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繼承債權人時效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限定繼承債權人時效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陳聰富寫的 民法概要(16版) 和劉宗榮的 民法概要(修訂十五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親人遺產有限卻債台高築,光說「我要拋棄繼承」是沒用的 ...也說明:上述案例的不同處理結果是因為限定繼承須以進行遺產清算程序為條件,才能以遺產為限度依債務額比例償還,因為這樣對債權人比較公平。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元照出版 和三民所出版 。

國立成功大學 法律學系 陳俊仁所指導 李俊霖的 股份有限公司股東以民事程序保障其權益之救濟類型 (2018),提出限定繼承債權人時效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股東、共益權、股東會決議、自益權、定暫時狀態假處分。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法律學研究所 黃詩淳所指導 吳家榜的 遺囑的財產處分——比較我國法與日本法近年之發展 (2018),提出因為有 遺贈、指定應繼分、遺產分割方法之指定、特留分扣減、遺產分割程序的重點而找出了 限定繼承債權人時效的解答。

最後網站「拋棄繼承」與「限定繼承」 - 禾禮地政士事務所則補充:聽說現在已經全面改成法定限定繼承責任,所以我父親留下的債務, ... 犧牲了拋棄繼承3個月的聲請期限,等到未來風平浪靜的某一天突然收到債權人或法院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限定繼承債權人時效,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民法概要(16版)

為了解決限定繼承債權人時效的問題,作者陳聰富 這樣論述:

  .本書以實例解題的方式,一方面呈現民法的體系架構,另一方面澄清民法的基本觀念,使讀者對於民法的基本架構、重要問題及思考模式,有所認識。本書的取材內容,盡可能以日常生活上,一般人經常接觸的民事法律問題為主,去除一般人較少接觸的艱澀概念。再者,本書在案例事實之後,以圖解的方式,解說法律思維的模式,俾使讀者領會法律人的思考方法。     .法學發展須與時俱進,面對新的社會問題,既有法律規定需要新的詮釋,也需要制訂新的法律規定給予規範。近年來,民法規定迭經修改,新的法院案例,對於法律規定具有重要的詮釋意義。     .本次修訂,主要於各章之末國家考試題目,增加民國110年、111年的考題,藉此

讓讀者明瞭最新考試趨勢。

股份有限公司股東以民事程序保障其權益之救濟類型

為了解決限定繼承債權人時效的問題,作者李俊霖 這樣論述:

本論文以股份有限公司之理論及股東與董事、債權人、員工等其他公司活動參與者間關係之理論為基礎,從實體法出發,檢索股東依公司法、證券交易法、企業併購法及相關子法,所得及如何主張以保障其權益之權利類型。本論文分為具有共益性質之「共益權」、「否定股東會決議訴權」(包括否定具有決議不成立、無效或得撤銷等瑕疵之決議效力),及具有自益性質之「自益權」,共三大部分,逐項論述各種權益之類型、內容、要件,特別著重在實務上常見或將來可能發生之各項問題,分析相關之實務案例、主管機關解釋、學者見解、外國法制或案例之處理方式,於每節末均以訴訟法之角度說明股東如何運用確認、給付、形成訴訟或定暫時狀態假處分等民事程序,請求

法院介入救濟來維護其權益。

民法概要(修訂十五版)

為了解決限定繼承債權人時效的問題,作者劉宗榮 這樣論述:

  本書爲保持内容的新穎性,乃配合我國民法近年關於行爲能力、保證、所有權、用益物權、擔保物權、占有、結婚、離婚、夫妻財產制、父母子女、監護、限定繼承及抛棄繼承等的修正,内容大幅更新。   全書内容三大綱領:   1.用淺顯易懂的文字,解釋法律名詞。有豐富的事例,説明法律條文的規定。   2.以周延詳細的説明,闡釋重要的法律原則。   3.内容提綱挈領,涵蓋全部民法。  

遺囑的財產處分——比較我國法與日本法近年之發展

為了解決限定繼承債權人時效的問題,作者吳家榜 這樣論述:

本論文第一章「緒論」提到,伴隨著高齡社會的到來,高齡者開始思考如何透過自己年輕時所累積的財產來因應自己老後生活所需,而開始進行財產規劃。若透過是遺囑,方法上不外乎是以「遺贈」、「指定應繼分」、「遺產分割方法之指定」此三種「典型遺囑處分」方式。然而三者概念雖不相同,但在具體案例中遺囑條款(例如遺囑中使特定繼承人取得特定遺產),該如何解釋適用,實有困難。我國學說和早期實務向來只強調三者均得作為特留分扣減權之標的,而未去細究其三者之差異。直到近年,才開始有若干實務判決重視遺囑處分定性的問題,並提出一些區分標準,甚至發展出一種有別以往,而具有遺產分割之物權效力的「新型遺囑處分」,漸漸與僅具有債權效力

