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建築分級評估計分表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綠建築分級評估計分表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林憲德寫的 建築產業碳足跡:建築、景觀、室內裝修的碳管理策略(三版) 和林憲德的 建築碳足跡(二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惡臭與芬芳:感官、衛生與實踐,近代法國氣味的想像與社會空間也說明:法國大革命前夕,計畫的重點轉向了,既然臭氣融合混雜使得危害的風險激增十倍之多,大家一致認同需要盡可能地阻止臭氣混雜,故現在的當務之急在於將臭味危害的風險分級序列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詹氏 和詹氏所出版 。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河海工程學系 張景鐘所指導 陳弘志的 綠建築概念融入國小環境教育之應用-以基隆市正濱國小為例設計校園綠建築學習手冊 (2014),提出綠建築分級評估計分表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綠建築、環境教育。

最後網站綠建築家族評定作業各版本申辦及差異說明則補充:英國BREEAM也發展出九類綠建築評估版本,針對不同建築類型特. 性,提供更優越的技術與手法,使期能精確掌握綠建築評估之功能, ... (二)綠建築分級評估計分表。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綠建築分級評估計分表,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建築產業碳足跡:建築、景觀、室內裝修的碳管理策略(三版)

為了解決綠建築分級評估計分表的問題,作者林憲德 這樣論述:

  如今,全球一片碳揭露、碳盤查、碳經濟之聲,全球500大企業已組成「供應鏈領導聯盟」要求旗下供應商公布碳足跡資料,許多廠商擔心產品無碳標籤賣不出去。   這隻「碳足跡怪獸」已逃出「潘朵拉的盒子」,建築產業陷入一片「碳恐慌」中,假如我們不勇敢抵禦這「碳足跡怪獸」,也會被這怪獸吞食而亡。本書建築、景觀、室內裝修三產業的碳足跡評估法,是預防「碳足跡怪獸」來襲的防波堤,盼能將衝擊誘導至優質永續產業之方向,希望能以「最誠實的碳足跡認證」之「法器」將這些鬼魅怪獸降服為「坐騎」,讓此「坐騎」做出真正拯救地址的事務。  

綠建築概念融入國小環境教育之應用-以基隆市正濱國小為例設計校園綠建築學習手冊

為了解決綠建築分級評估計分表的問題,作者陳弘志 這樣論述:

  本論文在探討綠建築概念融入國小環境教育的應用,透過環境教育課程的目標探討以及國小課程分析,將綠建築概念融入環境教育中,進而設計以綠建築為主題的課程。藉由綠建築模型製作、學習單問卷調查及學生訪談結果,了解學生對綠建築的學習反應與成效。最後,探查基隆市正濱國小校園環境與綠建築相關設計,以期設計校園綠建築學習手冊,提供校內教師藉由手冊進行環境教育的教學,培養學生正確的環保概念,建立積極的環保態度,並於生活中實踐環保行動。並就教學之現況、困境與因應策略等方面提出結論與建議。  透過文獻回顧、綠建築概念融入環境教育課程、訪談記錄、學習單問卷調查、校園綠建築學習手冊課程,將研究的結果彙整如下:  1

.在綠建築九大評估指標中,「基地綠化量指標」、「基地保水指標」、「日常節能指標」、「水資源指標」、「汙水垃圾改善指標」這五項較能使學生與生活經驗做連結,並將之融入環境教育中進行教學活動。  2.在教學後,學生對綠建築的課程感到好奇與興趣,超過75%的學生能了   解上課的內容,超過75%的學生願意繼續學習綠建築的相關知識,100%   的學生願意和家人、朋友分享學習到的綠建築知識,將生態、節能、減   廢、健康的概念散播出去,讓更多人能了解綠建築。  3.透過綠建築概念融入環境教育的教學後,學生更為瞭解如何在生活中從事   環保活動,利用有效空間(如陽臺、窗臺)種植花草樹木,增加綠化量,   

以達到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利用太陽能產品或省電設備以達到節能的效   果;利用省水水龍頭、二段式沖水馬桶、中水再利用等以達到水資源的運   用;實行垃圾分類以達到垃圾減量與改善。  4.校園綠建築學習手冊的應用可讓學生對學校環境保護的做法更為瞭解,並   將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校園做為環境教育的場域,更易達到教學的目標,讓   學生在有感的環境中學習,印象更加深刻。  5.於學習手冊中「我是省水達人」活動中,估算出一位學生使用省水水龍頭   洗手約需0.037公升的水量,使用一般水龍頭洗手約需0.914公升的水量   ,因此使用省水水龍頭可節水約0.877公升,若以一位學生每天洗手5   次,全校

師生共531人,一天至少約可節省2,328.4公升的用水量,一年   約可節省850度水。因此,使用省水裝置確能減少水資源的浪費。

建築碳足跡(二版)

為了解決綠建築分級評估計分表的問題,作者林憲德 這樣論述:

  建築碳足跡評估的功能有三:一是「碳標示」,二是「熱點診斷」,三是「減碳行動」。本書闡釋「誠實碳標示」的操作理論及論述「慧眼尋熱點」的訣竅,希望聰明的讀者能依訴之勇敢的「減碳行動」。雖然碳足跡標示是地球環保的一股重要的潮流,但絕非是趕流行的時尚。談論建築碳足跡,有賴於真心面對地球環境危機,真心找出「減碳熱點」,真心「對症下藥」才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