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建築評估指標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綠建築評估指標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陳啟中寫的 建築環境控制系列(Ⅰ)建築物理概論【四版】 和unknow的 綠建築評估手冊 境外版[2019年版/二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什麼是綠建築?需符合9大評估指標、3大設計理念以達到環境共榮也說明:3.建材友善人體及地球. 綠建築多以能長久使用、無需一直更換的建材及內裝組成,不會有過多化學成分,為的就是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詹氏 和內政部建築研究所所出版 。

世新大學 資訊管理學研究所(含碩專班) 吳聲昌所指導 戴成煜的 導入智慧建築之實務研究 (2022),提出綠建築評估指標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智慧建築、物聯網、社區管理。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高階管理碩士學位學程 蘇純缯所指導 吳文華的 以綠建築評估指標探討集合住宅綠建築開發之研究 (2021),提出因為有 綠建築、綠建築評估指標、綠建築成本的重點而找出了 綠建築評估指標的解答。

最後網站「鑽石璀璨綠建築光芒耀眼佇左岸」黃世民曾慧娟則補充:圖2-綠建築EEWH-RN標章及減碳效益評估法. 根據「綠建築評估手冊-舊建築改善類(EEWH-RN)2012年版」中所示,綠建築的四大指標群與九項評估指標如下: 大指標群. 指標內容.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綠建築評估指標,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建築環境控制系列(Ⅰ)建築物理概論【四版】

為了解決綠建築評估指標的問題,作者陳啟中 這樣論述:

  一般建築科學所通稱之「建築環境」可分為「建築物理」及「建築設備」等兩大部份。「建築物理」之內容包括了氣候、空氣、熱、光、聲音等與居住有關之物理現象,並且以自然人為控制之手法來達到居住者舒適、健康之需求;「建築設備」之內容則包括了空氣調節、給排水、電氣、輸運、消防安全等設備,主要係以機械人工之手法來強制彌補「建築物理」之不足,此種以自然或人工之手法來控制建築環境,即為一般所稱之「建築環境控制」。   第四版的內容仍分成七章,第一章為「自然氣候」、第二章為「室內環境」、第三章為「日照與日射」、第四章為「熱傳與防濕」、第五章為「採光與照明」、第六章為「建築聲學」、第七章為「

建築與環保」。其中第一章及第二章稱為「空氣環境」,第三章日射部分及第四章稱為「熱環境」,第三章日照部分及第五章稱為「光環境」,第六章稱為「音環境」,第七章內容則為「綠建築及環保建築綜合之設計技術」。  

導入智慧建築之實務研究

為了解決綠建築評估指標的問題,作者戴成煜 這樣論述:

現代人對於科技要求越來越進步,逐漸地也想發展到人的週遭事物方面,而除了智慧型手機外,就是居住環境方面,為了求方便及科技並存,開始發展出智慧建築這項名詞,主要是結合科技、住家、環保等各條件所產生。本研究目的主要是了解建築業者如何將科技導入房屋內,做整合性的服務,並且知道目前智慧建築業者所面臨到的現況與如何去改善。本研究透過質性訪談方式,訪問相關建築背景之負責人來做出探討,探討業界的專家是如何看待智慧建築,以及相關的想法。從研究訪談結果得知,智慧建築業者對於結合物聯網科技,讓使用者可以更加便利,另外智慧建築系統導入社區管理應用與在政策的鼓勵或限制都是會影響的關鍵因素。

綠建築評估手冊 境外版[2019年版/二版]

為了解決綠建築評估指標的問題,作者unknow 這樣論述:

  我國政府在第一期「綠建築推動方案」(2001~2007),已建立良好的綠建築政策基礎,在2008年起決定擴大綠建築進入生態都市之範疇,因此將推出「生態都市綠建築推動方案」(2007∼2011)。為因應未來「生態都市綠建築推動方案」中生態社區的發展,「生態社區評估系統」是其最基礎的一環。本研究乃因應行政院未來辦理「生態城市綠建築推動方案」,將我國現行成效良好的「綠建築政策」推廣至「生態城市政策」,參考國內既有「綠建築評估指標系統」,結合歐、美、日本現有生態社區評估方式,建立我國的「生態社區評估系統」。為方便社區申請生態社區相關審查文件製作及評分依據,特製作此一評估手冊,以

為依據。

以綠建築評估指標探討集合住宅綠建築開發之研究

為了解決綠建築評估指標的問題,作者吳文華 這樣論述:

為與國際接軌並且激發民間企業提升綠建築之設計水準,內政部於2005年完成「綠建築分級評估制度」,近年國內大力推動綠建築,推動都市更新與危老屋重建,根據內政部於2021年的統計,全台綠建築數量已有9255件,每年共約可省電21.38億度、省水1.04億噸。綠建築所要考慮的面向較多也較廣,因此本研究建立此研究之個案,透過綠化量指標、基地保水指標、日常節能指標、廢棄物減量指標,以上四個指標建立其綠建築,期望能夠完成建立公寓綠建築模型成為未來綠色建築社區標竿並符合成本效益,以利後續研究或相關業者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