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正彥醫師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陳正彥醫師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FrankSchätzing寫的 海,另一個未知的宇宙:百萬小說《群》姊妹作【首創驚悚小說手法,刻畫45億年海洋史】 和林一真的 森林益康:森林療癒的神奇力量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醫師團隊也說明:肝臟移植 · 劉君恕主任 · 龍藉泉醫師 · 夏振源醫師 · 蔡昕霖醫師 · 林釀呈醫師 · 陳正彥醫師 · 鍾孟軒醫師 · 雷浩然醫師.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野人 和心靈工坊所出版 。

南臺科技大學 財經法律研究所 羅承宗所指導 陳正南的 預售屋履約擔保制度之探討 (2021),提出陳正彥醫師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預售屋、履約擔保機制、同業連帶擔保、續建機制。

而第二篇論文佛光大學 心理學系 游勝翔所指導 陳平文的 老年憂鬱症患者照顧者之歸因模式、主觀負荷及對患者症狀評估效度之關聯探討 (2021),提出因為有 老年憂鬱症、憂鬱症照顧者、歸因、主觀負荷、評估偏差的重點而找出了 陳正彥醫師的解答。

最後網站陳博彥醫師| 醫療陣容| 一般外科| 醫療單位-外科部次專科則補充:台大醫院新竹分院一般外科總醫師台大醫院一般外科總醫師台灣外科醫學會專科醫師台灣消化系外科醫學會專科醫師台灣外傷醫學會會員台灣乳房醫學會會員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陳正彥醫師,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海,另一個未知的宇宙:百萬小說《群》姊妹作【首創驚悚小說手法,刻畫45億年海洋史】

為了解決陳正彥醫師的問題,作者FrankSchätzing 這樣論述:

It's not a novel, but it's still a thriller. 百萬小說《群》姐妹作! 首創驚悚小說手法,刻畫45億年海洋史   ★全國高中老師不分科 群推薦   ★誠品暢銷榜TOP1   ★博客來科普類TOP1   ★金石堂文學榜TOP3   寫完《群》之後,意猶未盡的薛慶,忍不住打開進化女神的手提包,   先陪三葉蟲吃飯、看珊瑚蓋房子,又偷窺琵琶魚A片,   一邊幫鯊魚貼上魚翅說明書,一邊還原《白鯨記》犯罪現場,   令讀者再也分不清科普和小說的疆界!   「昨天」清晨,下了一場傾盆大雨!   沒有任何一家電視台有膽量播放這樣的天氣預報。大雨溫度超過攝

氏300度,在100個大氣壓力下,水在這樣的高溫下才能凝結成雨。原始海洋出現了,但裡面沒有任何生命,沒有人能在那樣的海洋中游泳。大雨持續下著,持續了幾千年。   「昨天」中午,優雅的進化女神拎著手提包出現。她的包包裡充滿了生命,單細胞生物開始占據海洋。由於她貪睡了30億年,進度嚴重落後,上帝不滿地抱怨:「我的訂單上寫著,寒武紀初期就該有霸王龍。什麼?妳才造出貝殼和蝸牛?還不快幹活去!」   「昨天」下午,一群年輕時髦的藍綠藻,竟在光天化日下大肆繁殖,還到處亂扔氧氣。直到傍晚,原本對「性」不太感興趣的進化女神,為了讓地球免於「人口」爆炸的災難,不得不規定,有些生物不能使用細胞分裂的方式來繁殖

,而必須兩兩相遇幽會,再共同製造下一代。   飢腸轆轆的小三葉蟲發現了蠕蟲美食,正要享用大餐,忽然一個龐然大物從天而降,遮住它的視線,兩根魔爪鉗迎面伸來。但三葉蟲命不該絕,使盡各種花招,一再死裡逃生,安然活過了寒武紀、奧陶紀、志留紀……,撐到二曡紀,終於還是完蛋啦!   進化女神愈來愈忙,她所訂的遊戲規則也愈來愈複雜,但無論如何,她總算趕在「今天」天亮前,把魚龍、龍王鯨、巨齒鯊和人類,都一一造了出來……   愛海成癡的薛慶,以一貫創作驚悚小說的大膽手法、閒話家常的幽默筆調,細數海洋的古今大小事。全書以前天、昨天、今天、明天、後天為軸,帶領讀者搭乘時空客機,上天下地觀賞地球、海洋和人類文明

發展的歷史故事,一路盡是「薛慶式」風趣淵博又發人深省的導覽解說:「『請把我碾成藥粉吧!』海藻背上的說明書應該這麼寫,『這樣就可以把我用在你的面膜、敷泥和沐浴乳中。』」「當鯊魚聽到人的慘叫聲時,牠知道獵物的痛苦嗎?還是牠們會把這種慘叫視為獵物新鮮的信號,就像我們把檸檬汁滴在牡蠣肉上,愜意地看著牠戰慄一樣?」薛慶說故事的才華在此書盡情揮灑,各種比喻和觀點出神入化,在在令人拍案叫絕! 名人推薦   方力行(海生館前館長、正修科技大學休閒與運動管理系教授)、李偉文(牙醫師、作家、環保志工)、郝譽翔(作家、台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教授)、曾志朗(中研院前院士)、廖鴻基(作家、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創辦

