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原歷史高價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智原歷史高價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蔡明介,林宏文,李書齊寫的 【全新改版】競爭力的探求:IC設計、高科技產業實戰策略與觀察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禾伸堂股王 - Geigp也說明:... 禾伸堂( 3206 ) 」,刷新紀錄,寫下歷史以來電子股的最高價999 元! ... 威盛」、被動元件的「 禾伸堂」、ic設計的「 智原」、「 聯發科」先後攻 ...

國立臺北大學 社會學系 葉欣怡所指導 張立祥的 超商店員何以萬能?便利商店勞動形成與過程探究 (2017),提出智原歷史高價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互動服務業、去技術化、協調者、行動者網絡、組合勞動。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李佩怡所指導 吳雅婷的 「都市遊民」社會現象及心理需求之質性研究 (2013),提出因為有 心理需求、都市遊民、遊民現象、建制民族誌、參與式觀察的重點而找出了 智原歷史高價的解答。

最後網站(3035)智原- 歷史股價波動圖 - 台灣股市股票資訊網- StockInfo則補充:(3035)智原近三年高低點. 日期, 收盤, 最高, 最低. 2022/03/30. (高點). 312.50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智原歷史高價,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全新改版】競爭力的探求:IC設計、高科技產業實戰策略與觀察

為了解決智原歷史高價的問題,作者蔡明介,林宏文,李書齊 這樣論述:

  本書第一版於2002年出版後,即獲得股市投資人及關心國內高科技產業人士的熱切關注,六年後的全新增訂版除保留原書仍具參考價值的內容之外,聯發科技、揚智科技董事長蔡明介先生再次提出對台灣及國際IC設計產業的新觀察,以及對於知識經濟、人才發展、研發管理的新思考,並不吝分享30年從工程師而高科技專業經理人的豐富工作經驗,對即將進入高科技產業的新鮮人提出精闢建議與殷殷期盼;而已經入行的從業人員則不難從蔡明介先生的經驗和反思之中,找到發人深省的提點,思索未來方向。新版內容包括三大主軸︰   ◎  知識經濟與全球IC設計——人類文明從農業經濟進化為工業經濟,如今則是以知識加值為特徵的知識經濟。一個以腦力

為中心的產業,對研發管理、人才發展必須格外注意,才能達成企業、員工及股東三贏的勝局。    ◎  台灣與國際 IC設計產業觀察——蔡明介先生長期探索IC設計業的心得,包括IC設計業的經營理念、市場法則、競爭策略等,對想要了解IC設計業的讀者,是最佳的參考資料。   ◎   競爭力與趨勢探索——探討台灣科技產業的競爭力根源、未來發展前景,並深入思考新經濟的意涵及其挑戰,同時在面對新科技世代交替之際,省思科技產業如何因應轉型,以及在不景氣的時候如何進行體質調整。   蔡明介先生透過本書提出個人對半導體產業與IC設計業的深刻觀察與反省,而聯發科技與揚智科技所締造的卓越績效,更是他經營理念的最佳註腳。

作者簡介 蔡明介  台大電機系、美國辛辛那提大學電機碩士,曾任工研院電子所工程師、聯電研發部副總、聯電第二事業群總經理,現任聯發科技、智原科技董事長,從事IC設計業二十餘年。 林宏文   交大電信工程系,曾任《經濟日報》記者,現任《今周刊》副總編輯,主跑科技產業。 李書齊 《今周刊》記者。 增訂版序  蔡明介 ∕ 5 原版序  蔡明介 ∕ 9 第一篇 知識經濟與全球IC設計 從工業革命到知識經濟 ∕ 12 台灣IC產業發展過程的見證 ∕ 23 六年來全球IC設計業的變與不變 ∕ 30 科技管理的核心理念與策略、戰術 ∕ 39 重新檢視公司的經營理念 ∕ 51 落實研發管理 ∕ 62 人才

