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任衛生署長學歷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歷任衛生署長學歷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麥克尼爾寫的 瘟疫與人:傳染病對人類歷史的衝擊 和中華民國人類遺傳學會,林炫沛的 深耕台灣:人類遺傳學會與先天性疾病的二十年歲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中華民國外交部全球資訊網-駐台外國機構也說明:... 世界衛生組織(WHO); 國際民航組織(ICAO);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 世界貿易組織(WTO) ... 部次長簡介 · 組織與職掌 · 歷任部長年表 · 獎助學金.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天下文化 和山谷文教所出版 。

國立中央大學 歷史研究所 朱德蘭、鄭政誠所指導 李家豪的 戰後臺灣海域海洋污染及政府因應措施之研究(1950-2001)──以輪船海難為例 (2013),提出歷任衛生署長學歷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海難、海洋環境污染、海洋污染防治法。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央大學 歷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吳學明所指導 葉俞伯的 專賣局官員與總督府專賣政策關係之研究(1930-1945) (2011),提出因為有 專賣局、臺灣總督府、專賣事業的重點而找出了 歷任衛生署長學歷的解答。

最後網站歷任5衛生署長大集合! 號召連署進WHO - YouTube則補充: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歷任衛生署長學歷,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瘟疫與人:傳染病對人類歷史的衝擊

為了解決歷任衛生署長學歷的問題,作者麥克尼爾 這樣論述:

  傳染病與人類文明交融史  經典中的經典   世界史奠基巨擘─麥克尼爾 史詩級代表作   瘟疫,是人類最深的恐懼,   病菌,是塑造人類歷史的推手,   槍砲、鋼鐵也擋不住這股力量!   人類實踐了太空旅行 卻擺脫不了傳染病的威脅   全球化消弭了疾病散播的界線   社群加深了恐懼     歷史不斷證明  政經情勢極有可能一夕劇變  人性面對更嚴格的試煉   面對新型冠狀病毒、SARS、伊波拉、流感病毒、H1N1……   瞭解 是處理恐懼最好的方式   「瘧疾」的兇暴,使莊嚴的朝聖之旅,化成疫病的溫床;   「霍亂」的版圖,藉交通便利的無國界化,再展新勢力;   「禽流感」的威脅,迫

使高密度畜養的經濟方式,面臨挑戰;   生活在樹上的靈長類遠祖,因跳蚤和體蝨而搔癢不已;初踏上地面的人類祖先,由於大草原瀰漫的昏睡症而病懨懨;開始農耕的文明社群,遭血吸蟲症削弱了整體生產力;歐亞間的經濟貿易,致使天花悄悄跟著商旅隊伍進入新地域;蒙古大軍勢如破竹,將鼠疫散布歐亞大陸;西方帝國靠著無心傳染的天花,達成了殖民野心;工業革命帶來的交通躍進,更是讓全球成為疾病大鎔爐。   麥克尼爾以編年的手法,從史前時代至本世紀前半,詳實探討傳染病如何肆虐歐洲、亞洲、非洲等文明發源地,而這些疾病又如何形塑不同文明的特色。《瘟疫與人》為讀者揭示一幕幕條分縷析、鉅細靡遺的傳染病與文明交融史。二十一世紀的

我們,是否能靠著現代公共衛生技術,而讓文明不再受傳染病影響呢?《瘟疫與人》一書中有最好的解答!   健康的社會來自於健康的個人,每一個人都是傳染病流行網上的一個節點。愈多人擁有來自自然感染或預防接種的免疫力,社會暴發傳染病流行的可能性就愈低。既然健康是權利而保健是義務,防疫工作自然是人人有責。了解傳染病對人類歷史的衝擊,有助於體會防疫保健的己任。——【審訂者】陳建仁,中華民國第14屆副總統、中研院院士 (摘錄自本書導讀) 得獎紀錄   《聯合報》讀書人版每週新書金榜推薦   《中國時報》開卷版一週好書推薦    誠品書店「誠品選書」 媒體推薦   讀過《瘟疫與人》,就會從此改變看待世