人) 讀者好評   ◆它不得不賣這麼好,因為這是對的。   ◆看這本書,我常不小心笑得太大聲……   ◆對我來說,《海》是我唯一的五顆星書,如果可以,我想給的更多。   ◆從第一頁到最後一頁都很刺激。   ◆這一次跟著薛慶旅行的樂趣,就像一波波海浪打在我們的心坎裡,每一次都不同,每一次都讓人印象深刻。   ◆很少有如此幽默、會對著你眨眼睛的科普知識。   ◆雖然《海》的故事很長,但我感謝所有的魚。   ◆把枯燥乏味的主題,變成令人津津樂道的生鮮話題。   ◆很少有老師能這樣告訴我們「生命」的由來。   ◆《海》是我的聖經,替我這個外行人揭開了海洋的面紗,且讓人有身歷其境的感覺。我看了三次,

每一次都有新的發現。   ◆《海》是《群》的一條漏網之魚,而且是一條會讓你拍案驚歎的大鯨魚。相信我,在時光機還沒有發明之前,如果你想要回到40億年前,來一趟地球的生態演化之旅,看看這本《海》絕對是比較安全而且物超所值的方法。--陳正昇,台中女中物理老師 國際讚譽   ◆新書上市未滿月,各大媒體爭相報導。2006年3月甫出版即躍居《焦點》雜誌及《明鏡》雜誌非小說類排行榜第三名。   ◆德意志廣播電台將此書的重要性比作比爾.布來森的《萬物簡史》。   ◆It's not a novel, but it's still a thriller;這不是部小說,但卻是一部驚悚小說。-─《漢諾威日報》

  ◆2007年,薛慶因此獲頒德國地理學會「Stein im Brett地理知識推廣貢獻獎」。   ◆德國暢銷35萬冊,至今售出13國版權。 高中老師推薦   陳正昇(台中市‧台中女中‧物理科教師)   只要耐心看完這本《海》,你會恍然大悟以下這個非常明顯的事實,那就是:物理、化學、生物、地科等這些在我們的功課表上分門別類的科目,在大自然的真實懷抱中並沒有明顯的分隔虛線。法蘭克-薛慶以其非凡的巧筆以及驚人的想像力將這些看似獨立的科目變成一幅渾然天成而且緊密貼合的大拼圖。如果你已經讀過《群》,那你一定要看看《海》。   《海》是《群》的一條漏網之魚,而且是一條會讓你拍案驚嘆的大鯨魚。相信我,

在時光機還沒有發明之前,如果你想要回到40億年前,來一趟地球的生態演化之旅,看看這本「海」絕對是比較安全而且物超所值的方法。   陳嘉音(台北市‧景美女中‧國文科教師)   西方文學中有關海洋的作品,內容大體包括細膩的自然生態課題、歷險故事以及對海的愛戀情懷,其中,最負盛名的當推畢爾羅逖的《冰島漁夫》、海明威的《老人與海》和梅爾維爾的《白鯨記》,然而,在這些作品中,海洋終歸只是表現人性的舞台。   這本書結合科普知識性、自然書寫的書,因為故事性十足、文字中帶有畫面的小說敘述方式,而大量削減專業說明的瑣碎單調、環保議題的教條式宣告,使得閱讀成為充滿趣味與意義的旅行。隨著作者旁徵博引、詼諧幽默的

筆調,非但由小見大、觀微知著,更縱看古今、俯察東西,例如:談鯊魚,他是從中國人嗜魚翅料理說起,繼而搬出電影《海底總動員》來,帶讀者見識了德國燻鯊魚麵包、因高利潤而掀起的魚翅黑幫,最後又頓轉筆鋒,來到鯊魚的習性研究。   台灣四面環海,對於海洋,但一般人對海洋生物與環境的認識卻極淺薄。有了這本取材多元化、寫作風格鮮活巧妙的百科全書,要窺探海洋神秘面紗下的另一個世界,何患不能?   王皆富(高雄市‧高雄女中‧圖書館主任)   《海》這本書架構於豐富的知識性資料,再透過有別於傳統教科書的敘述方式,作者以輕鬆活潑的口吻帶領讀者暢覽生命的起源──海。從閱讀的過程中,除了驚嘆作者在生物領域學識的淵博外,

