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地方法院家事庭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基隆地方法院家事庭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林雅鋒,嚴祖照寫的 少年司法的理論與實務:從國際公約人權規範的角度出發 和邱顯智的 我袂放你一個人:律師,永遠的反抗者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司法院全球資訊網-查詢服務-司法公告查詢-公示送達公告也說明:項次 法院別 案號 國內、國外 文書種類 公告日期 案件類別 241 臺灣基隆地方法院 111年度基小字第14號 國內 開庭通知 111‑01‑24 民事 242 臺灣基隆地方法院 111年度基小字第25號 國內 開庭通知 111‑01‑24 民事 243 臺灣基隆地方法院 110年度司執字第32358號 國內 詢價通知 111‑01‑24 民事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新學林 和大塊文化所出版 。

國防大學 政治學系 曾春滿所指導 陳治軒的 臺灣客家族群與信仰認同研究-以基隆市義民祭為例 (2021),提出基隆地方法院家事庭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客家族群、族群認同、義民信仰、客家文化。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班 洪素珍所指導 柯萱如的 律師辦理子女親權事件之經驗初探 (2021),提出因為有 未成年子女親權、離婚、律師、心理經驗的重點而找出了 基隆地方法院家事庭的解答。

最後網站機關名稱:臺灣基隆地方法院 - 標案瀏覽則補充:日期 類型 代碼 20220211 公開招標公告 111KDC03 20220210 決標公告 111KDC01 20220210 決標公告 111KDC02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基隆地方法院家事庭,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少年司法的理論與實務:從國際公約人權規範的角度出發

為了解決基隆地方法院家事庭的問題,作者林雅鋒,嚴祖照 這樣論述:

  作者從2016年起,在監察院從事少年司法一系列案件之調查,發現少年在司法案件中權益受漠視的情形極為嚴重。因維護少年人權是國家義務,監察權應監督政府有無建立完整的少年法制,本書選取9件調查案的事實,就司法機關各別之先議、調查、審判、執行等作為,從理論面去檢視這些個案實務面的操作,將問題揭露,指出未符國際公約人權規範之缺失,進而希望引起關心少年權益的各界人士關注,改善少年的人權保障機制,朝向與國際接軌之方向前進。本書適合對於少年事件處理法有興趣的研究者,或是實際從事少年司法工作者閱讀。

臺灣客家族群與信仰認同研究-以基隆市義民祭為例

為了解決基隆地方法院家事庭的問題,作者陳治軒 這樣論述:

本研究以基隆地區客家族群的義民信仰為主軸,分別介紹臺灣地區所獨有的義民信仰文化發展與意涵,進而闡述其定位與功能。本研究特別選取客家族群數量較少的基隆市為對象,試圖勾勒出基隆地區義民信仰文化的定位與功能,並試圖了解義民信仰文化如何傳承客家精神?義民信仰為化對客家族群認同有何實質的影響意義?義民信仰是臺灣地區客家族群的主要民間信仰,起因於清代多起地方民變,這些為了保鄉衛國而犧牲的義民,在官方的推崇與民間的敬仰後,逐漸形成獨特的信仰文化,並為之設立義民塚與義民廟。發展迄今,義民祭已成為最具代表性的臺灣客家族群信仰象徵。基隆市的客家族群主要是由新竹、苗栗等地遷移至此,有感於客家族群在都會中逐漸「隱形

化」現象,基隆市於2003年開始舉辦義民祭,期望藉由祭典強化客家人之間的聯繫,並在過程中深化族群集體記憶。本研究藉由文獻分析與深度訪談得知,藉由義民祭的舉辦,的確持續發揮族群認同與承載客家文化的作用力。基隆市的客家人藉由祭典的保存和參與,已將義民信仰深植於客家文化之中。

我袂放你一個人:律師,永遠的反抗者

為了解決基隆地方法院家事庭的問題,作者邱顯智 這樣論述:

不放棄任何一樁可能的冤屈, 不鬆開任何一雙求助的手; 「不是因為看到希望才堅持,而是堅持才看到希望」。 律師,是為維護人性尊嚴而必須存在的反抗者⋯⋯   高中時因電影中律師努力不懈為人洗刷冤屈,激起滿腔熱血,作者邱顯智於是將律師一職訂為人生目標。本書為邱律師記錄下自己,以及和一群一群熱情的律師及NGO夥伴,「鬥腳手」、不想讓遇到「代誌」的當事人孤孤單單,通力合作的大大小小案例,如關廠工人案、洪仲丘案、鄭性澤案、太陽花學運案⋯⋯,由涉及的勞工法、軍法、刑法、集會遊行法等法案,從嫌疑與羈押、案件審理、上訴、判決、再審到死刑執行等程序,揭示台灣司法機器的種種問題,提供讀者必要的「法普」,也一瞭

司法改革的迫切性;而訴訟過程中,律師與當事人互動之間,流露的真誠、溫暖,尤其感人,更讓我們看到諸多充滿草根性、關懷弱勢的律師,關心訴訟,更關心人。   本書希望記錄下的,正是這些前仆後繼的身影。或許有些案件獲得一定的成果,但更多是失敗和挫折,重要的是,大家一起真真切切陪伴了當事人,在他們人生中最艱難的日子裡。或者,也許有一天,在台灣某個偏鄉的角落,某個小孩無意中看到這本書,因為一點點感動,興起日後在有人困難時想要「鬥腳手」,興起讓台灣人活在真正公平正義天空下的想望。 推薦(以姓氏筆畫為序)   吳念真(作家、導演)   林世煜(作家)   胡慧玲(作家)   陳芳明(作家、政大講座教授)

  陳為廷(太陽花學運案當事人)   曾威凱(律師)   黃益中(高中公民教師、《思辨》作者)   鄭性澤(鄭性澤案當事人)   蘇紋雯(魚麗人文主題書店•魚麗共同廚房/執行長)

律師辦理子女親權事件之經驗初探

為了解決基隆地方法院家事庭的問題,作者柯萱如 這樣論述:

律師在離婚與子女親權事件的實務工作中,除了需要與當事人相處與合作,也會接觸案件家庭中各種互動資訊,以及面對調解、審理等訴訟程序的進行。本研究為探討律師在辦理離婚及未成年子女親權事件期間,工作歷程中的主觀經驗與內在狀態。研究以質性研究進行,採用半結構式訪談方法蒐集資料,並聚焦在「內容」向度進行資料分析,分別進行研究參與者的文本個別分析與跨文本分析,以理解律師於執業過程的經驗內涵。本研究發現,律師在協助案件的工作歷程,確實會經歷豐富而複雜的心理活動。於事件處理上,當面臨子女遭捲入父母間的紛爭、夫妻間頻繁與瑣碎的爭執與衝突應對,會讓律師產生對子女的心疼、對非友善父母的憤怒,作為律師的無力與消耗感。

於法院於程序上與裁判上未落實友善父母原則,讓非友善一方因此得利時,會引發律師對於法院未能支撐善意律師的憤怒與無力。在與當事人相處上,當律師認同當事人的處境與情感,會因情感投入而遭受心理衝擊;當於與當事人價值觀相異時,將引發內在衝突與心理上痛苦。於法庭活動中,當法院對於律師公益性的在野法曹期待,與當事人間同盟期待產生衝突時,將使律師因無法兼顧多重期待而存在抉擇上的為難。於心理調適層面,律師因陪伴當事人走過人生感受到工作意義感,並會以設立時間與心理界限、尋求支持系統、轉換觀點與目標等方式為情緒上的因應。本研究為初探性研究,目的為使律師經驗有更多呈現與探索的機會。綜觀目前國內文獻,對於律師內在經驗的

研究仍屬鮮見,希冀未來得有更多研究得拓展對於律師內在經驗的發現與理解,並增進律師執業文化中對於個人經驗的關注、自我照顧及避免耗竭的意識,提升律師於執業過程的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