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製作 廠商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模具製作 廠商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HOBBYJAPAN編輯部寫的 超 重機模型製作教科書 和西村仁,亨利‧布朗,大坪正人,湯瑪斯.沃特.巴柏的 工業製造加工+圖面+材料+傳動裝置套書(共七冊):看懂工業圖面+加工材料+機械加工+工業製圖+507種機械傳動+精密切削加工+2603種機械裝置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模具開發製造暨成形加工類Mold Design and Manufacture ...也說明:各種塑膠射出成型製品(電子另件、連接器、塑膠模具) ... 業務、關國內外廠商產品之報價投標及銷售業務。 ... 工商產品造型設計、模型製作、模具設計、製.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楓書坊 和易博士出版社所出版 。

國立陽明大學 牙醫學系 李士元、林元敏所指導 侯均品的 後處理程序對數位光處理三維列印之臨時贋復物 精確度和機械性質的影響 (2019),提出模具製作 廠商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三維列印、後處理程序、機械特性、尺寸精準度、臨時贋復物。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臨床牙醫學研究所 林俊彬所指導 郭亦方的 分析錐狀束電腦斷層拍攝參數與研發新式影像導引技術應用於定位根管系統 (2019),提出因為有 錐狀束電腦斷層、近心頰側第二根管、根管治療、影像導引手術、數位分身、動態導航的重點而找出了 模具製作 廠商的解答。

最後網站模得發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 EZB2B則補充:專營各種精密模具製作及注塑成型,雙色(三色)模具產品開發設計製作及雙色注塑 ... 3、運動器材領域之專業模具製作,網球拍、羽球拍、自行車等專業模具製作與研發及相關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模具製作 廠商,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超 重機模型製作教科書

為了解決模具製作 廠商的問題,作者HOBBYJAPAN編輯部 這樣論述:

嚴選曾登上《HOBBY JAPAN》封面的重機模型傑作 搭配豐富的照片解說,公開大師手法!   這次HOBBY JAPAN引以為傲的機車模型高手們──石缽俊、Tanoshigariya與成田健次將發揮真本事,示範13款重機模型的製作。除了清楚展示製作過程的說明照片之外,也搭配了詳盡的文字解說,製作上的重點、容易忽略的細節、達人手法不藏私大公開!   首先要挑戰的是製作名留機車史的【著名車款】!   從傳奇街車到曾經風靡一時的仿賽,此章節收錄了殿堂級的SUZUKI GT380 B、KAWASAKI KH400-A3/A4、YAMAHA TZ500G等共8款機車。   石缽俊老師也將公開自

己獨創的「阿俊流輻條更換法」。   接著是常見於街頭、瀟灑親民的【輕檔車】!   輕檔車模型由於原型的實車本身就比較小,因此很多模型的零件數也比較少,這對於正想投入機車模型的初學者來說是最好的入門套組。   最後一項任務,是連專業模型師也感到棘手的【老車翻新】!   數十年以上的老模型套組不如現代講究,而即便是重新發售的產品,數十年的歲月也必然會影響模具,使組裝難度遠高於當年發售的狀態。   成田健次老師將與厚到驚人的電鍍層及歪曲的零件展開奮鬥,挑戰完成傳奇名車!   在製作教學內容中將大方公開,模型師用職人精神以及無數經驗累積而成的高手密技!   ◉密技1▸▸ 散熱片雕刻加工   將

模型套組的散熱片用鑿刀雕深一點,作品密度馬上提高好幾個檔次!   ◉密技2▸▸ 在煞車碟上製造煞車片的痕跡   先將煞車碟裝在手持的電動研磨機上使其旋轉,並用銼刀抵在上面刮出煞車痕,再進行後續的塗裝,就能重現接近實車的質感!   ◉密技3▸▸想追求更高質感,先從更換幅條、改變配線尺寸著手   尤其是輻條,只是換成細線,在視覺上就有非常充分的效果,非常有一試的價值!   【登場車款】   .SUZUKI GT380 B   .KAWASAKI KH400-A3/A4   .KAWASAKI 500-SS/MACH III (H1)   .SUZUKI GSX-R750 (H) (GR71G

