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森林鐵道完工通車時間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阿里山森林鐵道完工通車時間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鄧志忠寫的 行進!鐵支路:日治臺灣鐵道寫真 和江復正、 趙瑜玲的 逐路細說臺18線:阿里山公路的古往今來(附贈影音DVD)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各站介紹阿里山小火車路線圖 - 嘉義縣阿里山民宿網也說明:答案是嘉義市火車站出發,阿里山森林鐵路以全長71.4公里,歷經3.5~4小時到達阿里山火車站,今以蛻變成阿里山 ... 表定時間為各站列車發車時間,迄站為列車到達時間。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蒼璧出版有限公司 和典藏文創所出版 。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歷史學研究所 莊世滋所指導 莊璧宇的 日治時期阿里山林場之開發 (2009),提出阿里山森林鐵道完工通車時間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阿里山、臺灣總督府、藤田組、森林鐵路。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正大學 歷史研究所 李若文老師所指導 吳仁傑的 阿里山森林鐵道研究(1896-1915) (1998),提出因為有 阿里山、藤田組、森林鐵道、長谷川謹介、河合鈰太郎、石田常平、小池三九郎、永田正吉的重點而找出了 阿里山森林鐵道完工通車時間的解答。

最後網站《陳威臣專欄》日本版阿里山鐵路-王滝村森林鐵道 - 芋傳媒則補充:為了開採當地的木材,日本政府開始興建小川森林鐵道,並且在1916 年完工通車,運送當地採伐的巨木。1923 年王滝森林鐵道完工後,與小川林鐵,成為木曾森林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阿里山森林鐵道完工通車時間,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行進!鐵支路:日治臺灣鐵道寫真

為了解決阿里山森林鐵道完工通車時間的問題,作者鄧志忠 這樣論述:

  日本自1895年領臺後,著手規劃臺灣島內各項建設,希望使臺灣島內具備一定基礎建設,以利日本政府推行各項政策,其中鐵道建設就是重要的指標之一。我們可以看到日本統治臺灣近五十年的鐵道建設成果,總督府鐵道部下轄的官營鐵道,西部幹線從基隆可達潮州,1921年完工通車的海岸線(海線)鐵路可作為台中線(山線)的輔助線,古老的淡水支線肩負旅客運輸與經濟建設運輸所需,西部鐵路往南甚至可以看到計畫延伸至枋寮、修建東港支線,而東部鐵路自八堵至蘇澳也已完成,並且可以藉由海運及自動車路線(公路),連接花蓮港到台東的台東線,環島鐵路網漸漸成型,另外平溪支線與集集支線已經被鐵道部收購,納入支線運輸

中。   此一時期的鐵道路線,不屬於鐵道部直營的鐵道還有板橋到新店的新店線鐵路及中南部糖業鐵道、羅東森林鐵道與阿里山森林鐵道、台車軌道等,新店線由臺北鐵道株式會社經營,糖鐵鐵道則分由大日本、鹽水港、明治與臺灣四大糖業株式會社所掌握,營林所則負責森林鐵路的經營,這些產業鐵道除了負責原本鐵道建設所需的運輸任務之外,也兼負提供旅客搭乘的客運服務,另外由人力推駛的台車軌道線也由各私人軌道公司所經營。臺灣島內包羅萬象的軌道路線,雖然分別隸屬不同的公司,但也都受總督府鐵道部的監督與規範。二十世紀初期的臺灣島,在公路運輸尚未興盛的年代,堪稱為鐵道王國一點也不為過!

日治時期阿里山林場之開發

為了解決阿里山森林鐵道完工通車時間的問題,作者莊璧宇 這樣論述:

嘉義地區古稱諸羅,此地在清領時期已為人所知。但是直到日治時期阿里山地區才開始有規劃性的開發。阿里山林場為日治時期三大林場之一,有相當豐富的林業資源,例如日人喜愛的臺灣扁柏與紅檜等等。阿里山林場初期由總督府方面進行官營,日方對阿里山林場極為重視,屢派人員探勘、進行調查,但是因為日俄戰爭明治38-39年(1904-1905)之故導致日本財政緊縮,官方無力經營,於是於明治39年(1906)將阿里山地區的開發權轉移給大阪的民營公司藤田組繼續進行。藤田組全力開發此地,進行每木調查,建造許多設施。可是民營企業的力量無法與國營事業相比,在連年虧損的情況之下,藤田組於明治41年(1908)發表聲明放棄阿里山

林場的開發案,藤田組在臺灣的林業經營宣告正式結束。阿里山的經營又重新回到總督府手中。為了將珍貴的林產物運送下山,在民營機構藤田組與總督府經營期間建造了一條森林鐵路,營建過程幾經波折,鐵路主線最後在大正元年(1912)完工。阿里山森林鐵路的完工促使阿里山林場的木材得以源源不絕輸送至平地,也能輸出至日本與國外地區;除此之外,鐵路亦能促進鐵路周邊聚落經濟的發展。除此之外,日人在阿里山、玉山區域設置了新高阿里山國立公園,讓阿里山地區除了砍伐林木的目的之外,也增添了保存山林自然之美的功能。