界歷史的觀點。──《紐約書評》   《瘟疫與人》有著深奧微妙的內容,強而有力的分析。──《華盛頓星報》   《瘟疫與人》是令人屏息之作。──《國家觀察者報》   具有原創性的非凡之作……讀完《瘟疫與人》絕對會收穫匪淺,麥克尼爾的苦工沒有白下。──《華盛頓郵報》   《瘟疫與人》是麥克尼爾繼《西方的興起》之後,又一輝煌的著作。他以恢宏的規模,將生態、人口與政治、文化整合起來,堪稱論點精采且挑戰性高的學術成就。──《柯克斯評論》(The Kirkus Reviews)   《瘟疫與人》是一本引人入勝的書,作者強調的是一般歷史書裡不常探討的事件。讀者一旦開卷閱讀,將愛不釋手……本書值得立即

推薦給大眾。──《坦帕論壇時報》(Tampa Tribune-Times)   洞見深遠……《瘟疫與人》兼具原創性與刺激性,肯定會激起一陣波瀾。──《出版人週刊》   《瘟疫與人》是才氣縱衡的一本書。──《克利夫蘭日報》   麥克尼爾在《瘟疫與人》中,非常有說服力的論證了傳染病對人類歷史的巨大衝擊,是非常精采的歷史推論。──《進步》月刊   作者在本書中展現驚人的學識涵養……《瘟疫與人》的寫作手法純熟……它勢必吸引廣大的群眾。──《綺色佳日報》   《瘟疫與人》用引人入勝的史例,提出極為出色又具有十足挑戰性的論述。──《紐約》雜誌   這是兼具重要性與原創性,又精心研究的作品。──

《圖書館雜誌》   《瘟疫與人》這本書令人無可抗拒。──《波士頓週日先鋒報》   麥克尼爾在《瘟疫與人》中,用大量累積的證據,論述疾病在人類歷史上,扮演常見的關鍵角色。──《巴頓魯治倡導報》(Baton Rouge Sunday Advocate)   《瘟疫與人》對於世界歷史有著極具吸引力的新解讀。──《舊金山觀察家報》   麥克尼爾做了一件值得讚賞的事,對於人們忽略的傳染病與流行病,他提供了數量驚人的細節。──《芝加哥日報》   《瘟疫與人》鉅細靡遺的內容,為我們提供了洞見,看透疾病這種自然災禍,如何在長遠的歷史中大幅消滅世界人口。──《納奇茲民主報》(Natchez Democ

rat)   傑出歷史學家的創新研究……對於歷史事件專業的重新解讀,加上科學細節的支持,麥克尼爾提出了非常強力的論點。──《美國圖書館協會書單》     啟蒙人心……《瘟疫與人》絕對值得推薦閱讀。──《大湍城日報》(Grand Rapids Press)   麥克尼爾以熟練的學術風格,提出了大量證據,指出疾病在人類活動中扮演中心角色,進而影響了人類歷史的進展。──《每日新聞》      《瘟疫與人》是首屈一指的重要著作,一部道地的革命性著作。──《紐約客》   看待歷史的嶄新觀點,我從《瘟疫與人》中受益匪淺。──威爾‧杜蘭特(Will Durant),美國作家兼歷史學家,普立茲非小說獎得

主。     《瘟疫與人》提出了非常創新,也極具挑戰性的歷史概念,令人閱讀時欲罷不能。這本書企圖引起轟動,而它也的確辦到了!──哈里森‧梳士巴利(Harrison Salisbury),美國記者,普立茲國際報導獎得主。 作者簡介 麥克尼爾 William H. McNeill   當代史學泰斗,芝加哥大學歷史學榮譽教授。1917年出生於加拿大溫哥華,1947年獲美國康乃爾大學博士學位之後,任教於芝加哥大學歷史學系40年,1987年退休。麥克尼爾教授史學著作豐富,超過三十冊,包括《世界史》(A World History)、《西方文明史》(History of Western Civil

ization)、《人類社群史》(A History of the Human Community)、《權力的追逐》(The Pursuit of Power)等。他所著的《西方的興起》(The Rise of the West)曾於1964年榮獲美國國家書獎,在歷史理論領域有顯赫的影響力。 審定者簡介 陳建仁   出生於香蕉王國的高雄縣旗山鎮,在家排行老七,個性爽朗、樂觀,喜歡大自然。 畢業於台灣大學動物學系、台大醫學院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班、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流行病學研究所博士班,專攻人類遺傳學及遺傳流行病學。 歷任台灣大學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所長、院長,以及中央研究院合聘研究