)   .YAMAHA TZ500G   .YAMAHA TZR250 (1KT)   .SUZUKI RG250γ   .SUZUKI GSX750S3 KATANA   .Honda Ape 50   .Honda MONKEY125 YOSHIMURA Ver.   .Honda MONKEY 2000 ANNIVERSARY   .Honda DREAM50 Custom   .Norton 750 Commando PR 本書特色   ◎嚴選13款充滿魅力的特色車款,緊緊抓住愛車人的心!   ◎邀請《HOBBY JAPAN》雜誌的機車模型高手──石缽俊、Tanoshigariya

與成田健次親自講解製作過程!   ◎教學步驟搭配大量說明照片,清楚解說每一個小細節!

模具製作 廠商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本週漏網東西軍角逐的選項是:「蛋炒飯論戰」vs.「環保威士忌」。經過24小時的刺激票選之後呢,「環保威士忌」獲得51%的票數。知名威士忌品牌跟上環保新趨勢,決定在2021年推出「紙製酒瓶」取代傳統玻璃瓶,據說整個瓶子從裡到外都都可以回收,不會對環境產生危害。這款酒瓶到底只是噱頭還是真的很環保?

這家企業會想要研發紙製酒瓶,是因為看到一份數據表示,歐洲在2018年時總共丟棄了820萬噸塑膠包裝,這些垃圾造成地球龐大的負擔,所以他們就決定要在2021年,推出完全不含塑膠成分的紙製包裝瓶,搶搭環保熱潮,為地球貢獻心力。業者強調這款酒瓶是由環保紙漿、可生物分解的食品級樹脂組成的,製作方式是以模具來加壓紙漿,然後用微波技術進行固化,所以裡面完全不會出現我們常見的,紙杯裡面那層「塑膠淋膜」,是個無塑瓶,然後蓋子用的是鋁蓋,因此連瓶加蓋全身100%可回收,預計會先用在旗下的「黑牌」系列上,如果能如期問世,將會是全球第一支酒精飲料的環保瓶。

目前除了這個威士忌品牌,丹麥啤酒大廠也打算推出兩款叫作「綠色纖維瓶」(Green Fibre Bottle)的環保啤酒瓶。兩款原型都是用「永續木纖維」製成的,可以完全回收利用,裡面會塗一層特殊薄膜來防滲漏,一款薄膜是「再生PET聚合物」,另一款是「100%生物源PEF聚合物」,業者目前正在測試兩款瓶子的防滲漏程度。不過酒瓶本來就沒在用塑膠,而且很多網友都在問,玻璃不是本來就可以回收嗎?何必大費周章製造紙酒瓶呢?

酒精大廠很少使用塑膠製品,通常都用玻璃,但是玻璃從製作到運送,整個過程會產生許多碳足跡。例如,玻璃必須加熱到600度以上才能彎曲被塑形,燒製上相當耗能源。而一般常見的330ml鋁罐可樂,每瓶碳足跡是170克,但同樣330ml的玻璃瓶裝可樂,每瓶的碳足跡卻是350克,整整一倍,而且玻璃瓶因為比較重,運送時也會間接增加貨車的油耗和碳排。

再看到回收部分,廢玻璃被回收後,第一步要經過分類、分色,第二步是去雜質清洗,粉碎研磨,製成再生玻璃粉碎料,然後入庫包裝,送去一般的玻璃製造廠商,重製成新的玻璃,整個過程吃力不討好,沒什麼人願意做,也不是所有回收廠都有這樣的技術。

而台灣本身也禁塑滿一年了,現在有很多廠商加入減塑行列,用紙吸管取代塑膠吸管,不過我每次飲料還沒喝完吸管就融化了,心情很不好。不過我很好奇,像是紙杯紙容器裡面都含有一層用來防水的塑膠淋膜,難以被回收處理,有九成都是直接當一般垃圾丟掉,那紙吸管就會比較環保嗎?