的「遺贈」產生二元化的結果。二者的差異,除了展現在有無遺產分割效果外,在不動產的登記程序、消滅時效之有無、得否代位繼承、特留分扣減權行使之方法均有所不同,這使得遺囑處分性質決定的問題變得相當重要。由於這正好與日本法發展相類似,對此,日本已累積大量的判決及學說討論,我國的相關研究卻不多,因此本論文除了整理我國的學說及實務,也將以日本學說及實務為比較考察之對象,重新檢討我國法應如何解釋、適用。此外,更在問題意識中特別提出「遺囑解釋」與「性質決定」的不同,將論文聚焦在「遺囑處分性質決定之標準」及「應否承認具遺產分割效之新型遺囑處分」兩大爭點。本論文第二章「遺囑之歷史沿革與現代意義」,除了涉及法律史的

介紹,更指出了近年來遺囑的功能不再只是被繼承人單向地對死後遺族的照顧,或對繼承人、第三人單純的「贈與」,而開始浮現出「扶養與繼承的對價(對價繼承)」的性格。本論文的第三章「遺贈」,主要針對「特定遺贈」及「包括遺贈」,整理了我國相關學說及實務裁判之見解,對「包括遺贈」重新進行分析及檢討,以及說明其與「特定遺贈」之差異,並針對遺贈的法律效果及登記手續進行說明,並同時介紹了日本通說及實務的「遺贈」之法律效果(具物權效力)與我國(僅具債權效力)之間差異。本論文的第四章「指定應繼分」,除了介紹指定應繼分的意義及特性,並參考了日本學說,對「指定應繼分」是否有作為獨立存在的遺囑處分類型提出質疑,透過整理學說

及實務判決的類型化考察,發現「該當指定應繼分的情形」常與遺產分割方法之指定相混淆,又沒有明確的區分標準,因此主張將遺囑處分方式,簡化為「遺贈」及「遺產分割方法之指定」兩類型即可,而將「指定應繼分」理解為遺產分割方法的手段之一,並認為縱使要保留「指定應繼分」作為獨立類型的存在,也應將之限縮在「單純的比例指定」。然後,針對其法律效果,透過地政登記實務及裁判實務的分析,得出和早期見解不同的新實務見解。最後提出「指定應繼分」與「遺贈」之差異。本論文的第五章「遺產分割方法之指定」,除了介紹遺產分割方法之指定的意義及特性,並透過整理學說及實務判決的類型化考察,證實「該當遺產分割方法指定的情形」確實在實務判

決中與指定應繼分相互混淆,然而實務卻未提出任何明確的區分標準,只因偶然定性的不同,導致當事人在審級間來回,耗費勞力、時間、費用,有害其程序利益。因此認為我國民法既然和德國、瑞士立法例不同,所承認遺產分割方法之指定,本質上是「得變更繼承人法定應繼分的遺產分割方法指定」,因此再次重申將遺囑處分簡化為「遺贈」與「遺產分割方法之指定」兩個類型即可。然後,針對其法律效果,透過地政登記實務及裁判實務的分析,得出和早期見解不同的新實務見解,確立了「新型遺囑處分」的形成,並且與「遺贈」產生二元化的結果。最後,特別針對「遺贈」和「新型遺囑處分」,於遺囑處分受益對象為繼承人的情形下,特留分扣減方法的差異進行分析說

明,並參考學說見解,主張以遺產分割一併解決繼承人間特留分紛爭,以保障當事人的程序利益,貫徹紛爭一次解決原則。本論文的第六章「日本法上的使其繼承之遺囑」,首先介紹了日本的「使其繼承之遺囑」的形成背景,並整理了相關學說及實務的發展,提及了香川判決正面地採用「遺產分割效果說」後,改變了自「多田判決」以來的主流實務見解(以往採「遺產分割方法指定說」),然而卻遭到多數學者的強力批評。「遺產分割效果說」主張日本民法第908條的遺產分割方法指定源流於法國民法的「尊屬分割」制度,因此具有遺產分割的效果。然而,卻遭多數學說批評忽略了法國法此一制度在「要件」上的嚴格限制,日本的「使其繼承之遺囑」和法國的「尊屬分割

」,二者根本似是而非。其次,本文介紹了日本學說對「使其繼承之遺囑」的類型化考察,並整理了其他相關問題及實務的發展。最後,以日本法為借鏡,重新檢討我國法對於「遺囑人之意思得否排除遺產分割程序」及「遺囑處分性質決定的標準」這兩個議題的處理。本論文第七章「結論」,強調應以類型化的方式尋求遺囑處分性質決定之標準,除了提出自己的見解,並反對具有遺產分割效力的「新型遺囑處分」,以兼顧共同繼承人間之公平、被繼承人之債權人的保護及特留分權利人之保障。最後強調,本文並非反對「遺囑自由」,而是認為在尊重被繼承人意思的同時,也應該同時兼顧法律整體的邏輯,縱使日後有修法的可能,也應重視法律整體性的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