員,借調出任國科會生物科學發展處處長、國科會副主任委員,現任行政院衛生署長。 曾獲國科會傑出研究獎五次、傑出人才發展基金會傑出人才講座、教育部教學特優教師獎、教育部學術獎及國家講座、衛生署衛生獎章、台灣癌症基金會防癌研究傑出獎、台灣經典引文獎。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發表論文兩百餘篇,著有《流行病學》及《環境與健康》等書。 1989年獲選為美國流行病學學院海外院士、1993年獲選為院士。1998年獲選中央研究院院士。 譯者簡介 楊玉齡   輔仁大學生物系畢業。曾任《牛頓》雜誌副總編輯、《天下》雜誌資深文稿編輯。目前為自由撰稿人,專事科學書籍翻譯、寫作。   著作《肝炎聖戰》(與羅時成合著)榮

獲第一屆吳大猷科普創作首獎金籤獎、《台灣蛇毒傳奇》(與羅時成合著)獲行政院新聞局第二屆小太陽獎。   譯作《生物圈的未來》獲第二屆吳大猷科普譯作首獎金籤獎、《消失的湯匙》獲第六屆吳大猷科普譯作銀籤獎、《大自然的獵人》獲第一屆吳大猷科普譯作佳作獎、《小提琴家的大姆指》獲第七屆吳大猷科普譯作佳作獎、《雁鵝與勞倫茲》獲中國大陸第四屆全國優秀科普作品獎三等獎。另著有《一代醫人杜聰明》;譯有《基因聖戰》、《大腦開竅手冊》、《幻覺》等數十冊(以上皆天下文化出版)。   再版導讀 宏觀的疾病文明史 李尚仁 導讀 古往今來話傳染病史 陳建仁   緣起 史學家的漏網之魚 第1章 狩獵族群的

行蹤 第2章 古文明世界的疾苦 第3章 歐亞疾病大鎔爐 第4章 蒙古帝國打通路徑 第5章 闖入美洲新世界  第6章 近代醫學大放異彩   附錄 中國流行病史 作者誌謝 名詞注釋 序 史學家忽略了傳染病   「從未遇過的傳染病襲擊人類族群時,會發生的慘劇」這類重大事件,歐洲歷史確實記錄了幾樁。十四世紀的黑死病可以算是最主要的代表,其次是十九世紀的霍亂大流行,後者破壞性雖然沒有那麼大,但卻是比較近代且記載較完備的案例。然而,歷史學家從來不把這些案例,視作重大傳染病暴發這種大型事件,因為這類與新疾病慘烈交手的早期案例,被深深的埋藏在過去,那時的紀錄殘缺不全,使得事件的規模和意義都輕易的遭到後

人忽略。   在評鑑古代典籍時,史學家自然會受限於他們個人對傳染病的體驗。由於現代人已歷經過各種疾病,對於許多熟悉的傳染病,都練就出相當程度的免疫力,因此總能很快的鎮壓住一般的疫病流行;訓練有素的史學家,生活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不由得會把疫病造成重大傷亡的所有論點,都當成誇大之辭。   事實上,從前的史學家之所以沒能適度看重這整個主題,基本原因是在於他們不了解「疾病在普遍具有罹病經驗的族群中暴發流行」與「同樣的疾病在缺乏免疫力的族群中蔓延」間的重大差別。史學家若預設在現代醫學出現之前,所有傳染病的模式,都和歐洲地區的傳染病模式大同小異,那麼疫病流行自然就沒什麼好提的,因此,史學家也傾向採用

