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古蹟微型博物館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另外網站淡水古蹟博物館 - 新北博線上平台也說明:淡水古蹟博物館 是由紅毛城以及其周遭歷史建築群所組成的博物館。 ... 等歷史建築,錯落在臨海的山腰,伴隨著靜臥的觀音山、川流的淡水河、以及金黃的日落時刻,儼然 ...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 殷寶寧所指導 凃民芳的 「懲罰」或「矯正」? 論監獄收容人文化參與權與社會融合 (2020),提出淡水古蹟微型博物館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更生人、收容人、監獄、文化藝術參與、社會融合。

而第二篇論文東海大學 行政管理暨政策學系 陳秋政所指導 吳俊成的 彰化縣文化保存運動與發展願景之研究:以「扇形車庫及臺鐵舊宿舍群」為例 (2020),提出因為有 鐵道遺產、文化保存、公民參與、博物館的重點而找出了 淡水古蹟微型博物館的解答。

最後網站一次飽覽12座文化資產淡水古蹟微型博物館今開幕 - 自由時報則補充:新北市立淡水古蹟博物館成立滿18年,今天在歷史古蹟得忌利士洋行舉辦「淡水古蹟微型博物館」常設展覽的開幕活動,透過各式互動小遊戲,一次飽覽淡水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淡水古蹟微型博物館,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懲罰」或「矯正」? 論監獄收容人文化參與權與社會融合

為了解決淡水古蹟微型博物館的問題,作者凃民芳 這樣論述:

本研究緣起於研究者工作的場域─監獄。關注的是身在其中的收容人,透過他們文化藝術參與的過程,反思監獄作為當代社會中的「懲罰」之地,是否也能成為反映社會結構的鏡子,讓「矯正」具有更多面向的思考和意義。因此,研究者採用個案研究法和深入訪談法,從更生人的生命脈絡來觀看,瞭解回歸社會後,文化藝術與他們生命經驗的關係,以及產生的作用,發現文化藝術的學習,幫助更生人在面對社會排斥時,能發展出正面的態度和思維;另外,研究者透過市集調查的研究方法,在市集活動中,將藍染工藝作品帶出監獄,作為收容人與社會對話的橋樑,發現社會對努力學習的收容人是包容與關心的,收容人也了解到自身有這樣的能力與社會融合,發展良好的互動

關係。而文化藝術團體進入監獄,不僅讓脫離社會日常生活的收容人發展自我價值,也關注到監獄的文化藝術參與所面臨的現況與困境,反思矯正機關的文化藝術政策,是否落入過度工具理性的思維。並進一步探討監獄可以做為提供收容人文化藝術參與的場域,落實收容人文化參與權的契機。

彰化縣文化保存運動與發展願景之研究:以「扇形車庫及臺鐵舊宿舍群」為例

為了解決淡水古蹟微型博物館的問題,作者吳俊成 這樣論述:

彰化扇形車庫與彰化臺鐵舊宿舍群皆始建於1922年,是見證臺灣鐵道歷史發展非常重要的載體。過去臺灣許多文化遺產的經營方式逐漸走向商業化、消費化,而與在地脈絡脫離連結,同時也缺乏保存鐵道遺產的制度規劃,本研究以彰化扇形車庫及臺鐵舊宿舍群作為探討個案,思考如何透過博物館的策略模式,將公民參與機制納入文化政策的討論,試圖回應、反思文化保存與消費行為衝突、在地社群參與能量低落等問題,以實踐文化保存、公共教育、公民參與及永續發展的目標。透過文獻分析與深度訪談,本研究認為彰化扇形車庫及臺鐵舊宿舍群要解決目前面臨的困境與挑戰,可以透過博物館的「建置化」工作,引入博物館功能、輔導、補助與獎勵機制,透過博物館理

論與策略建構,再現地方與鐵道聚落的集體記憶、場所精神,引導正式教育與非正式教育體系課程規劃進入,提供市民、學生、公民團體自主學習的場域與資源,提高在地社群的社區認同及文化參與,強化公民生產知識的主體性,發展低碳旅遊、綠色觀光,並促進在地產業的行銷與串聯。同時,本研究也提出以下八點具體研究建議,希冀能夠作為政府部門、民間團體未來參與、推動彰化扇形車庫及臺鐵舊宿舍群保存與活化工作的參考方向:一、持續進行在地口述歷史的田野調查與書寫工作;二、在地蒐藏與資源串聯;三、設計鐵道文化、技術原理、歷史記憶以及文化遺產保存相關的教育活動;四、設置體驗式鐵路模型、模擬器與遊戲器具;五、常態性召開定期或不定期會議

;六、發展鐵道主題的地方節慶;七、培訓文化導覽人員;八、數位科技與社群媒體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