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鼻心習性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白鼻心習性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鄭錫奇,張簡琳玟寫的 臺灣食肉目野生動物辨識手冊 和史黛西.歐布萊恩的 我的貓頭鷹寶貝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貂、鼬獾、白鼻心傻傻分不清?——第七期更正啟事也說明:同場加映:《白鼻心》. 特徵:臉上白線是連起來的, 身體呈現黑灰色。 習性:靈貓科,又稱果子狸, 夜行性,主要吃植物,尤其喜食水果。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特有生物保育中心 和先覺所出版 。

國立臺灣大學 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 李培芬所指導 鄭桓安的 人為活動對臺灣中大型哺乳類空間分布影響評估 (2021),提出白鼻心習性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哺乳動物、人為活動、基地台、物種分布預測模式、決策樹。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東華大學 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 裴家騏所指導 林柏源的 大農大富平地森林園區對較大型哺乳動物棲地功能之探討 (2017),提出因為有 平地森林園區、野生動物生態學、鑲嵌塊的棲地功能、物種豐度、空間分布模式、自動相機的重點而找出了 白鼻心習性的解答。

最後網站Paguma larvata taivana Swinhoe, 1862 白鼻心 - 臺灣生命大百科則補充:野外白鼻心的繁殖資料缺乏, 已知圈養下的白鼻心雌性每年可生產兩次,懷孕期約為兩個月,每胎1-4隻,幼仔於8週齡可斷奶。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白鼻心習性,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臺灣食肉目野生動物辨識手冊

為了解決白鼻心習性的問題,作者鄭錫奇,張簡琳玟 這樣論述:

  食肉目(Carnivora) 野生哺乳動物多為大眾所謂的猛獸,通常生性隱祕、靈活矯健、行動敏捷,兇猛有力,除了人類外幾乎沒有天敵。生存在臺灣島上的食肉目野生哺乳動物共有11種,包括臺灣黑熊、臺灣雲豹、石虎、水獺、黃喉貂、黃鼠狼、臺灣小黃鼠狼、鼬獾、白鼻心、麝香貓,以及食蟹獴。102年7月,臺灣發生鼬獾感染狂犬病之重大事件以來,國人對臺灣食肉目野生動物的現況相當關注,但普遍對其生態習性認知有限、部分物種(如鼬獾 VS 白鼻心) 甚至分辨不易。因此本中心特編印「臺灣食肉目野生動物辨識手冊」,以圖文並茂並搭配跡象(腳印) 介紹臺灣各食肉目野生動物之特徵與生態習性,除了可提供相

關調查人員參考,並有助於國人對臺灣食肉目野生動物之認知及辨識。

人為活動對臺灣中大型哺乳類空間分布影響評估

為了解決白鼻心習性的問題,作者鄭桓安 這樣論述:

人為活動對野生動物的影響為生態保育的重要課題之一,近年有許多國外研究在探討人為活動對野生動物的影響;諸如分析夜晚光照、人類足跡、基地台分布等人為因子,對哺乳動物分布或活動週期的影響。臺灣的相關研究主要是針對特定區域的小尺度分析,較少有對全島的大尺度分析。本研究以臺灣基地台覆蓋範圍作為人為活動的指標,計算基地台密度和其它環境因子的相關性,確認基地台在臺灣能代表人為活動。後續整合1988 - 2020年臺灣13種中大型哺乳動物出現紀錄資料,配合環境因子資料建立各物種的分布預測模式;計算動物紀錄資料、預測資料在基地台覆蓋範圍內的出現的比例,評估各物種對人為活動的耐受程度。分布預測模式的結果進一步建

構決策樹模型,以得知影響動物分布的主要環境因子及其決策過程。結果顯示臺灣基地台密度和人口密度的相關性最高,和NDVI相關性最低。臺灣中大型哺乳動物傾向出現於基地台覆蓋範圍外的區域,整體出現比例為 38%,出現區域中有88% 位於海拔1000公尺以下;保育類 (31%) 的出現比例低於一般類 (38%)。單一物種中只有白鼻心及石虎出現比例超過50%,保育類中的黃喉貂、山羊、黑熊、水鹿都低於20%,其餘物種約落在25% - 35% 之間。從各物種決策樹模型的前三層得知,平均海拔、離城市距離、寒季總降雨量及混合林面積4種因子共佔78% 的節點出現次數,為主要影響臺灣中大型哺乳動物出現的環境因子。本研