隨興的方式,把這類資料輕描淡寫過去,正如我在柯爾特斯的勝利中所閱讀到的一樣。   於是,流行病史成為古文物研究者的領地,他們興致勃勃的抄抄寫寫,記下一堆基本上沒什麼意義的數據,就只因為這些資料剛好就在手邊。不過,還是有黑死病以及其他幾個流行病例,都是在軍營內突然暴發疫病,因而扭轉了軍情,有時甚至決定了戰爭的勝敗。像這類插曲當然不可能遭人遺忘,但是它們所帶有的不可預測性,卻令史學家深感不自在。我們都希望人類歷史的軌跡有理可循,而史學家為了迎合大眾需求,通常也特別強調歷史中可計算、可定義而且多半也能控制的因素。然而,當疫病在戰時(或和平時期)成為決定歷史的關鍵因子時,這份解析歷史的努力恐怕徒勞無

功。因此史學家總是低調處理這類重要的疫病事件。   當然,有一些圈外人會扮演提出異議的角色,例如美國細菌學家靳塞(Hans Zinsser),蒐集了一堆足以說明疾病的確舉足輕重的例子。因此,靳塞那本讀來令人津津有味的著作《老鼠、蝨子與歷史》(Rats, Lice and History)中,指出斑疹傷寒大流行,如何經常破壞國王與武士的錦囊妙計。   但這類書籍並未嘗試把疾病史擺進人類歷史中更重大的場景。這類書籍和其他書籍一樣,還是把偶爾暴發的疫病慘案,視為突發且無法預期的事件,這在本質上已超出史學詮釋的範圍,因此無法引起詮釋歷史的專業歷史學者的興趣。   本書藉由揭示各種疾病傳播的模式如

何影響遠古與現代人類的歷史,想把流行病史帶入歷史詮釋的領域。我所做的諸多猜測及推論都仍在試探階段。我提出的這些論點,還有待精通各種難懂語言的專家,細心審視經典古籍,來加以確認或是糾正。像這類的學院派研究工作,往往需要寫成論文,做為「箭靶」,看是否經得起考驗。我提出的想法和猜測,應該合乎上述的要求,同時還能吸引讀者的注意力,使他們關心人類歷史諸多舊觀念之間所存在的重要鴻溝。   除了我必須提出的細節內容外,想必大家都會認同「進一步了解人類社群在自然平衡中不斷變遷的地位」,應該成為我們解析歷史的一部分,而且也沒有人能懷疑,傳染病在過去及現在都扮演關鍵性的角色。 (摘自 緣起〈史學家的漏網之

魚〉) 再版導讀 宏觀的疾病文明史 李尚仁/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長年任教於美國芝加哥大學的加拿大裔歷史學者麥克尼爾 (William H. McNeill),於2016年7月8日以九十八歲高齡逝世。他的經典名著《瘟疫與人》中譯本在同一年度再版,可說是台灣對這位重要歷史學者極佳的致敬與紀念。麥克尼爾被視為是目前十分熱門的「世界史」(world history)研究領域的先驅,成名作是出版於1963年的《西方的興起》,該書的主標題或許會讓人以為麥克尼爾談的是「西方」的歷史,其實他討論的是數千年來人類各種文明的互動,以及西方如何於短短五百年間在此過程中興起。麥克尼爾另一本世界史名

著是1982年出版的《權力的追求》(The Pursuit of Power),討論軍事與科技如何影響權力關係與人類社會。 《瘟疫與人》的內容更廣泛、企圖心也更大。表面看來該書探討的是疾病史,而此類研究早已有之,畢竟傳染病的暴發常會對歷史有重大影響。例如斑疹傷寒對遠征俄國的拿破崙大軍造成巨大傷害,或是中世紀晚期的瘟疫對歐洲封建制度的衝擊。然而,《瘟疫與人》處理的範圍遠超過個別事件、疫情與疾病,而企圖討論史前時期直到現代疾病如何影響人類的歷史。    簡潔原理看疾病史   儘管涉及的範圍龐大,《瘟疫與人》的基本解釋原理卻相當簡單,它建立於簡單的免疫學與疾病地理學觀念。簡而言之,人群接觸到來自