發展與員工分紅 ∕ 72 開放的心胸,無限的想像——交通大學榮譽博士頒授典禮演講 ∕ 82 從亞太觀點來看全球IC設計公司的發展——美西玉山年會晚宴演講 ∕ 96 揚智的改造工程 ∕ 112 創業的核心:「將有利於吾國乎?」——創業英雄的經驗分享 ∕ 118 企業的成長、組織的蛻變與轉型——以聯發科為例 ∕ 126 第二篇 台灣與國際IC設計產業觀察 永續經營比當股王更重要 ∕ 142 IC設計業「一代拳王」理論 ∕ 146 IC設計業四個致勝要素 ∕ 153 如何跨越IC設計業十億美元「天險」 ∕ 163 IC設計公司的價值 ∕ 176 第三篇 競爭力與趨勢探索 台灣半導體產業的競爭力根源

∕ 184 五力分析與S曲線的應用 ∕ 192 新經濟就是創造更高的價值 ∕ 203 落實「創新」管理 ∕ 213 策略轉折點與企業轉型 ∕ 217 斷裂性技術與延續性技術 ∕ 230 五大核心事業詭論與五個擴充失敗的原因 ∕ 235 參考書目 ∕ 251 後記 勇氣與深思的力量  林宏文 ∕ 255 增訂版序  蔡明介   資訊科技時代,半導體扮演著整個資訊工業發展的火車頭,IC成為資訊產品的重要零件。二十幾年來,IC設計業隨著半導體產業的蓬勃發展,以一個全新的商業模式出現,也對資訊科技的發展造成關鍵性的影響。依照高登?摩爾的推估,未來的十到十五年摩爾定律仍然適用於資訊科技,半導體及IC

設計業也將持續繁榮的發展。     本書距第一次出版已有六年多了,六年對於傳統產業來說變化可能不大,但是對一個新興的IC設計產業,隨著資訊科技應用環境的快速轉變,IC設計公司變化是很大的。在這段時間內,整個資訊產業也有不少的變化,最明顯的是從「PC時代」轉變到「後PC時代」。在後PC時代中,「個人和網際網路」的全球化趨勢更為明顯,特別是亞洲地區,已從世界工廠蛻變成為通訊及消費性產品的重要市場,對於在亞洲的設計公司,未來充滿了機會與挑戰。同時台灣原本獨有的一些特色也在改變,例如員工分紅也將費用化,制度上將產生很大的變化。      本書是當初我對IC產業的觀察及經營管理的一些心得整理集結而成,現

在因應環境的變化做了一些增補。聯發科這幾年的發展,從二○○○年到現在,不但產品線範圍變廣,佈局也更國際化,確實反映了「世界是平的」。就公司的經營管理,隨著時空環境的改變也做了一些適當的調整,這些在「六年來全球IC設計業的變與不變」及「玉山科技的演講」都有進一步的說明,當然公司所要面對的挑戰也越來越大。     在增訂版的書中,主要增加的部分都集中在第一篇的部分,包括「從工業革命到知識經濟」「六年來全球IC設計業的變與不變」「重新檢視聯發科的經營理念」「落實研發管理」「人才發展與員工分紅」「開放的心胸,無限的想像——交通大學榮譽博士頒授典禮演講」「從亞太觀點來看全球IC設計公司的發展——美西玉山

年會晚宴演講」「揚智的改造工程」「創業的核心:『將有利於吾國乎』——創業英雄的經驗分享」等文章。本篇最後收錄我過去幾年在不同階段中,針對公司重要發展方向而發給同仁的內部郵件,標題保留原名「董事長的話」。      舊有文章有關資訊及半導體業的公司情況,現在看來有些也有過時之慮,也有所刪減,僅保留一些現在看仍有參考價值之文。另外,由於二○○○年前後新經濟崛起,當時有不少談論網路與寬頻產業等文章,如今看來,網路已是產業的新基礎架構,普遍為大家所接受及使用,所以原來有關網路與寬頻的文章在新版書裡就可以省略了。 後記 勇氣與深思的力量 林宏文   今年初,《競爭力的探求》一書開始進行第二版的增補工作,

我再次密集地赴新竹聯發科公司總部,與董事長蔡明介進行訪談。距離上一次密集與蔡董進行採訪的時間,大概已經有八年了,一九九九年底,當時我加入《今周刊》不久,邀請蔡董於《今周刊》開闢專欄,大約為時兩年、每個月一次,我會到新竹採訪蔡董,聽他談IC產業的競爭與策略,然後回來把訪談內容整理出來,這就樣,一篇篇內容扎實豐富的文章,就在《今周刊》「科技大趨勢」的專欄裡一一呈現。      當時,聯發科的辦公室還在舊聯電晶圓廠的對面,員工僅一百多名,與聯詠、智原等其他聯電設計部門移轉出來的公司一起共用一個大樓,由於公司還小,規畫也都很簡單,每次我走進一樓大廳時,經常就可以直接看到辦公室忙進忙出的員工,還不時聽到

