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觀同義詞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綜觀同義詞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康有為寫的 康有為的強國夢:《物質救國論》、《理財救國論》 和墨子,東籬子的 墨子:讓庶民再次偉大,不公義的時代,正是時候讀墨子。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遠東通識學報也說明:如:隱峰禪師、天然禪師的事例即是。27綜觀以上,我們可以發現:佛教所接受 ... 有不少人把睡眠看成是生命的浪費,因此,「長眠」即是死去的同義詞,.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新銳文創 和好優文化所出版 。

東海大學 中國文學系 周世箴所指導 黃郁婷的 成語認知解析及成語認知模型 建構─兼論對外華語教學提案 (2020),提出綜觀同義詞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認知語言學、心理空間、認知模型、成語、對外華語教學。

而第二篇論文臺北市立大學 中國語文學系 林慶彰所指導 李麗文的 民國時期詩經修辭學史 (2019),提出因為有 民國時期、詩經、1912-1949年、修辭、詩經修辭學史的重點而找出了 綜觀同義詞的解答。

最後網站建構以知識本體為基礎之大學院校會議紀錄語意檢索系統 - nhuir則補充:關鍵字:語意網技術、知識本體、同義詞集、會議紀錄、軟體代理人 ... 綜觀上述,語意網是由原生網際網路資訊附加上知識本體(Ontology).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綜觀同義詞,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康有為的強國夢:《物質救國論》、《理財救國論》

為了解決綜觀同義詞的問題,作者康有為 這樣論述:

  如果滿清全面西化,會如何?   作者康有為,清末民初的響叮噹人物,他雖因清末戊戌變法失敗流亡國外,但在各國的見聞,促使他內化出更明確的中國「強國夢」。   康有為,廣東省南海縣人,人稱康南海,光緒21年(1895年)進士。經歷清末戊戌變法的失敗後,成為清廷通緝的「欽犯」,因而開始十六年的流亡生涯。   由於最初變法時只講求一個「變」字,無法提出具體的計劃,康有為遊歷了亞歐美數國,親眼目睹物質文明的富麗,看見了強國的根本所在。他比較各國家得到啟發,進而形成總結性的反思,為中國建立真正富強起來的觀點。   全書分為兩大部分,《物質救國論》與《理財救國論》,以不同視角建立起獨到的強國方法。

康有為以為「物質」即機器、技術、工業的同義詞,因此他的《物質救國論》等於工業救國論。《理財救國論》則談到利用理財方法來解除國家窮困,即善用銀行制度,建立紙幣、公債政策等。   康有為雖長達十六年流亡他國,卻時時心繫祖國,借鑒國外的所見所聞,提出許多救國之道,《物質救國論》與《理財救國論》正是中國工業現代化的藍圖。 本書特色   絕版著作重新排版/點校,從《物質救國論》與《理財救國論》綜觀康有為的救國思想。 作者簡介 原著/康有為(1858-1927)   廣東省南海縣人,人稱康南海,光緒21年(1895年)進士。清末與弟子梁啟超合作戊戌變法,後因變法失敗出逃。1917年與張勛合作

發動兵變,擁立宣統稱帝。 輯註/徐高阮(1911-1969)   字芸書,浙江杭縣人,早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後受業於陳寅恪先生。1949年赴臺任職於中央研究院。著有《山濤論》等。 編者簡介 蔡登山   文史作家,曾製作及編劇《作家身影》紀錄片,完成魯迅、周作人、郁達夫、徐志摩、朱自清、老舍、冰心、沈從文、巴金、曹禺、蕭乾、張愛玲諸人之傳記影像,開探索作家心靈風氣之先。著有:《人間四月天》、《傳奇未完──張愛玲》、《色戒愛玲》、《魯迅愛過的人》、《何處尋你──胡適的戀人及友人》、《梅蘭芳與孟小冬》、《民國的身影》、《讀人閱史──從晚清到民國》、《叛國者與「親日」文人》、《楊翠喜‧聲色晚清

》、《多少樓臺煙雨中:近代史料拾遺》、《多少往事堪重數:百年歷史餘溫(1890-1990)》、《情義與隙末──重看晚清人物》等十數本著作。 導讀: 康有為的工業現代化白皮書/蔡登山 前言: 徐高阮輯註康南海兩篇救國論刊印的說明/侯立朝 物質救國論序 後序 〈物質救國論〉―-南海康有為撰 一、彼得學船工 二、論歐洲中國之強弱不在道德哲學 三、論中國近數十年變法者皆誤行 四、中國救急之方在興物質 五、論歐人之強在物質而中國最乏 六、論英先倡物質而最強 七、論今日強國在軍兵砲械基本則在物質 八、論今治海軍當急而海軍終賴於物質 九、治軍在理財理財在富民而百事皆本於物質學 十