不同環境的新病原時,常會因為缺乏免疫力而導致嚴重疫情與大量死亡。這種接觸可能是因為人群遷徙到新的環境,也可能是外來的人群或病媒將新的病原引入。接觸過微生物而仍存活者,則會產生一定的免疫力,當病原與免疫力達成平衡後,該疾病往往成為當地的風土病,尤其是兒童疾病,其殺傷力大減。   溫暖潮濕的熱帶森林,致病微生物種類多於寒冷乾燥的溫帶地區;擁擠城市的傳染病多於地廣人稀的鄉間;農業耕作和畜牧也會帶來更多的傳染病。除了病菌這類微型寄生物之外,人們還常常面臨榨取其勞動果實的巨型寄生物,像是統治者、征服者與殖民者等等。本書從這些基本原理出發,來探討生態、疾病與人類歷史的關係;從史前時代到現在的人類歷史,就

是微型寄生物、巨型寄生物以及被寄生者之間的互動過程與結果。   《瘟疫與人》是生態史與環境史的重要經典,但它不是唯一的先驅。麥克尼爾自承在寫作《西方的興起》時,注意到一個奇特的現象:為何為數甚少的西班牙冒險家,能夠擊敗印加與阿茲特克等大帝國,進而征服美洲?許多證據顯示,其實是美洲原住民對西班牙人帶來的傳染病缺乏免疫力,遭到疫情嚴重打擊,而讓野心家有機可乘。麥克尼爾並不是頭一個研究此一課題的學者,美國歷史學家克羅斯比(Alfred W. Crosby, Jr.)稍早在1972年出版的《哥倫布大交換》,就是探討此一主題的生態史名著。   但《瘟疫與人》更進一步,試圖以生態因素解釋許多看似難解的

歷史現象,像是玄奧的宗教教義。例如,相對於中國入世的儒教,印度的佛教和印度教之所以教導人棄絕塵世,是由於印度溫暖的環境具有更多的傳染病,致使生產力低的人民在應付國家的稅賦之後,資源所剩無幾,因此發展出貶低物質世界的宗教。他還推測印度種姓制度的產生,是因為北方征服者為避免染上南方部落民族身上的寄生蟲病,所發展出的接觸禁忌。有趣的是,麥克尼爾在書中也否定過去疾病史常有的看法,像是梅毒是哥倫布的船隊從新大陸帶到歐洲的說法。   學界多方檢視   《瘟疫與人》一出版就廣受好評,學界大多讚賞其宏觀視野與大膽綜述所帶來的啟發。然而,如此充滿驚人之論的著作必然會引起批評,尤其是史料的使用與推論必遭到嚴格

檢視。具有醫師資格,也專研疾病史與疾病地理學的著名醫學史學者艾克納希特(Erwin Ackerknecht, 1906-1988),就稱《瘟疫與人》為「科幻小說」。英國醫學史學者阿諾(David Arnold)1996年出版的《自然的問題》(The Problem of Nature)一書就宣稱,麥克尼爾對於黑死病與蒙古帝國擴張之間的解釋,具有高度臆測性質。阿諾提出許多的質疑,例如鼠疫真的是起源於中國雲南?會不會在十四世紀時中亞的老鼠就已經帶有鼠疫桿菌了?鼠疫真的是借助蒙古大軍傳播的嗎?會不會是氣候變遷導致帶菌的老鼠從原棲地出走,而使得人類與牠們接觸的機會大為增加?   此外,中國史籍關於疫

