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紙質書比較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電子書紙質書比較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陳敏(主編)寫的 數字出版項目實訓手冊 和戴樂芬妮‧米努依的 私運書的人︰敘利亞戰地祕密圖書館紀事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2023年10款電子閱讀器推薦|封閉式、開放式如何選?Kobo也說明:開放式電子書閱讀器推薦:HyRead Gaze、文石BOOX、小米 · 【HyRead】Gaze Pocket · 【HyRead】Gaze X Plus · 【文石】BOOX · 【小米】小米多看電紙書.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化學工業 和商周所出版 。

國立政治大學 數位內容碩士學位學程 陳宜秀、廖峻鋒所指導 陳宇的 學齡前兒童性教育數位繪本之設計 (2021),提出電子書紙質書比較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學齡前兒童、性教育、數位繪本、互動設計。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屏東大學 應用化學系現役軍人營區碩士在職專班 廖美儀所指導 劉信良的 科學教育探索-紙飛機飛行秘密與探討金銀銅氧化還原反應 (2021),提出因為有 科學教育、科學探索、學生實驗、紙飛機、金、銀、銅、氧化還原反應的重點而找出了 電子書紙質書比較的解答。

最後網站你今天看書了嗎?「電子書APP」大PK - NOVA資訊廣場則補充:電子書 市場在歐美早已蓬勃發展,Amazon採用電子紙技術的Kindle閱讀器更 ... 「樂天Kobo」APP設計邏輯,對於有大量電子書的人來說比較友善,除一般的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電子書紙質書比較,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數字出版項目實訓手冊

為了解決電子書紙質書比較的問題,作者陳敏(主編) 這樣論述:

本書共有三章內容,章是電子書排版項目實訓,以製作PDF格式的電子書為主,第二章內容講解了Epub格式電子書製作,Epub格式是目前應用廣泛的電子書格式,基於HTML+CSS,本章內容詳細講解了與Epub格式電子書相關的HTML和CSS的標籤,以案例的形式對標籤進行詳述,第三章用三個設計實例講解了在頁面設計中應注意的設計原則,以期能為讀者提供在製作電子書的過程中的設計思路和原則。 本書適合想從事電子書排版的從業者和初學者,適合相關專業高職學生作為教材使用,適合本科非電腦專業學生學習電子書製作。 第一章電子書排版項目實訓001 第一節電子書概述001 一、電子書的概念001

二、電子書的格式001 第二節ID軟體排版案例003 一、規範命名003 二、導入文檔003 三、新建樣式004 四、製作並保存檔008 五、輸出PDF文檔008 第三節方正書版軟體排版實例009 一、建資料夾並找到原始檔、樣張009 二、新建書版檔,導入原始檔010 三、修改內容並加上書版命令011 四、匯出PS檔並使用暢流匯出pdf檔014 第四節PDF加工實例016 一、檔甄別工作及提取目錄016 二、加工書簽、轉換PDF017 三、轉換成Heb檔案格式、審核及中繼資料加工020 第五節規則運算式在排版中的應用021 一、規則運算式的基礎知識021 二、規則運算式的簡單應用023 三、規

則運算式在實際項目中的應用024 第二章Epub電子書排版項目實訓043 第一節Epub電子書概述043 第二節HTML的應用043 一、HTML基本語法044 二、HTML的整體結構045 三、文字和段落046 四、列表的使用051 五、連結和圖像055 六、表格060 七、塊級元素和內聯元素073 第三節CSS樣式表基礎074 一、CSS概述074 二、CSS的應用074 三、CSS樣式表075 四、編寫CSS檔077 第四節CSS的屬性078 一、字體屬性078 二、文字屬性082 三、顏色和背景的屬性089 四、邊框和邊距的屬性095 第五節Epub電子書排版100 一、排版的定義1

00 二、Epub電子書排版工作內容100 三、Epub電子書排版規範102 四、Epub電子書排版實例124 第六節Indesign輸出Epub電子書136 一、定位對象136 二、使用文章面板143 三、定義樣式標記到HTML檔中147 四、物件的匯出選項設置151 五、將內容匯出為Epub153 第七節編輯Epub電子書158 一、iRemaker編輯器的操作步驟158 二、Sigil編輯器161 第三章設計類專案實訓169 第一節三折頁設計案例169 一、折頁的折法169 二、內容擺放170 三、確立主題171 四、設計要點172 五、多樣的表達172 六、錯落的字體樣式172 第二