工程師走路時,腳上脫鞋劈劈啪啪的聲響,讓我回想到當年還在交大念書時,在宿舍或教室裡,都可以聽到這種熟悉的聲音。      如今,聯發科在創新一路的篤行大樓裡,樓高十一層,地下還建了超過二千個停車位,在歷經國內外一連串的購併後,目前全球員工已超過三千人,總部大樓眼看著就快沒有空間了,公司市值與規模也都與當年不可同日而語。但是,有這麼多的成就,蔡董給我的感覺,卻好像什麼事都沒發生過,跟八年前一樣低調謙虛。有一次採訪前,我跟蔡董恭禧,聯發科的手機晶片做得很好,在大陸市場大獲全勝。      沒想到,蔡董的反應出乎我的意料。他沒有客套地回應,卻用警愓自己的語氣說:「我最不喜歡人家說我們已做得很好,尤其

是員工,更不應該有這種想法。」八月初,有一次餐敘與蔡董碰面,當時是他獲頒交大榮譽博士學位之後。那時,隨著國際及國內股市多頭行情,聯發科股價多次突破高價,成為僅次於高通(Qualcomm)的全球市值第二大IC設計公司。我跟蔡董說這件事,他的回答也很平靜:「那有什麼意義?股價每天在變,要能sustain(維持)才行啊!」    採訪工作多年,看過科技業形形色色的人,像蔡董把標準訂這麼高的老闆,實在也不多見。聯發科能夠跨越IC設計業的成長瓶頸,不斷創造驚奇,也是因為有這種不斷超越自己的企圖,才能屢次完成不可能的任務。如今,在第一版《競爭力的探求》推出六年多後,這本書得以再進行第二版的增補,確實有新的

意義,因為在初版第一次上市時,聯發科也才上市掛牌不久,這幾年之間,蔡董對外幾乎是封口不說話,外界很難了解他的想法。這一次,蔡董把六、七年來全球IC產業的變化,以及聯發科五年來在研發管理、經營理念和改造揚智科技等過程,都有深入的描述,相信可以給關心台灣IC 設計業發展的讀者,一個很好的參考。      在聯發科蛻變的過程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聯發科公司六項價值觀中的「勇氣與深思」。在大部分企業的價值觀中,幾乎都會強調誠信、創新或崇本務實等,但很少企業會把「勇氣」這種字眼放在價值觀裡。而聯發科這項特有的價值觀,讓他們在做產品規畫時,就不怕挑戰歐美等國的一流大廠,不論是早年的光儲存晶片,到後來的手

機及電視晶片,聯發科把勇氣發揮到極致,創下亞洲IC設計公司多項新記錄。     在《今周刊》製作一個「股王預備軍」的專題時,我去採訪了另一家表現也很突出的IC設計公司誠致科技,總經理方新舟先生跟我提到,蔡董寫的《競爭力的探求》一書,是他們公司主管必讀的參考讀物,但由於時隔五年,聯發科的手機晶片又獲得那麼大的成就,他很想知道,在這段期間,聯發科到底是怎麼做到的?      當時我想,蔡董在新版的書中,已補充了九篇文章,內容也相當扎實,但可能是因為蔡董向來不張揚自己的成就,對競爭者也常常不願做太多評論,因此,這給了我一個很好的理由,可以從記者比較中立的角度,來寫聯發科成功的關鍵。於是,我就著手製作

「聯發科股王再起」的封面故事,刊於二○○七年九月中旬第五六○期的《今周刊》。文章登出來後,有不少企業主管說,聯發科的故事讓他們佩服,對於經營管理的想法,也獲得很多啟發。     其實蔡明介凡事都保持低調,而在低調的另一面,是他永遠不滿意現狀,總是保有追求更高目標的企圖。有時想想,很多人沒有機會見證聯發科的成功過程,但我卻能夠有第一手的貼近觀察,實在是很幸運。   這本書能夠再版,除了要感謝蔡董願意在百忙之中,抽空進行口述工作之外,也要感謝財信出版公司的楊森先生及陳重亨先生,以及我的同事李書齊先生等人。 從工業革命到知識經濟  有發明家預言,在二○一○年一千美元所能購得電腦的運算能力只

