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IUPAC命名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中文 IUPAC命名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楊朝成,王貴弘,何文岳寫的 實用有機化學(第四版) 和秦海林等(主編)的 分析化學手冊(7A):氫-1核磁共振波譜分析(第三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新文京 和化學工業出版社所出版 。

中山醫學大學 醫學應用化學系 蔡惠燕所指導 陳思縈的 串聯質譜儀應用於食品中類戴奧辛化合物的快速檢測方法可行性探討 (2020),提出中文 IUPAC命名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戴奧辛類化合物、高壓溶劑萃取、氣相層析串聯質譜儀、不確定度評估。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正大學 化學暨生物化學研究所 于淑君所指導 張朝欽的 將過渡金屬錯合物錨錠於金奈米粒子上並將其作為混成相觸媒以及核磁共振照影之顯影劑 (2014),提出因為有 金奈米粒子、核磁共振顯影劑、乙醯化反應的重點而找出了 中文 IUPAC命名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中文 IUPAC命名,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實用有機化學(第四版)

為了解決中文 IUPAC命名的問題,作者楊朝成,王貴弘,何文岳 這樣論述:

  本書旨在提供一本讓教師好教,也讓初學者更有學習興趣、建立學習信心的有機化學教科書。因此本書捨棄艱澀的理論與複雜的有機反應內容,以認知和實用為主要考量,將有機化學融入生活應用中,使讀者藉由本書瞭解有機化學在生活中之重要性,配合簡易的圖表、易於理解的敘述與各類有機化合物在生活中的應用實例。   書中介紹烷類、環烷類、烯類與炔類、有機鹵化物、芳香族、立體化學等內容,以深入淺出之方式,引導非專攻化學科系的學生能以最短時間與最少精力,瞭解有機化學的基本觀念與實務應用,進而配合自己專長領域,融會貫通發揮所學。   「有機化學」對化工、環工、醫藥、食品、化妝品等科系均為十分重要的

基礎課程。但有機化學十分廣泛,且各科系所需學習的範圍與程度可能未盡相同。本書三位作者任教於嘉南藥理科技大學化妝品科技研究所、化妝品應用與管理系,對化妝品相關科系的「有機化學」教學與課程需求有深切的體認與心得。   第四版依據目前行政院衛福部公告相關數據進行更新及調整內文的敘述,部分章節中增加些許練習題目,期許讓讀者有更多自我演練、課後複習的機會並盼能讓讀者學以致用。   本書「習題解答」附於書末,學生自行演練複習後可即時掌握自己的學習成果,同時也方便自學讀者研讀自修。  

串聯質譜儀應用於食品中類戴奧辛化合物的快速檢測方法可行性探討

為了解決中文 IUPAC命名的問題,作者陳思縈 這樣論述:

中文摘要 Ⅰ英文摘要 Ⅱ目錄 Ⅲ表目錄 Ⅶ圖目錄 Ⅸ第一章、緒論 11.1、研究動機 11.2、戴奧辛及多氯聯苯 21.2.1戴奧辛/呋喃 21.2.2多氯聯苯 31.2.3非戴奧辛類多氯聯苯 51.2.4食品遭戴奧辛及多氯聯苯汙染事件 61.3、法規限值及分析方法 121.4、萃取方法的差異比較 201.5、淨化方式的演進發展 231.6、分析儀器的性能差異 261.7、量測不確定度 351.7.1定義 351.7.2評估方法 351.7.3不確定度評估名詞及術語 36第二章、設備與材料 372.1、研究架構 372.1.1氣相層析串聯質譜儀效能

評估 402.1.2前處理分析最適化 442.1.3方法確效及實樣驗證 472.1.4含量測定 482.1.5不確定度評估 512.2、設備與材料 532.3、藥品 552.4、試驗樣品與預處理程序 572.4.1試驗樣品 572.4.2預處理程序 572.5、認證方法 582.5.1加熱萃取 582.5.2油脂重量測定 582.5.3酸性矽膠除脂程序 582.5.4酸性矽膠活性碳複合管柱淨化 592.5.5酸性氧化鋁淨化 59第三章、結果與討論 603.1、氣相層析串聯質譜儀效能評估 603.1.1離子強度 603.1.2檢量線範圍 603.2、前處理

分析最適化 623.2.1冷凍乾燥時間最適化 623.2.2萃取溫度之探討 633.2.3萃取時間之探討 633.2.4層析管柱優化 633.3、方法確效及實樣驗證 663.3.1方法偵測極限 663.3.2樣品添加回收試驗(起始精密度與回收率,IPR) 663.3.3兩方法差異比對 733.4、戴奧辛及多氯聯苯檢測方法量測不確定度 823.4.1戴奧辛及多氯聯苯檢測方法須評估不確定度之項目 823.4.2冷凍乾燥不確定度 833.4.3樣品重量不確定度 843.4.4油脂萃取不確定度 853.4.5淨化效率不確定度 863.4.6儀器分析不確定度 923.4.