也讓我們獲得生物在演化過程的概念。而作者在最終章所提的過度捕撈以及海洋污染等問題,更能引人深思,在演化的過程中,我們人類要追求「人定勝天」呢?還是「天人合一」?總體而言,個人認為《海》和「群」都是值得一再閱讀的好書。   汪惠玲(台北縣‧新莊高中‧地球科學教師)   《海》這本書不只是談海,它談的是水、大氣、地球、天體與生物之間的纏繞糾結,是地球系統數十億年演化的史詩。法蘭克.薛慶以深入淺出的文字讓眾多科學家的研究心血得以披露給一般大眾,它讓我們對於生我、育我的地球有追古溯今的認識,了解地球的獨特性,也指出生物與人類在這個環境中共處的問題,他留下了問題與線索,讓我們自己去尋求答案……。是身為

地球人不得不看的好書。   王光正(台北縣‧板橋高中‧地球科學教師)   目前的國內教育常把各種學科知識分門別類教給下一代,但這樣卻破壞了學習的完整性及延續性。《海》這本書不但融合了自然科學領域內的各種知識,同時也以淺顯的文字,談天般的語法,像歷史小說型式地敘述繽紛的自然界,不斷地滿足好奇心,也激發出新的好奇心,可以說高中生必讀的優良課外讀物,也是一般大眾認識地球環境歷史的好書。   曹奕翔(花蓮縣‧海星高中‧物理科教師)   因為喜歡海,所以從台北搬來了花蓮。每次看海,都有不一樣的感覺,而這本書更讓我以一個面對生命的態度去了解海洋。《海》這本書以科學的知識為架構,而用故事的方式敘述它的演

進,內容充滿了人與自然的關係及倫理,頗值得一讀。   林月貞(台北市‧北一女‧國文科教師)   盧宜安(台北市‧建中‧國文科教師)   簡仁彥(台北市‧ 師大附中‧化學科教師)   陳怡儒(台北市‧中山女高‧地理科教師)   徐志成(台北市‧麗江高中‧物理科教師)   詹志超(台北市‧延平中學‧國文科教師)   洪明地(基隆市‧基隆二信高中‧國文科教師)   陳翠黛(新竹市‧新竹女中‧圖書館主任、國文科教師)   朱秋欣(台中市‧台中一中‧圖書館主任、生物科教師)   陳幸信(台中市‧台中一中‧國文科教師)   涂進萬(南投市‧暨大附中‧圖書館主任、英文科教師)   李建嶠(彰化市‧彰化女中

‧圖書館主任)   方壯剛(彰化縣‧溪湖高中‧地球科學、物理科教師)   謝文華(台南市‧台南一中‧圖書館主任、歷史科教師)   王美霞(台南市‧台南女中‧學務主任)   張德豫(高雄縣‧高雄高工‧生物科教師)   張雲翔(宜蘭市‧宜蘭高中‧歷史科教師)  

預售屋履約擔保制度之探討

為了解決陳正彥醫師的問題,作者陳正南 這樣論述:

預售屋的商業模式可溯源於民國六十年十月,由台北房屋所成立,銷售位於敦南SOGO附近之宜家大廈,此為台灣當時預售屋銷售之首例,締造七天完銷的傳奇,而在宜家大廈這個案子更早之前,華美建設創辦人張克東就曾採用「預付訂金」的方式銷售房屋,後來芝麻酒店一案利用大眾集資方式,過於取巧的高槓桿模式終究以失敗收場,至今芝麻酒店因產權複雜,雖然不乏開發商試圖整合規劃,然而在2020年中旬,所有權人提出撤銷同意,都更計畫卡關,雖然當時的臺北市政府更新處要求實施者妥予溝通協調,但是談了1年還是走向分手,都更案正式破局,直至目前為止仍是一棟荒廢的大樓。據此可見,預售屋的買賣模式所存在之問題與風險,最終可能導致之後果

,並非短期之內可以妥善處理。我國預售屋履約保證機制屢經多次修正,目前將「履約保證機制」名稱修正為「履約擔保機制」,以符合消費者保護法第17條第2項第3款之規定,然實務上是否能對開發商或建商更進一步約束其預售屋之銷售方式,並且有效保障預售屋買受人之權益,似乎仍待時間檢視。本文研究目的在探討預售屋履約擔保機制所涉及之問題,首先對其預售屋履約擔保機制發展沿革,透過先進之文章進行歸納整理,其次為預售屋買賣契約之法律關係以及保證契約、擔保契約之區分加以說明,再以該機制現行各項規範、相關問題及續建機制之實務進行研究,最後為結論與建議,希冀本文對實務問題之探索,在未來消費者於購買預售屋時能有所助益,以確實保

障消費者之購屋權益,進而符合社會經濟效益與法制之完整性。

森林益康:森林療癒的神奇力量

為了解決陳正彥醫師的問題,作者林一真 這樣論述:

回到森林母親的懷抱,啟動綠色療癒力!   ★什麼是森林益康?   森林益康是活用森林環境來促進健康的方法。全方位地運用森林環境,透過休閒和勞動、身心療癒和諮商等活動,來增進健康。凡是在森林裡散步、進行教育、復健、療癒、諮商、團體活動或植物芳香治療等活動,都屬於森林益康的範圍。   ★森林益康適合什麼人?   無論是身心健康的一般人、或有身心疾病的患者,都適合森林益康。從預防醫學抑或輔助療法的角度來看,森林給人的療癒力,是其他場所無法取代的。   ★台灣適合森林益康嗎?   台灣有百分之六十以上的面積是森林,且林相與生物多樣性豐富,地形多變,非常適合發展森林益康。   ★國內第一本介紹森

林益康的專著,寫給想重回森林懷抱的你   本書結合醫學、心理學、森林學、環境學、景觀設計等領域的研究,既有堅實的理論基礎,亦具備實際應用的價值。對於了解森林益康的國際發展、森林為何能促進健康、森林益康的活動、有何具體成效及作者獨創的「生命樹」、森林益康在臺灣的現況、國內校園第一座為森林益康而開拓的「馬偕醫學院真愛森林」等,都有詳盡的說明。   書末並附實用的評估量表、森林治療常見Q&A,讓有心進入此領域的初學者,一方面打好基礎,一方面立即可以上手!   親近森林,對我來說,是回家和母親相逢。——林一真 本書特色   ★國內第一本森林益康輔助療法的專書   ★兼具理論基礎與實用性,第一次學

森林益康就上手!   ★森林益康適合一般人養生保健、也適合身心障礙者調養療育,無論從預防醫學或輔助療法的角度,都是充滿魅力的身心療癒法。 作者簡介 林一真   台灣台南市人,父林占鰲、母蔡豫治都愛大自然。美國紐約州立大學-Albany分校哲學博士及教育博士,完成美國華盛頓大學建築學院療癒花園學程訓練。   現任馬偕醫學院全人教育中心教授兼心理諮商中心主任,為美國園藝治療學會註冊園藝治療師(HTR)、中華民國諮商心理師、台灣諮商與輔導學會監事及天才學前教育所創辨人。曾任中華民國人與植物學會理事、中國測驗學會理事長。   自2010年起,主持林務局委託為期三年的台灣森林益康研究,並在馬偕

醫學院參與開拓校園中的「真愛森林」。   和魏耀揮育有三男一女,都愛大自然。 【推薦序一】森林的詮釋者  上原巖 【推薦序二】擁抱人類的故鄉——森林  林鴻忠 【推薦序三】與森林的另類邂逅  申永順 【推薦序四】以「眼、耳、鼻、口、手、心」體會森林的美好  廖天賜 【推薦語】  邱惠玲、袁孝維 【自序】森林,我回來了! 第1章進入健康的綠天地─森林益康概論 森林益康的意義 什麼是森林益康? 綠文明─森林益康的發展國際篇 德國的森林治療/日本的森林益康 森林益康的特色 在歲月悠久的生物空間中生活/森林益康集大成 綠同心圓─人、森林和社區健康共生 綠色金字塔─森林益康效果的

概念模式 森林益康或森林治療?/我健康嗎?─關於健康的幾個名詞 第2章 森林對人的好─森林益康指標 減壓力,加活力 森林活動的生理效應/適用的生理指標 把心交給大自然 森林活動的心理效應/適用的心理指標 森林魅力的祕密 森林益康化學性環境因子/森林益康物理性環境因子/適用的環境指標 第3章 生命樹─人與植物互動的健康因子 生命樹的滋養 健康森林─調理身體 安全森林─安身、放心 愛的森林─找回與環境的聯結 尊重森林─尊重生命 喜樂森林─快樂安祥,心曠神怡 秩序森林─井然有序,自然韻律 智慧森林─啟迪靈感,增長知識 資源森林─創造價值 美的森林─感動與創作 圓夢森林─發揮潛能,自我實現 靈性森

林─人與天地和解 第4章 歡喜進森林─森林益康的安排 誰來森林?森林益康的運用 可靜可動,安祥自在 森林裡,可以做什麼? 準備進森林 人和森林的適配/靈魂人物森林益康的人才培育 森林益康的實例/精神疾病患者的治療活動 第5章 你的森林在哪裡─益康森林的選擇和建置 就地取材或易地療養? 益康森林的技術性設計考量 讓大自然療癒 有療癒力的景觀 生命樹─在景觀中滿足人的需求/在景觀中恢復專注力/在景觀中恢復良好情緒 蔚然成林森林環境 生態和樹木規劃或選擇/步道的設計 益康森林的設施/參照生命樹建構台灣的益康森林 第6章 台灣森林原本美麗─森林益康在台灣 台灣森林益康的發展 太平山森林益康實測研

