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毛城大砲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紅毛城大砲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李乾朗寫的 直探匠心:李乾朗剖繪台灣經典古建築 和綿羊犬百寶箱的 世界冒險遊戲百科:勇闖古文明迷宮大探索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新北市x 淡水區x 紅毛城園區也說明:紅毛城 園區即為大家所熟知的淡水紅毛城。園區裡有荷西時代、清領時期以及日據時代的建物,主要參觀的建築有兩棟。一為荷蘭人於1644年興建的四方形城堡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遠流 和尖端所出版 。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台灣文化研究所 戴寶村所指導 姜翔軒的 清代北臺灣砲台配置之研究 (2019),提出紅毛城大砲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火砲、砲台、海防、基隆(雞籠)、滬尾(淡水)、劉銘傳、清(中)法戰爭。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歷史學系 張哲郎所指導 陳怡行的 晚明到清初的福州城 (2014),提出因為有 福州、晚明、清初、十七世紀、福建省城的重點而找出了 紅毛城大砲的解答。

最後網站紅毛城導覽- Wenny 的世界 - 台北風情則補充:同治六年(1867)英國與清廷訂立「紅毛城永久租約」,第二年英國將領事館設在紅毛 ... 城區內現有清朝鐵鑄砲多尊,其中兩門砲身上鑄有「奉憲鑄造臺灣北路淡水營大砲乙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紅毛城大砲,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直探匠心:李乾朗剖繪台灣經典古建築

為了解決紅毛城大砲的問題,作者李乾朗 這樣論述:

  3種觀察視野,9種剖面透視,148幅精彩手繪   古建築偵探李乾朗   上天入地,穿牆透壁,直探匠心原點   解構最Top台灣經典古建築!     匠心賦予建築靈魂,時間累積其深度,知音則點亮其光采。   李乾朗是古建築的知音,被譽為台灣古蹟的解碼人,除了豐富的學養與修復經驗,他最為人所稱道甚至稱奇者,是具有獨到的建築透視眼與神乎其技的手繪圖工夫,而其現場導覽的功力也是一絕,總能引人穿越時空,看見每一棟古建築的前世今生與最精妙亮點。   本書中,李乾朗嚴選出最鍾愛的的三十五棟台灣經典古建築,含括原住民建築、宅第、寺廟、城塞、書院、牌坊等多種類型,他運用三種繪圖視野,九種剖透技法,以上百

幅精緻手繪圖,直探匠心之原點,將每棟古建築給予解構,巧妙展露出之所以成為他心目中經典的理由。精彩獨特,值得珍藏。     建築剖視圖的形式有無數種可能性,之所以要剖開牆壁或掀起屋頂,其目的是要直視內部虛實,讓觀者看到更多的細節。祕密就藏在細節裡,建築的智慧也藏在細節裡。   建築是人工造物,人將諸多材料集結,再予編成。透過剖視圖可使讀者明瞭其集結的動力與奧祕,甚至可以想像建造的過程,這種思維對我們理解或欣賞建築是極為重要的! ──李乾朗   作者簡介 李乾朗   1949年出生,新北市淡水人,祖先來自泉州同安。   初中曾向陳敬輝學畫,師大附中時期參加附中寫生會。1968年入中國文化

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學系,成為盧毓駿的學生,開始對中國古建築感到興趣。1972年結識民俗學者林衡道與畫家席德進,開始致力於台灣古建築的田野調查研究工作。1974年在金門服役,走訪金門鄉下,於1978年出版第一本著作《金門民居建築》。其後陸續出版了《台灣建築史》、《台灣建築閱覽》、《二十世紀臺灣建築》、《古蹟入門》(與俞怡萍合著)、《台灣古建築圖解事典》、《水彩台灣近代建築》、《巨匠神工:透視中國經典古建築》等六十餘本與傳統建築或近代建築相關之書籍。   現為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古蹟藝術修護學系教授、國立臺北大學民俗藝術研究所教授,同時也主持多項古蹟歷史建築的調查研究計劃,出席各縣市政府之古蹟評鑑會