7各基質最終擴充不確定度結果 933.5、指標性多氯聯苯同源物分布特徵 100第四章、結論 103第五章、參考文獻 105表目錄表一、多氯聯苯同源物IUPAC命名系統 9表二、歐盟食品管制標準 17表三、歐盟食品中戴奧辛含量行動限值標準 18表四、食品中戴奧辛及多氯聯苯之限值 19表五、五種萃取方法的比較 22表六、主要廠牌型號的高解析質譜儀與串聯質譜儀 33表七、戴奧辛及多氯聯苯檢測之儀器條件 40表八、17項戴奧辛內部標準品、淨化標準品及回收標準品之多重反應偵測模式參數 41表九、12項多氯聯苯及6項指標性多氯聯苯、內部標準品、淨化標準品及回收標準品之多重反應偵測模

式參數 42表十、戴奧辛及戴奧辛類多氯聯苯的TEF值 50表十一、本研究不確定度來源 52表十二、五種基質戴奧辛及多氯聯苯起始精密度回收率 69表十三、五種基質戴奧辛及多氯聯苯內部標準品回收率 70表十四、豆、穀飼料與大閘蟹的戴奧辛檢測結果 76表十五、乳品與蛋類樣品的戴奧辛檢測結果 76表十六、多氯呋喃於兩種方法的配對t檢定結果 79表十七、多氯戴奧辛於兩種方法的配對t檢定結果 80表十八、多氯聯苯於兩種方法的配對t檢定結果 81表十九、大閘蟹樣品3重複冷凍乾燥含水率結果 83表二十、五種基質認證方法與快速方法的脂含量不確定度 85表二十一、豆類飼料添加樣品之相對不確

定度 87表二十二、穀類飼料添加樣品之相對不確定度 88表二十三、雞蛋添加樣品之相對不確定度 89表二十四、乳品添加樣品之相對不確定度 90表二十五、大閘蟹添加樣品之相對不確定度 91表二十六、檢量線中點重複分析的不確定度 92表二十七、豆類飼料中戴奧辛及多氯聯苯之擴充不確定度 94表二十八、穀類飼料中戴奧辛及多氯聯苯之擴充不確定度 95表二十九、雞蛋中戴奧辛及多氯聯苯之擴充不確定度 96表三十、乳品中戴奧辛及多氯聯苯之擴充不確定度 97表三十一、大閘蟹中戴奧辛及多氯聯苯之擴充不確定度 98表三十二、五種基質的當量濃度及擴充不確定度 99表三十三、奶蛋樣品之起始精密度與

回收率 100表三十四、指標性多氯聯苯真實樣品分析 101圖目錄圖一、戴奧辛的分子結構圖 10圖二、本研究6種指標性多氯聯苯同源物之化學結構式 10圖三、本研究12種多氯聯苯同源物之化學結構式 11圖四、戴奧辛的五種萃取方法 21圖五、EDGE™的分析流程 22圖六、淨化效率的精進 24圖七、戴奧辛淨化方式的比較 25圖八、解析度說明圖 32圖九、基於同位素含量比例和碎裂機率計算出 HRMS(下圖)和 MSMS(上圖)圖譜的理論強度 33圖十、高解析質譜儀與串聯質譜儀分析原理的示意圖 34圖十一、本研究架構 38圖十二、本研究的分析方法 39圖十三、量測不確定度流程

圖 51圖十四、四種基質與標準品的戴奧辛離子比率 61圖十五、四種基質與標準品的多氯聯苯離子比率 61圖十六、冷凍乾燥時間與含水率的關係圖 62圖十七、戴奧辛的TIC圖(a) DB-5管柱(分析時間:54 min) (b) Rtx®-Dioxin2管柱(分析時間:40 min) 64圖十八、多氯聯苯的TIC圖(a) DB-5管柱(分析時間:48 min) (b) Rtx®-Dioxin2管柱(分析時間:28 min) 65圖十九、大豆飼料樣品中17種PCDD/Fs及12種DL-PCBs的添加回收率及穩定性 71圖二十、玉米飼料樣品中17種PCDD/Fs及12種DL-PCBs的添加

回收率及穩定性 71圖二十一、雞蛋樣品中添加17種PCDD/Fs及12種DL-PCBs的添加回收率及穩定性 72圖二十二、牛奶樣品中17種PCDD/Fs及12種DL-PCBs的添加回收率及穩定性 72圖二十三、大閘蟹樣品中17種PCDD/Fs及12種DL-PCBs的添加回收率及穩定性 73圖二十四、大閘蟹與飼料中戴奧辛及多氯聯苯測值差異百分比 77圖二十五、奶蛋中戴奧辛及多氯聯苯測值差異百分比 77圖二十六、戴奧辛及多氯聯苯配對t檢定結果(a)豆穀飼料 (b)大閘蟹(c)雞蛋(d)乳品 78圖二十七、 戴奧辛及多氯聯苯之量測不確定度魚骨圖 82圖二十八、穀類飼料中兩種方法的不確