節設計PPT和全景式宣傳冊專案實訓173 一、PPT演示幻燈片的設計173 二、全景式宣傳冊的設計174 第三節網站設計174 一、細節的刻畫174 二、色彩分化區域175 三、首頁設計176 四、網頁的主功能區設計177 參考文獻178 隨著智慧手機、平板電腦、電子閱讀器等產品的日益普及,數位閱讀已成為一種生活習慣。近幾年,各大電子書閱讀平臺的影響力日趨廣泛,用戶對於電子書的接受度越來越高,平臺的銷售額不斷刷出新高。在市場的需求下,傳統的排版崗位法快速適應市場的需求,電子書排版成為一類新型的崗位。電子書排版相較於紙質圖書排版有很大的不同,對於崗位的能力要求比較綜合,不僅需

要瞭解紙質圖書的崗位內容,還需要瞭解基於網路的排版工具和相關代碼。本書整合了我們近幾年來積累的教學案例,重新梳理了各個實訓專案,配上了基礎課程,利於初學者快速入門。 本書共有三章內容,第一章是電子書排版項目實訓,以製作PDF格式的電子書為主,首先介紹了電子書的基本概念和格式,讀者有基本概況瞭解,接著講解了三個實訓項目:ID軟體排版輸出電子書、方正書版軟體排版輸出電子書、將PDF格式的電子書轉換成其他格式的電子書,三個實訓項目的練習可為圖書排版人員提供做電子書的思路,最後一節講解了規則運算式,能極大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第二章內容講解了Epub格式電子書製作,Epub格式是目前應用最廣泛的電子書

格式,基於HTML+CSS,本章內容詳細講解了與Epub格式電子書相關的HTML和CSS的標籤,以案例的形式對標籤進行詳述,以利於初學者學習。本章還依據掌閱電子書製作平臺的相關標準,說明了製作電子書的規範標準和方法。本章還講解了ID軟體輸出Epub格式電子書的方法和編輯Epub電子書的方法。第三章用三個設計實例講解了在頁面設計中應注意的設計原則,以期能為讀者提供在製作電子書過程中的設計思路和原則。 本書由陳敏主編,何基才、羅月、張天亮、梁雅文、畢繼濤、楊麗華參加了部分章節的編寫整理工作。有很多學生提供了工作案例,但本書未採用,在此一併表示感謝。本書第二章第五節的內容是依據掌閱電子書製作平臺而

修訂的,感謝掌閱電子書平臺的何基才老師對本節內容提供的支援和説明。感謝北京市新媒體技師學院各級領導對本書出版的支持。 本書適合電子書排版的從業者、想學習製作電子書的初學者、相關專業高職學生作為教材使用,同樣適合本科非電腦專業學生學習電子書製作。 由於編者水準有限,電子書製作技術發展迅速,所以本書難免有不足之處,望讀者提出寶貴意見。 編者

電子書紙質書比較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我其實很常買書
近期比較常用電子書
因為電子書真是走到哪看到哪,
但是滿傷眼睛是真的,
盡量還是少用手機比較好 。

真實觸摸的書本的紙質還是令人心動一點,
特別喜歡文新書的味道,覺得書很香呀~
平常什麼都看,也喜歡看國外的翻譯小說
懸疑 愛情小品 名人散文 只要喜歡就會翻完。
下次再來推薦連載的國外翻譯小說吧~


王瀟 https://reurl.cc/Lyoq4

育兒書
兩本是目前覺得最輕鬆好懂的書
沒有時間或是不喜歡字太多的媽媽可以參考❤️

✔️0~3歲給對愛就不怕寵壞
✔️3~6歲做對管教,不打不罵孩子更聽話

本書由日本兒童心理權威名醫明橋大二撰寫,內容重視孩子的心靈發展,

關懷心靈發展,鼓勵孩子發展成為一個有自信且樂觀的個性真的很重要 ,0~3歲最重要的心靈成長期,人格養成的關鍵時刻我們一定要讓他們找到自我肯定感,活得有自信將來才有面對困境的勇氣。

🔊博客來可以買: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19358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22602?loc=P_0005_003


行銷故事: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16190

寫作是最好的自我投資
https://reurl.cc/Exvym


☺︎快加入我的私人社團: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lovebabytwinssinsin/

================

|來找我聊天|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lovebabytwins.sinsin
Instagram:http://instagram.com/lovebabytwins_sinsin