究 森林場域/進出太平山森林的益康效果 推動台灣森林益康的展望 第7章 和大樹一起唱歌─馬偕博士和真愛森林 馬偕與森林 大地之子─馬偕 馬偕真愛森林的故事─益康森林步道的規劃 森林基地/我們的森林─參與式設計 森林、人文與靈性的協奏─馬偕池、聰明橋及逍遙坪 附錄1  森林益康答客問 附錄2  從森林的孩子到日本森林療法大師─和上原巖教授笑談森林益康 附錄3  明治神宮森林益康觀察趣 附錄4  近代森林益康大事紀 附錄5  益康森林量表 延伸閱讀 自序 森林,我回來了!   親近森林,對我來說,是回家和母親相逢。   總是聽人說:「台灣四面環海」,但是我這一代的人很少被鼓勵去親水。事

實上,我們許多人是怕水的。也常聽人說:「台灣有六成的土地覆蓋著森林」,但是森林似乎多在山上,先是原住民生活在其中,後來歸林務局管。我這姓「林」的台南女兒穿梭在都會、農田和花圃之間,卻少有長久的森林體驗。   記憶中接近樹林,勉強來說,是小的時候父親帶我們去關子嶺。台南市民族路教會開辦夏季學校,我們在一個斜坡上邊走邊唱詩歌,路邊有些香蕉樹,晚餐還有炸香蕉的菜餚,但是記憶裡的樹不多。倒是關子嶺的泥漿溫泉熱騰騰,父親有空會帶我們去洗。這成了珍貴的童年回憶,是我遭遇困頓時堅信「爸媽在乎我,帶我去洗溫泉」的支持力量。也是我後來在陽明大學引進溫泉搭配諮商的啟蒙吧!   記得有一位經歷憂鬱的學生,我除了

陪他就醫,也邀請他的父母親同遊陽明山。在國際大旅社,父子洗男湯,母親洗女湯。浴後全身酥麻,父子一起呼呼大睡。母親側躺著,手拄著頭看著夫兒,盈盈微笑。而我在角落低頭趕寫國科會計畫的研究報告,一面欣賞這一幅天倫美圖。目前這位學生已成了很好的醫師,經常默默幫助弱勢。那時候,我一點都不知道德國早就已經發展「溫泉治療」。只知道自己無論在台灣、日本、美國或紐西蘭,一聽到有溫泉,都無法抗拒地想飛奔而去,全身全心浸在如羊水般的溫泉裡,彷彿重回父親的懷抱和母親的子宮。   父母親在緊湊的工作之餘,會在家裡的天井院子種花。到現在我還會常常想起一家大小和鄰居屏息守候曇花綻開的專注神情。走出房子的四面牆,開始進入森

林,應是中學到阿里山看神木。清晨四點起床,爬坡穿過林間小道去看日出。一群人在雲海前默默守候,等到霞光四照的朝陽升起,但對森林印象不深。比較深刻的森林經驗是爸爸中風復原後和我們去溪頭,賞孟宗竹、嚐竹筍餐,珍惜骨肉同遊的親情。另外,台南公園裡有許多大樹,生病療養中的媽媽有時會到公園裡休息。      至於在大樹下散步和談心,陪伴人發揮能力解決問題、提升健康,可以追溯到1973年。我在台南市金城國中擔任指導活動老師,負責推動學校諮商輔導工作。有一個學生遇到考試時會半身麻痺。我請她接受醫生檢查,找不到生病的原因以後,就邀請她在學校的操場一起慢慢地走路,在跑道外的樹蔭下休息一會,靜靜看著藍天白雲,偶爾聊

幾句話,並不特別強調她的身體不適。一段時間後,她漸漸地好了。   1976到1981年間,我和外子耀揮在紐約州立大學奧本尼分校留學,只要有空常會到校園的樹林裡,坐在湖水畔倚著大樹看著湖水上悠哉游哉的雁。1990年,我接受陽明大學邀請負責輔導中心的行政工作,白天一有空就帶著工作夥伴,上班前後的早晚或假日和先生、女兒及兒子拔草、種花,整理出一片長滿鳳仙的山坡。對於有心理挑戰的人,除了諮商和轉介給精神科醫師以外,也邀請他們一起來整理花園。這期間,一位年輕老師因為深受憂鬱之苦,同事帶領他來找我,另外還有一位同事陪他去爬山。陽明大學就建在唭哩岸山上,校園的道路直通軍艦岩步道和威靈頓山莊,沿途有小小的森

林,樹木青翠,有綠蔭,也有明亮怡人的露天步道。在醫護人員的照顧、親友和同事的支持、環境的包容、宗教信仰以及這位朋友自己的努力下,他已經恢復健康,並且過著精彩的生活著。記得他說:「我在牆角發現一盆好美麗的鳳仙花,真是驚喜。這盆植物在那裡已經很久,被遺忘了,想不到今年春天開得這麼漂亮!」許多時候,我們以為生命已經走到盡頭,想不到有股大自然的療癒力量是擋也擋不住,我們可以從植物當中領悟「再生」的美和力量。   也因為這樣,我開始自學園藝療法。2002年和學園藝的好友陳建輝與學景觀的郭毓仁老師合作試開「園藝治療」的課,並且到振興護理之家陪伴有中風病史的10位阿公阿嬤栽種「寶貝花園」,見證人和植物互動