逐路細說臺18線:阿里山公路的古往今來(附贈影音DVD)

為了解決阿里山森林鐵道完工通車時間的問題,作者江復正、 趙瑜玲 這樣論述:

  您知道阿里山地區以前的產業道路為何稱為「麵粉路仔」嗎?您知道政府本來規劃通往阿里山的公路並不是以嘉義為起點,而是由南投水里或竹山出發嗎?您知道台18線原本路線是從嘉義經玉山到花蓮玉里嗎?後來為何又停建呢?您知道阿里山公路有條「兄弟之路」嗎?您見過阿里山公路闢建過程的照片嗎?您知道為何這條道路每逢豪雨必坍嗎?…   省道台18線,即聞名遐邇的阿里山公路,亦稱新中橫公路嘉義─玉山線,1982年9月正式完工通車,迄今已逾卅年。《逐路細說台18線》一書追朔自一九五○年代克難的產業道路,記錄阿里山公路從無到有的脈絡、沿線聚落、產業乃至生活型態的變遷。編輯團隊耗費一年時間走訪當年參與本公路闢建、養護的

工程人士、承包廠商、沿線店家、社區耆老及地方文史工作者,收錄百餘幀公路舊照,包括多張首度發表的珍貴歷史照片,並獲攝影大師齊柏林授權有關公路、聚落、生態等空拍作品。閱讀本書,讀者不僅可領略阿里山公路的自然景觀之美,也能細細品味這條公路古往今來的獨特韻味。   本書由交通部公路總局第五區養護工程處與典藏文創合作出版,隨書附贈影音DVD,由麓雅札娜原創群拍攝,羅明源導演,,片長近12分鐘;旅美音樂家張彥帆專為影片創作的主題配樂〈日出〉,與阿里山公路的磅礡氣勢極為契合,讓讀者有身歷其境之感。 序文 4 一、傳奇的開端-舊阿里山公路開鑿史 201-1 序幕 251-2 腳印堆疊的歲月 261-3 麵粉

路仔—中興產業道路 281-4 「兄弟之路」—大華公路 32 二、走出迷霧-台18 線之起、承、轉、合 382-1 公路興築爭奪戰 412-2 踏勘,塵埃落定 502-3 動工,闢新拓舊 532-4 溫馨築路情 602-5 新舊橫貫公路的傳承 652-6 嘉義阿里山路段完工通車 702-7 再見了!玉里 78 三、逐路細說-這條路、這些人、這些事 863-1 從太保出發 893-2 平原上的驛站 973-3 山與平地的交會 1033-4 茶之道 1103-5 山城與珠露 1133-6 朝聖的終點 1273-7 大華公路:縣道159 甲 1373-8 森林廊道:縣道169 146 四、山之丕變-

人文、鄒族、鐵道、森林 1544-1 阿里山人文今昔 1574-2 最初的住民-鄒族 1644-3 森林鐵道的沒落與轉型 1744-4 消失的迷霧森林 182 五、風雨淬鍊-敬畏自然之路 1885-1 台18 線的守護者-阿里山工務段 1915-2 風雨無情 不堪回首 1985-3 挑戰養護硬實力-五彎仔整治 2105-4 五虎寮橋的重建 2145-5 公路堡壘-明隧道 2175-6 災後重生 2205-7 從與山爭路到涵養山林 224 編後語 230附錄 234台18 線阿里山公路大事紀 234台18 線橋梁一覽表 237台18 線明隧道一覽表 238嘉義縣公車:嘉義-阿里山 238本書受訪

人員名單 240感謝人員名單 243 序文(序文摘錄) 吳盟分(交通部公路總局局長):   「藉著《逐路細說台18 線》這本書,我們把基層公路人勤勞樸實的一面及開路架橋的故事詳實地蒐集與記錄,以較具深度的公路文史面貌出版,讓讀者能對阿里山公路有更深層的認識,體會有別於一般觀光旅遊的風景欣賞。」 蔡宗成(交通部公路總局第五區養護工程處處長):   「有別於一般觀光旅遊書籍僅提供風景圖片及交通資訊,《逐路細說台18 線》這本書以台18 線為主軸,記錄阿里山公路從無到有的脈絡、沿線聚落、產業乃至生活型態的變遷,以及公路闢建養護的艱辛。」 陳玉峰(生態環保學者):   「『沒有任何一片春芽,會記得哪