究得知基地台在臺灣能一定程度代表人為活動,並整合臺灣近十幾年的中大型哺乳動物出現紀錄,配合基地台覆蓋範圍及其它多種環境因子,得知大尺度下人為活動對13種哺乳動物分布影響程度。建議可加強臺灣低海拔區域的監測,以應對日後人為活動的擴張。

我的貓頭鷹寶貝

為了解決白鼻心習性的問題,作者史黛西.歐布萊恩 這樣論述:

◆這是詮釋愛與忠誠的一堂生命教育課。一隻長羽毛的動物竟能讓人大笑,又不禁潸然落淚!   我有一個45公分高的情人。   我是他生命中的唯一伴侶。   他總是大聲對我示愛,還為我修築過上百個鳥巢。   他對我無保留的付出,也要我答應的事一定得做到。   愛與忠誠是一輩子的事,這就是衛斯理教我的「貓頭鷹之道」。   ◆繼勞倫茲、珍古德之後,最真摯感人的動物故事!  ◆亞馬遜書店、紐約時報、洛杉磯時報暢銷書!  ◆《時人》與《奧杜邦》保育雜誌編輯推薦!  ◆如果兒童劇團團長趙自強、鳥類專家劉小如博士、青蛙巫婆張東君 摯愛推薦!   年輕的生物學家史黛西收養了一隻倉鴞寶寶,喚名「衛斯理」。她以一顆愛心

和一雙科學家的眼睛,忠實記錄這種貓頭鷹獨特的習性和行為,更寫下人與動物之間的莞爾趣事和深刻情誼。   衛斯理從一團無助的小毛球,漸漸長成英氣勃勃的貓頭鷹,有著金白相間的美麗羽毛,以及一張教人驚喜的白色心形臉龐。   衛斯理總是踏著笨拙滑稽的腳步,亦步亦趨跟著史黛西到處走。   衛斯理對任何事物總是啁啾不休地發表意見。至於人類的指令,他只當作參考。不高興時,則是自己去面壁生悶氣。   衛斯理跌破科學家的眼鏡,居然熱愛洗臉和玩水,還自創貓頭鷹的泡澡法。   衛斯理是非分明,絕不容忍說謊和失約,總是要求說到就要做到。   衛斯理對史黛西忠心耿耿,甚至有強烈的保護欲。他一再趕走史黛西的追求者,還把她的

新髮型當成怪物加以攻擊!   衛斯理視史黛西為伴侶,不但熱情地餵她吃老鼠,每每用震耳欲聾的聲音示愛,還精心修築過上百個鳥巢獻給她。   史黛西後來生了一場大病,意志消沉,沒想到當初蒙她所救的貓頭鷹寶寶,反過來以堅定的愛鼓舞了她的求生意志。   十九年不離不棄的歲月,不只是一段題材特殊的動物故事,更是一堂詮釋愛與忠誠的生命教育課。 作者簡介 史黛西.歐布萊恩(Stacey O'Brien)   受過生物學家的訓練,專精野生動物的行為。她在西方學院取得生物學的理學士學位,後來進入加州理工學院進修。目前是野生動物救援人員暨護育專家,負責照料各種美國本土動物,包括瀕臨絕種的褐鵜鶘、貓頭鷹、海鳥、袋貂和

鳴禽。目前住在加州。 譯者簡介 陳信宏   台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畢業。曾獲全國大專翻譯比賽文史組首獎、梁實秋文學獎及文建會文學翻譯獎等翻譯獎項,目前為專職譯者。譯有《幸福建築》《我愛身分地位》《好思辯的印度人》《我可以把妹妹煮來吃嗎?》(先覺出版)、《幸福的歷史》《品牌思考很簡單》《101個兩難的哲學問題》(究竟出版)、《最後的演講》(方智出版)等書。 感心推薦 作者的話 1 小貓頭鷹找上了我 2 要以性命相許 3 貓頭鷹寶寶 4 學步記:愛屋要及烏 5 學飛的趣事 6 長了翅膀的好奇貓咪 7 就是愛吃老鼠 8 互相了解:聲音和身體語言 9 善惡兩面 10 生物學家的一天 11 貓頭鷹不是水

