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香烴 命名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芳香烴 命名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林成彥寫的 EZ100學測化學總複習(全) 和林曉輝,朱焰,姜洪麗(主編)的 有機化學概論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IUPAC有機物命名法-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也說明:鹵代烴命名以相應烴作為母體,鹵原子作為取代基。 · 如有碳鏈取代基,根據順序規則碳鏈要寫在鹵原子的後面;如有多種鹵原子,列出次序為碘、溴、氯、氟。 · 醚的命名以碳鏈較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華逵文教 和化學工業出版社所出版 。

國立臺灣大學 海洋研究所 謝文陽所指導 黃韋盛的 東沙島潟湖沉積物新穎海洋固氮細菌分離株的特性分析與分類 (2020),提出芳香烴 命名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海洋細菌、Multilocus sequence analysis (MLSA)、固氮細菌、弧菌屬、Vibrio nitrifigilis、弧菌科。

而第二篇論文崑山科技大學 環境工程研究所 曹俊文所指導 李彥廷的 以葉綠素螢光法研究碳氫污染物對綠豆生長之影響 (2019),提出因為有 多環芳香烴化合物、植物毒性、葉綠素螢光的重點而找出了 芳香烴 命名的解答。

最後網站有机化学 - Google 圖書結果則補充:能力目标(1)能够对芳香烃进行命名。(2)能够运用定位规律预测反应的主要产物和指导选择合成路线。在有机化学发展的初期,曾把从天然树脂、香精油中得到的一类性质上和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芳香烴 命名,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EZ100學測化學總複習(全)

為了解決芳香烴 命名的問題,作者林成彥 這樣論述:

  ●最新趨勢:   本書依據教育部108普通高級中學必修科目基礎化學課程綱要編輯而成,最佳整合,去蕪存菁,是讀者輕鬆進入化學領域的最佳指導專書。   ●觀念掃描:   本書以每節前的「學習地圖」為綱,引領同學迅速了解該單元重點精要,並統整相關主題概念之精華,輔以「範例」的詳加解說,強化化學各重點觀念的應用,深入淺出,以簡馭繁,循序漸進的學習,建立紮實穩固的基本功。   ●脈絡相通:   本書一大特色即是以「思路」明確指出解題關鍵所在,讓你掌握重點,破除盲點,幫助釐清概念主軸,不至迷失學習方向。每章「實力評量」裡加入「素養題」,並增添最後「基礎實驗」章節,提供同學檢視自我複習的闕漏及成

效,是讀者自修不可或缺的必讀寶典。   ●博通古今:   本書主題條列明確,各校月考及全國模考各考題加以歸納分類,條理化的系統整理、層次分明的解題步驟,每一行文字均是要點精華,每一題均是必考題型!

東沙島潟湖沉積物新穎海洋固氮細菌分離株的特性分析與分類

為了解決芳香烴 命名的問題,作者黃韋盛 這樣論述:

  本實驗室先前利用重覆的氮氣嫌氣培養從東沙島潟湖區珊瑚砂質海草床根圈沉積物樣本中分離出超過三十株具有固氮能力的海洋細菌。初步顯示有兩分離株可能為新種海洋細菌,然而從保存瓶進一步分離純化時發現菌落生長大小不一致,因此發現這兩分離株並不純,並持續以四區畫菌法來分離純菌落,按照菌落特徵不同重複挑選明顯不同的菌落。接著利用聚合酶鏈鎖反應 (PCR)搭配引子F8和R1492增幅其16S rRNA基因進行相似度分析,最後得到四株新分離株,NFV-1、NFV-2、DNF-1與DNF-2,且它們在EzBioCloud網站上比對其它最接近的模式菌株的16S rRNA 基因相似度皆低於98.2 %。本研究主要

就此四新分離株進行生理生化特性分析與親緣分類探討。初步研究結果顯示它們皆為革蘭氏陰性、兼性厭氧、需氯化鈉生長,有運動性並具有單鞭毛的桿菌。它們都具有過氧化氫酶 (catalase)、氧化酶 (oxidase)、明膠酶 (gelatinase)和去氧核糖核酸酶 (DNase)活性。它們皆不發光、不會擴散也沒有澱粉酶 (amylase)。此四分離株的16S rRNA基因與弧菌屬細菌 (Vibrio)最相似。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已知弧菌種數量至少有120種,然而已知能行固氮作用之弧菌僅為少數,因此這些固氮弧菌分離株是較特別的一群。透過EzBioCloud比對16S rRNA基因相似度發現DNF-1和DN