的療癒力量。2007年,到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建築學院景觀研究所學習「療癒花園」的設計,並且向在地的許多位園藝治療專家親灸學習,獲得美國園藝治療學會認證,成為園藝治療師。 2008年秋,我聽說有一群以文化大學老師為主的景觀設計專家要去日本考察森林步道,立刻向林務局羅東林管處的朋友邱惠玲女士(當時擔任育樂課課長)請求自費跟團。這一團景觀達人是由郭瓊瑩教授領隊,郭育任老師主導,其中有多位都在幫忙台灣規劃國家公園和森林步道。特別記得在一個高峻的火山上,美麗舒適的溫泉山屋裡,我們圍坐在黑色的大火爐前面,一首又一首地唱歌,講著故事和夢話,並且相約「以後要為台灣蓋間好的山屋喔!讓台灣的人可以像這樣開懷地在

森林裡相聚」。回到台灣,各自忙去,偶爾一兩次相聚。但沒有被忘記這個諾言,一直留在心裡。   2009年秋天,外子耀揮和我受邀到三芝來參與創辦馬偕醫學院。惠玲也升任羅東林管處秘書室主任。她打電話邀我去為她的同事分享「森林治療」的相關想法,因為他們想要推動。我坦白承認,「森林治療」對我可是新的課題,需要重頭學習。她以森林人的熱情鼓勵我多多瞭解這領域。   2010年開始,邀請到馬偕醫學院環工專業的申永順副教授和中興大學森林系的廖天賜副教授合作,又得到為台灣開拓許多森林步道的呂兆良先生投身幫助,我們接受羅東林管處委託展開三年的森林益康研究。我也像童話中的愛麗絲掉到樹洞,進入一個開闊又幽微的天地,

充滿能量和故事,愈進去愈讚嘆森林的偉大豐美。其實,接觸森林的我更像小時候走失的孩子,流落在塵世,殷勤工作,小心遊戲,享受一點小成功,忍受一點小悲傷,終於回到闊別多年的家,投入無言母親的懷裡,很歡喜也有點不好意思地向森林說:「我回來了!」   這本書的完成,是許多人美好心意的結晶。首先要感謝永順老師三年之久不捨晨昏,常開車載我到太平山勘測和作實驗,一起解讀資料,並肩接受研究報告的評審和召開記者會。天賜老師在關鍵時刻提供「森林人」的眼光,又引領我們去拜會前輩林文鎮老師,更慷慨提供自己的攝影作品佐證森林的美和力量。研究的期間,林鴻忠處長、邱惠玲秘書、翁儷真技正、黃信偉技正、郭奕初經理、林耀堂襄理和

許多同仁展現「綠色傳教士」的赤枕,令我懾服感動。   百餘位太平山森林志工和同仁在兩年內愉快熱忱參與實驗研究,提供了台灣森林益康珍貴的研究數據。研究計劃於2012年告一段落,天賜老師邀我共同指導碩士班學生陳奐存,在惠蓀林場和台中市綠園大道作研究。因歷史學者戴寶村教授的鼓勵,我爬梳馬偕博士日記和著作,欣然發現馬偕博士來自加拿大森林,熱愛森林,經常在台灣寶島的樹林中行走、教學、靈修、探險和作研究。六年之間,我們珍惜地運用小部份研究經費、馬偕校務經費和美國紐約市Rutgers基督長老教會的部份捐贈低調開發了馬偕醫學院校園的「真愛森林」。   感謝馬偕醫學院獎助並支持森林益康的研究,三芝耆老、兒童

和成人及李美蓉教授和方旻女士等二十多位專家學者接受訪問,台大張俊彥和陳惠美教授、師大郭乃文教授、陽明大學陳俊忠教授、馬偕醫學院、楊順聰教授、吳懿哲副教授、黃國欽助理教授、張順全助理教授和榮總魏天心醫師等人給予我專業諮詢;蔡碧華主任、陳正一、張博隆、許晏琦和心理諮商中心團隊等同事及多位學生支援行政。   2013年,張老師文化翻譯出版東京農業大學上原巖教授的兩本書《療癒之森》和《樂活之森》,邀我寫序。年底上原巖來台灣發表新書,我應邀主持發表會。前一天他專程來訪馬偕醫學院,親踩小小樸素的「真愛森林」,我們邊走邊聊。2015年春天他應臺灣園藝輔助治療協會邀請演講並主持工作坊;晚上在新店餐敘,接受我