病的記載大多十分簡略,在1330年代與1340年代大量發生的疫病,真的是鼠疫?還是其他傳染病?這種對於將現代醫學知識套用於過去史料的批評,在1990年代的醫學史學界達到高峰。學者懷疑能否透過史料記載,對過去的疾病進行「回顧診斷」,畢竟古代人對疾病的認知與描述和現代醫學大不相同,而古代醫者所信奉的體液說等醫學理論,也和現代細菌學大異其趣。除非有好的遺體標本,否則今天的學者也沒辦法對古代病人做細菌學檢驗,怎能光憑文字記載就斷定當時的人罹患的是何種疾病,甚至進而做出各種令人嘖嘖稱奇的歷史推論?   歷史經典瑕不掩瑜   不過,正如任教於牛津大學的著名醫學史學者哈里森(Mark Harrison)

所指出,學者如果採取這樣徹底的懷疑態度,認為不同歷史時期、不同文化所描述記載的疾病,絕對無法對應到今天的疾病分類,那麼就不可能進行任何長時段、大地理範圍的疾病史研究,更遑論進行跨文化的比較研究。   換句話說,要不要做回溯診斷以及進行疾病生態史的推論,需要看探討的是何種議題而定。如果學者追問的是社會文化與醫學理論,如何影響對疾病的認識與治療,那當然不需要借助現代醫學來做回溯診斷。但如果要宏觀了解生態、經濟與長時程歷史的關係,在某種程度上,透過現代科學知識來揣摩當時的疾病種類,仍舊是無可避免的。在《疾病與現代世界》(Disease and the Modern World)這本書中,哈里森強調

執著於這樣的爭論是沒有益處的,疾病史的研究應該要「百花齊放」。   《瘟疫與人》這樣的經典,影響力有時會出現在出乎意料的地方。法國學者拉圖(Bruno Latour)往往被視為是對科學與科技有著激進看法的前衛思想家,他有時也被某些人批評為極端相對主義者。然而,麥克尼爾在《瘟疫與人》書中,將微生物與人類帝國比喻為微型寄生物與巨型寄生物,以吞食消化來比喻族群與文明的征服、消長乃至滅絕,此種看法成為拉圖的《巴斯德的實驗室》一書的靈感來源之一,不只多次加以引用,而且還大為讚賞。   麥克尼爾以同樣的視野看待微型寄生物與巨型寄生物,正符合拉圖將人類與非人類(微生物、動植物、機械甚至整個地球)都當成網

絡中的行動者的理論觀點。強調科學推論的環境決定論與前衛的相對主義建構論,在此出現奇特的交會,這也許就是麥克尼爾的史學想像,展現於《瘟疫與人》的奇特魅力。   家學淵源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麥克尼爾一家祖孫三代都是歷史學者。他的父親約翰・麥克尼爾(John McNeill)是長老會牧師,也是研究基督教史的學者。他的兒子約翰・勞勃・麥克尼爾(John Robert McNeill)是目前仍很活躍的傑出歷史學者,和乃父一樣專攻世界史與環境史,著有《太陽底下的新鮮事》,更和父親合寫了《文明之網》。這兩本書在台灣都已有中譯本出版。勞勃・麥克尼爾在史學上克紹箕裘,甚至在父親成名的疾病環境史研究領域也

發光發熱,他在2010年出版的《蚊子帝國》(Mosquito Empires),探討歐洲殖民加勒比海區域以來,黃熱病與瘧疾等病媒蚊傳播的熱帶疾病,以及該區域頻繁發生的戰事,如何塑造此地的歷史。此書出版以來獲得學界極大的好評,讚譽不斷。《蚊子帝國》的卓越成就,或許正說明了《瘟疫與人》所開拓的研究途徑,在更細膩的分析方式下,仍可帶來豐碩的史學成果。   源自動物的傳染病 大部分,甚至所有獨特的文明傳染病,都可能是由動物傳給人類的。由於人類和家禽、家畜的接觸最密切,因此目前許多常見的傳染病,都發現與某些家禽、家畜疾病有關,這點並不令人訝異。 例如,麻疹很可能和牛瘟或犬瘟熱有關;天花則已確定和牛痘