、各國強弱視物質之盛衰為比例 十一、二十年來德國物質盛故最強 十二、美國文明在物質非教化可至 十三、論中國古教以農立國教化可美而不開新物質則無由比歐美文物 十四、國之強弱視蒸汽力人力馬力之漲縮為比例 十五、實行興物質學之法在派遊學延名匠 十六、派遊學宜往蘇格蘭學機器 十七、學電學莫如美汽機亦然 十八、職工學宜往德 十九、畫學樂學雕刻宜學於意 二十、欲大開物質學於己國內地之法有八 〈理財救國論〉―-南海康有為撰 一、緒言 二、理財綱領 三、銀行制度商榷 四、先行國民銀行 五、立中央國家銀行 六、國家銀行急須行四事 七、設組合銀行 八、設正金銀行於國外 九、邊遠設特權銀行 十、設宅地抵押銀行 十

一、設股票交易所 十二、結語 附錄:外國專名原文與譯名對照表   序   大昏也,博夜也,墜乎重淵,蕩乎大漠,泛乎溟海,雺霧濛濛,飛沙重重,洪濤洶洶,昧目無見,魂蕩魄驚,則有迷道而失所,妄行而無之者矣。中國者數千年一統者也,自以為天下而非國甚於羅馬者也,以文物戰勝其隣而晏然自足者也。一旦飛船、奇器排闥破門而入,有若諸星之怪物忽來吾地,所挾之具皆非吾地所有,空吾地之物而無以拒之,則必全地蒼攘,沈沈而莫測,徬徨而無術,才人智士紛紜獻策,而皆無當。蓋未遊諸星,未能深知其所挾之具,而議擬測度之,或得一端,而不見其全體,雖欲不迷行失步而不得也。中國今者猶是也。   乙未、戊戌

以前,舉國鼾睡,無可言也。至庚子以後,內外上下非不知吾國之短而思變法以自立矣,則舉措茫然,不知歐、美富強之由何道,而無所置足也。議者紛紜,各自以其測天之識而猖狂論之,謂天圓覆猶笠也,謂地平方猶塊也。當同、光之初,曾文正、李文忠、沈文肅諸公,草昧初開,得之太淺,則以為歐、美之強者在軍、兵、砲、艦,吾當治軍、兵、砲、艦以拒之,而未知彼軍、兵、砲、艦之有其本也。至乙未東敗之後,知之漸進,以為歐、美之強在民智,而開民智在盛學校也,於是十年來舉國爭事於開學矣。至戊戌之後,讀東書者日盛,忽得歐、美之政俗學說,多中國之所無者,震而驚之,則又求之太深,以為歐、美致強之本在其哲學精深,在其革命、自由,乃不審中國

病本之何如,乃盡棄數千年之教學而從之。於是辛丑以來自由、革命之潮彌漫捲拍,幾及於負床之孫,三尺之童,以為口頭禪矣。醫論日以多,藥方日以難,脈證日以亂,病勢日以深。當此危命如絲彌留喘息之時,言學之參朮,既遲不及救,言自由、革命之天雄、大黃,益以促其生。俄之破壞中立,既欲窺新疆,英伸手取藏,而德則忍俊不禁,明索山東矣。大勢岌岌,瓜分可憂,而我舉國上下尚復瞽者論日,盲人騎馬,危乎哀哉,其可畏也!   吾既遍遊亞洲十一國,歐洲十一國,而至於美,自戊戌至今,出遊於外者八年,寐寢臥灌於歐、美政俗之中,較量於歐、亞之得失,推求於中、西之異同,本原於新世之所由,反覆於大變之所至,其本原浩大,因緣繁夥,誠不可

以一說盡之。但以一國之強弱論焉,以中國之地位,為救急之方藥,則中國之病弱非有他也,在不知講物質之學而已。中國數千年之文明實冠大地,然偏重於道德、哲學,而於物質最缺。然即今之新物質學亦皆一二百年間誕生之物,而非歐洲夙昔所有者,突起橫飛,創始於我生數十年之前,盛大於我生數十年之後,因以前絕萬古,恍被六合,洪流所淹,浩浩懷襄,巨浸稽天,無不滔溺,自英而被於全歐,自歐而流於美洲,餘波蕩於東洋,觸之者碎,當之者靡,於是中國疇昔全大之國力自天而墜地,苟完之生計自富而忽窮。夫四海困窮,則天祿永終,肢體繭縛,痿痺不起,則有宰割之者矣。   夫勢者力也,力者物質之為多,故方今競新之世有物質學者生,無物質學者死