『陳欣欣BEAUTY影片』
https://goo.gl/5F7PLs

『懷孕穿搭心機教學』
https://youtu.be/UUBim4xTvlc

『2017泰國旅行-Vlog』
https://youtu.be/zCnJL7LSECk

『月子中心生活日常』
https://youtu.be/yhoXe6bxOH4
====================================
『陳欣欣懷孕穿搭』
https://goo.gl/XvAPBF

『陳欣欣穿搭影片』
https://goo.gl/VZbM9w

學齡前兒童性教育數位繪本之設計

為了解決電子書紙質書比較的問題,作者陳宇 這樣論述:

近年來,相關的媒體報導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引發全社會的關注,學齡前兒童性教育也逐漸受到了重視,該如何幫助父母對孩子進行性教育是一個難題。因此,本研究透過性教育結合數位繪本做設計,希望能幫助父母與孩子在性教育上的溝通及性知識的傳授,也希望增加兒童性教育繪本的社會接受度,能為性教育的不同方式提供相應的參考。繪本是父母和孩子的溝通媒介,而數位繪本是延續傳統繪本,融入新的數位元素,為讀者提供豐富的體驗。本研究根據學齡前兒童性教育知識點為依據創作故事內容,為學齡前兒童設計了一套「被遮住的小秘密」性教育數位繪本作為研究的原型工具,繪本中主要由故事內容及問答兩大部分組成,讓家長與孩子一起使用,在趣味中學習知識

。本研究邀請了六組家庭進行測試,透過參與觀察法及半結構性訪談法進行對繪本的評估。研究結果顯示學齡前兒童數位學習能力強,對互動有興趣,但根據使用數位產品頻率的不同,對數位繪本的興趣程度及知識的學習程度也不同。而通過對家長的訪談,家長認為數位繪本可以幫助他們對孩子進行性教育,動畫及互動功能有幫助孩子對於知識的理解,也希望通過增加互動設計維持孩子的興趣。本研究有兩項發現,第一,學齡前兒童互動性要求差異,因數位產品使用頻率的不同,對於互動要求也不同;第二,比起聲音輔助,學齡前兒童更注重繪本中的互動功能。本研究設計了一項為學齡前兒童設計的繪本,而且根據測試的結果,對於未來的學齡前數位繪本設計提出建議。

私運書的人︰敘利亞戰地祕密圖書館紀事

為了解決電子書紙質書比較的問題,作者戴樂芬妮‧米努依 這樣論述:

震撼國際的真實敘事,德、法、義、日、韓等國出版報導法國電視節目Télé Matin、La grande librairie前《端傳媒》國際組主任、《拜訪革命》作者 周軼君《阿苗帶風向》主持人 苗博雅壹電視新聞主播 陳雅琳高中公民教師、《思辨》作者 黃益中 感動推薦------------------------------------- 如果你厭倦了戰爭的故事、正義的吶喊,如果你以為追求自由必須向暴君開槍,請看看這群戰地青年如何以閱讀織起希望,以書捍衛身而為人的尊嚴。書,不會稱霸統御;它伸手給予。書,不宰割,它綻放。------------------------------------緣起︰

「達拉雅,是座錯過了陽光的城市」。二〇一二年開始受到敘利亞政府軍的圍困,二〇一三年遭到沙林毒氣攻擊,二〇一六年間估計有八千顆炸彈沒日沒夜地轟投。城裡原有二十五萬人,現在剩下不到八千人。在這處圍城禁地,儘管漫天烽火,卻有四十多位反抗青年進行著不尋常的任務︰他們冒死穿梭在城裡搶救數千本被埋在廢墟裡的書籍,並將這些書運送到隱密基地。一個紙做的要塞從千瘡百孔的城市中升起,那就是達拉雅的祕密圖書館。--------------------------------------------------------------------------這是一個關於生活在敘利亞戰地的年輕人的故事,他們大多數人已經

失去了一切——沒了家,沒了朋友,也沒了父母。在混亂之中,他們靠向書本宛如靠向生命,希望明天可以過得更好一點。他們渴望充實文化,是一群為民主理念而祕密獻身的匠人。除了膜拜阿塞德政府,或者變成激進恐怖份子之外,生活在炮火下的他們相信自己還有第三條路可以走,他們相信自己能改變自身與環境的命運、相信自由的追求未必要從向暴君開槍開始;自由的追求可以從閱讀、思考與討論開始……------------------------------------------------------------------------內容︰她看著一張從敘利亞的恐怖地獄流出來的照片,畫面中不見血跡與彈痕。兩個男子側面而立,被