以及一大堆其他的動物傳染病密切相關;至於流行性感冒,則是人豬共通。的確,按照正統教科書的記載,目前人類和家畜動物的共通疾病數目如下: 家禽 二十六種, 鼠  三十二種, 馬  三十五種, 豬  四十二種, 羊  四十六種, 牛  五十種, 狗  六十五種。 這些疾病有許多重疊之處,因為除了感染人類之外,同一種傳染病常常也會感染好幾種動物。此外,由於某些傳染病非常罕見,而有些又非常普遍,因此單看上述統計,並不是很有意義。話雖如此,重疊數量還是能夠暗示我們,人類和家畜動物間的疾病關係有多麼錯綜複雜。而且它也明白顯示出,人與動物的密切程度愈高,共通疾病就愈多。 除了源自家畜動物的疾病外,人類也可能因

為捲入某些野生動物的疾病循環中而致病。譬如,源自穴居齧齒動物的淋巴腺鼠疫、來自猴子的黃熱病,以及來自蝙蝠的狂犬病等,都是這類險惡傳染病的例子。 寄生物在新宿主之間轉移的情況,從來不曾停止過,即便在近代也一樣,有時甚至造成突發、劇烈的後果。例如在1891 年,牛瘟席捲非洲,殺死大量牧牛、羚羊和其他野生動物;但這次疫情實在太突然且太慘重(死亡率高達百分之九十),反而使疾病本身沒法發展成地方性疾病。相反的,它在幾年後就消逝無蹤,理由恐怕是因為缺乏還活著的易染病有蹄類動物可供感染。 1959年,一種名叫歐尼恩熱病(O'nyong nyong fever)的人類新疾病,出現在烏干達,很可能源自某種猴類病

毒。這種疾病傳播得又快又廣,但是在本案例中,它對人體造成的影響卻很輕微,而且能引發適度的免疫反應,因此復原也很快。結果,歐尼恩熱病和牛瘟一樣,也沒能發展成地方性的人類傳染病。相反的,它神祕的消失了,就像當初它神祕的出現般。也許歐尼恩熱病是撤退回樹冠區域了,那兒很可能是它的發源地。

戰後臺灣海域海洋污染及政府因應措施之研究(1950-2001)──以輪船海難為例

為了解決歷任衛生署長學歷的問題,作者李家豪 這樣論述:

本研究課題為「戰後臺灣海域海洋污染及政府因應措施之研究(1950-2001)──以輪船海難為例」。臺灣地區為海島型地理環境,海洋活動為歷史發展之要素。但海上活動風險頗高,海難時有所聞。又,傳統船舶動力因新式能源石油的使用而隨之沒落,海難不再只對船員生命造成威脅,其裝載的油料更是讓海洋環境受到污染。 鑑於史學界對戰後臺灣地區周圍海域,因輪船海難引起海洋污染的討論不多,為釐清與比較政府面對相關案例作為。透過政府公報、調查報告、報紙梳理海洋污染之規範,列舉光隆號(Kuang Lung)、布拉格號(Borag)、東方佳人號(Oriental Lady)、水瓶之光號(Aquarius Brigh

t)、阿瑪斯號(Amorgos)五個個案,探討海洋污染防治法通過前後,政府對海難引起海洋污染案例應對措施之異同。 首先整理1950到2001年,國際與中華民國關於海洋污染規範的變化,並分析與現行海洋污染防治法之相關性,中華民國在國際公約締約情況不盡理想,但仍援引公約的重要概念制定法律。其次在海洋污染規範尚不健全的時期,列舉個案了解救援運作情形。所舉個案各有人員傷亡、污染程度嚴重、位於觀光區及離島地區等重要性,討論除污作為與救難資源分配狀況,除污單位整合程度不盡理想﹔臺灣地區具備除污基礎但仍不足以應付,需要國際的幫助。整體狀況來看,雖配合國際趨勢前進,但是為一種被動式的前進,以致遇到實際狀

況容易有措手不及之感覺,權責不清亦造成相關機構疊床架屋。最後是海洋污染防治法制定變化,梳理法條草案版本的改變與異同,使用政府公報建構其立法過程。再以阿瑪斯號作為海洋污染防治法通過後應用案例,與前述海洋污染案例比較,了解政府處理應對的模式。 臺灣地區在面對海洋污染事件,有幾項特色,其一為行政單位處於多頭馬車的情勢。其二是國內法規的適用性。其三是海域生態環境資料建置不完善。其四是媒體的存在需求。

