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基主四方金數量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地基主四方金數量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ChogyamTrungpa寫的 如是,我能見真實:創巴仁波切遺教法寶:三乘法教系列六之五——不壞覺醒之密續道(上) 和波音的 透過錢眼看歷史.中國篇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九九重陽節拜拜也說明:點香向地基主誠心祭拜,口唸:「今天是九月九日重陽節,弟子/信女(姓名),準備了供品和金紙敬奉地基主,請地基主來享用,祈求地基主保佑全家大小平安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眾生 和遠流所出版 。

佛光大學 文化資產與創意學系 陳進傳所指導 林雅玲的 頭城地區土地廟空間分布之研究 (2020),提出地基主四方金數量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頭城、土地廟、空間分布、民間信仰、地方開發。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央大學 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 吳學明所指導 吳聲淼的 隘墾區伯公研究:以新竹縣北埔地區為例 (2008),提出因為有 伯公下、伯公、墾戶首、隘墾區的重點而找出了 地基主四方金數量的解答。

最後網站如何拜地基主? - 興隆佛具則補充:金紙的部分,北部以刈金、壽金、大銀、小銀為主,南部則多以九金和壽金。 ※ 由於地基主和地基婆身高約3~4尺高,所以供桌不可太高,一般會用椅板凳當供桌。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地基主四方金數量,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如是,我能見真實:創巴仁波切遺教法寶:三乘法教系列六之五——不壞覺醒之密續道(上)

為了解決地基主四方金數量的問題,作者ChogyamTrungpa 這樣論述:

  金剛乘是所有真諦之真諦。   在你說出勝義諦時,那真諦是這般真實,   即使沒說出口,它也依然真實,   那之中沒有任何謬誤的參照點。   金剛乘如海洋,乃真實之真諦。   ——創巴仁波切     在金剛乘裡,你的存在狀態已轉化為最高層次,   結合了寂止中的正念和嚴謹,以及勝觀中最為寬廣的正知。   因此能察覺到一個更為宏大的整體世界。     在金剛乘裡,我們學著發展淨觀,   不只是將一切視為美好,而是再也沒有禁錮,   金剛世界是本初良善、無條件的自由,打從根本地燦爛輝煌。     光燦與神聖,這兩種特質在金剛乘佛教裡合而為一。   如果你真實面對自己,如果你處於當下,   伴

隨著身、語、意的結合,某種實相就會開始為你顯現。     本書介紹密續上師或金剛上師的概念。創巴仁波切闡明金剛上師的角色,以及師徒關係在金剛乘法道上所扮演的核心角色;同時也介紹了「淨觀」,以及上師、本尊、護法三根本的概念。他顯示了金剛乘修持如何將修行者看待世界的凡俗觀點轉化為淨觀,此淨觀的特色是廣袤自在、溫暖柔和,毫無掙扎或瞋怒的。接著,他將淨觀的發展回溯至大乘和修心法門,並連接到了無執著和虔敬心的力量。

頭城地區土地廟空間分布之研究

為了解決地基主四方金數量的問題,作者林雅玲 這樣論述:

在漢人民間信仰中,土地公被視為專轄區域守護者,土地廟坐落位置的選擇與人群活動息息相關,更與其背後之信仰意涵互為表裡。本文以頭城地區土地廟空間分布做為研究主軸,運用前人之調查成果為基礎,蒐羅、查閱相關文獻史料,佐以筆者田野調查所得,進行整合、歸納與討論,藉由其空間分布型態,檢視土地公扮演的功能與角色。本文依土地廟坐落位置及土地公之職能角色,將頭城地區土地廟概分為山頂山腳、田頭田尾、水頭水尾、海濱港側、庄頭庄尾、街頭巷尾及四境門戶七大類型。研究發現頭城分布山區的土地廟占比最高,蓋與早期山區聚落發展及古道交通有關;不止山間土地廟多,頭城北部沿海地區山腳下的土地廟亦不遑多讓。隨著對外交通型態

改變及簡易型漁港的闢建,部分原先是山腳沿海古道護佑行旅的土地公,轉而成為漁民守護神。坐於田間一角,守田園、護莊稼的田頭田尾土地公,在社會發展、經濟型態、土地利用的轉變下,被迫遷移原址、併建他廟,甚至直接消失於世。水利與農業息息相關,身為農業守護神的土地公自然被賦予把守水路之職,除了獨自護守渠圳的土地廟外,亦形構出相互呼應的水頭水尾土地公之空間景觀。街頭巷尾土地公概指街肆型土地廟,頭城老街的南、北門福德祠及隱身於大里舊街的福德廟,皆因早期交通之利而帶動街肆形成,尤以頭城老街兩端的南、北門福德祠,空間界定指標意涵濃厚。除了衛山林、護田園、守埤圳、坐街巷外,土地公亦扮演守護村莊的角色,頭城以土地廟做