整面書牆包圍。一人俯首看書,一人上下打量著架上的書……在這座深陷囹圄的城市,頭上隨時有炸彈掉下來,為什麼他們還顧得及看書?二〇一五年,作者米努依無意間在臉書專頁「敘利亞的人們」(Humans of Syria)看見上述這張照片。好奇心驅使下,她發現這張照片拍攝於敘利亞達拉雅(Daraya)的地下公共圖書館。她透過網路認識了那群為達拉雅圖書館努力,並從中得到精神支持和閱讀快樂的當地青年。他們是造就這座圖書館的志工,冒著無預警轟炸的危險,在大街小巷的斷垣殘壁中蒐集遺留的書籍,運輸至地下圖書館集中保存。有了圖書館,達拉雅市民便能在閱讀以及圖書館辦的講座、英文課、政治思想討論座談中探尋自我價值、追求不

受權威箝制的自由所涵蓋的意義與如何達成的進路,並在閱讀與交談的時光中,感受被戰爭剝奪殆盡的活著的快樂。每當人們發掘了字裡行間的寶藏而露出一抹微笑,那都是面對戰爭混亂的渺小勝利。故事主角之一赫勒墩說︰「戰爭太變態了,它會讓人徹底改變,殺掉所有情感、所有煎熬、所有畏懼。當我們打仗時,我們看世界的方式也變了。看書很好玩,它讓我們保有生活的意識。若問我們看書要做什麼,我們看書,首先是想還能當個人。」他們讀伊斯蘭政治、阿拉伯詩歌和心理學;最受歡迎的書是《牧羊少年奇幻之旅》,因為它談的是他們所仰望的自我追尋與自我挑戰;他們讀莎士比亞和莫里哀的劇作,還有普魯斯特的小說、聖修伯里的《小王子》。那些書救了他們。

書是抵抗蒙昧主義最好的盾牌,一個代表更好明天的信物。書讓他們醞釀出了耐心,讓人抱著一線希望。作者米努依住在伊斯坦堡,育有一個四歲女兒。透過網路訪談記錄下這群年輕人的事蹟與圍城禁地的輪廓。當所有的門都被鎖死了的時候,只剩下文字能拼湊真相的斷簡殘編,讓荒謬公諸於世。她向那群年輕人許下承諾:有一天,這本書,也就是他們的書,會納入這間圖書館的館藏。這本書將會是達拉雅的存活記憶。。可惜,二〇一七年八月,敘利亞政府軍加強了攻勢,圍剿由溫和派叛軍佔領的達拉雅,全城陷入燒夷彈的火海,而全世界媒體盡被歐美國家面臨的恐怖攻擊所佔據,無暇理會達拉雅市民代表共同發出的求救信。月底,隨著政府軍漸占上風,達拉雅市民被允許

全數撤離。地下圖書館的核心人物相繼離開達拉雅,圖書館便遺留在死城,藏書有些被運往大馬士革賤賣,有些棄置原地。本書後記描述了作者與逃出敘利亞、抵達土耳其的幾名達拉雅青年相會的過程。故事尾聲,一名青年在手機相簿中找出了圖書館的照片,讓記憶中達拉雅的城市風景,停在那個讓受困的人心有片天空飛翔的書架上。 作者簡介戴樂芬妮‧米努依Delphine Minoui法國《費加洛報》(Figaro)資深記者,專攻中東事務與文化。二十年來,她的足跡散見於阿拉伯的穆斯林世界,二〇〇六年她在伊朗及伊拉克所做的報導榮獲艾伯特・倫敦新聞獎(Prix Albert Londres)。繼德黑蘭、貝魯特與開羅,她現居伊斯坦堡

,就近持續關注敘利亞動態。著有《德黑蘭珠雞:伊朗女人生活誌》(Pintades à Téréran)、《我是諾魯,我十歲,我離婚了》(Moi, Nojoud, dix ans, divorcée)、《的黎波里伍德》(Tripoliwood)及《我在德黑蘭寫信給你》(Je vous écris de Téhéran)等書。譯者簡介許淳涵一九九二年生於嘉義,臺大外文系畢業。二○一七年獲牛津大學現代語文碩士。曾獲印刻全國台灣文學營創作獎新詩首獎、短篇小說佳作;新北市文學獎短篇小說佳作。譯有《漫遊女子:大城小傳,踩踏都會空間的女性身姿》。愛畫畫。 專文推薦書,讓思考與意志的火苗得以燎