一片落葉的滄桑,但每片落葉化作春泥更護花,每片春芽也將變成落葉』,而世代傳承、相繼守護著我們共同的文化根系,以及集體的記憶。公路總局、典藏文創的執事、同仁們,之所以辛勤編撰這冊《逐路細說台18 線》,正是要譜寫台18 線所經歷的過往、現今與未來,一方面緬懷前人篳路藍縷、開創維艱的血汗付出;另方面琢磨留給子孫們何等的經驗與智慧,同時也期待反思與前瞻。」 江復正(共同作者):   「每次公路史訪談,都是愉悅的體驗,資料蒐集倒是遇到諸多挑戰。臺灣鐵道迷甚多,尤其是百年歷史的阿里山森林鐵路,追逐者眾,舊照片頗豐;公路迷則稀,有關台18 線的歷史照片更少。原先有批公路開闢時的影像紀錄,卻因幾年前的水災而

流失;某些先人珍藏的老照片也因後人保存不善,散逸殆盡,殊為可惜。幸好,本書在編輯團隊鍥而不捨地追蹤、以及地方人士無私割愛之下,最終收錄百餘張寶貴的阿里山公路舊照,其中包括首次問世的老照片,讓本書增色不少。」 趙瑜玲(共同作者):   「為阿里山公路追本溯源,則更是一趟奇情感人、驚險刺激的發現之旅。公路總局第五區養護工程處的託付,宛若那只敲開記憶門扉的通行許可,讓我們來回奔馳於台18 線及鄰近縣道、鄉道,走訪每一段曾與這條公路交織的生命。偶爾,也循著受訪者的回憶,鑽進更深不可測的秘境,從另一個角度窺探這層層疊疊的山中傳奇。」

阿里山森林鐵道研究(1896-1915)

為了解決阿里山森林鐵道完工通車時間的問題,作者吳仁傑 這樣論述:

本文所強調的重點在於整個阿里山森林鐵道的經營過程,故第二章起開始介紹整個興建、經營過程以及中間之官民衝突。第二章為<總督府鐵道路線之查勘時期>,其內容在說明日人發現阿里山森林、探勘以及森林計畫的提出。本章的主要觀點是在說明總督府當初對於阿里山森林鐵道的興建原本就是以官營計畫提出,若不是因為遭逢日俄戰爭以及資金等因素總督府根本不考慮開放民營。所謂的官、民營爭議,本章也將提出其爭議應該是在帝國議會當中,而非一般人的認知為總督府與日本在臺會社之爭,或是會社與會社之間的競爭。 第三章為<藤田組時期(1905-1907)>,這一章所要說明的是藤田組的崛起以及其經營狀況,而其中最強調

的是藤田組與總督府之政商合作模式不是現今最流行的B.O.T.模式,而是類似「官督商辦」模式,亦即在鐵道部的官營理念主導下,藤田組成為一個象徵性民營的機構,此舉亦種下日後藤田組與總督府的衝突與放棄經營的重要原因。即使總督府不斷地強調其與藤田組之間所傳出來的謠言、耳語都是有人故意中傷,但是本文從經營理念、補助款以及總督府對藤田組工程配合度不佳等角度觀察認為總督府將藤田組的定位就是一個官營時期過渡性的角色,亦即在總督府財政困難時,藤田組不過為一象徵性角色罷了。 第四章為<總督府接收與經營(1907-1916)>,本章所要說明的是總督府在藤田組放棄經營之後,立即開始著手準備接手經營

,雖然面對謠言耳語的中傷以及帝國議會的阻撓,亦終於開始了其復工作業。在興建過程中,藤田組所面臨的問題並沒有因為總督府的接手而解決,反而更行嚴重。雖然有如此多的困境,總督府依舊克服困難於大正三年(1914年)完工。不過也在此時因為死傷過多,通車不順,營運效率不高,致使河合鈰太郎等人將建議停止經營阿里山。正當總督府即將步入藤田組後塵之時,永田正吉的接任扭轉了所有的頹勢,打破鐵道部認知的侷限,邀請原廠技師來臺試車以及修正所有行車問題。永田正吉的也使整個阿里山森林鐵道營運效率達到最高峰,此一成果催化八仙山、太平山等事業區」的開發,也使阿里山作業所改制為營林局,臺灣林業經營於此邁向高峰。

第五章為<結論>,本章將說明阿里山森林鐵道之所以為如此數度易手,官營、民營紛紛擾擾的原因其實歸結有三:一為資金問題,二為官、民經營認知的落差問題,三為阿里山森林鐵道興建困難的問題。這三個問題到了今天高速鐵路的興建還是存在,歷史不會重複發生,但是,歷史的癥結點仍會因為環境、角素等因素而不斷浮現,而這也正是歷史會有「殷鑑作用」的主要原因。 本文的末尾尚有三個附錄,一為<阿里山釋義>,內容在說明阿里山名成的考證以及地形、地勢的介紹;二為<阿里山森林鐵道簡介>,內容在介紹阿里山森林鐵道的特色與內容;三為<河合鈰太郎生平事蹟簡介與技術移轉>,內容為介紹河合鈰太郎個人生平以及

他對臺、日林業技術移轉的重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