議或文化資產議題會議,盡其所能地為台灣古建築的保存與未來發聲。     序 台灣古建築導論 本書所選古建築分布圖 解構建築剖視圖畫法   台灣經典古建築35選 【原住民建築】 泰雅族萬大社住屋   >延伸觀察:泰雅族眉原社住屋   >延伸觀察:達悟族住屋 魯凱族大南社青年會所   >延伸觀察:魯凱族大武社頭目住屋 【宅第】 蘆洲李宅   >延伸觀察:關西葉宅 林本源園邸三落大厝 林本源園邸來青閣   >延伸觀察:潛園爽吟閣 林安泰古宅 筱雲山莊 摘星山莊   >延伸觀察:大甲梁宅 霧峰林家大花廳戲台 馬興陳益源大厝 永靖餘三館   >延伸觀察:澎湖民居 【寺廟】 淡水

鄞山寺   >延伸觀察:北埔慈天宮 大龍峒保安宮 台北孔廟 陳德星堂   >延伸觀察:宜蘭鄭氏家廟 艋舺龍山寺   >延伸觀察:淡水龍山寺前殿 新竹都城隍廟   >延伸觀察:嘉義城隍廟 彰化節孝祠 鹿港天后宮 鹿港龍山寺 北港朝天宮   >延伸觀察:先嗇宮前殿 台南三山國王廟 祀典武廟 台南大天后宮 台南孔廟 【城塞】 淡水紅毛城 台北府城承恩門 新竹迎曦門 赤崁樓 台灣府城大南門 鳳山縣舊城 旗後砲台 【書院】 理學堂大書院   >延伸觀察:淡江中學八角塔 鳳儀書院 【牌坊】 接官亭石坊   >延伸觀察:苗栗天旌節孝坊   主要參考書目   序   台灣古建築的論述,最早可追溯自二十

世紀初期,當時日本統治台灣,為了殖民地的管理與控制,風土民情與建築文化的研究也有一些成果,例如高橋彝男調查板橋林家花園,安江正直調查台灣寺廟與民宅,田中大作研究台灣建築史,千千岩助太郎調查原住民高砂族的住屋,後來才有藤島亥治郎一九四七年在東京出版《台灣の建築》。日人學者沿用比較法,將南方的台灣建築與北方的日本建築比較,有其獨到見解。   二戰之後台灣古建築的研究發生一段空窗期,直到一九六○年代可能受到當時世界反思地域文化之影響,才有建築學術界開始關心建築歷史的嚴肅課題。一九六八年我就讀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學系,幾位同學對傳統建築產生高度興趣,我們邀請民俗歷史學者林衡道與畫家席德進帶隊到台灣

各地考察,這是我接觸台灣古建築的起始點。   經過近五十年,以台灣古建築為主題,我寫了不少書,在學校也開這門課,現場調研古建也從未間斷,特別是梳理匠師脈絡,基本上釐清十九世紀以來,台灣寺廟匠師的派別與系譜。特別是一九一○年代台灣本土風格的形成與一九二○年代之後福建泉州溪底派風格之融合,匯集成近代台灣寺廟建築之主流風貌。   一九八八年之後,我有許多機會到中國大陸考察古建築,實地走訪千年以上古建築及閩粵古建築之源頭,從悠久的歷史長河之中,找出台灣古建深藏的核心價值,建築的境界是在自然環境中追求平衡與巧思,平衡指的是天人合一,人工造物與自然融洽並存,巧思指的是物盡其用,合理使用建材,發揮其特性

