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全國語文競賽閩南語朗讀文章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另外網站[轉知]高雄市110年語文競賽區賽、市賽[朗讀]比賽用試題版本也說明:一、[區賽]閩南語、客家語、原住民語朗讀文章,均以全國語文競賽網站110年6月25日公告版本為主。 二、[市賽] (一)高中組之國語朗讀,國小、國中、高中 ...

國立清華大學 臺灣語言研究與教學研究所 陳鳳如所指導 許淑萍的 合作學習運用於閩南語朗讀教學之可行性及成效分析 (2020),提出110全國語文競賽閩南語朗讀文章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合作學習、朗讀、閩南語、學習態度。

而第二篇論文淡江大學 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崔成宗所指導 劉姵辰的 民國80年到105年全國語文競賽寫字項目之研究 (2017),提出因為有 全國語文競賽、寫字、書法、楷書、國字標準字體的重點而找出了 110全國語文競賽閩南語朗讀文章的解答。

最後網站台灣國賽台語(閩南語)朗讀篇目整理則補充:This application is out of date, and must be restarted. All of your changes have been saved. Some fonts could not be loaded. Try reloading when you're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110全國語文競賽閩南語朗讀文章,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合作學習運用於閩南語朗讀教學之可行性及成效分析

為了解決110全國語文競賽閩南語朗讀文章的問題,作者許淑萍 這樣論述: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在國小階段,已將本土語文列入部定課程,是母語教學的重要里程碑。但由於考試領導教學,多數人仍較不重視與升學考試無關的本土語文,其中占臺灣人口比率百分之七十左右的閩南語族群,其新生代人口中能流暢使用閩南語進行溝通表達者,更是寥寥可數。因此,如何透過有效的教學,讓學生從國小階段就能體會閩南語文的美感,進而樂於學習閩南語,是值得探討的議題。語文的教學涵蓋聽、說、讀、寫,其中朗讀為聆聽與說話教學不可或缺的一環,它不但可以增進學生說話的流暢性、語音的正確性、口語表達的能力,還可以擴增識字的詞彙量,更能提升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另外,學習閩南語文強調輸入、互動及輸出的學習歷程,而採用合作學

習的方式就是提供此輸入、互動及輸出的溝通情境,讓學生透過小組成員間的支持及互動,活用閩南語於真實生活情境的溝通及表達,既能提高學習的效果,又能培養主動學習的態度。基於上述的觀點,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探討合作學習運用於閩南語朗讀教學的可行性及實施成效。為提高合作學習運用於閩南語朗讀教學的可行性,在正式研究前,先以行動研究進行試驗性研究,分析此教學設計的可行性,以供正式研究規劃及教學設計的參考。另因研究期程的考量,僅選用合作學習中的配對學習法、拼圖法第二代及共同學習法,三種教學策略進行試驗。試驗性研究的對象為新竹市快樂國小四年一班 26 名學生,其中男生 12 名、女生 14 名,進行為期六週、每週

一節課的教學。試驗性研究的過程中,搜集教學試驗的課室觀察、學生的學習單及訪談、研究者的省思札記等資料,以探討合作學習運用於閩南語朗讀教學可能遭遇的困難、問題及可行性。研究發現:合作學習運用於閩南語朗讀教學是可行的,唯學生間的小團體及人際關係,會造成分組及合作的困難。透過撲克牌分組的方式及有趣的學習活動,並善用獎勵的措施,學生覺得公平且有趣,而後學生共同完成學習任務及教會同組成員的成就感,更樂於投入合作學習,所以大部分的學生均表示喜歡合作學習的教學策略。另外,根據研究者的課室觀察及學生訪談,發現學生平時少有聽、說、讀閩南語文的機會,加上識字量少,影響語音、聲調的掌握,所以朗讀教材調整及修正為能連

結學生生活經驗及日常生活對話的材料。歷經教學試驗的行動、反思及修正後,規劃正式的教學研究,採不等組前、後測的準實驗設計,以分析合作學習運用於閩南語朗讀教學的實施成效。正式研究的對象為新竹市平安國小五年級學生,以班級為單位,隨機抽取該年級的兩個班級學生,再隨機分派其中一班為實驗組,另一班為控制組。其中實驗組學生有 18 名,接受每週一節、每節 40 分鐘,共進行九週的運用合作學習於閩南語朗讀教學,控制組學生有 17 名,接受一般的閩南語朗讀教學。而後以共變數分析,比較實驗組和控制組學生在閩南語朗讀能力和學習態度的差異。研究結果發現:將前測分數的影響排除後,兩組學生在朗讀能力之語音、流暢度和總分上

