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感應器角度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微波感應器角度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趙玲玲等寫的 電磁場與微波仿真實驗教程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智利專家發現「全球最曬地區」 全年雲少雨少日照程度媲美金星也說明:但換個角度看,這種極端條件也是一個優勢,正因為亞他加馬沙漠雲量少,令這裡成為天文 ... 美學者改良伸縮感應器可兼顧不同伸展程度助監測運動姿勢.

中華科技大學 機電光工程研究所碩士班 李昆益所指導 白春成的 應用菲涅爾透鏡於紅外線感測器系統之研究 (2018),提出微波感應器角度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紅外線人體感測器、菲涅爾透鏡、PIR。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電子工程學研究所 李致毅所指導 彭朋瑞的 應用於微波與毫米波之影像及車用雷達系統 (2014),提出因為有 波束合成、雙向電路、巴特勒矩陣、金氧半場效電晶體、三倍頻器、影像感測器、注入再生、微波雷達、毫米波雷達、相位矩陣饋入、脈波雷達、收發機的重點而找出了 微波感應器角度的解答。

最後網站微波感應燈管則補充:舞光LED · 1. 通過CNS及無藍光危害認證 · 2. 發光效率≧ 145 lm/W · 3. 升級5.8 GHz 感應模塊,Wi-Fi 和電波抗干擾能力更佳 · 4. 微波感應距離達8米,亮燈時間1分鐘,節能省電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微波感應器角度,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電磁場與微波仿真實驗教程

為了解決微波感應器角度的問題,作者趙玲玲等 這樣論述:

本書由電磁場與微波技術兩部分實驗內容組成。實驗一到實驗四是電磁場硬件實驗。包括電磁波感應器的設計與制作、電磁波傳播特性實驗等。實驗五到實驗十一是電磁場軟件實驗。包括電磁場中的基本運算、點電荷的電場與電勢分布仿真等。實驗十一到實驗二十是微波技術硬件實驗。本部分主要從工程應用的角度出發,重點對幾類具有代表性的微波無源元器件的相關特性進行實驗測量。包括環行器、定向耦合器等。實驗二十一到二十三是微波技術軟件實驗。包括矩形波導TE10的仿真、魔T的設計與仿真等。 趙玲玲:2002-2006年,大連理工大學博士,發表多篇EI及SCI論文。2006年至今在魯東大學教學,副教授,一直從事電磁場與電磁波的

教學工作。楊亮:工學博士,大學畢業於青島科技大學信息工程專業,碩士畢業於蘇州大學電信學院通信與信息系統專業,博士畢業於中國科學院電子學研究所通信與信息系統專業。現任魯東大學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講師,一直從事微波與技術的教學。

應用菲涅爾透鏡於紅外線感測器系統之研究

為了解決微波感應器角度的問題,作者白春成 這樣論述:

本論文提到紅外線人體感測器的原理及感測條件,與菲涅爾透鏡的來源和設計,為基礎去探討如何使用紅外線人體感測器與菲涅爾透鏡,做更好的感測效果。菲涅爾透鏡(Fresnel lens)是一種光學元件,其原理是將傳統透鏡等分成數個區域,將每個區域的中心厚度部分去除,保留表面的曲率,以達成削減厚度的目的,具備有質量輕、厚度薄、焦距短、價格低、可製造非球面性質等優點,本論文會提到紅三個外線人體感測器,以及兩個不同的菲涅爾透鏡,去交叉比對,探討紅外線人體感測器與菲涅爾透鏡之最佳利用效果。 本論文研究重點是以不同角度之菲涅爾透鏡,與數位型紅外線人體感測器,和類比型紅外線人體感測器,比較出他們的優缺點。在

紅外線人體感測器上,菲涅爾透鏡所給的影響力,以及如何透過菲涅爾透鏡去感測人體的移動。再去探討如何加強紅外線人體感測器的精準度,並減少誤動作等。

應用於微波與毫米波之影像及車用雷達系統

為了解決微波感應器角度的問題,作者彭朋瑞 這樣論述:

本論文的研究內容為微波與毫米波雷達系統,三個獨立的雷達系統分別應用於W頻段及K頻段被提出,包含雷達晶片及組裝模組。 在本論文中,一個操作於94-GHz高度整合的W頻段影像雷達被實現。利用相位陣列饋入技術達成電子掃瞄,準確測距技術則應用於距離偵測中。四個收發機作為影像感應器的前端電路,藉由相移器及功率合成器調整波束方向。內部31.3-GHz時脈訊號和三倍頻器提供了射頻載波及測距所需之計數時脈。應用覆晶技術將製作於低溫共燒陶瓷之天線與晶片組裝為一體積僅6.5 x 4.4 x 0.8立方公分之微小型模組。以台積65奈米製程制作,在1.2伏特的供應電壓下消耗960毫瓦之功率,晶片面積為

3.6 x 2.1平方毫米。本原型達到+/-28度之掃瞄範圍,最遠2公尺之偵測距離及1毫米的距離解析度。 一個79-GHz高度整合的雙向脈波雷達系統應用注入再生接收機技術以65奈米CMOS製程實現。本系統應用新穎的阻抗轉換技術於功率放大器/低雜訊放大器中,比起傳統利用射頻切換器的架構,發射機效率及接收機雜訊指數皆有大幅度改善。本系統提出的注入再生振盪器也提高了接收機的增益及系統效率。量測之發射機輸出功率峰值及接收機轉換增益分別為9.2 dBm和42 dB。利用8 x 8平板天線配合板上匹配網路補償磅線效應,發射機之等效全向輻射功率為25 dBm,而E和H平面之波束寬度分別為11.5度和1

0度。測距範圍在0.3 ~ 1.5公尺間最大誤差量為7.2毫米。在1.2伏特的供應電壓,操作0.1%工作周期之脈波調變下共消耗107毫瓦之功率。 最後,一個高度整合之K頻段一發射機/四接收機脈波調變雷達系統以65奈米CMOS製程實現。利用8 x 8巴特勒矩陣波束合成器,在1公尺的距離下,本原型達成超過90度之雷達可視範圍及30度的角度解析度。可切換的功率放大器改善了平均載波洩漏功率及功率消耗。可程式化的脈波寬度、脈波重複時間,及針對鎖相迴路的溫度補償等技術使本雷達系統更加堅固。量測距離誤差在1.2公尺範圍內皆小於9.1毫米,在0.06%工作周期脈波調變操作下共消耗149毫瓦之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