的專訪。2015年初夏,上原老師邀我到東京參加「日本森林保健學會」舉辦的學術研討會。在會後,萍水相逢的松橋和彥醫師慷慨授權讓我引用文章,年輕記者紀成道先生允許我使用他在日本北海道苫小牧市植苗病院拍攝龍澤紫織醫師帶領精神病友在森林活動的照片。第二天,上原巖引導大家體驗明治神宮森林。解散後,松橋和彥及竹內啟惠小姐還特別向我們說明日本「森林療法研究會」及「森林治療學會」的不同。 心靈工坊出版社的負責人王桂花和前企劃總監兼好友莊慧秋女士也熱愛大自然,誠懇到三芝邀約寫書,並和主編黃心宜多次與我們聚會,溫柔又專業地催生了這本書。慧秋更是親自下海查資料潤稿。   近五年來不辭勞苦扛著儀器陪我上山下海,並且

默默一字一句反覆多次修改本書的是同事王歆慈,最後由陳芝妤慧心接力完成。當然,親友和教會兄姊有聲無聲的代禱祝福是我疲憊時再往前的力量。妹妹真白和外甥女咏恩幫忙校讀;七年來擔任馬偕醫學院校長的耀揮一路鼓勵、鞭策、照顧衣食和校讀文稿,甚至在2015年暑假特別破例請休,自封「超級書僮」,用一個週末自費陪我全程參加「第五屆日本森林保健學會」活動。多位馬偕同事、師大教心系友及林務局志工在遊罷森林後幫忙填答我編製的「益康森林量表」並作建議,希望能為台灣提供一套建置益康森林的工具。   2015年8月底台大森林學系袁孝維主任、余家斌教授以及林務局朱懿千科長容許我參加所組的「森林療癒開路先鋒團」,向上原老師及

日本醫科李卿博士學習,並且訪問許多推動森林益康的機構。此團成員還有包括來自林務局各地的楊瑞芬、鄭雅文和黃速汝三位主管及陳盈甄女士。八個人不但凝聚深厚的革命情誼,也展開了返台之後,由北海岸到南台灣的益康森林巡禮。   這本書的編寫汲取了許多前輩專家的智慧,許多篇幅是反覆閱讀森林益康論文和書籍的摘要筆記;尤其有多處引用日本上原巖、岩崎輝雄、阿岸裕幸博士、降矢英成和瀧澤紫織醫師和我國森林專家林文鎮博士的大作。為了文風流暢,並未一一註明出處,只擇要列出延伸閱讀的目錄。感謝上原老師允准我引用他的專著,並且容許我四度向他當面請教。為求資訊的正確性,上原老師和李卿博士數次來回幫我校對第一和第二章的書稿文字

。   寫這本書的心一直懸著,但筆卻經常歇停。經年事多是個理由。真正的原因卻很深沉:我的森林經驗太貧乏,如同無知的孩子,只有領受恩澤,卻鮮少親近父母的慈顏,投入父母的懷抱溫存。在過去歲月中,因為許多經濟和政治的因素,導致日本和台灣的許多民眾與森林疏離。上原老師希望在台灣森林益康剛起步的時候有正確的方向和作法。   許多人知道「福爾摩沙」這個名字是葡萄牙人經過台灣海面時,發現台灣島有著美麗的景致,驚嘆:「Ilha Formosa!」相信那時的台灣大地上,一定披著森林蒼翠的美麗衣裳。島上的原住民應該是山林之子。但是因為日本人和漢人的主流統治,許多原住民被遷徙上山入林,後來又必須離開森林,在森林

中的活動也被限制;相信老一輩的原住民對森林會有自己的看法和情感吧!寫或讀這本書以後,我們仍然要更深入地瞭解各族群對森林的眼光和情感。對於博大精深的森林,我還是初學者,如有疏漏,敬請指教。   當我讀上原巖及松橋和彥的文字時,最吸引我的是一個又一個「人和森林」的真實故事,親切又充滿力量和感動。在台灣,森林和我們健康的連絡才開始新的一章。希望以後有更多「人和森林」愛的故事可以繼續傳講於世。願我們走入森林,也願森林進入我們的生命。   信仰上,《聖經》的第一本書〈創世紀〉和最後一本書〈啟示錄〉記載在人類出生的原鄉「伊甸園」,和宇宙的終極歸宿新耶路撒冷中都有一棵生命樹!回森林,是人類千古的相思。深

願我們在世間,也能重返生命樹,身心安頓。      本書完稿前,紀成道從日本寄來他2月在東京森林療法的攝影展邀請卡。上面寫著Touch the forest, touched by the forest(接觸森林,被森林觸動)。一句話道盡我的心聲,深願我們都再回森林被感動。 誰來森林?森林益康的運用 如果願意,並且有正確的觀念和方法,任何人都可以選擇適當的森林來養生。 下面七類的人都可以運用森林來保健: 1. 身體狀況良好而要維護健康的人。 2. 想要預防「生活習慣病」的人。 3. 想把「醫療」和森林養生搭配運用的病人。 4. 需要心理諮商或治療的人。 5. 高齡長者。 6. 有身

