班寫稿。沒有被逼、沒有被拗,一切都是自己主動。等到發現不可能承擔無限增加的工作量,把加班當常態實在不應該的時候,為時已晚。 那時我做了一個非常有趣的特別企畫,在正統商業雜誌分析少女偶像團體的經營策略,我自認那是別人不可能寫出來的企畫,同事也稱讚我做了個新鮮的嘗試(感謝讓這種怪提案通過的總編,也感謝如此開放的工作環境),雖然由於太脫離商業雜誌的常軌,內容沒有賣得很好,但那是我上班族生涯中最有創意、也投注全力的一次出擊,照理來說,我應該充實感爆表、成就感頂天,但是我沒有。 企畫完成之後,我幾乎整個月沒有和同事講話。

文字工作者職能之研究

為了解決9b稿費定義的問題,作者彭淑渟 這樣論述:

隨著科技的發達,網路媒體、社群粉絲專頁的崛起,也代表對於文字工作者的需求的增加。本研究主要在探討文字工作者的定義與範圍,並當企業在運用此方面的人才時,可透過哪些方向進行人才的選用與培養,以及欲成為此方面人才者,可從中得知增進自我的方法。 本研究依據文獻資料的整理與探討,加以歸納文字工作者之定義與範圍,並初步界定文字工作者之職能,再經過12位文字工作者在訪談過程中的分享,透過紮根理論進行訪談資料的分析,進而得出文字工作者之工作內容與職能。 經由研究過後,獲悉文字工作者具備30項工作內容與18項職能。盼透過本研究之研究結果,以利各企業在人力資源之應用,以及自身能力補強方面。

臺灣社會福利運動與政策效應:2000-2018年

為了解決9b稿費定義的問題,作者蕭新煌,官有垣,王舒芸,劉侑學,杜承嶸,王增勇,周孟謙,沈秀華,林實芳,謝新誼,吳嘉苓,王兆慶,陳正芬,吳靜如,許淳淮,陳柏謙, 這樣論述:

  2000年後臺灣歷經三次政黨輪替,已從民主轉型進入民主鞏固的階段。然而,民主政治的成熟,從不意味社會全面進步。面對人口老化、經濟停滯、減稅趨勢,長達十餘年的社會福利擴張也遭受嚴苛考驗。   福利國家的主戰場,始終是家庭、市場與國家的界線挪移。如何鬆綁照顧責任與婚家體制對性/別的壓迫、防守政商網絡過度擠壓社會權、及和整裝成軍的保守價值對抗,是未來的挑戰。   本書是繼蕭新煌與林國明兩位教授在2000年出版的《臺灣的社會福利運動》後,另一本接力探討千禧年後臺灣社會福利運動的發展動態,尤其關注社會福利「運動」與「政策」間的互動與關連性。   本書剖析千禧年至今,17個社

會福利運動如何藉創新的組織動員、行動策略、抗爭劇碼與倡議論述,對公共政策形成一股忽視不了的力量。當代社會福利亦出現定義拓邊,身分肯認、照顧尊嚴、草根參與,成為新一代的關懷視野。   社會福利運動最終在挑戰:國家能否建構一套整合醫療、勞動、照顧與服務的制度?將資源配置的標準,從補貼邊緣弱勢轉化到制度性的個人權益,肯認風險分擔的機制必須由社會共同承擔,而不只是個人責任或家庭倫理。   本書的集結出版,正是我們選擇的倡議方式之一,期待藉此提升國人對社會福利議題的關心與支持,也為臺灣社會福利運動留下寶貴紀實。 本書特色   (一)臺灣的社會福利發展日益多元,除了傳統的經濟安全與福利服務外,婚姻

平權、長期照顧、性別運動、青年公民、國際人權等新興課題,逐漸成為關切與討論的範疇,本書嘗試記錄臺灣公民權擴充和完整化歷程中的「運動」角色。   (二)臺灣社會福利運動的動員結構與策略,隨著組織的制度化與專業化、社群媒體的創新,也出現更多元嶄新的形式,開啟更廣泛的倡議空間。   (三)本書觀察時間橫跨臺灣自2000年以來的三次政黨輪替(2000、2008、2016),因而可以在較長的歷史時間軸裡考察運動演進的軌跡中,社福運動與不同黨派執政的互動,及其政策路線與運動策略的異同。 各界推薦       身為一個以社會工作方法進行社會改革運動的行動組織者來說,非常興奮看見此書的出現。這些年看見

各種議題的平權運動躍升發展,許多過去所謂的弱勢者、福利接受者,成為權益倡議者,同時,親密關係的民主化運動對臺灣的社會福利發展也有劇烈的影響。臺灣社會在這轉型的十字路口,幸而有努力將這些經驗統整轉化為具有實踐精神學術文章的夥伴們,我們才能將這些經驗累積,成為持續滋養我們與下一代行動者的能量,繼續努力將臺灣打造成適合每一個人的國家。──呂欣潔(婚姻平權大平台總召集人)   社會福利運動變得多元、但也更破碎,人們可能處在各種議題之中卻又游離其外。此書不僅是社會福利運動介紹,更是直指人們所處的位置與該面對的問題。──呂建德(臺中市政府社會局局長、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你期待臺灣成為一

個福利國家嗎?面對全球新自由主義的衝擊,臺灣社會福利體系又將何去何從?如果你關心這兩個問題,本書將提供你最深入的思考。──范雲(社會民主黨召集人、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本書記錄並評論了臺灣的社會福利運動,協助我們看見與理解在不同領域中,那些為了強化整體社會福利體系的諸多奮鬥。──陳政亮(台灣高等教育產業工會祕書長、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副教授)   從社會福利的視野,重建土地跟人民福祉的關係,透過農地保護運動,找回農地的價值與農民的尊嚴。──徐世榮(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教授)   勞工迄今擁有的一切權益都是流血流汗爭來的,還欠缺的一切也只能爭取而得。從事醫療勞動倡議以來,有一

個深刻的感受,那就是你如何看待階級,決定你是怎樣的人。這本書的出版,集結了目前社會運動的努力與突破,這是一本所有活得不太舒服的臺灣人必看的書。──黃致翰(臺北市醫師職業工會理事長、新光醫院醫師)   從事社會工作二十年,「人有多複雜」及「誰是你我他」一直是我行動中的兩個疑惑。很高興,在此書中見到許多社福夥伴用生命及智慧寫出值得我們思索的答案。──鄭智偉(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社工主任、手天使發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