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的意義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藝術的意義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宗白華寫的 美學散步 和露絲.魏爾德.蘇勒的 詩人主宰的途徑A Poet’s Predominant Path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藝術的定義:廣義跟狹義兩種解釋@ wio351259858 - 訂房優惠 ...也說明:藝術 的定義藝術的定義:廣義跟狹義兩種解釋藝術的定義:廣義跟狹義八大藝術為何呢藝術的形式有哪幾種呢現今對藝術的解釋有二種:廣義的是指:凡是含有技術與思慮的活動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五南 和秀威資訊所出版 。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美術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黃嘉勝所指導 邱淑惠的 築夢踏實-腳踏車繪畫創作研究 (2021),提出藝術的意義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築夢踏實、腳踏車、繪畫創作。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藝術史學系藝術史評與古物研究碩士班 林素幸所指導 蔡政杰的 高其佩的生平與繪畫研究──兼論高秉《指頭畫說》的成書 (2021),提出因為有 高其佩、指頭畫、文人畫、高秉、《指頭畫說》的重點而找出了 藝術的意義的解答。

最後網站艺术的意义是什么? - 知乎則補充:在创作者来说艺术是用具体的形式来表达人内心的情感与思维。 在欣赏者来说,艺术可以调动欣赏者的感官,唤起欣赏者的某种情感与思维。 这种情感和思维通常被认为较普通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藝術的意義,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美學散步

為了解決藝術的意義的問題,作者宗白華 這樣論述:

  融貫中西藝術理論的美學著作   《美學散步》是作者的美學論集,主要內容包括繪畫,詩歌,書法的批評與對比。共22篇。可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美學和文藝一般原理。第二部分,中國美學史和中國藝術論;第三部分,西方美學史和西方藝術的論述;第四部分,詩論。   作者憑著深厚的中國古典文化和西方文化的良好素養,以比較的眼光,特別是中國繪畫為主,並以詩歌、書法為主要研究對象,中西比較賞析,對中國古典美學思想的幾個重要範疇加以闡釋,引領讀者領會中國和西方藝術家的意境。  

藝術的意義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47M : 4D

作為VT非常廟藝文空間⟪斜槓青年 Slash Generation:尋找白色海龜之藝術營隊⟫之延伸 ,計劃參與者將在10/16-10/19,進行為期四天的「換氣式草圖展」。

本計劃集結各聚一方的創作者,嘗試在陌生的人與環境之間,創造多條與他者經驗相互連結之橋樑。
因著此次機運而相遇的人們,隨著時間緩緩走過,交換彼此所喜愛的音樂、書籍或關注的事件,逐漸地在團體內孵育出某些情感:像是生命有一種絕對般,必然會遇到的一些夥伴或哥們,也因大家同為對藝術有所追求與想像,聚集與此。

我們關心創作這件事,同時也持續吸收生活中所有喜怒哀樂、悲歡離合或脫離常理等感受的當下,嘗試抓取現實和虛幻間裂隙中的渾沌狀態:或拆分、裂解,或融合、拼湊,努力地使自己成為意義的一部份。創作是多麽地浪漫卻又殘酷,不斷地和世界誠實以對,像把層層堆疊的私密之心,慢刀剖開地公諸於世,它要求創作者們在龐雜的資訊時代中耐心聆聽,同時不斷地和自我的糾結與慾望進行溝通。

「47M」——指的是海龜潛伏在大海中憋氣覓食的時間(47Minutes),「4D」——指本次展演的持續時間(4 Days)。在VT換檔之間隙,短短四天時間,我們將時間比喻成一次年輕創作者們的「換氣」:像是海龜一般,從水下潛伏到浮出換氣後,再次隱沒下潛、匿跡於大海之中。海龜在每次呼吸間的沈默與展露,既悠長且自在,其為覓食的探尋就像人們尋找藝術的意義一般;靠著曠日費時,非常之安定的認真,從吸收、聚集、潛伏到內化,在每次憋氣中一秒一秒地以自身的生存抵抗孤獨時間的風暴,而每次的換氣,都將再重新裝填一次對生活的信心。

本次同時展出了各個年輕創作者未來新作的草稿,作為一個尚未到來之展覽構想,卻足以標明這個團體不完整卻又具體的方向——⟪龜路二仙礁⟫。
這樣的想像激勵我們持續前行,並讓彼此間的火花不斷迸發,而最後的最後,關於創作的一切,將在每一次的產出,成為每一個創作者生命意義的產生或象徵。

文/林郁晉

===============================

47M : 4D
展覽時間|10/16(三)-10/19(六)
與談講師|陳建北 助理教授
閉幕派對|10/19(六)19:00-21:00
展覽地點|非常廟藝文空間(台北市中山區新生北路三段56巷17號B1)
展出藝術家|宋明珆、邱怜禎、林郁晉、林祖帆、周庭伊、陳定萱、陳映蓉、陳念庭、黃于洋、彭凡修

===============================

導演|林郁晉
攝影|詹珈瑋、楊耀廷
剪接|詹珈瑋
後置|詹珈瑋、劉可欣、黃泓貿
翻譯|潘聖云
特別感謝|胡欣妤、葉先傑、謝曉帆、許尚媛

築夢踏實-腳踏車繪畫創作研究

為了解決藝術的意義的問題,作者邱淑惠 這樣論述:

腳踏車在不同年代,承擔了不同的功能與角色。早期農業社會交通不便,耕種下田艱辛勞苦,腳踏車扮演了能負重、能騎乘的重要功能,形成人們對腳踏車依賴的特殊情感。就是這份對腳踏車的執愛情感,讓筆者過去的作品,經常出現腳踏車的身影,目前持續創新作品,並以腳踏車作為這次繪畫創作論述的主題。本研究目的有三項:(1) 關懷在地鄉土文化,探討台灣早期農村社會與當代社會腳踏車的水墨形式與記憶體驗,以詮釋東方人文美學及逐夢踏實精神內涵。(2) 研究以腳踏車進行繪畫創作的相關學理認知與思維文獻,「因心造境」從傳統與現代手法,形塑自我創作風格。(3) 探討在傳統與現代水墨中求得平衡,創作懷舊鄕情系列、休閒怡情系列、與逐

夢意象三大系列作品,並延伸嘗試新媒材與技法運用之可能性,一改以往獨鍾宣紙作畫後裱捲軸模式,大量使用膠彩、壓克力、複合媒材的交互運用,各取其優點佈局在畫作上。本研究歸納三大項研究結論:(1)媒材技法多元融合運用、(2)創作形式融合傳統及多種實驗技法呈現、及(3)創作思維不斷漸進領悟體會轉化。懷舊鄕情系列,以老房子刻劃了歲月痕跡的門窗、舊式的鐵馬、紅色的磚牆,代表懷舊的農村特色,把鄉土情懷氛圍融入創作形式的表現。休閒移情系列是以輕鬆活潑的筆調,取景台灣熱門景點、絢麗自然景觀、或清幽秘境為題材內容,表現騎腳踏車悠遊的心情,達到休閒怡情、運動健身的目的。築夢意象系列統整理念與技法移入情境構成,將外在的

物相,與自我內在心靈交融,達到表露內在情感。表現技法使用揉紙法、撞粉法、拓印法、撕貼法,以突顯畫面輕快節奏韻律感,反應騎腳踏車漫遊的愉快旅程。探索藝術之路漫無止境,筆者於此階段創作,體悟筆墨技法上仍有不足之處,作品呈現仍過於具象,希望在技法形式上,能由具象而漸抽象性,追求中國畫象外之「意」、言外之「情」,達到「不似之似」的藝術境界。筆者期能秉持對藝術創作的熱忱,虛心學習名家先賢的啟發,沉潛自我,突破框架,繼續超越自我軌跡,創作更精進的作品,開拓屬於個人符號的新風貌。

詩人主宰的途徑A Poet’s Predominant Path

為了解決藝術的意義的問題,作者露絲.魏爾德.蘇勒 這樣論述:

  美國知名作家露絲.魏爾德.蘇勒(Ruth Wildes Schuler)的詩作關注時事,她「身為火炬手,在訊息內攜帶光明。將文字壓縮成詩,給悲傷、憤怒和痛苦,賦予正面質素。」   其詩集《詩人主宰的途徑》分為「作家群像」、「創作與寫作」、「人民與場地」、和「私情詩篇」四輯,書中記人抒懷,也表述了詩人創作的理想。   「我的筆已找到人生使命。/風傳來野蠻耳語時,我不能/保持沉默。要譴責我,隨便你。」在詩的世界,詩人主宰著一切。「作家確實不應該/在周圍有亂流激盪之際/困於僅僅寫些華麗的思考。/他的使命不應該提醒文明人/要有道德義務嗎?要剝掉/人民所隱藏祕密的裝飾嗎?」

  筆是她的武器,露絲.魏爾德.蘇勒以創作捍衛自己認同的價值。 本書特色   ★美國詩人露絲.魏爾德.蘇勒首本中譯詩集。   ★本詩集譯者亦是著名詩人李魁賢,獲頒2016年奈姆.弗拉舍里文學獎,賦予桂冠詩人榮銜,並聘為詩歌節榮譽委員;2017年國家文藝獎得主。

高其佩的生平與繪畫研究──兼論高秉《指頭畫說》的成書

為了解決藝術的意義的問題,作者蔡政杰 這樣論述:

  本論文以清初畫家高其佩(1661 - 1734)為研究對象,旨在梳理高氏的生平、思想與藝術生涯發展。高其佩出自鐵嶺高家,該氏族自晚明起多有人丁投奔後金勢力,並在清代得到朝廷重用。高其佩在高家的餘蔭下,自青年時便得以出任知州,爾後更累官至刑部右侍郎、正紅旗漢軍都統。  高其佩一生多次出任官職,其亦認同自身為文人。然而,文人的身分卻與其審美與創作愛好相互掣肘。在康熙朝正統畫派、文人畫家普遍追捧對南宗正派筆法傳衍之際,高其佩的創作養分不僅根源於世俗、職業繪畫的風格與題材。尤甚者,他更捨棄了自唐代張彥遠(815 - 907)以降文人畫論賴以為繪畫本體的筆蹤,而以手指沾墨進行創作。然而,其種種鶴立

雞群的手法與思想卻招致其他文人同儕的傾軋與非難。  本論文以為,正是高其佩種種特出於其時主流文人畫論的審美、雅俗與繪畫理論觀點,使之終其一生的指畫創作皆在反覆與文人畫傳統進行辯證與對話,從而聲明自身為文人畫家的合法性,最終更擴展了文人畫的思想。然而,高其佩的文人畫理念在其當代並未產生濃墨重筆的影響。另一方面,出於自身對繪畫去物質性的概念,高氏中晚年時大量地應畫導致部分作品的品質下降。加之贗品與真品的混雜,自18世紀中葉起,人們對於高其佩創作的真實面貌與成就已產生疑義。對此,高秉(1721 – 1775以後)寫作了《指頭畫說》企圖導正世人對於其從祖父乃至於指畫創作的誤解。再者,高秉寫作《指頭畫說

》的總總資訊來源,多半反映著中晚年的高其佩藝術形象,此也致使該書的內容多與高其佩早年的創作面貌不相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