,雖由人作,卻有如天地造化美的化身。二○○七年,我將在中國大陸考察的成果,結合剖面透視圖的繪法完成一本書,名之為《巨匠神工》(簡體字版名為《穿牆透壁》),表明我對古代匠師智慧之敬佩。有朋友詢問我,是否對台灣著名的古建築,也可用「穿牆透壁」之法完成一本書?經過一年多的資料整理,我從建築設計與美學的觀點,挑選出三十五座經典古建築,包含原住民建築、宅第、寺廟、城塞、書院與牌坊等幾種類型。   挑選案例的準則包含幾個面向,首先它是台灣數百年建築史上佔有重要地位者,其次是其建築蘊含豐富的文化藝術內容,例如結構展現匠師巧思,或雕刻彩繪裝飾藝術豐富,空間佈局靈巧,文化表現力豐富而多元。特別是彰顯庶民文化之

生活美學,從早期墾拓至農耕工商社會之嬗變。   古建築乍看為土木磚石之組合,然其表達人的生存與生活之道,牽動著歷史、社會、藝術與人的情感,涉獵的文化極龐雜,要真正了解並不容易。一座好的建築可以令人感動,有所感受,當你面對它時,有對話也有無限的想像,例如我們站在淡水紅毛城下,可以想像近四百年前荷蘭人在城上安置大砲,扼守淡水河口的情景。我們面對台南孔子廟,也可想像漢人儒家文化在台灣播種,舉行祭孔的莊嚴場面。在古蹟現場,受到的啟發會更實在,體會更深化。   漢人入台之前,台灣原住民各族文化的差異也形塑出多樣的建築,日治時期千千岩助太郎深入山地部落實測住屋,其中魯凱族大南會所無疑是一座極具代表性的

建築,其結構、空間與形式互為表裡,作了最好的結合。雖然原建築已不存,但後來依測繪圖復建,不失為一座具高度代表性的傑作。清代漢人墾拓時期,規模較宏大,格局嚴謹的宅第很多,其中台北林安泰古宅近年雖因拓路而易地重建,然其主要木結構仍完整保存,特別是其平面佈局,可見環繞一圈內廊,形成婦女空間,建築反映清代保守的傳統社會生活規範。同樣的私密空間需求,在板橋林宅三落大厝採用屏風牆來解決,其廊道以屏風及牆體分隔,將親疏人際關係區分出來,展現異曲同工的設計。   清代道光之後,士大夫階級在台灣形成,文章華國、詩禮傳家成為士族心中追求的目標,郊野的大莊園建築漸多,台中一帶的呂宅筱雲山莊與林宅摘星山莊是最典型的

代表,這兩座莊園保存至今,且極為完整,被視為台灣仕紳宅第之高峰作品。   另外,台北板橋的林家由於善於經商而致富,清末在宅第旁大事營建庭園,林本源庭園被公認為台灣園林的代表作。園中的來青閣造型秀麗,簷牙高啄,構造合理,四平八穩,為台灣最美的建築之一。   可與板橋林本源來青閣媲美的是台中霧峰大花廳的戲台建築,大花廳為罕見的福州風格建築,它是林朝棟地位如日中天的時代所建的。戲台係依考證重建之物,藻井與舞台下方的水缸可起共鳴作用。古時除了寺廟前演戲酬神,富戶望族如霧峰林家或板橋林家均有自己的戲台,也見證著當時娛樂生活的一面。   寺廟建築的規模或裝飾程度高於宅第,台灣的寺廟除了文武廟多得自官

方倡建,一般民間的媽祖廟、觀音廟、王爺廟或家廟,多由百姓集資捐獻,因為每根龍柱、每片石垛或每扇門窗大多可見沐恩弟子或裔孫之名款及年款,凡走過必留下蹤跡,這些銘記實際上也有助於我們研究其歷史沿革。   媽祖廟或觀音廟屬於陽廟,殿內明亮,但城隍廟及王爺廟屬於陰廟,一般多採聯結式工字殿,縮小天井以降低進光量。富裕的城市能支持規模宏偉的寺廟,如台南的大天后宮、三山國王廟,嘉義的城隍廟,鹿港的龍山寺、天后宮,新竹的城隍廟與台北的龍山寺、保安宮等,規模宏整且石雕木雕或彩繪藝術水準很高,被公認為台灣傳統建築之經典作。   十九世紀台灣因其優越的航海地位而躍入世界舞台,西方勢力透過宣教與貿易使台灣屢發生國

