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教研習時數規定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另外網站附則(四) (三) 特殊教育課程教材教法及評量方也說明:(四)依據特殊教育法、國民體育法、藝術教育法及相關法規,特殊教育學生與體. 育班、藝術才能班及科學班等特殊類型班級學生之部定及校訂課程均得彈性. 調整(包含學習節數/ ...

國立臺東大學 進修部暑期特教碩士班 吳勝儒、吳勝儒所指導 林子郁的 桃園市高中職資源班行政運作之研究 (2020),提出特教研習時數規定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高中職資源班、行政運作、融合教育、資源班業務承辦人、資源班輔導員。

而第二篇論文靜宜大學 社會工作與兒童少年福利學系 張秀玉所指導 嚴姿旻的 從家到幼兒園-身心障礙幼兒家庭的轉銜經驗 (2020),提出因為有 身心障礙幼兒、入幼兒園、轉銜、幼兒霸凌的重點而找出了 特教研習時數規定的解答。

最後網站基隆市政府所屬中小學暨幼兒園教師研習管理原則則補充:十三、教師在職期間每學年研習時數未達本原則第十二點之規定者,得列入年終成績考核參酌辦理。 十四、教保服務人員每年至少參加教保專業知能研習18小時以上。 十五、研習應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特教研習時數規定,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桃園市高中職資源班行政運作之研究

為了解決特教研習時數規定的問題,作者林子郁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探討桃園市高中職資源班行政運作之情形,並分析學校行政運作之規定,包括學校行政、相關專業人員與輔具、教學相關人員及特教知能研習,以及所遭遇到的困難與解決之道。本研究採取質性研究,以桃園市高中職資源班業務承辦人與資源班輔導員為訪談對象,透過立意取樣10位現職教師及行政人員進行半結構式訪談並分析其內容。研究結果如下:一、桃園市高中職資源班行政運作現況(一)各校特殊教育推行委員會每學期召開會議,審議特殊教育工作內容,但仍有會議流於形式,教職員不採納會議之決議的狀況。(二)各學校多半利用新生轉銜會議及IEP會議評估學生相關專業團隊服務需求。(三)資源班教師聘用人數在國教署所屬學校編制正式教師

一名,在桃園市所屬學校編制二位正式教師,部分學校再聘任一位代理教師。而私立學校資源班幾乎都只聘任一位教師。(四)桃園市僅國教署所屬學校與私立學校聘用資源班輔導員協助行政業務(五)各校每學年度辦理特教知能研習,但教師參與研習意願低。二、桃園市高中職資源班行政運作現況所遭遇到的困擾與改善建議(一)輔導人員輔導鐘點費會因學生的課程需求與參與意願,導致經費難執行;建議減少輔導經費的使用限制,讓教師在運用上更有彈性。(二)調整培訓時數,增加治療師投入相關專業團隊服務,能提供學生更好的服務。(三)邀請專業人員入校進行諮詢評估,提供學生適合的輔具建議。(四)資源班教師的師資聘用不足,國教署所屬學校建議從法令

上做調整,始能多聘用一位專任教師;桃園市所屬學校建議制訂增班人數之標準。(五)教師參與特教知能研習意願低,需要想辦法讓教師有興趣參加以及調整研習時間至共同空堂時間便於教師參加研習。 根據研究結果,研究者提出建議,以作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學校、資源班業務承辦人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從家到幼兒園-身心障礙幼兒家庭的轉銜經驗

為了解決特教研習時數規定的問題,作者嚴姿旻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瞭解身心障礙幼兒家庭入幼兒園轉銜前的準備和轉銜後的適應經驗,並透過整段轉銜歷程,瞭解身心障礙幼兒家庭使用資源的經驗和社會支持網絡。本研究採取質性研究之深度訪談法,訪談七個孩子仍在幼兒園階段的身心障礙幼兒家庭,最終歸納出研究結果如下:一、身心障礙幼兒家庭入幼兒園前的準備經驗(一)距離是身心障礙幼兒家庭選擇幼兒園的優先考量,其他考量因素包含口碑和未來小學規劃。(二)身心障礙幼兒家庭不清楚優先入園詳細規定,容易錯失機會。(三)零拒絕未完全落實,幼兒園資源不足,無法滿足身心障礙幼兒入學需求。(四)生活自理乃身心障礙幼兒家庭認為孩子入幼前最需具備之能力,但家庭多採土法煉鋼方式協助孩子。(五)

與幼兒園建立溝通橋梁,事先讓幼兒園瞭解孩子的需求與特質。二、身心障礙幼兒家庭入幼兒園後的適應經驗(一)身心障礙幼兒家庭發現孩子喜歡上學,且大部分無適應困難。(二)孩子首次入學的改變,是身心障礙幼兒家庭進行教養反思的契機。(三)親職知能需求未獲得滿足,使身心障礙幼兒家庭在親職上常感到挫折,並限制家庭的參與。(四)幼兒園即可能出現「霸凌」行為,當知道孩子被霸凌後,身心障礙幼兒家庭多採取忍讓退避的因應策略。三、身心障礙幼兒家庭與資源互動的經驗和社會支持網絡(一)家庭成員的支持是最堅強的後盾,能減輕身心障礙幼兒主要照顧者的壓力。(二)身心障礙幼兒家庭期待與幼兒園教師有良好的溝通;肯定教師助理員對孩子的

協助,但教師助理員時數不足以滿足需求;對於巡迴輔導服務時間和內容不甚清楚,希望能有更多巡迴輔導資源進入幼兒園。(三)身心障礙幼兒家庭與專業人員溝通時,對許多專業用詞感到困惑。(四)社工是指引的燈塔,但身心障礙幼兒家庭對「被結案」的過程有負面感受。(五)身心障礙幼兒家庭的社會支持網絡,包含內在資源(孩子、家人、信仰和自我效能)與外在資源(專業人員、家長支持團體)。最後,研究者依上述研究發現,提出建議如下:一、對身心障礙幼兒家庭之建議:向內向外,多種管道尋找資源,減輕照顧壓力;提升教養知能,積極參與。不要膠著在孩子可能遇到的適應困難,對讓孩子上學感到怯步,應將焦點放在孩子喜歡上學的心。二、對專業人

員之建議:同理心對話,避免過多專業用語;重視幼兒霸凌議題,提升對於幼兒霸凌的辨識能力和敏銳度,並為受到霸凌影響的孩子和家庭提供支持;社會工作者對結案過程應細緻處理。三、對相關政策與實務運作之建議:利用多元管道加強宣導優先入園詳細規定,請教育單位、醫療院所、社會福利單位等共同協助宣傳,主動提供報名資訊,以免家長錯失報名期間。早期療育實務運作單位應重視家庭支持系統的建構;持續辦理身心障礙幼兒家庭研習與講座。四、對未來研究之建議:可選擇單一障礙類別幼兒,或針對單一議題作探討,以獲得更深入的研究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