F-2有幾乎同樣相似的模式菌株菌群,前15種最相似模式菌株的16S rRNA 基因相似度從 95.2 % (Vibrio variabilis R-40492T)至93.9 % (V. sagamiensis LC2-047T )。此外DNF-1和DNF-2 兩分離株之間16S rRNA 基因相似度為99.9 %,基因體 (genome)之間的average nucleotide identity (ANI)與digital DNA-DNA hybridization (dDDH)數值都為100.0 %,因此兩分離株可能為同一種。根據MiGA網站分析發現DNF-2定序品質稍差 (quality

score 69.5 %,high),因此本研究選擇以DNF-1 (88.5 %,excellent)當作主要研究對象。根據16S rRNA基因親緣關係分析可知DNF-1與V. albus E4404T (94.8 % 16S rRNA 相似度)屬同一演化支。此外使用16S rRNA 基因串聯上另外四個管家基因gapA、pyrH、recA 和 gyrB的multilocus sequence analysis (MLSA) 分析結果也指出DNF-1與V. albus E4404T屬同一演化支。DNF-1和V. albus E4404T 之間的ANI與dDDH的值分別為71.0 % 和23.2

%,明顯低於種間分界值95.0 % 和70.0 %。根據基因體分析比較的結果可知DNF-1與V. albus E4404T 在DNA G + C組成比率 (分別是42.2 與46.1 mol%)、rRNA 基因數量、tRNA 基因數量上也明顯與DNF-1不同。化學分類的結果顯示菌株DNF-1主要的脂肪酸組成 (>10 %) 為C14:0 、C16:0 與summed feature 3 (組成包括: iso-C15:0 2-OH and/or C16:1 w7c),而V. albus E4404T 主要脂肪酸為 C16:0、summed feature 3 和 summed feature

8 (組成包括: C18:1 w6c and/or C18:1 w7c),組成有明顯不同。基於本研究的多元分析結果,包括:親緣分析、基因體特徵、化學分類和生理以及表現型特性等確知,DNF-1與其親緣關係上最相近模式菌株V. albus E4404T有所不同,而且許多證據支持其建立成為弧菌屬新種。從EzBioCloud比對與NFV-1 有最相似的16S rRNA 基因序列的前20種模式菌株,結果指出其相似度範圍介於 98.1 % (V. japonicus JCM 31412T) 至97.2 % (V. sagamiensis LC2-047T)。經初步16S rRNA 基因親緣關係分析之後顯示

NFV-1其親緣關係最相近模式菌株為 V. tritonius JCM 16456T (97.1 % 16S rRNA 相似度)。因此後續也將與V. tritonius JCM 16456T 親緣關係相近的模式菌株 V. zhugei HBUAS61001T、V. porteresiae MSSRF30T和V. palustris EAod9T 一起分析。16S rRNA 基因親緣分析結果顯示NFV-1與V. tritonius JCM 16456T 的演化距離最短。使用16S rRNA genes 與管家基因gyrB、 ftsZ、mreB、 gapA 和 topA等基因串連進行MLSA分析

後也顯示NFV-1與V. tritonius JCM 16456T 在親緣關係上互為最接近菌株 。NFV-1和 V. tritonius JCM 16456T之間的ANI與dDDH數值分別為75.6 % 和 21.6 %,都低於種的分界值。基因體比對後發現NFV-1和 V. tritonius JCM 16456T的主要差異是基因體大小 (分別為 5.5 和5.2 Mb) 以及DNA G + C組成 (分別是42.5和43.9 mol %)。NFV-1和V. tritonius JCM 16456T 有相同的主要脂肪酸C16:0、 C16:1 w7c和C18:1 w7c,但在比例上仍有些微的不

同。NFV-1與最親緣最相似模式菌株 V. tritonius JCM 16456T的生長溫度範圍、過氧化氫酶、酪蛋白酶 (caseinase) 的特性皆能有所區隔。從各項比較結果可知 NFV-1與其親緣最相近模式菌株V. tritonius JCM 16456T 具有種間差異,且能被提出成為弧菌屬新種。根據EzBioCloud比對與 NFV-2最相似的前20模式菌株的16S rRNA 基因相似度範圍從 99.2 % (V. viridaestus LJC006T) 至 96.1 % (V. maritimusR-40493T)。其中V. viridaestus LJC006T sp. nov