鳥 12 深刻情感 13 色情錄音帶 14 十五年的信任 15 救命恩人 16 走到盡頭 17 後記 推薦序-1跨越物種邊界,看見人與動物之愛劉小如(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中心研究員)   這是一隻倉鴞的故事。   一隻叫做衛斯理的倉鴞,與一位花了十九年照顧他的人。他的照顧者史黛西以感性的文字,鋪陳出十九年共同生活的經驗與兩人之間的感情。我說「兩人」,是因為雖然衛斯理是一隻鳥,但他自出生以後從沒有機會與其他倉鴞相處。與人類極度親密地生活在一起的特殊經驗,使得他無法釐清自己和主人在生物種類上的界線。或許因此,他把主人當成交配的對象,也因此,這種原本在野外完全不會接近水的鳥,會學著主人洗臉、喝水

、洗澡、玩水。在自然環境下,羽毛被浸濕的倉鴞存活的機率幾乎是零,但是在有人照顧、有毛巾與吹風機服務的情況下,我們看見了倉鴞行為上的彈性與模仿的能力。   這本書以生動流暢的文筆,描述衛斯理成長、走路、學飛、各種姿勢、與主人的互動,以及捕捉獵物的本能。衛斯理搬到新家後,僅憑聽過主人上廁所,就知道浴室在哪裡,不但展現了倉鴞最為人樂道的絕高聽音辨位能力,也讓讀者體認到,他有高度發展的記憶力,以及對空間、事物的聯想能力。貓頭鷹的生存,顯然絕不僅是機械化的尋找食物、逃避危險、交配和繁殖而已。衛斯理的故事不是在自然狀況下發生的,但也因此允許作者對他的行為做近距離觀察,了解一般人觀察野生貓頭鷹時無法發現的角

度。   作者對衛斯理的深厚感情,讓她可以細膩地描述衛斯理的生活點滴,但可能也因此讓她有時把衛斯理過於擬人化。例如描述衛斯理照鏡子,作者的文字顯示,衛斯理知道鏡中的影像是自己,但這極可能只是作者的心理投射。相信許多人都在野外見過鳥類一再攻擊路邊反射鏡中自己的影像,以為有另外一隻鳥入侵到自己的地盤,而無法體認那只是自己的影像。若衛斯理真的知道鏡中的影像就是自己,那應該是鳥類認知科學上極為重大的發現吧!   衛斯理的故事其實不單純是一隻鳥的故事,也讓我們認識了一位極不尋常的作者。我們看見一位自小就是專業配音員的小女孩,並沒有被父母親努力呵護、培養成童話故事中的小公主,反而有一個與昆蟲和野生動物互動

的童年。我們看見一位有音樂才華的年輕金髮美女,為了賺取生活費,竟然在大學研究室裡管理動物房,每天要處理動物糞便、垃圾,以及面對被動物攻擊的危險。她不但沒有每天保養肌膚,還讓身上留著許多工作帶來的疤痕;她有成為明星的條件,卻沒有因此放棄對生物的喜愛。她從小就學會要努力完成每一件她所承擔下來的任務,在認養了衛斯理以後,她更是像母親一樣地全心為他付出,甚至因此放棄了自己心儀的異性也在所不惜。從台灣的社會價值來看,這樣的女性是多麼另類,卻多麼令人敬佩。   世界上共有一九五種貓頭鷹,衛斯理是屬於專門吃鼠類的倉鴞。在台灣並沒有倉鴞,但有他的近親草鴞,以及另外十二種貓頭鷹,包括會吃鼠類也兼吃其他小動物的領