相當於一隻老鼠,但是,在二○三○年它會相當於一個人類大腦;估計在二○五○年時,同樣一千美元可以購得電腦的運算能力,相當於所有人類大腦的加總。設想,人類社會屆時會變成什麼樣的狀況?  人類文明的發展過程是很有趣的,約略可以分為三個階段,早期的農業經濟社會,前後持續了八千年,當時的生產要素就是二個M,也就是人(Man)和土地(Motherland)。到了西元一七五○年,「蒸汽機」的發明造就了第一次工業革命的誕生,不僅生產力大幅提升,也造就人類社會文明的進展,此時的生產要素,就從二個M變成四個M,也就是人、機器、資本及原料(Man、Machine、Money & Material)。  在有關工業革

命的描述上,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曾舉印刷術的演變為例,他說,在西元一四五○年,活版印刷發明之前,當時的書是靠修道院裡的僧侶用手抄的方式,平均每人一年可以抄一千二百頁左右,但在活版印刷的機器發明後,每個操作機器的工人,每年可以產出二十五萬頁,產出效率提升了二百倍,因此讓資訊的傳播速度加快,成本也跟著降低。  有關成本降低的描述,彼得杜拉克也舉了一個例子,他談到在工業革命前,一磅棉花需要花一個工人十二到十四天的工作時間,但機器發明後,一個工人做十二天可以產出一千磅,成本降低了一千倍。從工業革命邁向資訊時代  工業革命帶來的進步,是不會停止的,舉個大家都耳熟能詳的例子,以前用馬車來運輸,因此馬力成為衡

量載重的單位,但現在的車子,像BMW的七四五系列,一部車就有三三○匹馬力,如果古人真的可以「回到未來」的話,一定想不通,到底要把這麼多馬放在那裡,才能拉動這部車子。  工業革命時代前後大約持續了兩百年,對人類社會的影響相當大,不僅機器設備可以產生「動力」,人的活動距離也跟著變遠,同時也促進商業的交流及資訊的傳播,對人類社會的影響不可謂不大。  接著是資訊科技時代,大約可以從一九五○年電腦發明算起,至今不過六十年,相較於工業時代,資訊時代的進步速度更快,因為腦力(Brain Power)取代了馬力(Horse Power),原來四個M,也變成了一個M(Man)再加二個M(Money+Machin

e),其中Man的重要性又更高,凌駕在其他要素之上。  在工業時代,福特汽車的創辦人亨利福特有一句名言:「你可以擁有各種顏色的T形車,只要它是黑色的。」(Any customer can have a car painted any color that he wants so long as it is black),福特開始時只是生產一種車去適應每個人的需求。針對僱用生產線員工的要求,他還說:「為什麼每次我需要的是一雙手時,總會跟來一個大腦?」這些話,很清楚地描述,在工業時代,同一個規格並大量生產,是那時唯一的模式與價值;至於工人更只是生產線上一個元素而已,所以要的只是工人的手,生產製造不

需要他的大腦來做太多要求。  不過,後來彼得杜拉克在討論這個觀點時,他說:「你不可能只雇用一雙手,你雇用的一定是整個人。」因此,雖然你只要僱用的是他的手和頭腦,但他有兩隻腳,隨時可能會走掉。資訊發展造就知識經濟  所謂的知識經濟,其經濟形式是建立在知識和資訊的生產、分配和使用上,換句話說,在知識經濟時代,是以知識和資訊的激發、擴散以及有效的運用,為其重要的特質,以知識所創造出來的附加價值,為其主要的核心所在,就是指以知識資本為主要生產要素,透過持續不斷的創新,並善用資訊科技力量以提昇產品附加價值的一種經濟型態。  在知識經濟時代,一個國家知識經濟能否蓬勃迅速發展,要視其帶動知識經濟發展的要素是