原 by 陳雅琳/壹電視新聞台總編輯、主播 放棄領有終身俸的穩定教職跑去當記者,我深知自己的血液流著反抗威權的因子。所以,過去四分之一世紀,我上街頭吶喊爭取新聞自由,也奮力掙脫各式對新聞的綑綁,而更多時候是,積極報導那些被刻意掩蓋的事實、深入那些難以觸及的現場。閱讀《私運書的人》,讓我為正義而戰的血液更沸騰起來,難以想像,一個遭戰火圍困、化武攻擊的城市,竟然有一群不妥協的年輕人在槍林彈雨中搶救書籍,還設法在廢墟中為這些書籍打造一個祕密基地,他們沒有槍砲子彈,卻有著讓當局者最害怕的攻擊武器――知識的力量! 光是用想像的,這個畫面就很諷刺:頭頂上有著群魔亂舞般的飛彈攻擊,而身處這座紙

做碉堡裡的人,卻靜靜低著頭在字裡行間享受著自由的思想,每當心神領會而觸動嘴角的一抹微笑或眼神的一記閃耀時,彷彿戰勝了一切,起碼在那一刻的感動裡。 閱讀這本書稿時,我正好在日本福島採訪,這是我第四度進入這個讓多數人心生畏懼的核災城市;尤其,這次我正式進入了福島核電廠,而且是未穿防護衣地,直接站在爆炸的一二三號機旁邊。長年以來對新聞衝鋒陷陣,我總深信著「要深入新聞現場,才能帶回那裡的真實」。因此,這趟直搗福島核電廠,也才讓我看清楚在高輻射環境裡頭工作的五千人,奮鬥了七年,只為了「能靠近爆炸機組」,而當年三一一核災爆炸的真相還是無法探知,因為直到現在的二○一八年初,依然只能由機器手臂帶著攝影機

進入事故現場…… 在這樣的震撼時刻,這本《私運書的人》讓我落寞的情緒為之振奮,因為地球另一端,達拉雅這個千瘡百孔的城市,在無情戰火與武力圍城之下,同樣難以靠近,但作者米努依卻透過網路訪談,讓城市裡最閃耀人性光輝的場景得以曝光,又是一個戰勝威權封鎖的明證!當權者能封鎖城牆、禁錮身軀,卻無法阻擋人民自由的思考與堅定的意志,而書籍,讓這些思考與意志的火苗得以燎原,也讓受禁錮者還感受著起碼身為「人」的一種尊嚴。 透過閱讀,汲取言論思想控制下寶貴的知識,也讓我們開啟在亂世中一扇還可以閃動希望與未來的自由之窗。「當所有的門都被鎖死了的時候,只剩下文字能拼湊真相的斷垣殘壁,讓荒謬公諸於世。」這是

一本戰火封鎖下城市存活的印記,儘管最後,地下圖書館還是被摧毀了,但歷經這場文化洗禮的敘利亞人們,卻永遠不忘,也讓知識的真槍實彈永遠上膛在自己堅定的意志上! 人生,也許經常有許多冥冥中的安排。我的採訪下一站,正是敘利亞邊境。一場「阿拉伯之春」舞動到敘利亞,有著多少扭曲的發展?戰爭底下人們最真實的印記,透過書,我們可以超越疆界的藩籬得以閱讀;同樣的,透過書,達拉雅的年輕人在也心靈上超越了槍林彈雨的封鎖,且讓我們閱讀……他們的閱讀吧!專文推薦敘利亞版《美麗人生》by 周軼君/前《端傳媒》國際組主任、《拜訪革命》作者 關於敘利亞的悲慘故事,你大概聽得太多。正如反映納粹屠猶的電影那麼多,但《

美麗人生》(Life is beautiful)獨樹一幟、經年難忘,《私運書的人》講述了一個完全與戰爭印象不同的故事。《美麗人生》中的爸爸,用謊言為孩子建起一堵圍牆,把殘酷的現實擋在門外;《私運書的人》展現給我們一座紙做的精神堡壘,如何捍衛希望。 坦白說,初讀時我心中不免疑惑,擔心作者是否誇大戰火中區區一座圖書館的作用。以書籍反抗,是異常美麗的映像,可是它是否真實?一座城市平均每天遭到數十枚轟炸,誰能顧及讀書?而作者並沒有機會親身前往當地,僅僅憑視訊通話與短信傳送,得到的印象是否完整? 這本書真的很好讀。隨著故事展開,我的疑雲漸漸散開。達拉雅的讀書人是幸運的,雖然這樣講極度不公平,他