. 是由Li等人於2020年發表之新種,而且其與NFV-2的16S rRNA 基因相似度大於種之間的分界值98.65%。由親緣分析可看到這兩菌株被分在同一進化枝。雖然兩菌株之間的ANI值為94.5 %,dDDH 為45.4 %,各項數值都顯示兩菌株親緣上非常接近。它們脂肪酸主要組成同為C16:0、summed feature 3和summed feature 8 (C18:1 w6c and/or C18:1 w7c)。從結果來看 NFV-2與V. viridaestus LJC006T 從16S rRNA基因相似度、親緣關係以及化學分類的結果都呈現高度相似,因此雖然已經完成許多結果比較,但要

訴求作為新種模式菌株發表也沒有機會。NFV-1T 目前已用Vibrio nitrifigilis命名並投稿至Antonie van Leeuwenhoek 期刊被接受。DNF-1基於各項比較結果來看在近期亦有很大的機會可提出且被接受成為新種。本研究針對固氮弧菌進行的多點位序列分析和全蛋白質分析發現部分固氮弧菌具有趨同演化的現象。本研究首次將新種固氮弧菌菌株從東沙島的珊瑚砂質海草床根圈沉積物中分離出來,透過KEGG的基因功能註記以及生理生化測試發現NFV-1與DNF-1都具有能降解多環芳香烴的基因,同時能兼行固氮以及脫氮作用,因此在營養相對貧乏的海草生態系統中對碳汙染移除與氮元素循環可能扮演了重

要的角色,不過海草生態系與固氮弧菌是否有共生關係仍需要進一步的分析與確認。

有機化學概論

為了解決芳香烴 命名的問題,作者林曉輝,朱焰,姜洪麗(主編) 這樣論述:

《有機化學概》按官能團順序,脂肪芳香混編式編,統介紹各類官能團的應應機,突出結構性質間的關,並時介紹表有機化合物的型應用。全書18章,前部分為有機化學的經章節,以便短學時授課使用,後部分以題章節形式深化介紹,可供學時學有力的學生學習用。每章後均有閱讀材料,以開闊野,章後習題及案供檢驗學習效果用。 《有機化學概》可作為高等院校化學、化工、學、醫學、生物、環境等的材,也可供相關人參考。

以葉綠素螢光法研究碳氫污染物對綠豆生長之影響

為了解決芳香烴 命名的問題,作者李彥廷 這樣論述:

光合作用是植物能量代謝的主要路徑,對於環境變化會有敏銳且直接的反應;綠色植物會在陽光充足下,利用葉綠體或相關色素來進行光合作用,以獲取生長所需的能量。葉綠體內有兩套光合作用系統,依發現的順序分別被命名為光合作用系統一與光合作用系統二,由光合作用系統中的色素組成的天線會吸收光能並將其運送反應中心,再由反應中心將其轉化為化學能,再經由一系列的氧化還原反應將其儲存至分子中。研究光系統 PSII 檢測葉綠素螢光是一種非破壞性和高度敏感的方法,此方法廣泛被應用於植物的生理逆境檢測。光能被葉片的葉綠體吸收後會以三種方式轉換,分別為:光化學作用、激發為螢光、多餘的能量會作為熱發散,三種轉換作用會互相消長,

任何一種轉換方式有所增強的話,另外兩種便會有所下降。因此,透過測量葉綠素螢光的產量也可取得光化學及發散熱的數據。本研究利用苊(Acenaphthene)、菲(Phenanthrene)、芘(pyrene)等苯環化合物以及柴油,在塑膠容器中添加20g的土壤以種植綠豆,約經過7天的種植時間後,在第7天及第10天時利用光合作用螢光偵測儀來檢測綠豆之光合作用效率。本研究透過檢測F0、Fm、Fv/Fm、F0’、Fm’、ETR、NPQ及Y(II)等不同的參數來探討汙染物對綠豆生長以及光合作用之影響。研究顯示各污染物在各參數之數值不盡相同,但趨勢是在10ppm及100ppm的情況下,綠豆的生長可以得到比不添

加汙染物的情況還要更加良好的生長速度、植物高度,但到了1000ppm以上就不是如此了,在1000ppm的情況下綠豆的生長就會受到非常嚴重的影響,有些綠豆雖然可以生長出約7-9cm高的莖,但其葉片生長受明顯抑制。結論為在低濃度作用下,植物的生理作用會被刺激的效果,但高濃度則對植物有確切的抑制作用,推測其原因,應是低濃度汙染物改變了土壤中的C:N比,較符合植物生長所需,但真正原因仍待釐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