否健全,其要素有:足量的市場、知識社會的基礎建設、知識資本、創新能力、資訊科技等。談到足量的市場,知識經濟是一種規模的經濟,它的利潤是遞增的,它的效應是乘數倍增的。  知識經濟的力量與價值到底有多大?我覺得其中可以有一個方法,是衡量每個東西單位重量所能產生的價值,例如一台汽車的重量大約兩千公斤,若以每一公克的價值,大約就是值新台幣一元;至於法國的香水,每一公克大約可以賣到九百元;又像雷射印表機的墨水,每公克可以賣到一千元;義大利名師設計的領帶,每一公克也可以賣到一百元。  若拿半導體的晶圓來看,一片八吋晶圓約五三‧三克,平均一公克可以賣到二千元,但若加上包裝、測試及產品應用設計等,作成系統解決

方案,再拿到市場去賣,價值甚至會再增加數倍。晶圓的原材料,一公克也才值一百多元,但經過IC設計工程師的巧手後,價值可以增加數十倍甚至百倍,這就是知識經濟的力量,而資訊科技的發展,就是知識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人類四次資訊革命與技術應用  回顧人類歷史,總計發生了四次資訊革命。第一次是在西元前四千年,文字書寫的發明,讓人們容易溝通,也漸漸造就了一些部落或小國家的形成,到了西元前一三○○年,書本的發明,形成第二次革命,知識開始流通,人們可以溝通、學習並管理,就統治階級來說,就更加容易治理國家。  西元一四五○年起,印刷術的發明,讓書本大量傳播,知識流通更為加速,對統治者來說,也因民智大開,教會不再被

少數人壟斷,造就了波瀾壯闊的文藝復興時代。而最近的一次則是一九五○年,電腦與資訊科技的革命,帶來的是更大的巨變。  若從技術的應用史來看,尤其是技術被發明後,從生產及商品化的過程,也有很多有趣的故事。例如十九世紀汽車才發明時,那時引擎是放在車子後面,做為推進器,但沒有幾匹馬力,能推動的重量很有限,因此早期汽車被接受的程度並不高,後來到了一次世界大戰時,由於馬匹不夠,發現汽車有大量運輸的能力,才加速了汽車的發展及普及。  另外,愛迪生當年發明留聲機的技術,最初也根本沒想到要拿來放音樂,最初愛迪生想到的用途,是要給主管下達命令或記錄遺囑之用,後來有人把它拿去街上放音樂,給民眾聽,順便放個帽子讓人丟

一些銅板,結果愛迪生還很不高興,不同意留聲機拿來做這個用途,但後來放音樂的用途實在太受人歡迎了,也讓留聲機得以大紅大紫,應用更擴大。電腦普及化,半導體為資訊產業火車頭  早期IBM發明的電腦,本來的預期也是應用在科學上大量的計算,後來發展出PC,IBM當時也沒意識到PC會有日後如此普遍性的應用,在蘋果電腦發明了超強功能的圖形使用者介面(GUI)後,更適合個人的使用,讓PC的普及才更快速進展。  在資訊革命時代,個人電腦扮演的角色至為重要,讓每個人的生產力大幅增加,而且在數位化的環境中,相較於二十年前,目前每個人的生活對數位電子產品的依賴,更是大大地提高,從辦公室到家庭及個人,電腦、手機及網際網

路等,甚至汽車的電子化也日益增加,每個人使用電子產品的機會都大為增加。  其中,半導體就扮演著整個資訊工業發展的火車頭,在這麼多產品的應用中,都需要靠半導體來推動,因此,若我們把人類文明與使用材料的發展做一個對照,西元前三千年之前是石器時代,接著是銅器時代,再接下來是鐵器時代,從西元一九六八年起,就是半導體的矽器時代,如今,在各種電子產品的應用加重,矽器時代可以說是真正的實現了。  依照摩爾定律的推估,如果半導體業再持續發展,未來資訊科技的想像空間將會大到難以想像,有發明家預言,在二○一○年一千美元所能購得電腦的運算能力只相當於一隻老鼠,但是,在二○三○年它會相當於一個人類大腦;估計在二○五○

年時,同樣一千美元可以購得電腦的運算能力,相當於所有人類大腦的加總。設想,人類社會屆時會變成什麼樣的狀況?事實上,科技的發展遠超過我們的想像,虛擬原則正不知不覺地入侵到真實世界之中;有一天,量變到質變,未來世界一定有超乎想像之變化。以奇異、豐田為師,專業經理人終身學習  在知識經濟的時代中,對於每一位知識工作者來說,當科技進步如此迅速,每個人一定都要跟著成長,因為在這個時代,最容易產生折舊的已經不是機器設備,而是知識,因此終身學習也愈來愈重要。彼得杜拉克就說過,「想要在挑戰性的世界中擔任一名知識工作者,同時產生及維持效能,就必須保持學習,經常刷新知識才行。」另外,他也提到,「後現代社會是一個知