心障礙的成人和孩童。 7. 醫護人員、教師、諮商師和陪伴病人的親友等助人者。 這樣說來,有誰不適合進入森林呢?其實人人都適合。但是罹患心臟病、急症、重症或懷孕的人應該經過醫師的評估許可,才能夠安心地參與森林活動。如果是有身心障礙或失智的人要參加,最好有人同行,並且選擇比較安全的路線。 可靜可動,安祥自在 隨著森林療法的風行,在日本各地有許多宣稱以「導入身心療養為目的」的森林地區。上原巖認為:「森林療法」不只是自由隨性的「森林浴」。必須有「健康的森林」、「有療癒力的環境」、「適當的森林益康活動」和「良好的引導者」,並且加上「量測的效果」,才可以稱為專業的森林療法。 森林裡,可以做什麼? 上原巖把

森林療法分成「健康促進」和「治療及照護」兩大類。 「健康促進」的森林療法強調預防「生活習慣病」,以兼具「運動療法」和「身心舒緩」的森林散步為主。「治療及照護」的森林療法則是在森林中進行勞動療法或是心理諮商等,包括搬運木頭及冥想。但其實,森林活動最好能兼顧「運動與舒緩壓力」和「勞動與療癒」。我們可以依照個人的需要和身體狀況,一面活用肢體感官來補充能量和紓解壓力,另一面也藉著運動或勞動增強體力和自信心。 森林益康可以有很多元的活動方式,包含: 1. 運動—慢步、快走、瑜珈、打拳和作體操等。 2. 休閒—睡午覺、吟詩、唱歌、彈奏音樂、玩遊戲、採集和觀察昆蟲、賞鳥、玩水、泡腳和洗溫泉。 3. 諮商—找

一棵「我的樹」,自行冥想或經人引導面對自己,察覺環境,激發創意來解決問題,產生改變。 4. 整理森林或勞動—動手製作窯灶或花壇、撿木柴和落葉碎枝、焚燒落葉枯枝、間伐(砍掉一些過於茂密的樹木)、除伐(砍伐過密或生長不良的樹)、修剪樹枝、鋸木、劈材、用短斧剝樹皮、搬運原木、撿或搬石頭、堆積腐葉土、整理可以勞動和休憩的場地或自然步道。

老年憂鬱症患者照顧者之歸因模式、主觀負荷及對患者症狀評估效度之關聯探討

為了解決陳正彥醫師的問題,作者陳平文 這樣論述:

  老年憂鬱症在現今人口老化的社會中,已成為重要公衛議題。老年憂鬱症患者較高的自殺風險以及功能退化等問題,使得照顧者往往需要承受更高的照顧負荷。而老年憂鬱症特殊的疾病模式(例如:認知功能退化、憂鬱導致的動作緩慢等)也使得臨床診治較為困難。目前用於評估患者憂鬱症狀的方式主要包括:(1)患者對其病情的主觀自我報告;(2)患者之主要照顧者提供對於患者的間接觀察資訊;(3)臨床醫生的綜合評估。文獻指出,照顧者對患者病情之評估可能存在偏差,此偏差很可能與主客觀照顧負荷有關。此外,許多研究指出照顧者對患者行為的歸因模式能預測其主觀照顧負荷。然而,目前仍較缺乏同時探討「歸因模式」、「主觀負荷」以及「評估偏

差」間關係之實徵研究。故本研究目的包括:(1):發展適合用來評估老年憂鬱症患者照顧者之歸因模式量表;(2)探討「歸因模式」、「主觀負荷」以及「評估偏差」間的相關性;(3)檢驗照顧者之「歸因模式」是否透過「主觀負荷」的中介效果影響「評估偏差」。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的方式,首先研究一針對236位大學生樣本進行歸因模式量表之信效度研究。研究二則針對148位經由醫師確診為老年憂鬱症患者之照顧者為研究對象,進行變項間相關與中介效果的檢驗。結果發現:(1)老年憂鬱症照顧者歸因模式量表具有四種因素,包括「責任歸因」、「操弄歸因」、「可控歸因」以及「疾病與壓力歸因」;(2)在控制照顧者特徵的情況下,「操弄歸因」

與「疾病與壓力歸因」能有效預測照顧者「主觀負荷」;(3)「疾病與壓力歸因」可以有效地預測「評估偏差」,並且當疾病與壓力歸因越大時越不容易出現偏差、反之則容易出現低估;(4)「操弄歸因」會透過「主觀負荷」的完全中介效果,影響「評估偏差」。此外「疾病與壓力歸因」對「評估偏差」存在預測顯著效果,即為部分中介的模式;(5)當患者憂鬱症狀越嚴重時,照顧者越容易出現低估病情的現象,反之則容易高估。本研究建議參考照顧者評估結果時應注意照顧者對患者行為之歸因模式,作為資訊可信度的參照指標。此外加強照顧者疾病知識的衛教,減少對患者評估偏差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