,均達顯著差異( F(1,32)=4.41、8.78、6.33, pM=2.17、M=2.21>M=1.82、M=8.15>M=7.29),但在聲調和聲情上,兩組學生的後測得分則無顯著差異( F(1,32)=2.73、3.02, p>.05)。至於兩組學生在閩南語朗讀的行為、情意感受、信念和整體學習態度的後測得分,都無顯著的差異( F(1,32)=1.28、2.63、2.87、2.62, p>.05 )。可見運用合作學習於閩南語的朗讀教學,有助於提升學生的語音、流暢度和整體朗讀能力,但對於閩南語朗讀的聲調、聲情和學習態度則無明顯的增進效果。訪談實驗組的學生,大部分的學生表示喜歡合作學習的教學策

略,但不喜歡寫學習單、怕唸錯被笑、擔心影響期末的紙筆測驗等,這可能是前述變項未有明顯增進效果的原因,又或許這些變項的改變需要更長的教學時間,值得未來進一步的探討。關鍵詞:合作學習、朗讀、閩南語、學習態度。

民國80年到105年全國語文競賽寫字項目之研究

為了解決110全國語文競賽閩南語朗讀文章的問題,作者劉姵辰 這樣論述:

語文是與人溝通,傳遞思想的必要工具。中華文化具有優秀的語文內涵,文化傳承必賴語文教育以完成其任務。而語文教育是所有知識的基礎,故語文教育如能確實施行,則所有知識即可「同步」發展。自民國三十五年第一屆語文競賽肇始,至民國一百零五年,全國語文競賽成為公辦競賽中歷史最悠久的比賽。舉辦全國語文競賽的目的,在藉由各組競賽,以提升社會大眾和各級學校師生對學習語文的興趣與動力,並落實語文教育在全國順利推行。每年九月起,各縣市所舉行的國語文競賽,其中設有「寫字」、演說、字音字形、朗讀、作文五項競賽項目,以涵蓋語文教育的聽、說、讀、寫能力的呈現。分為初賽區賽及複賽縣賽,複賽選拔出各組第一名選手,在指定的訓練場

所充分練習比賽項目,聘請學有專長的老師、教授、書法家或歷年評審到場指導,將代表縣市參加全國語文競賽。十一月下旬後,採縣市輪流協辦,教育部主辦的全國語文競賽,戰況激烈、互較長短;君子之爭,相互切磋。筆者長期關注「寫字」項目競賽之演變,以增長指導學生與個人比賽的能力。書法是最能體現中國傳統美學藝術,由書法的筆式勾勒可觀氣韻、察形意,從書法勒努掠磔中欣賞點線面、虛實妙象,進而具體掌握中國傳統美學思想特點。經年觀察語文競賽時,臨摹某些古書家(體)較易獲獎,所以想探討民國八十年到一百零五年全國語文競賽寫字項目得獎作品,期盼能從中找到答案。筆者於是論述從秦朝至唐代楷書的演變歷程、研究範圍以《臺灣區國語文競

賽專輯》和《全國語文競賽專輯》及專輯光碟、研究限制以競賽規定的標準國字為主、古楷書為輔,研究方法與步驟,採文獻分析法羅列評審講評精要,以計量法分析得獎作品臨摹古書家或碑帖的次數及名次,並界定楷書和國字標準國字的分野,因而撰寫第一章〈緒論〉。參考碩、博網研究者對書法教學現場的體悟,提出書法課程融入資訊書法教學的真知卓見,研究魏碑的時代背景及技法和唐代及近代書法家的時代背景、生平、人品、書學經過、楷書用筆特色,結構特徵,章法布局的特徵,梳理楷字學理與技法,因而撰寫第二章〈文獻述評〉。探討全國語文競賽之發展,寫字項目之要點、評判講評要義,對全國語文競賽寫字項目作全盤的釐清與統整,因而撰寫第三章〈全國

語文競賽寫字項目〉。析述六組臨摹古書家(體)得獎件數前六名及書寫特色,歸納歷年寫字講評之要點,因而撰寫第四章〈研究結果與探討〉。條列各章之統緒,綜述評審之精華,期盼予主辦單位及寫字指導老師和競賽員中肯的建議,因而撰寫第五章〈結論與建議〉。本文撰寫過程中,渥蒙恩師崔師成宗、駱師明春、劉師佳榮、李師承統、盧師亞齡、蘇師怡禎、黃師惠嫆、陳師玉玲、鍾師怡芬、陳師慧君、李師天祥、黃師蘭婷、高師德義、簡師瓊瑩、劉師滿玉時相指正,菁莪之德,實為感謝。五章初成,瑕疵不免,魁儒碩學,幸匡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