其實兩年前英國媒體就揭露,英國某大型速食業者使用的紙吸管,其實根本不能回收再製!他們用的紙吸管,推出的初期由於太薄,被顧客批評「會被飲料溶解」、「口感很怪」,因此業者只好把紙吸管加厚處理,結果太厚的吸管,讓合作的垃圾處理廠難以再次加工,最後這些紙吸管就只能先被當成一般垃圾丟掉,讓當初環保的美意大打折扣。

至於台灣的話,根據中興大學森林學系教授彭元興的說法,台灣市面上所使用的紙吸管是由純木漿(原生漿)抄造的,裡面不會使用PE淋膜,實驗結果也證明,用傳統紙類回收設備就可以搞定,不需要特別的設備或製程來處理。這是理論上啦,實際上呢,大多數的回收商都不會接受沾過食物的紙類,所以用過的吸管最後恐怕也是被當成垃圾丟掉,總之,用紙吸管可能只是自我感覺良好,覺得可以救海龜,但其實不要用吸管最好。

其實無論是哪種紙製品,都會經歷伐木、運送、製紙、漂白、染色等程序,過程非常繁瑣,消耗的資源是塑膠的好幾倍,更容易造成全球暖化,但好處就是比較容易降解,反觀塑膠,如果不好好處理就是「禍害遺千年」。哪一種材質是真正環保愛地球,我們很難針對單一面向下定論,但無論使用何種材質,記得要把握3R原則:Reuse(重複使用)、Reduce(減少使用)、Recycle(回收),才能達到垃圾減量的最終目標。

如果喜歡我們的節目,記得幫我們在臉書按讚跟分享出去,或是在YouTube訂閱我們的頻道,如果想看更多的國內外新聞的話,也請您上YouTube搜尋寰宇新聞,我們下週見!
--------------------------------------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每周四晚間8點55分在 #寰宇新聞台 播出,沒跟上的也沒關係,歡迎訂閱我們的 YouTube 頻道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 🔔https://reurl.cc/ZvKM3 1000pm準時上傳完整版!

後處理程序對數位光處理三維列印之臨時贋復物 精確度和機械性質的影響

為了解決模具製作 廠商的問題,作者侯均品 這樣論述:

研究背景:目前在牙科出現許多數位技術以製備臨時贋復物作為臨床使用。而數位照光處理技術是目前應用在數位牙科相對快速且經濟的三維列印技術。然而以目前之三維列印後處理技術而言尚不明確,後處理技術之變異性會影響臨時贋復物之機械特性與尺寸精準度。研究目的:本篇實驗之研究目的是找出理想數位照光處理技術之設定參數,藉此達到理想的機械性質與尺寸精準度。材料與方法:本實驗所選用的是數位光處理三維列印之樹脂基底材料。首先,先利用光強度分析確認三維列印機與後固化機之功率,以及透過熱裂解分析確認三維列印樹脂基底材料於光固化後處理前後之熱裂解溫度(Td)。關於後處理參數設定部分,將三維列印樹脂基底材料放置不同環境溫度

下(室溫/ 40°C/ 60°C/ 80°C)與不同光固化後處理時間(未照光/ 15分/ 30分/ 60分/ 90分/ 120分)使三維列印樹脂基底材料材料進行後固化處理。接著測試各組之機械特性,包含:彎曲強度、彎曲模數、表面硬度測試。透過測試內部硬度,探測其光固化深度,並利用衰減式全反射-傅立葉轉換紅外線光譜分析(ATR-FTIR analysis)測試各組別之樹脂聚合轉換率。最後,利用三維疊加分析測試三維列印樹脂基底材料製作而成的臨時贋復物之尺寸精準度變化。結果與討論:將三維列印機可列印範圍平均劃分18格,所測得之光強度介於1.39~1.96 mW/cm2之間。且越往中間其光強度越高。在熱

重分析當中,本實驗所使用之三維列印樹脂基底材料經過廠商建議之後處理流程(60°C/ 15分)後,可從較低之初始裂解溫度(250.93 °C)達到較高之初始熱裂解溫度(317.96 °C),提高材料耐熱能力。在彎曲強度分析部分,在相同光固化後處理時間下,當環境溫度達60°C時,可以達到相對較高的彎曲強度。而60°C/ 90分的組別可以得到全組中最高的彎曲強度(164.05±8.96 MPa)。彎曲模數分析部分,根據結果得知在40°C照光至少超過60分鐘以及60°C照光至少超過30分鐘的組別可達到一般臨時贋復物之彎曲模數(約2~3 GPa),其中又以60°C/ 90分組為彎曲模數最高之組別。在表面