們的經歷太不幸、太沉重——我想說的只是,戰火連天,覆巢之下,忽然發現六千本書,讓他們在與世隔絕中有所依傍,這幾乎是個童話般的相遇。這批書也是幸運的,能夠在亂世之中發揮光彩。歷史上,書籍隨戰亂毀於一旦的例子不勝枚舉,比如,明末學者張岱從杭州逃去紹興的時候,留下三萬多卷書無法帶走,清兵占領杭州後都拿去燒火取暖。 CNN記者Frederik Pleitgen也報導過達拉雅地下圖書館的故事。二○一一年我們曾經在利比亞一起經歷北約空襲。那時候記者住的酒店還是比較有保障,儘管導彈近距離落下時,玻璃窗震動,記者們也會集體沉默格外安靜。這並不是最叫人恐懼的時刻,實際上我們中的大多數都在當地駐紮相當長的時

間(我自己前後待了兩個月),外出受限制,每天又有空襲,如何在其中保持正常的生活節奏變成一種能力。我亦想起,更早前在巴勒斯坦加薩走廊常駐兩年,每次大規模轟炸過後的一兩天,街道上再現人來車往,集市開張餐館飄香,對此我常含淚,感動於那種維持正常生活的力量——無奈,卻又格外高貴。達拉雅的讀者們,就是保持了這樣一種姿態。 紙質書籍的作用是奇妙的。雖然作者戴樂芬妮‧米努依告訴我們,達拉雅人找不到某一本書,大多可以通過網際網路下載電子書,但紙質書,仍有打通時空的奇妙功能。石頭、羊皮、竹子、絲綢等等材料之後,紙,恐怕是人類思想傳播於有型載體中最後、最完美的一種。它甚至相當頑強,在敘利亞的戰爭廢墟中存活(

電子書的設備恐怕更易損壞),更可為讀者重新打開數百年上千年前的世界。跟電子版本相比,當你打開一本紙質書,你與書之間的世界就是相對靜止,你把自己與迫人的現實隔離開來。 除了慰藉驚恐的靈魂,書籍亦是尋找答案者的最好歸宿。我記得香港雨傘運動期間,草地上人群中也曾有過流動圖書館。老師和學生拿出自己的書來,相互借閱,大多與政治有關。當人遇到重大的、突然的社會變化,都會本能地尋求解釋。敘利亞本無言論自由、學術自由,亂世反而給了人們暢所欲學、暢所欲言的空間。在書本中,他們討論政治,發現歷史,很多人因此改變。 戴樂芬妮‧米努依並沒有刻意抬高達拉雅人與書籍的 關係。那也可以是非常現實的世俗需要。他們

的書單中會有《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圖書館最初的講師之一,也會謀一份「婚姻關係諮詢」的職務。還有圖書館參與者自己創辦的雜誌,每一頁都有笑聲。這樣的真實,觸手可及。 與廣場抗爭一樣,地下圖書館,亦是敘利亞戰爭中短暫的烏托邦。作者堅持要將這個夢一般的存在記錄下來。起先,我擔心她僅僅依靠視頻通話、短訊,能否寫出一個好的故事——我自己就不行,總要千方百計到現場,默默觀察真實的人才放心;但是戴樂芬妮‧米努依證明,現代「親見」的方式真的繁多(CNN都用了360度VR展示達拉雅),她還以一個記者加作家的感悟與技巧,在單調的「連線敘利亞」之外,插入伊斯坦堡當地見聞,對照女兒的「圖書館讀故事」場

景,再加上自己協助抵達土耳其的敘利亞難民視角(她並不是等達拉雅新聞的記者,她真的不停努力相救),不同線索的加入,令故事的空間感層次更豐富,讀來彷如重奏。 如果一定要說遺憾,若我們有天能知道多一點這些書籍主人的故事就好了。專文推薦戰火裡的青年by 苗博雅/《阿苗帶風向》主持人敘利亞、內戰、難民、伊斯蘭國、恐怖主義、中東局勢……電視、網路上光鮮亮麗的主持人、評論員、專欄寫手們,滔滔不絕地向閱聽人輸出各種「國際觀」。阿拉伯之春、阿薩德、化學武器、停火協定、歐巴馬、俄羅斯、伊朗、土耳其、川普、59枚戰斧飛彈……世界領袖們合縱連橫,世事如棋,武器和人命不過就是物資和棋子。 我們遠在千里之外,隔