深耕台灣:人類遺傳學會與先天性疾病的二十年歲月

為了解決歷任衛生署長學歷的問題,作者中華民國人類遺傳學會,林炫沛 這樣論述:

  許多遺傳性疾病也是罕見疾病,若不能即時且適當地接受醫療,將產生不可彌補的傷害。為了台灣廣大患者福祉與大幅提升人類遺傳醫學學術水準,國內多位遺傳學相關領域專家在1999年攜手成立了「中華民國人類遺傳學會」。   以前的遺傳病患者很可能面臨無藥可醫的困境,或需背負龐大的醫療費,且缺乏社會支持。幸好台灣遺傳性疾病的治療、照護與研究環境持續進步,1995年施行全民健保、2000年施行「罕見疾病防治及藥物法」之後大為好轉,病友的經濟負擔減輕,取得有效治療物的障礙解除,專科醫師可以在最短時間內進口國外用藥搶救病友生命,國內醫療及研究經長期努力也成功研發出備受國際肯定的篩檢法及新療

法,這一切都是人類遺傳學會各世代成員共同努力的成果。   20年來,這群不慕名利的遺傳界醫師與學者精英,為遺傳性疾病患者及其家族爭取福利、守護健康!20週年是很重要的轉捩點、里程碑,人類遺傳學會希望能為遺傳科醫師爭取公平的待遇,並期待更多新血加入,共創光明的未來! 本書特色   ★集結14位具代表性的遺傳學專家&重要合作團隊之寶貴經驗,使本書深具可看性與啟發性:   台灣遺傳學之父-李明亮醫師   人類遺傳學會創會理事長-胡務亮醫師   人類遺傳學會第二屆理事長-蔡輔仁醫師   研發出龐貝氏症解藥-陳垣崇醫師   罕病法重要推手-林秀娟醫師   人類遺傳學會現任理事長-林炫沛醫師

  神經醫學先鋒-宋秉文醫師、鐘育志醫師   相關領域學術權威-鄔哲源教授、魏耀揮教授、方菊雄教授   遺傳科優秀中生代-林翔宇醫師、簡穎秀醫師、李妮鍾醫師   重要合作團隊-罕見疾病基金會、遺傳諮詢師  

專賣局官員與總督府專賣政策關係之研究(1930-1945)

為了解決歷任衛生署長學歷的問題,作者葉俞伯 這樣論述:

日本自1930年後,開始進入長達十五年的戰爭期。臺灣的專賣事業,向來是總督府財政上的重要支持。本文嘗試利用當時總督府與專賣局的相關檔案與文書,探究進入戰爭時期的專賣事業,主掌局務的局長及課長級官吏,在公開論述上有何特色?另外,也將試圖了解此時期的專賣局,在重要政策上的決策經過;對下形成政策的方式及專賣取締的執行情況。 經由研究分析發現,1930年後的專賣局局長與課長級官吏,多數為東京帝國大學畢業者,透過高等文官考試合格與在臺多年的地方與總督府歷練,在總督府專賣局內規畫或執行了各種開源節流的政策。在決策上,專賣局長與各課長會透過官署長會議,聽取基層的意見,並加以研究或做為專賣局決策的標準

之一。而臺灣總督府,雖對內為土皇帝,但在其上仍需受拓務省監督,故專賣局所提決策,除向上提報臺灣總督府外,更需向上與拓務省、大藏省等單位溝通。目前看來,真正的決策權,是在中央部會甚至是內閣手中,總督府下的專賣局能發揮的空間其實極為有限。從1930年後的專賣成效來看,專賣事業主要以增加總督府收入為主,其間亦含有差別待遇的現象存在。雖然,在基層的官署長也曾建議增加以臺人為多數的雇傭員待遇,但多數時候,資本與利益均在日本人手中。而這樣的差別待遇,即使在戰爭後期,在專賣的取締上,仍然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