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1 線上購物 查詢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另外網站7-ELEVEN線上購物中心–最貼近您的線上購物網也說明:7-ELEVEN線上購物 中心為統一超商所成立的線上購物中心,不論是民生用品、休閒零食、茶水飲料通通盡在7-ELEVEN線上購物中心。統一超商不只是現代化的連鎖雜貨店, ...

輔仁大學 企業管理學系管理學碩士在職專班 林育則所指導 李維正的 食品成分全標示對消費者購買意願之影響-以冷凍食品為例 (2015),提出711 線上購物 查詢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成分全標示、食品添加物、購買意願、產品知識、食品標章、品牌形象。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社會學系 林佳瑩所指導 黃聖偉的 有效日期制度之下食物價值的兩難與反思 (2015),提出因為有 有效日期、食物價值、食物浪費、食物安全、連鎖加盟便利商店的重點而找出了 711 線上購物 查詢的解答。

最後網站7-11 C2C 交貨便常見問題則補充:若包裹尚未放入物流車配送,門市人員自行協助取消寄件,而店家後續將包裹取回,請務必先提供訂單編號給線上顧問確認該筆包裹是否成功取消寄件,由於若有已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711 線上購物 查詢,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食品成分全標示對消費者購買意願之影響-以冷凍食品為例

為了解決711 線上購物 查詢的問題,作者李維正 這樣論述:

論文題目:食品成分全標示對消費者購買意願之影響-以冷凍食品為例校(院)系所組別:輔仁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管理學碩士在職專班研究生:李維正 指導教授:林育則 博士 論文頁數:132關鍵詞:成分全標示,食品添加物,購買意願,產品知識,食品標章,品牌形象論文提要內容:本研究旨在瞭解食品成分全標示對消費者購買意願之影響(以冷凍食品為例),並探討不同的背景變項、食品成分全標示(冷凍食品)認知、品牌形象態度、食品標章態度、產品知識態度與食品成分全標示(冷凍食品)消費者決策過程有關「購買意願」的影響。研究對象為台灣北部地區年滿16歲以上民眾,研究方法採問卷調查法,回收400份有效問卷(電子有效問卷228份

;紙本問卷發送200份,回收172份,有效回收率86%),研究工具包含:食品成分全標示(冷凍食品)認知量表、食品成分全標示(冷凍食品)消費者決策過程量表、品牌形象態度量表、食品標章態度量表、產品知識態度量表。本研究發現如下:食品成分全標示(冷凍食品)認知:認知量表每題平均得分為3.9813分,顯示民眾對「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有關標示的規定,以及「食品添加物使用範圍及限量暨規格標準」皆得分很高,有顯著的認知。對「食品成分全標示」在態度上顯示為正向。只有「食用安全顧慮」平均得分稍差,正確認知顯得不足有待加強。食品成分全標示(冷凍食品)消費者決策過程:消費者決策過程量表每題平均得分為3.6912分,

顯示民眾對冷凍食品的購買有顯著的高意願與高需求。民眾認為只要冷凍食品在標示上完整說明食品添加物用途及完整標示食品添加物的品名及用量,會提高購買意願。甚至含食品添加物的冷凍食品若添加有合乎規範,仍有購買意願。由此可以發現,冷凍食品並未明顯受到「食品成分全標示」政策實施,也就是將全成分含食品添加物完整展開的影響。品牌形象態度,品牌形象態度量表每題平均得分為3.8276分,顯示民眾對品牌形象態度功能性的高認同,認為品牌形象就是冷凍食品衛生安全的保證,業者應控管好品質、衛生與安全,以建立良好企業品牌形象,遵守食品添加物之使用規範標準,以建立良好企業品牌形象。也認為有品牌形象的生產廠商讓人感覺是負責任的

,是令人信任讓人感到放心的。食品標章態度,食品標章態度量表每題平均得分為3.6830分,顯示民眾同意有食品標章會增加購買意願,也經常及認定要購買有食品標章的冷凍食品。民眾在國內媒體報導多起重大食安事件後,對有食品標章的冷凍食品,才代表是含合格食品添加物及有政府單位認證合格食品標章的冷凍食品,才能有食安保障,在食品標章情感態度上顯示是正向。產品知識態度,產品知識態度量表每題平均得分為3.4602分,顯示民眾對產品知識是欠缺的,對冷凍食品所使用的食品添加物用途是不夠瞭解的,也不會主動去瞭解冷凍食品所使用的食品添加物用途相關資訊,更不會主動進入冷凍食品公司官網,查詢產品所使用的食品添加物用途及說明。

最後,本研究依據研究結果,對政府單位、企業廠商和後續研究提出建議。

有效日期制度之下食物價值的兩難與反思

為了解決711 線上購物 查詢的問題,作者黃聖偉 這樣論述:

日常在消費與飲食之前,檢視有效日期成為一種習慣性的社會行為,習以為常但並非理所當然,乃至於矛盾。基於此,本研究好奇有效日期這項制度於社會的現況為何?如何被實踐?試以眾人熟悉且店家數分布最密集的連鎖加盟便利商店—「7-Eleven統一超商」為代表性研究場域,其門市職員為面訪對象來源。研究發現到有效日期的實施與「食物浪費」之間的強烈關聯性,換言之,以「食物安全」為目的的有效日期,與「食物浪費」產生的對立、衝突,成為不可被忽略的事實。現代社會中,一方面面對著不時被討論、關懷的糧食危機議題,食物浪費的嚴重化成為最大的諷刺;另一方面食品危機層出不窮、屢見不鮮,對於食物安全的重視度成了最沉重的難

題。 本研究試圖釐清「在有效日期制度存在之下,對於食物究竟可食與否,產生的兩難困境」:若不依據有效日期而食,「食物安全」令人堪憂疑慮;反之,「食物浪費」成了不得不的後果。本研究依序從制度、理性、價值面向來對此困境進行歸納與分析,最終歸結為下列五點:一、近年來,頻繁的食安風暴造成食物安全的要求加重,而易將仍可食用的食物拋棄;二、有效日期的氾濫使用致使消費者僅在意食物「過期與否」而非「可食與否」;三、越謹守有效日期所帶來的新鮮品質與安全保障,越能為業者製造更多正面名聲與商業價值;四、個人原本對於食物應負起的責任,因有效日期而轉移到整體社會來承擔,使得人們對於「食物浪費」顯得無感與忽視;五、買

賣雙方對有效日期的意義認知有一定差異,前者視為「預期性安全」,後者作為「必然性浪費」。 時至今日,有效日期這項制度在社會建構下的結果,改變了社會與食物之間的關係,冀望此研究作為現代社會的反思基礎,並共同致力於未來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