著手機、螢幕、文字,栩栩如生的影音畫面讓我們騙過自己,以為自己看見了真實。人們對無情戰火表示遺憾,但我們並不真正隨著被戰火籠罩的人們驚慌和恐懼。活生生的人,變成了數字;一個個或大或小、或多或少的數字。大多數時間,人們只在理智上知道這些數字代表人命,卻沒有意識到每個數字都是曾經活著,有夢想、有未來、有盼望的人。 《私運書的人》打開一扇窗,讓我們看見一張張在煙硝內的臉孔。 那是一群充滿活力的青年。他們捲入了大人物們的殘酷鬥爭,在斷垣殘壁之間努力挖出一條活路。「書」是他們凝聚的媒介。一開始是幾個人從被炸毀的房屋搶救出屋主的書籍,集中保存。接著更多人參與「救書」行動,將書籍整理以供借閱。被搶救出

來的書籍成為眾人的資訊來源,一座沒有出版審查的戰地圖書館就此誕生。被毀掉的屋子愈來愈多,館藏也就愈來愈多;被戰火摧殘的人們愈來愈多,圖書館裡因閱讀、討論激盪出的故事也愈來愈厚。 「在戰爭之餘還有心力籌備戰地圖書館?有空開讀書會?會不會太浪漫了?聽來好像有點不可思議耶。」欸,人與人互相殘殺,死傷上萬,這種事情才是真正的不可思議吧!真正不可思議的同類相殘,因為反覆發生已經令人感到麻痺;而同類間憑藉著素樸的情感相互扶持,反而被視為奇蹟。從這個角度看,這本書的誕生與流傳,恰恰呈現了人類的荒謬。 從作者序到後記,共三十個段落,記敘了好幾位達拉雅(Daraya)居民人生的片段。是的,僅是片段。我們

無從得知故事主角們全方位的資訊。但這些片段已足夠提醒我們,被戰爭摧殘的不是數字,而是活生生的人。 以圖書館創辦人為圓心,向外擴散到其導師、好友、戰友。透過訪談、照片、影像,作者得以接觸到達拉雅青年們生活的某些片刻。而我們再從作者的文字轉述,在腦內自行補完畫面。作者(與譯者)優雅的文筆,讓本書增添了好幾種充滿情緒的濾鏡,也讓讀者與戰爭保持了一定的距離。戰爭太過刺目,和它沾上邊的小人物,往往成為配角和背景。在我看來,《私運書的人》的成功之處,就在於讓讀者與戰爭的歷史保持了一定的距離,讓小人物成為主角,戰爭成為背景。在各國政府的官方說法文宣戰之間,事物的真面目偶爾變得難以分辨。這些青年是不是敘

利亞政府所指控的恐怖份子?他們真的是小人物,還是扮演著作者不知道的重要角色?他們在作者沒問的、他們沒說的時候,還做了什麼事?這些問題重要,但也不重要。 這本書看的不是世界局勢,作者問的不是正義。這扇窗呈現的,就是戰火下的青年面孔,不多不少,但已難能可貴。雖然我個人因為本書所呈現的女性故事稀少得不成比例而感到遺憾,但我明白這是在有限條件下的不得不然。而這個女性故事缺席的事實,何嘗不是一種寫實呢。 另一個富饒興味的議題,是本書中隱隱約約的「書籍與網路」的交織。在網際網路占據人們大部分目光後,經常看到「書籍」與「網路」孰優孰劣的爭辯。但《私運書的人》碰巧解開了這個假議題。把作者和達拉雅青

年連在一起的是書,但實際上促成本書誕生的,是網路。達拉雅青年們聚在一起的中心是圖書館,但圖書館所催生最珍貴的產物,是人際的連帶網絡。不論書籍還是網路,皆是媒介。使其產生意義的,是資訊的傳遞與人際的連帶。 歷史最引人入勝之處,未必是英雄與時勢的宏大敘事。被大江大海沖刷後殘留的斷簡殘編,小人物們的生死愛恨日常瞬間,反而值得細細玩味。 序 二〇一五年十月十五日伊斯坦堡 那張照片獨一無二,是張迷樣的照片。它從敘利亞的地獄流出來,卻不見血跡與彈痕。照片裡兩名男子側站著,被整面書牆給包圍。一人俯首看著攤開在手中的書;另一人上下打量書架。他們是二十幾歲的年輕人,一個身穿運動衣,另一個反戴棒球帽。在這