硬度部分,只要本實驗之三維列印樹脂基底材料有進行照光後處理之組別,都可以滿足臨床需求,介於23.9±0.62 VHN~25.8±0.56 VHN之間。透過內部硬度分析可得知透過提升環境溫度與光固化後處理時間達60分鐘,本實驗之三維列印樹脂基底材料光固化深度可達3釐米左右。但過高溫度與過長光固化後處理時間(80°C/ 120分)會使光固化深度減少。透過ATR-FTIR分析,我們可以得知本實驗之三維列印樹脂基底材料材料置於不同環境溫度與光固化後處理時間晶形的變化以及樹脂轉換率,其中轉換率最高為60°C/ 30分之組別(86.2 ± 1.53%)。在三維疊加分析上可以看到,60°C/ 15分與60°

C/ 30分之組別,其尺寸精準度上並無統計學上顯著差異(P>0.05)。結論:本實驗以三維列印樹脂基底材料(AA Temp)作為實驗依據,實驗結果發現廠商所建議之後處理參數(60°C/ 15分鐘)雖可符合臨床使用之標準,但經60°C/ 30分鐘後處理之臨時贋復物,可同時具備更加理想的機械強度及尺寸精準度的表現。關鍵字:三維列印、後處理程序、機械特性、尺寸精準度、臨時贋復物

工業製造加工+圖面+材料+傳動裝置套書(共七冊):看懂工業圖面+加工材料+機械加工+工業製圖+507種機械傳動+精密切削加工+2603種機械裝置

為了解決模具製作 廠商的問題,作者西村仁,亨利‧布朗,大坪正人,湯瑪斯.沃特.巴柏 這樣論述:

第1冊:《圖解看懂工業圖面:創意設計力×製造優勢,打造高附加價值商品的第一步》 為非理工科出身的人而寫 輕鬆掌握圖面語言,跨業跨部門溝通零失誤 「做出來的商品總是達不到設計時的理想模樣…」 「跟廠商、客戶洽談時總是找不到合適的溝通方式…」 打開本書你將學會: ●2D、3D雙向順暢轉譯 立體物件→平面圖:學習第三角法製圖邏輯,以正視圖、側視圖、俯視圖表現 平面圖→立體物件:等角投影圖+木雕思維方式=順利想像物件形貌 ●善用輔助視圖,平面也能360°呈現:剖面圖、局部放大圖、斜面投影 ●解讀圖面記號,訊息傳達不漏接:版面配置、尺度標註、公差標註、表面加工方式……   第2冊:《圖解加工材料

:兼顧品質×成本×交期之外觀與實用性》 從「想這樣設計就用這種材料」的視點出發, 不談理論和艱澀知識,文科生也能輕易了解用在實務工作上! 「該選什麼材質?為什麼做出來的東西不堪使用?」 「同樣的效果,該選擇便宜材料另做加工?還是選用較貴材料減少加工?」 打開本書你將學會: .機械性質、物理性質、化學性質三大材料特性一手掌握 .涵蓋 鋼鐵/鋁/銅/塑膠/陶瓷等金屬非金屬常用材料,參考最實用 .統整熱處理加工如何改變材料特性:淬火、回火、高週波淬火、滲碳... .從材料用途反推,建立選材的標準化程序;節省時間、金錢成本最具效率   第3冊:《圖解機械加工:統括「事前準備→加工→量測→清理」四

階段實務知識,實現加工就是依據創意化為成果的最高產品開發法》 世界上不存在同時滿足高品質+低成本+交期短的萬能加工法。 「Made In Japan」獨步全球,日本上市公司製造專家教你如何成為Pro!   「機械加工後工件為什麼會變形?要如何事前防止或是事後補救?」 「增加加工速度,效率提升;但是刀具劇烈磨損,會導致壽命縮短。是要選擇生產效率,還是考量經濟成本?」 打開本書你將學會: ‧五大加工法全面掌握:切削加工、成形加工、接合加工、特殊加工、改變材料特性的加工 ‧145張圖例解說,理解更輕鬆:機械構造解析、加工事例、圖面解讀 ‧統整測量量具,確保製造品質:直接測量(如游標卡尺、高度規)