。小國若緬甸、安南、高麗無物質學者立死。文明大國若突厥、波斯、西班牙無物質學者少遼緩其死,然削弱危殆而終歸於亡。吾既窮覽而深驗之,哀我國人之空談天而迷大澤也,乃為《物質救國論》以發明之,冀吾國吏民上下知所鑒別而不誤所從事焉。天之將暝,為時無多;夜之將旦,鷄鳴嘐嘐;迂道而行,將不及期;之楚北馬,愈遠愈非。及風雨之未烈,綢桑土以禦之。勿迷大澤,凍死無歸。嗟我兄弟,霧雪淒迷,遵道而行,我心傷悲。指南之針何歟?其在物質兮猗!   孔子二千四百五十六年即光緒三十一年二月,南海康有為序於美國之羅生技利。   光緒三十年八月十九日,吾遊荷蘭,在鴿士道大(Amsterdam)市出海口凡十三里,地

名山泵(Zaandam),觀彼得(Czar Peter)學船舊屋遺蹟,二百八十年矣,至馬車不通處,遵小徑行得之。屋以板為之,高六七尺,如中國漁家屋然,分兩室,深二丈許,今半傾頹,以木架扶之,入門即為竈矣,其煙氣薰蒸可想。陳一桌數几,皆彼得遺物;室西北隅一櫥,矮短黑色,豈知即床也,前垂遺帳,大二尺許,壤紗已破,污舊黝黑。入內室則作工處,有彼得三像。一帝、后像,極莊嚴者也。一彼得操工像,倚斧於地,壺、冠皆在地,眼如望羊,其目營四海耶?一像操鋸,方造小舟,其從臣在側作書,貌尤英絕。前有小玻窗四門,上有玻鑲之,其側一小玻窗。今有大廈飾紅紫偉麗者覆蓋之,則今俄王亞力山大請於荷而築之也,今八年矣。吾購得其

影像,歸以示國人;瞻眺感嘆,流連而不能去也。 康有為曰:嗚呼!天下今古萬國,豈聞帝王而親執勞役,苦身作工者乎?板屋敝陋如此,衢道污狹如此,傭保雜廁如此,其苦難污穢士夫富人猶難受之,此豈玉殿瑤臺、紫宮黼、座陛仗警蹕之王者所能忍乎?而彼得乃能安之數年,忘其苦辱者,彼見己國之短乏在物質也,其得之也則闢地萬里在指顧也,故彼得不知其勞辱也:但見此即奏凱報捷之甘泉宮也,但見此即威黑海收東亞之縮圖也,有此在其心胸中,故忘其勞辱也。若不知屈己學工也,則緬王之欲英使跪而不得也,以黃幔遮英使之足,而身囚印度島,國且夷矣。印度王侯、士大夫不知國之強弱在物質學,而但欲革命自立也,則萬里之土疆,三萬萬之士民,皆夷為奴隸

矣。欲發憤求強立而不知其道,則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也。今吾國人欲變法自強,不知學彼得之講物質學,而師印度之張空拳以革命自立,則其去俄且遠,而不為印度也幾希! 聞彼得之變法自強也,令群臣子弟分往意大利學製小船,往荷蘭學製巨艦;自更服從船匠學藝,手製帆檣,凡鋸木、截鐵、造纜、製帆皆學焉;就波蘭醫院學醫,格物院學格致。

成語認知解析及成語認知模型 建構─兼論對外華語教學提案

為了解決綜觀同義詞的問題,作者黃郁婷 這樣論述:

本研究針對成語進行多層次的語言結構分析,第一章說明研究目的、研究對象及展開前人成語研究與認知理論的回顧與討論,說明建立成語認知概念模型的理論基礎。第二章透過成語的結構層次為成語進行偏重分類,說明成語的外顯形式、內在蘊含與延伸語用三個層次在成語中不同的認知角度及認知功能。第三章以心理空間與心理映射的認知方式,建立成語組合式認知模型,以此模型作為分析成語認知功能的主要架構。第四章以認知角度說明不同偏重的成語類型所展現的文化特色。第五章將成語認知解析與成語認知角度的語義功能為基礎建立詞彙系統循環的理念,提出對對外華語成語教學提出建議教材及教案設計。第六章為結論。

墨子:讓庶民再次偉大,不公義的時代,正是時候讀墨子。

為了解決綜觀同義詞的問題,作者墨子,東籬子 這樣論述:

  《墨子》一書是記載墨翟言論和墨家學派思想的總集,主要宣導尚賢、尚同、兼愛、非攻、節用、節葬等主張,基本反映了廣大勞動階層的呼聲。全書思想內容非常豐富,有政治思想、倫理思想、哲學思想、邏輯思想和軍事思想等,其中邏輯思想尤為突出,堪稱先秦邏輯思想史的奠基作。《墨子》在中國思想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學術地位。 本書特色   古籍今用,風華重現   賦予經典名著新的生命,透過書中睿智的文字,讓我們重拾過去不曾領悟的處世手腕、生活智慧。   古代賢王的治國之道,廣大百姓的最大利益   兵荒馬亂中的一股清流,從墨子看政治人物的榮華富貴與興衰成敗,   貼近民心、符合民意、傾聽民

聲才是眾望所歸之聖君。   草根性十足且貼近民心的霸氣守護者們   墨翟擁有一群信仰墨家思想的追隨者,稱之為「墨者」,形成類似於非營利組織(NPO)的群體;但他們又具有十足的草根色彩,大概可以說類似於今日的幫派,有著不同的派系,每個派系又有一領導者 稱為「鉅子」,可以發動號令——頗有「鉅子令出,誰敢不從」的霸氣——也在春秋戰國時期,成為守護者們。   庶民力量:不公義時代的守護者與守護者們   反戰特工:以守為攻的墨家兼愛實踐   做工的人:墨子守城器械的硬實力與藝術   愛無赦:在愛之中才能看見平等與正義   墨式論證:用愛的論辯讓庶民再次偉大 專文導讀   臺師大國文系助理教授

曾暐傑 好評推薦   政大中文系講師 李松駿   安儀多元寫作創辦人及老師 陳安儀   國北教大語創系助理教授 曾世豪   光仁高級中學國文科教師 詹詠甯  

民國時期詩經修辭學史

為了解決綜觀同義詞的問題,作者李麗文 這樣論述:

《詩經》修辭相關著作,以專書、專書之章節及單篇論文三種為主。對於作者所列舉的修辭方法,加以系統的闡釋,範例解說詳實,資料援引豐富,有系統地研究修辭學,有助於了解民國時期《詩經》修辭發展的概況。全文分五章,運用綜合、歸納、比較法,由形式、內容、目的三方面,來探討《詩經》修辭學史。《詩經》修辭學史,依論文撰寫時間先後,分三期:《詩經》修辭研究的先導與萌芽(1912-1926)、《詩經》修辭研究的成長與茁壯(1927-1936)、《詩經》修辭研究的斷層與沒落(1937-1949)。各作者的論文內容,分別就三方面分析:一、生平與著述 二、內容與簡介 三、優缺與評價,呈現民國時期《詩經》修辭學史的全貌

。第一章,「緒論」,首述《詩經》研究動機、目的與方法,研究目的分二類:(一)《詩經》修辭藝術的特質、(二)《詩經》修辭藝術的影響;研究方法分二類:(一)研究資料、(二)研究綱目;次論探究《詩經》修辭學史的定義與內涵;次論《詩經》修辭學史的起源與發展;最後《詩經》修辭前人研究的成果。第二章,《詩經》修辭研究的先導與萌芽(1912-1926),分兩期:一為《詩經》修辭研究的先導 (1912-1918) ,包含:日本諸橋轍次;一為《詩經》修辭研究的萌芽(1919-1926),包含:程俊英、謝无量、唐圭璋三人。第三章,《詩經》修辭研究的成長與茁壯(1927-1936),分兩期:一為《詩經》修辭研究的成

長 (1927-1931),包含:張壽林、胡樸安;一為《詩經》修辭研究的茁壯(1932-1936),包含:徐 昂、黎錦熙、林之棠、日本兒島獻吉郎、徐澄宇、唐圭璋、王俊瑜七人。第四章,《詩經》修辭研究的斷層與沒落(1937-1949),分兩期:一為《詩經》修辭研究的斷層 (1937-1945),包含:日本目加田誠;一為《詩經》修辭研究的沒落(1946-1949),包含:胡德執。第五章,結論。分兩方面分析:一為《詩經》修辭學史的特色,分四個面向探討:1.修辭分類 2.修辭數量 3.詩經內容 4.詩經時代;一為《詩經》修辭學史的影響,探討《詩經》對後世修辭之影響。分就中國、臺灣、日本、韓國、美國等

剖析。附錄,內容包含:修辭格分類簡史、《詩經》修辭簡史、《詩經研究•修辭》諸橋轍次與謝无量對照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