角鴞、主要以昆蟲等無脊椎動物為食的蘭嶼角鴞,以及會撲到水裡捕魚或捕捉蟾蜍、青蛙為食的黃漁鴞。鳴叫聲是貓頭鷹重要的溝通工具,而每一種貓頭鷹的鳴叫聲都不同。書中描述了許多衛斯理的鳴叫聲,雖然我們在台灣聽不到這樣的聲音,不過卻常可以在郊區聽到領角鴞說「不!」。   貓頭鷹在台灣愈來愈受到民眾的喜愛。有些校園發現有領角鴞築巢之後,師生會一起去錄影、記錄、關心貓頭鷹家族的安危。有人會專程前往有貓頭鷹出沒的地點去觀察、攝影,也有人開始在各處安置巢箱,希望吸引貓頭鷹進駐。   但願《我的貓頭鷹寶貝》這本書能讓讀者更關心身邊的野生貓頭鷹,但是不要像「可魯」或「哈士奇」熱潮那樣,造成大家一窩蜂開始在家中飼養貓頭

鷹幼鳥。在台灣,自行飼養野生貓頭鷹是違法的,何況貓頭鷹具有傷害人的能力與武器,且看本書作者身上有多少疤痕、作者所飼養的斑胸草雀被衛斯理捕殺,就可以了解其嚴重性。若有人發現從巢中掉落的小貓頭鷹,或發現受了傷的貓頭鷹,請將他們送到野生動物救傷中心,或請野鳥學會照顧,這樣不但對自己與家人比較安全,也可以提高貓頭鷹生存的機率。 推薦序-2令人欽羨的動物知己張東君(財團法人臺北動物園保育教育基金會祕書組組長)   閱讀《我的貓頭鷹寶貝》,讓我既佩服又嫉妒、既感動又同情、既捧腹又含淚,因為能夠從一隻動物四天大起就收容他,獲得他全盤的信賴與愛,讓他對自己生死相許,並且共度十九年人(鳥)生,這樣的經驗實在非凡

人所能及。   之所以會這樣說,是因為我也曾經養過剛出生沒多久的貓頭鷹。那是劉小如老師在蘭嶼收容的,才剛長出白色絨羽的蘭嶼角鴞。記得當時我和老千兩個人三天兩頭就到水源市場去買新鮮的雞肉和小魚來餵他,也每天替他量體長和體重。但是就像大多數被撿到的衰弱幼獸、幼鳥一樣,這隻小蘭嶼角鴞並沒撐到換羽。他是我跟動物救傷的第一次接觸,也讓我深刻體會到確立野生動物救傷流程以及棲地保育的重要性。   在《我的貓頭鷹寶貝》中,作者的指導教授潘菲德博士說過一句話,讓我深感慚愧,那就是「對自己馴養的動物,要以性命相許」。作者做到了這一點,也寫下這本書來分享她的可貴經驗。我雖然和作者一樣,從小就養過各種常見的寵物,或是

被家人敬而遠之甚至遭人唾棄的動物,但是我卻不斷的辜負那些主動或被動的把性命許給我的動物們。我唯一能回報給他們的,就是把我的失敗經驗寫下來,希望人們能從我的慘痛教訓中學習。雖然我和作者史黛西在馴養動物這一點有著天壤之別,不過我還是可以很恬不知恥的說,我愛動物的心與養動物的經驗絕對不會輸給她。   史黛西從倉鴞衛斯理四天大起,到他離開人間為止,幾乎與他形影不離。特別是在衛斯理換羽之前,每兩、三小時就得餵一次老鼠的辛勞,真是道盡了所有曾收容過、飼養過幼小動物者的心聲。衛斯理和我養過的小鳥或白鼻心一樣,都是會「哭餓」到聲嘶力竭程度的動物。雖然這在三更半夜時非常擾人清夢,卻也足以讓主人不會忘記自己的存在

。反之,像蝙蝠幾乎不出聲,或是像黃金鼠那樣叫聲很微弱的動物,就極度考驗飼主的自律能力。因為只要主人一貪睡,早上起床就很有可能得替動物收屍。我們一旦接收了小動物,就得負起完全的責任,即使不眠不休,也該先填飽動物的肚子,直到他們能自立自強為止。   史黛西從生物學家的客觀角度,記錄衛斯理的成長過程,以及倉鴞各種不為人知的行為。當然,許多行為只有在人鳥間有親密互動的狀況下才看得到,有些甚至是衛斯理的獨門絕活,例如淋浴、在洗臉盆或澡缸中玩水,便是「正常」貓頭鷹不可能會做的事,但是衛斯理和史黛西朝夕相處,有樣學樣,也就發展出這種有趣的行為了。   除此之外,衛斯理把史黛西的手當成求愛對象,並展現了「男性