、間接測量(如量錶、厚薄規) ‧結合傳統與電腦化實務經驗,實用性高:實際範例攻略及技巧提點,避免試行錯誤   第4冊:《圖解工業製圖:「具體呈現+確實傳達+容易管理」的圖面轉化法,無縫接軌每一個分工環節》 日本上市公司生產技術專家的最高製圖實務 教你從制高點重新定義「正確‧明瞭‧高效率」,校準製圖腦! 「在一張圖面繪製多個零件,沒想到日後產品改良,圖面無法流用,造成時間和成本浪費……」 「訂定公差時,究竟要以外觀品質為重?還是成本考量?」   圖面依據設計構想而來,是所有相關分工的基準。無論是早期的手繪、或是現代2D、3D CAD繪製的圖面,追求的都是只要遵循圖面上的標準化規格、尺寸符號、標註

原則,任何閱圖者包括採購、零件加工、組裝調整、品管、業務等,都有一致的解讀、製造出一樣的成品。而且不僅要能充分展現設計端的創意,兼顧外觀和機能,還必須滿足生產端品質、成本和交期的考量,順利加工組裝上市。 本書作者綜整21年於東證上市公司村田製作所株式會社生產技術部門的實務經驗,從企業營運的實際生產製造活動出發,說明繪製圖面作業中標準規格知識及製圖技能的實務要點,涵蓋設計面、繪製面、加工面、營業面等各面向需求,凝縮為精闢簡要、深具啟發的專業參考書。   打開本書你將學會: ‧圖面種類‧結構‧要點一次掌握:計畫圖、零件圖、組裝圖 ‧2D、3D圖面自由轉換物件形狀:立體圖面繪製法/第三角法,輪廓線、

隱藏線、中心線的方法;輔助視圖/剖面圖、投影圖、展開圖 ‧尺寸、公差標註的眉眉角角:大小尺寸重要資訊標註在哪一張圖面、如何標註、基準的考量方法……;三種公差/尺寸、配合(嵌合)、幾何公差 ‧攸關完成度的關鍵資訊:表面處理、材料種類、接合方式的標註法,主要機械部位/螺絲、彈簧、齒輪的繪製法   第5冊:《圖解507種機械傳動:科技史上最經典、劃時代的機構與裝置發明》   由機械傳動新技術領頭,揭開第一次工業革命序幕, 造就生產效率高速起飛的機器時代 揭密科技史上最經典、劃時代的機構與裝置發明   ● 19 世紀流傳至今的機械設計寶典、涵蓋逾35 項重大專利成就     蒐羅工業革命百年間推進量產

、省力、精密度,改變社會形貌的創新技術, 例如柯特左輪手槍、奧提斯升降機止動機構 ● 多種動力類型,範例兼具技術與歷史層面代表性     包括動力、水力、流體靜力、氣動式、蒸汽引擎、輾軋與齒輪、     衝壓、鐘錶及各式當時最新且未曾發表的機械設計 ● 專利人員精心手繪細部構造圖,窺探機械奧妙     簡要呈現機構全貌、零件配置與作用方向,複雜機制也豁然理解 打開本書,你將認識下列機構類型: 滑輪機構、凸輪機構、棘輪機構 曲柄機構、小齒輪與齒條機構、差速機構 擒縱機構、調速器、鐘擺機構 蒸汽引擎、升水裝置、周轉輪系等   第6冊:《圖解精密切削加工:先備知識✕量測技術✕工程設計✕實作演練