識型的社會,個人與組織唯有透過不斷的學習,才能永保優勢。」  如果舉兩個全世界最被專業經理人推崇的兩家公司,奇異與豐田汽車為例,兩家公司都不約而同強調終身學習,也都要求專業經理人要不斷地進步。終身學習的前提,就是每個人都要很謙虛,因為世界太大了,還有太多事情是你不知道的。我記得蘋果公司執行長賈柏斯,有一次應邀到史丹佛大學的畢業典禮演講,他提到自己的成長過程,最後結論是勉勵大家要「求知若渴,虛心若愚(Stay Hungry, Stay Foolish)」,他告誡年輕人,要常保謙虛之心,要不斷地學習,才不會被世界淘汰。  最後,我要以立體派大師畢卡索的故事做結尾,有一次,畢卡索在參觀位於法國西北部

、一處名為拉斯寇(Lascaux Cave)的史前壁畫洞窟,看到三萬年前新石器時代的壁畫,由於這些畫實在太漂亮了,看完時他嘆為觀止地說,「三萬年來,人類沒有什麼進步,其實我們什麼也沒有發明!」我想,在知識日新月異的時代中,畢卡索的話,也可以拿來隨時警惕自己保持謙虛,做為知識工作者的座右銘。

智原歷史高價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昨天台股上漲百點功臣是台積電,在禮拜三公布台南地震的影響結果,並調整第1季業績展望,儘管毛利率下修,但在新台幣貶值與業績增加之下,營收不減反增,外資積極買進,讓台積電股價創下151元的新天價,也帶動設備廠漢微科(3658)股價直奔漲停。

昨天半導體類股指數上漲1.8%,重量級電子權值股上漲成為台股向上攻堅的要角,除台積電創新高價外,聯電(2303)上漲1.13%,選前一度炒得沸沸揚揚的中資入股台灣 IC 設計產業,選後又重燃希望。傳出經濟部有意找出解除反對者疑慮的可行方案,向新的立法院溝通,爭取支持,不排除在 520 前開放,帶動ic設計廠商大漲, f-矽力(6415收購題材發酵,加上收購恩智浦LED照明驅動產品線,法人看好收購事業有助提升每股盈餘,今年估計更進一步推升營收,股價漲停作收。

鈺創(5351)近年積極從記憶體商轉型為系統或次系統方案的供應商,今年更將強攻虛擬實境(VR)、無人機、機器人等新經濟應用市場,股價大漲7%。

智原(3035)中國光纖到府訂單去年下半年陸續出貨,今年第一季將延續去年動能持穩攀升,股價開高走高大長5%。

另外,台積電10奈米製程超車英特爾、三星等競爭對手,對首波10奈米客戶之一的聯發科有利,股價漲逾4%。

而除了電子股強勢,昨天金融股也發輝穩盤作用,類股指數上漲1.2%,玉山金(2884)上漲3.6%,國泰金(2882)新光金(2888)上漲超過2%,中信金(2891)富邦金(2881)上漲超過1%。

在其他強勢焦點股部分,浩鼎將於21日公布OBI-822乳癌新藥臨床試驗的解盲結果,市場預料將會帶來好消息,激勵浩鼎股價開高走高,股價重回700元關卡,超越精華光學,重登生技股王寶座。

其他生技股也受到激勵,太醫 (4126) 受到訂單加持,Q1淡季不淡,1月稅前獲利4505萬元,年增40.38%,早盤大漲6%,衝上波段高峰93.9元。景岳 (3164) 股價盤整多日,昨天出現放量大漲,開高走高漲停作收。和康生 (1783) 則是受到庫藏股實施帶動,以亮燈漲停作收,收復半年線並觸及季線。