雄風」,讓史黛西確認衛斯理性別的插曲,也是為人(加州理工學院中的一干人等,以及看書的我們)所津津樂道的。由於有不少動物都無法從外觀辨別雌雄,只憑身體大小或行為模式來判斷性別的方式,就曾經讓不少動物園或研究機構出糗過。史黛西對衛斯理所做的各種行為紀錄,對貓頭鷹的研究有很大的幫助,不過我覺得最有趣的段落,是史黛西描述自己在衛斯理的一生中共買過多少老鼠,以及她處理那些老鼠的過程。   在本書中,史黛西並非一直在談衛斯理以及飼養貓頭鷹的甘苦,她還寫到加州理工學院的奇人怪事、研究方法、理念思想和設施裝備。在讀這本書之前,我一直以為加州理工學院裡並沒有跟「活的動物」有關的科系,只有數不盡的數理怪人,看來閱

讀果然能夠長知識呢!   倉鴞衛斯理是史黛西的寶貝,到後來也成為支持史黛西活下來的精神支柱。這一人一鳥,名副其實是相依為命、生死與共。這是一本幽默的科普書、溫馨的動物書、感人的家庭書、深度的爆料書。無論你是否喜愛動物,在讀完本書之後,都絕對會愛上倉鴞衛斯理,並希望在自己的生活中,能夠找到如此的知己!   一九八五年一個陰雨綿綿的情人節上午,我愛上了一隻四天大的倉鴞。我當時在加州理工學院打工了差不多一年,其中一位科學家把我找到他的辦公室去。他提到一隻翅膀受傷的貓頭鷹,然後說:「史黛西,他需要有個家。」  那隻小貓頭鷹又小又無助,連頭都抬不起來,也沒辦法為自己保暖。他的眼睛還沒睜開,全身

一片光溜溜的粉紅色,只有頭上長著一小撮羽絨和背上三排細毛。我深深迷上他那副憨獃的模樣。他是我看過最美妙的動物,脆弱無助得教人愛不釋手。還有啊,他可真是笨拙得緊。一雙又細又長的腿歪在身旁,腳爪又大得出奇,只要有人抱他,就這麼抓呀抓的。他孱瘦的身體上有兩個突起的小塊,是未來的翅膀;醜巴巴的頭長得就像翼手龍,一直不停左右晃動。他看起來好像是用許多不同生物的各個部位拼湊起來的結果。  在正常的情況下,他應該被送到動物護育中心,由護育人員用貓頭鷹布偶餵食,並且教他怎麼在野外生存。像沙丘鶴或加州兀鷹等瀕臨絕種的鳥類,生物學家都是以這種方式飼養長大,然後再帶出去野放。不過,這隻幼鳥有一隻翅膀神經受損,所以他

以後雖然可能飛得起來,但這隻翅膀的耐力卻絕對不足以讓他在野生環境裡求生。  這隻幼鳥和所有倉鴞一樣,身上也有一股楓糖漿的氣味,但聞起來沒那麼甜,比較像是一團有著奶油糖香味的枕頭。在我上課打工處的加州理工學院,許多生物學家都喜歡把臉埋進這種貓頭鷹的頸部,嗅聞那股清淡甜美的香氣。那種味道真的讓人迷醉。  我們的倉鴞研究團隊有來自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倉鴞科裡共有十七個種類,分布地區遍及世界各大洲,只有南極洲除外。不過,我們研究的對象只有學名叫做「Tyto alba」的這種倉鴞,也就是北美洲唯一可見的倉鴞種類。這種鳥兒的分布範圍遍及北美,從英屬哥倫比亞乃至美國東北部與南部,也可見於南美洲以及舊大陸的部分