個沒有窗戶的密室裡,蒼白的燈光掃過他們的臉,凸顯了畫面的違和感。就像在戰爭的夾縫中,一道微弱的氣息。 那張照片讓我傻住了。我是無意間在一個叫做「敘利亞的人」(Humans of Syria)的臉書專頁上看見它;這個臉書是由一群年輕的敘利亞攝影師共同經營。我看了照片貼文,上頭寫說拍攝地點是在敘利亞境內的一座祕密圖書館。我高聲複誦:一間位於達拉雅(Daraya)的祕密圖書館。「達拉雅」這三個字不斷衝擊迴盪。反抗不從的達拉雅,四面楚歌的達拉雅,饔飧不繼的達拉雅。關於這座位在大馬士革郊外的叛城,我讀過也寫過許多相關內容︰她是二〇一一年和平抗爭運動的搖籃,從二〇一二年開始遭到巴沙爾・阿薩德(Bachar

al-Assad)勢力的圍攻與空襲。這群年輕人在那裡,在這座深陷囹圄的城市,頭上隨時有炸彈會掉下來卻還顧得及看書。這件事挑起了我的好奇心。 這張照片藏了什麼故事?照片背後會是什麼模樣?鏡頭另一端的世界又如何?它縈繞在我腦海中,像個戀人般將我吸向敘利亞。但這樣的探索難如登天,現在去敘利亞太危險了。後來靠著一則則通訊軟體的訊息,我循線找到了拍下那張照片的人,阿瑪德(Ahmad)。阿瑪德是這座地下集市的創辦人之一。連線品質奇差的網路是他們通往外界的一扇小窗,透過網路阿瑪德向我述說他的城市如何被摧毀,房舍傾頹、火塵四射,而在這場混亂中,數以千計的書本被他們從斷垣殘壁中被搶救出來,齊聚於這個紙造的庇護

所,讓所有居民共享。幾個小時的通訊中,他細數這項拯救文化遺產的行動如何誕生於千瘡百孔的叛城。接著他跟我說起沒日沒夜的空襲,說起了飢腸轆轆的人們和充飢用的草葉湯。還有為了支持精神而發憤的閱讀。面對炸彈,圖書館是他們的隱藏式堡壘;而那些書,是大規模教育的武器。

科學教育探索-紙飛機飛行秘密與探討金銀銅氧化還原反應

為了解決電子書紙質書比較的問題,作者劉信良 這樣論述:

  本研究為探討科學探索與學生實作是否對兒童科學教育存在必要性的貢獻,設計兩項實驗,分別為紙飛機飛行的秘密,與金銀銅幣電鍍反應顏色變化差異的實驗。由紙飛機飛行秘密的實驗中,可發現本研究實驗的結論與學生小論文撰寫之研究結論有很大的不同,由本研究得知,若在機頭加上迴紋針,將致使紙飛機更快墜落,對飛行距離或滯空時間皆無益;且紙飛機本身重量對於飛行距離與滯空時間是沒有直接影響的。而紙飛機飛行發射角度為60度時,飛行距離與滯空時間表現都最佳,非水平發射(發射角度為0度)最好;實驗中也發現,在滯空時間與飛行距離表現最出色的兩個機型,非所有機型中機翼面積最大或最小者,其表現佳應與機體設計有更深的關聯性。在

金銀銅硬幣變色實驗中,部分小論文提及此變色反應為氧化還原反應,但經過實驗結果顯示,其現象以電鍍氧化還原反應解釋更加貼切。且並非所有銅化合物都可以順利反應變色,銅鎳合金(10元硬幣)在變色表現上效果明顯不佳。由於實驗過程中,將有新物質的生成,因此該實驗屬於化學反應。實驗物品的面積與水溶液加熱的溫度,亦會對實驗物品電鍍反應後顏色變化與反應時間有致關重要的影響。  最後,於回顧文獻時發現,學生撰寫的小論文,往往結論和實驗方法都很相似,建議學生應該在收集數據時,終於事實,且須要自己摸索並發覺其中的道理,不應為了追求和其他文獻相同或相似結論,而改變自己實驗的說法。實驗對於學生的科學教育應有很大的啟發性與

實用性,不僅可以增添課程中的樂趣,亦可吸引學生們求知的渴望與熱情。因此本研究認為,科學探索與學生實作對於科學教育會有重大性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