際糾紛。島內為防內亂外患乃陸續建造城池與砲台,而西洋建築如雨後春筍出現在港口城市如滬尾(淡水)、台北、安平與打狗(高雄),包括教堂、學校、貿易洋行、倉庫與燈塔等近代建築。近代建築引入新材料或新構造,水泥與鋼骨增大室內的跨度與高度。一八九五年日本殖民統治台灣之後,近代建築經由日本建築師之手在各地更趨普及,街頭的近代建築成為台灣人觀望世界的櫥窗,台灣開始面臨文化的轉型。   本書的內容是將上述幾種不同類型與不同時代的台灣古建築,選擇三十五個主案例加上十多個延伸案例(惟日治時期引進的近代建築,與現代建築技術同源,故未納入挑選案例之中),以建築剖視圖來分析其設計特色,特別是結構與構造的探討。我們知道

建築空間與造型是由結構與材料所決定的,技術的演進常是建築史背後的動力。技術是手段而非目的,但建築史的發展規律是,先經過技術的創造與發明,才能獲得有時代意義的建築。具有多元文化價值的古建築才能被指定為古蹟,但台灣的古蹟主管機關缺乏主體歷史觀,常常未能掌握保存維護的最佳時機,甚為可惜。   本書所用的圖大都採用鳥瞰全景及剖面透視圖,其優點是可在一張圖內同時表現較多的內容,包括大木結構、屋頂造型、空間組織及裝飾重點。建築是空間與形象組合的藝術,形象藉由光線而為人所感知,光線導引人們理解建築的存在。這些圖與現場所拍攝的照片互相比對,讓讀者有親臨現場之感。     文字數盡量減少,圖的傳達力可能更全面

,因此我花了較多時間繪製這些經典的台灣古建築圖,希望帶給讀者賞心悅目的感受。

清代北臺灣砲台配置之研究

為了解決紅毛城大砲的問題,作者姜翔軒 這樣論述:

唐太宗曾言:「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歷史的類別有許多種,加入不同的元素就會有不同的觀點及解釋,如政治史、建築史、美術史、軍事史等。軍事史是每一個時代的演進史,紀錄當時政府、社會、軍隊、文化、思想及空間,戰爭前後留下的遺跡就是這些最好的例證。臺灣是我們土生土長的地方,多數人雖然在這個寶島生活,但卻不瞭解我們自己的歷史經過,現存的古蹟、戰場遺物、砲台、古道,當時為何存在?砲台當初是為了防禦外敵入侵而設置,然而為何在此設置?砲台與火砲功能又是如何?與當地的關聯性又為何?這是一般人很少去探討及研究的,但就是如此,筆者認為我們更有必要去了解它,因為它是我們

生活的一部分。在臺灣的砲台,基隆地區最多,且經過清法戰爭的洗禮,做為研究軍事設施的題材最為適合,故本文藉由基隆、淡水地區砲台,從戰略戰術與砲台之關係、砲台建置之機能、砲台與戰役等三個面向,論述各面向與砲台配置的關聯性,並以軍事思維透過文獻分析、田野調查方法,結合清法戰史與清代、日治、現今圖資比對,探討其當時海防政策、地理環境、用兵思維及作戰目的,瞭解當時砲台配置的緣由及考量因素,確認基隆、淡水地區之砲台位置及釋疑,同時,敘述砲台建置與作戰概念的轉變,其研究成果發現臺灣軍事史的弦外之音。

世界冒險遊戲百科:勇闖古文明迷宮大探索

為了解決紅毛城大砲的問題,作者綿羊犬百寶箱 這樣論述:

踏上世界冒險的旅程,尋找古文明迷宮內的珍貴寶物! 跨越世界5大洲,尋訪人類2萬8千年的歷史文化大探索! 雙重迷宮探險尋寶遊戲+世界古文明遺址知識+在地傳統文物知識 =穿梭時空的考古趣味大挑戰! 令孩子愛不釋手的百科圖鑑和迷宮繪本!   【在世界冒險遊戲中學習】   本書以尋找古蹟和寶物為主軸,以擬真又富含童趣的圖像,   讓孩子認識世界各地遺址和寶物的歷史淵源,   家長還可以伴隨著孩子一同闖關,破解龐大而有趣的雙重迷宮,   完成世界文明考古任務,增進親子的歡樂時光!   是一套寓教於樂,提供親子共同學習、共同遊戲的紙上型世界冒險考古大探索!   【三大特色】   1.

跟著冒險角色,挑戰重重關卡,體驗迷宮好好玩!   超好玩的迷宮遊戲──跟著考古學家皮皮、小雅和小傑去探險!   2.尋找迷宮中的隱藏圖案,闖關發現大驚喜!   令人期待的尋寶遊戲──快找出隱藏的古蹟、寶物,還有穿梭時空、各式裝扮的皮皮在哪裡!   3.認識世界古文明遺址,精彩知識大豐收!解開傳統文物之謎,內容豐富又有趣!   蘊藏豐富知識的百科圖鑑──   各地寶物和古蹟分布圖+世界古文明遺址知識圖鑑+傳統文物知識圖鑑   邊玩邊學!帶你發現古文明的祕密!   【遊戲方式】   闖關古文明迷宮→蒐集當地古蹟和特色寶物→找出隱藏在迷宮中的皮皮   →貼上尋獲的精美貼紙→完成考古任務→翻頁

閱讀豐富知識   【台灣特色遊戲介紹】   距今約一萬多年前,臺灣就已經有史前人類居住的痕跡。   直到約五百年前,西班牙、葡萄牙、荷蘭等國家的殖民統治,   才開始了臺灣的歷史文明。跟著我們一起在臺灣迷宮中探索古蹟吧!   臺灣雖然小,但地形千變萬化,沿途穿越古蹟、蒐集寶物,並貼上精美的貼紙吧!   臺灣史前時代的原始人經過上萬年的時間成了現代的原住民,找找看阿美族皮皮在哪裡呢?   臺灣四周的水域形成了水上迷宮,成功走完後可以獲得道具喔!   注意!不能穿過障礙物喔!每個迷宮都有關鍵的提醒和小祕訣!   找出隱藏在迷宮裡的古蹟和寶物,就可以貼上貼紙。   翻開下一頁,還有精彩可期的當

地古蹟和珍貴寶物的詳細介紹,   都是你一定要知道的趣味小百科喔!   一邊玩一邊學習新知識,趕快展開世界冒險吧! 本書重點   1.精選孩子最愛的元素,滿足孩子對世界探險的好奇心!   走迷宮+貼貼紙+百科圖鑑,僅此一本多功能知識遊戲繪本,即刻抓住孩子的目光。   全書共有七大迷宮,外加七個小迷宮,隱藏了雙重迷宮和趣味尋寶貼紙遊戲的功能,   再搭配詳盡簡要的古蹟遺址和珍貴寶物百科圖鑑介紹,讓親子一邊遊戲、一邊獲取豐富的人文知識。   2.讓人欲罷不能的闖關情境設計,體驗在地化人文風景!   到了台灣,一定要走訪淡水紅毛城、鹿港天后宮、赤崁樓和恆春古城,體驗在地人文風情。   該怎麼走