地區。倉鴞的體型和渡鴉差不多大,從頭到尾約四十五公分長。這種鳥長大之後大概只有半公斤重,但翼展非常長,平均一.一公尺。此外,倉鴞的外形非常美麗,羽毛主要為金黃色與白色,臉部更是教人驚喜的白色心形。  不過,儘管外表出眾,倉鴞卻是以其個性贏得疼愛。加州理工學院的科學家全都對自己負責研究的鳥兒產生深厚的感情。有一位身材魁梧的科學家不慎放脫了他的鳥兒,結果那隻貓頭鷹飛進室內的通風管道,弄傷了腳。貓頭鷹非常敏感,很容易緊張。他受的傷雖然很輕,也立即受到照護,並沒有因此受苦,卻還是把頭轉向一邊,誰也不看,什麼東西也不吃。不到一天,那隻鳥兒就死了。他對那起意外無法釋懷,連帶對生命也不再留戀,無論我們怎麼做

都喚不回他的心。鳥兒死後,那個高大粗壯的科學家淚流滿面,一直把他抱在懷裡,事後又請假休息了一陣子。倉鴞就是這麼深深牽動我們的心。  這種悲劇性的行為對貓頭鷹來說並不罕見。他們的情感非常細膩,即便在野生環境中也是一樣。舉個例子,倉鴞是單配鳥類,伴侶如果死了,他們不一定會再另外找伴,而可能杵在樹上,消沉地瞪視著身旁的樹幹,就這麼沮喪而死。由此可見貓頭鷹有多麼深刻的情感,對伴侶的用情又是多麼堅貞。  這就是貓頭鷹的天性。

大農大富平地森林園區對較大型哺乳動物棲地功能之探討

為了解決白鼻心習性的問題,作者林柏源 這樣論述:

大農大富平地森林園區(簡稱:平森)在過去曾是在地阿美族人的獵場,日治時期大量種植甘蔗後,開啟了長達80年糖業榮景,直到2002年林務局向台糖租地造林,轉型為平地森林園區至今;平森位於花東縱谷較狹窄的地區,對於西側中央山脈與東側海岸山脈間的野生動物流動可能扮演重要的角色,然而受到過去地景上巨幅的改變,可想對森林性與邊緣性的野生動物影響也是劇甚。本研究利用自動相機於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收集較大型哺乳類動物的分布模式與豐富度資訊。全區總共劃分成30個樣區,蒐集約12萬小時的資料,記錄了7種較大型的野生哺乳類,以及家犬和家貓。本研究挑出樣本數超過30張有效照片的物種,透過複迴歸法分析其對

棲地環境的選擇性,也初步探討了園區除草作業對動物所可能造成的干擾。結果顯示,平森較大型哺乳類的物種豐度明顯的是以東側連接海岸山脈的區域為高,而且中段的幾條溪流橫向廊道也有較高的現象。目前,平森對於野兔(Lepus sinensis formosanus) 、山羌(Muntiacus reevesi micrurus)、鼬獾(Melogale moschata subaurantiaca)、白鼻心(Paguma larvata taivana )等4種具有顯著的棲地(habitat) 和通道(conduit)的功能,並有產生源頭(source)功能的潛力;對於野豬(Sus scrofa taiv

anus)、麝香貓(Viverricula indica pallida)和食蟹獴(Herpestes urva) 則可能有沉降(sink)的效應。本研究棲地分析結果發現當地的地被植物側方穿越度是唯一會影響部分動物分佈的環境因子,而除草作業也顯示對鼬獾和山羌的活動會有一定程度的衝擊,其對不同物種的影響有待進一步的了解。本研究顯示,海岸山脈應該是平森目前最重要的物種來源地,除了之間的自然環境連續性較佳外,平森西側存在大面積、連續的農村聚落與人為干擾源也是由中央山脈不易有動物遷入的關鍵之一;因此,目前平森由東往西的動物流量,很可能遠較由西向東的方向多。同時,濱溪環境應該是部分物種重要的移動廊道,建

議要更深入的了解牠們沿溪的流動現象與移動行為,以有助於兩個山脈間連結性議題的探討,並可避免大量引進會造成農業危害的物種。由於平森園區在未來經營管理的方向可能傾向更強化兩側山脈動物交流的角色,然而若僅強化東往西的單向流動,對野生動物資源原本就較少的海岸山脈,所可能造成的負面影響,需要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