,鍛鍊技法、成本、品質兼具全方位即戰力》   「需要量產數十萬個零件,想要縮短加工時間並兼具品質,如何判斷只用一台加工機或是分成數台加工?」 「選擇接近零件形狀的素材來加工雖是常識,然而管狀材可能強度不足需要填充材料後再加工。材料成本和加工效率要如何抉擇?」  本書作者是擁有20多年領先業界、立於創新先鋒的專家,也是日本由紀精密第三代,東京大學理工研究所產業機械工程學科出身,並獲得第一屆日本製造獎的經濟產業大臣獎。針對發展驚人的精密切削加工實務與經營,以宏觀視野綜整傳授圖面解讀、工業標準、工具機構造等基本知識,以及落實各項加工法和步驟、量測技術、確保品質等寶貴經驗與訣竅。不僅是現場操作工程師必

備的專業實務聖經,也是串連設計、製圖、加工、生管及品管部門,建立共同認知、以共同語言有效溝通的專著。   本書內容特色: .囊括基礎到專業必備知識:圖面、工業標準、材料規格特性、量測法、切削加工運作方式和條件 .融會貫通解析實作案例:外徑加工、內徑加工、螺紋加工;高精度孔加工、攻牙加工;高難度內徑加工;高難度材料且巨量加工,解說使用機械、加工工程和材料、工程檢測等 .超過200張圖表輕鬆理解:各種標示法、示意圖、樹狀圖、數據圖表、範例圖表、步驟流程、尺寸公差表、工具機解構圖 .從個人到組織的品質提升法:認識國際認證、作業工程、產品規格書、製造命令單、品質保證體系 第7冊:《圖解2603種機械

裝置》 造就今日科技、歷久彌新的專利經典機構設計集成 20世紀初期機械設計智慧結晶:完整輯錄工業革命以來的創新發明專利與經典設計,例如二戰自由輪的三段膨脹引擎、自行車傳動鏈條齒輪,以及提升當代發動機燃油效率的阿特金森連桿結構。 專業分類‧系統編纂‧全面涵蓋:25年業界工程師蒐集史上經典專利圖稿、細節圖、備忘錄等資料,去蕪存菁,編纂分類成108個主題,全方位滿足不同條件需求的機械設計解決方案。 珍貴機構示意圖開放式激發創意:數千張機械裝置圖,精簡展示及解說機構關鍵、零件配置、運動方式,開放式啟發/優化創意靈感,簡單好用不受限。   卓越的經典機械裝置,既打造今日文明,更昂首續航於智慧化的未來

  機械科技發展史上的重大發明改變了人類生活的方式,形塑今日文明的樣貌。工業革命至20世紀初期,工程師們馳騁想像、積極創新,在既有的基礎上不斷改良、修正,以追求速度更快、產量更大、效率更高的卓越設計。機械的性能突飛猛進,徹底將世界推向工業量產的時代,留下許多今日仍普遍使用的經典設計,更為後續的電氣化、自動化及智慧化生產鑄造了堅實的基礎。 本書是由英國土木工程師協會成員、具25年從業經驗的工程師湯瑪斯.沃特.巴柏,為機械工程領域的專業人士,收集20世紀初大量珍貴的發明專利及設計圖並分類編輯而成。包括動力傳輸與控制、速度與方向調節、溫度控制等方案;應用在起降、輸送、壓製、鑽孔、潤滑、切削等

各種需求。書中收錄經過實證與改良的經典專利;也不乏一些奇特、別具創意的特殊類型,皆蘊含前人的智慧與巧思。大量的設計圖稿,對照作者精要的說解,是現代工程師、技師、發明家……等跨時空應用與創新優化的寶庫。

分析錐狀束電腦斷層拍攝參數與研發新式影像導引技術應用於定位根管系統

為了解決模具製作 廠商的問題,作者郭亦方 這樣論述:

根管治療時,對於複雜的根管型態或鈣化根管的評估,可使用CBCT (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錐狀束電腦斷層)輔助診斷,如何在輻射劑量、病人安全與影像清晰度之間取得平衡,是我們要探討的課題。CBCT是良好的診斷工具,可讓牙醫師得知牙齒內部三維的解剖構造,但對於困難的狹窄、鈣化根管,仍希望有一儀器能夠即時呈現器械與牙齒之間的相對關係,進行影像導引。近年已有使用CBCT的電腦輔助手術系統應用於植牙手術,然而定位程序複雜且只能使用大範圍的CBCT,不適用於需要精細影像的根管治療。本研究第一部份的目的為比較不同參數拍攝的CBCT對影像品質的影響。此部分共分為四個階段,