鈊象(3293)自結1月合併營收達2.71億,創下歷史新高水準,近來股價沿著5日均線向上推升,昨日盤中股價衝上208元,創波段新高,

雙鴻(3324)1月合併營收達5.38億元,月增20.36%,創下單月歷史新高,即便近期漲多被列為警示股,但仍在買盤力挺下,昨天大漲6%。

弱勢股部分,宸鴻1月合併營收89.2億元,較前一月份78.09億元成長14.2%,較去年同期110.41億元減少19.2%,第一季還可能比去年第四季衰退,昨天股價賣壓沉重,開高走低終場跌勢擴大下跌5.75%。

災後重建概念股的中鋼構(2013)在連續上漲後昨天出現回檔,下跌 2%。

超商店員何以萬能?便利商店勞動形成與過程探究

為了解決智原歷史高價的問題,作者張立祥 這樣論述:

  台灣便利商店自1980年代發展至今,已成為最具規模之連鎖商店事業體,除了店數已突破萬餘間,販售的產品與服務也不斷擴充,促使店員必須學習漸增的商品製作知識,也讓「萬能店員」成為在這個場域工作者的代號,相對於超商工作本身的低門檻和去技術化後的簡單操作流程,兩種歧異視角凸顯超商工作的內在矛盾。本文以完全參與觀察,配合半結構式深度訪談、歷史新聞整理、常民經驗紀錄與官方數據之彙整,以勞動過程研究為主軸、行動者網絡理論為工具,試圖解構超商工作既源於簡化的設計,又如何形成當今事務數量遽增的萬能店員。  研究結果顯示:便利商店內個別事務以標準化且簡化的流程設計,在推出新產品同時引入全新的技術物,但在技術

物增加時,也將相應的操作流程帶入,而這些實際的操作才是店員工作的基本單位。伴隨時間的推進,超商操作流程數量面臨前所未有的巨大規模,除了技術物有其相應操作流程,與顧客應對也有互動服務業的標準化規則,導致店員同時面臨人類與非人類數量增加,以及相應的操作與溝通之爆炸性增長。本文也以此實證經驗發展組合勞動這一全新勞動概念,旨在說明當代互動服務業相對於分工的勞動型態,更傾向採取多工、組合式的運作,並以協調人為基礎進行與人類/非人類行動者的溝通及任務安排,其中「協調」正是此類工作的核心目標。

「都市遊民」社會現象及心理需求之質性研究

為了解決智原歷史高價的問題,作者吳雅婷 這樣論述:

摘要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中參與式觀察法及建制民族誌,並以大誌發行站、艋舺公園、優遊之家及台北市街道作為主要田野,透過田野觀察及訪談進行資料蒐集,研究問題為:(一)遊民一詞背後所隱含的象徵及意含為何?(二)成為「遊民」是個人的原罪,或是社會製造了「遊民」?(三)「將遊民驅逐出我家」的現象為何?(四)遊民之心理的需求為何?台灣諮商心理領域缺乏關注遊民的研究及實務工作,此現象可能原因為何?研究討論與結果如下:(一)「遊民」一詞隱含著許多污名化象徵,如髒亂、孤立退縮、攻擊,並影響其公民權利邊緣化,使人忽略遊民真實情況與污名化印象的落差,是故,遊民的概念,使遊民成為社會的危險他者,並影響了其在社會的處境

。(二)遊民現象反映了社會現況,勞動與報酬的落差、過度高價的房子、家庭失去了保護及支持功能,導致貧窮累積,惡化弱勢情境,並透過將流浪視為一種不適生存的自然淘汰機制,合理化弱勢情境,遊民並非無業,而是經濟弱勢勞動者,政府應重視遊民勞動付出與所得失衡的狀態。(三)萬華居民與遊民之間對立,顯現潛藏在競爭背後的生存焦慮,發展成為對他者的壓迫與攻擊,並藉由資本主義競爭模式合理化遊民生存困境,在對立之外,必須透過福利政策的重新詮釋、社區積極溝通及遊民自治,發展居民與遊民共存的可能性。(四)遊民的心理需求在環境的限制下,以有限的方式發展因應策略,遊民心理健康受到許多複雜因素影響,包含失業、身心障礙、家庭、社

會適應、老年等問題,是內外在困境交互影響的結果,因此,遊民諮商的發展,必須以系統性的合作方式進行;遊民諮商的發展受到政府政策及資源配置,以及傳統諮商模式的被動性與付費模式的影響,限制了遊民諮商發展的可能性。關鍵詞:心理需求、都市遊民、遊民現象、建制民族誌、參與式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