定度來源 99圖二十九、指標性多氯聯苯在四種基質同源物的含量特徵 102

分析化學手冊(7A):氫-1核磁共振波譜分析(第三版)

為了解決中文 IUPAC命名的問題,作者秦海林等(主編) 這樣論述:

第三版在第二版的基礎上作了較大幅度的增補和刪減,保持原手冊10個分冊的基礎上,將其中3個分冊進行拆分,擴充為6冊,最終形成13冊。 “核磁共振波譜分析”分為兩冊:7A《氫-1核磁共振波譜分析》和7B《碳-13核磁共振波譜分析》。《氫-1核磁共振波譜分析》分兩篇敘述,第一篇為基礎理論篇,包括核磁共振、核磁共振氫譜、核磁共振碳譜、核磁共振二維譜,基本概念、方法和原理系統、條理、清晰,並且每種研究方法都給出了具體的應用分析實例;第二篇為資料篇,包括常用的和典型的有機化合物的化學位移與偶合常數資料,並總結各種類型化合物的波譜資料規律。

將過渡金屬錯合物錨錠於金奈米粒子上並將其作為混成相觸媒以及核磁共振照影之顯影劑

為了解決中文 IUPAC命名的問題,作者張朝欽 這樣論述:

奈米材料 (nanomaterials) 是人類二十一世紀科學研究領域中的重點,也是奈米科學及技術的研究主體。近年來以金奈米粒子為主的生醫材料也漸漸被開發應用。本論文主要以金奈米粒子為載體,經由配位基置換 (ligand exchange) 的方式將間距分子錨錠於金奈米粒子表面,最後再藉由間距分子的螯合基與過渡金屬離子反應形成各式混成相 (hybrid) 的載體式金屬錯合物。而本論文主要使用兩種間距分子,其一是可溶於有機相的 HS(CH2)11N(H)P(O)(2-Py)2 (L1);而另一個則是可溶於水相的 DO3A-SH (L2)。首先我們將間距分子 L1 錨錠於金奈米粒子 (Au-SR

, SR = 1-dodecanethiol) 表面,之後與逆磁性的鈀金屬離子形成 RS-Au-L-Pd(OAc)2 (15) 以及順磁性的錳金屬離子形成 RS-Au-L-MnCl2 (16)。另外,我們也將高溶水性的間距分子 L2 錨錠於金奈米粒子表面之後, 再與順磁性的釓金屬離子形成 RS-Au-DO3A-Gd (18)。載體式錯合物 15, 16 以及 18 的結構鑑定與性質分析是利用核磁共振儀 (NMR)、紅外線光譜儀 (IR)、原子吸收光譜儀、X 光單晶繞射儀等各式光譜儀器去輔佐證明。本論文第二部分是探討載體式金屬錯合物的催化活性。首先經由實驗證實載體式鈀金屬錯合物 15 對於各式磺

醯胺化合物與乙酸乙烯酯在傳統方式和微波加熱的方式下進行磺醯胺之烯化反應都有不錯的催化轉化率,而且載體式鈀金屬錯合物 15 經過九次重複再使用的催化循環後,活性無明顯降低。接著,我們也將載體式釓金屬錯合物 18與各式醇類和醋酸酐以傳統加熱和微波加熱的方式進行乙醯化反應,也都得到相當不錯的催化轉化率,同時載體式釓金屬錯合物 18 與苯酚在含有醋酸酐的條件下也經由八次重複催化循環,發現活性無明顯降低,證明以金奈米粒子為載體的金屬錯合物在磺醯胺之烯化以及乙醯化都有相當不錯的催化活性,並且可重複再生使用,減少觸媒耗損,同時使其容易自反應混合物中分離降低金屬殘存含量。本論文的第三部分,則是將可溶於有機相的

載體式鎳金屬錯合物Au@Ni 和載體式錳金屬錯合物 16 在甲醇溶液中偵測其 T1 的變化,結果發現隨著 (total spin quantum number, S) 的提升,T1 有明顯縮短的趨勢。接著我們將溶水性的載體式釓金屬錯合物 18 溶於水中並探討其 T1 值的變化,發現其T1 下降的程度比臨床生醫用藥Gd-DTPA 的T1 還要短,我們推測造成此差異的原因在於載體式釓金屬錯合物 18 表面上的釓金屬離子,因鍵結配位不飽和而產生金奈米粒子聚集的現象,使得水分子受釓金屬影響頻率上升,因而造成 T1縮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