使用有牙齒的乾燥人頭骨上顎第一大臼齒MB2根管 (Second mesiobuccal canal,近心頰側第二根管)為評估目標。第一階段請牙醫師以絕對目視等級分析法(Absolute visual grading analysis, Absolute VGA) 比較14x5 cm-FOV (Field of view, 照射範圍)、6x6 cm-FOV與4x4 cm-FOV MB2根管的清晰度,評分2分代表MB2根管影像清晰對比良好、1分代表MB2根管影像模糊但仍可辨識、0分代表MB2根管無法辨識。第二階段以6x6 cm-FOV,360度與180度拍攝的影像請受過訓練與未受訓練的牙醫師分別測

量牙齒咬合面至目標點的距離。第三階段以廠商根管拍攝預設模式(4x4 cm-FOV /5mA/ 180度/ 慢速)為控制組,實驗組為改變旋轉角度(360度、180度)和原廠設定的三種不同掃描速度(快速、標準、慢速),請五名受過訓練的牙醫師以相對目視等級分析法 (Relative VGA)評估MB2根管影像品質:評分2分代表影像品質與預設模式相當,MB2根管清晰可見;評分1分代表MB2根管影像模糊,品質較差;評分0分代表影像品質與預設模式相差甚遠, MB2根管無法辨識。第四階段以預設模式為控制組,實驗組為改變旋轉角度(360度、180度)、掃描速度(快速、標準、慢速)與電流(5 mA、2.5 mA

),請五名受過訓練的牙醫師以Relative VGA評估MB2根管影像品質。第二部分的目的為改良應用於定位根管系統的影像導引技術。以口外牙製作模型,基準註冊誤差 (Fiducial registration error, FRE)及定位成功率驗證使用牙齒特徵點(咬頭、凹窩)註冊、線掃描(掃描牙齒咬合面高點連線、掃描牙齒咬合面凹窩連線、掃描牙齒頰舌側表面)註冊的可行性。第三部分篩選出第二部分模型實驗定位成功率佳的組別,進入臨床試驗。第一部分第一階段結果顯示14x5 cm-FOV不適合用來偵測MB2根管;第二階段6x6 cm-FOV,360度與180度的拍攝參數在偵測MB2根管的能力沒有顯著差異,

且須以受過訓練的牙醫師來評估影像品質。第三階段結果顯示5mA/ 180度/ 慢速與預設模式的影像品質評分無差異,慢速模式比起快速、標準模式有較清晰的影像。第四階段結果顯示2.5mA/ 180度/慢速的影像品質評分與預設模式沒有顯著差異,將電流與旋轉角度減半,仍能維持與預設模式相當的影像品質。第二部分的研究結果顯示使用牙齒的特徵點來定位根管系統是可行的,使用咬頭或凹窩當作特徵點定位的成功率沒有顯著差異;線掃描註冊的部分,路徑沿著牙齒咬合面高點的連線有最高的定位成功率。第三部分臨床試驗,招募15名受試者,排除影像不清晰、金屬散射干擾的三名受試者,共12名受試者納入試驗。結果顯示,在基準註冊誤差方面

,臨床試驗與模型實驗使用特徵點註冊沒有顯著差異;臨床試驗與模型實驗使用線掃描註冊沒有顯著差異。在定位成功率方面,臨床使用特徵點註冊的定位成功率較模型實驗差,線掃描註冊的定位成功率則與模型實驗結果相符合。綜合以上結果,拍攝上顎第一大臼齒MB2根管的CBCT時,欲維持與廠商設模式相同的影像品質,建議使用慢速的掃描模式,但可將預設拍攝電流5 mA降低至2.5 mA,且可將機器旋轉角度360度減半至180度以減少輻射劑量。本研究提出之應用於定位根管系統的影像導引技術,能使用牙齒咬合面高點的連線,以線掃描的方式註冊,且臨床試驗結果與模型實驗相符合,顯示此技術有潛力應用於臨床定位根管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