才好呢?要穿過前面的河流,還是繞過大砲台和天上聖母出巡的隊伍呢?   小心!陸上有落石!還得翻山越嶺、通過木橋,分布在不同地形的驚險迷宮,讓你玩到欲罷不能。   3.尋寶遊戲考驗你的眼力和腦內記憶!   在隱藏的迷宮裡,找出穿梭古今、不同裝扮的皮皮吧!   記得沿路蒐集珍貴的寶物喔!   祈求神靈的筊杯、守護人民的劍獅、祈福平安的天燈,這些寶物到底在哪裡呢?   快點來挑戰你的眼力!   4.完備的古文明知識圖鑑百科   透過古蹟和寶物分布圖,了解世界各地區主要文明的起原故事!   舉凡「古蹟」的名稱、年代、所屬文明、所在地;   還有「寶物」的名稱、年份、所屬文明、收藏地,   都有易懂

詳盡且圖文並茂的解說喔!   帶你了解各大古文明特徵,發現世界各國的歷史祕密!   5.啟發創意的遊戲配備,讓遊走迷宮更添趣味性!   使用隨書附贈的「古蹟、寶物、角色貼紙」,   讓家長陪著孩子貼出一本完整的世界古文明繪本,   享受遊戲中學習知識的成果和深入迷宮探險的樂趣。 共同推薦(依姓名筆畫順序)   親子圖文作家──香蕉太太   BCBA-D國際行為分析師──袁巧玲博士   親職專欄作家、人氣親子部落客──陳安儀   《媽媽寶寶》、《bobo小天才》雜誌總編輯──陳宇雙   親子作家─番紅花

晚明到清初的福州城

為了解決紅毛城大砲的問題,作者陳怡行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探明福建省城福州於十七世紀所面臨的各項挑戰與轉折,尤其是福州如何因應明清兩朝交替的重大歷史變局,並分別從下列幾個面向進行探討。首先,討論明清易代過程對福州所造成的影響。福州在十七世紀之初,先是作為明朝的福建省城,其次成為隆武政權的首都,隨即轉為滿州控制下的省城,再接著則是靖南王所控制的王城。直到十七世紀的後半期,伴隨著清朝平定台灣之後,福州所管轄的範圍擴大至福建及台灣兩地,臺灣海峽遂成中國內海。故可知,福州在十七世紀的城市地位伴隨著漫長的易代過程而有不同的變化。其次,從海洋的角度來觀看福州發現,福州在東亞海域一系列的貿易節點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也就是說,當我們自海洋往陸地觀看時

,福州城所代表的意義與單純從福州自身出發,或者是從陸地的觀點來理解有很大的不同。雖然福州在易代之際因幾次的城市攻防戰而數度遭受嚴重破壞,但城市之所以能夠再度興盛,與其在東亞海域貿易網絡所扮演的角色,促使城市得以迅速復原,兩者之間有著絕對的關連。再者,探究城市在十七世紀所面臨的挑戰。福州在易代之際,受到戰爭的破壞,不僅城市人口大幅減少,城市周邊地區也遭受到大規模的破壞,因而面臨極大危機。此外,十七世紀也是東亞海域周邊國家及地區重新整合的時期,國際貿易網絡起伏不定,再加上清廷採行海禁、遷界政策,城市商業機能遭受極大幾乎難以維持。然而,在如此的困難時期,城市商人仍然透過走私貿易維持商業活動,使得城市

得以維持有限度的運作。是故,十七世紀對於福州而言,不僅是城市發展上的重大挫折,也使得十六世紀以來城市不斷擴張的趨勢轉向萎縮。最後,觀察城市空間在十七世紀所發生的變化。晚明以來,福州城市擴張主要呈現在城牆之外,沿閩江岸不斷擴張的商業區,城牆之內的空間格局基本固定不變。但是,到了易代之際,清朝為因應戰爭需求,城牆之內的空間格局發生重大變化。滿州人在城中匡圈出一塊區域,作為八旗駐防之用的城中之城,即滿城。除此,城牆之外的商業區因數度受到戰爭破壞,規模大幅萎縮。直到十七世紀後期,清廷底定福建之後,城外商業區才漸次恢復。總之,十七世紀是中國城市發展的重要轉折時期,透過本研究大致呈現福州在這個時期所面臨的

挑戰及其因應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