為地方主廟者不多,此與土地公神格較低有關,甚至有被取代轉換情形發生,為滿足村里信徒的各種需求,土地公成為轄境內的萬能管家;更有與五營信仰結合,分據村莊周邊的四境土地公,和地方信仰中心聯合保境衛民。頭城土地廟廣布反映了人們對土地公信仰的普遍性,其設置映照出一地人群的活動與信仰需求,在時代變遷與新舊思維的交織下,形構出頭城地區土地公信仰的獨特風貌。

透過錢眼看歷史.中國篇

為了解決地基主四方金數量的問題,作者波音 這樣論述:

  小麥才是文景之治真正的幕後推手  食鹽是華夏民族誕生的催化劑  紙幣是撂倒三大王朝的凶手  鄭和七下西洋的秘密任務是「找錢」  鄭氏家族是東亞版「加勒比海盜」   「金錢」背後隱藏了什麼樣的歷史真相  歷史不僅是人民創造的,它還是「人民幣」創造的。   銅錢,外圓內方,代表了古代中國人天圓地方的宇宙觀,古代中國的歷史似乎也濃縮在了小小的銅錢之上。   中國上下五千年,是什麼導致了王朝更迭?  什麼決定了三國勝敗?  鹽巴有多重要?  長城圍住了什麼?  鄭和為什麼下西洋?  大宋不缺錢缺什麼?  這些問題的答案很簡單,都和「金錢」有關。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但人們往往忽視這個基礎,更

多地強調帝王將相的成敗,卻對影響他們行為的經濟狀況語焉不詳。   正因為如此,本書選擇從經濟角度看待歷史,用詼諧逗趣的語言,講述一樁樁歷史大事件,透過金錢描繪泱泱大國上下五千年,揭開歷史的面紗,零距離感受歷史真相的魅力。 作者簡介 波音   1999年北京大學研究生畢業,知識普及類讀物作家,獨立學者。現任《大科技》雜誌社總編助理兼編輯部主任,經濟專欄主筆。著有《從此愛上經濟學》、《閱讀宇宙》等。所寫經濟類、歷史類、科學類文章發表於中國內地多家知名媒體。 □《實用歷史叢書》出版緣起□臺灣版序:寫給用繁體字的朋友□原序:傾聽歷史的叮噹聲 第一篇 三千年的糧倉保衛戰用狗尾巴草填飽肚子小麥小麥我愛你

有多少小麥可以重來水稻坐上小麥的沙發感謝玉米棒子,感謝印第安人 第二篇 愛生命,愛鹽巴黃、炎合夥打劫蚩尤的鹽巴春秋戰國的幕後導演私鹽販子掀翻大唐 第三篇 長城:外面的窮鬼想進來,裡面的窮鬼想出去馬可.波羅見過長城嗎長城建在哪兒,得聽老天的秦始皇算了一筆經濟賬萬里大牆沒啥用長城被經濟學打敗了兩邊窮鬼詛咒的圍牆 第四篇 三國群雄鬥地主都怪黃巾軍掀牌桌曹孟德:出身不好,摸來個大王劉玄德:根紅苗正,卻湊不出炸彈孫仲謀:要想強,飛機帶翅膀 第五篇 要想吃飽飯,多挖運河少生娃大河向東流,不是好兆頭天上掉下個隋煬帝大運河︰一個文藝青年的驚天力作傍上大運河,京城有飯吃當皇家海軍掐住了大運河 第六篇 別說宋朝不

差錢富甲全球的大宋宋兵乙︰我曾是個無業遊民扯幾尺布就打發了北方胡人逼急了,破銅爛鐵都當錢 第七篇 早產的紙幣惹人唉從飛錢到交子︰四川人有法子大宋開始對紙幣上癮三大王朝被一沓紙幣撂倒紙幣泛濫︰穿越千年仍無解 第八篇 三個夢碎的阿土仔兩千年前,王莽在下一盤很大很大的棋經濟學家王安石的兩大創新放牛娃皇帝的羨慕嫉妒恨為什麼受傷的總是農民 第九篇 鄭和下西洋的兩個秘密任務找個逃跑的廢帝,用得著七下西洋嗎差錢,還是差錢嗨,聽說非洲有金子天朝之外的華商太討厭了鄭和的第三張牌沉舟側畔千帆過 第十篇 大海有多寬廣,鄭氏海盜就有多犀利木頭要了寶船的命後鄭和時代的「海商王」鄭氏家族︰東亞版「加勒比海盜」鄭成功趕跑蔗

糖救臺灣 第十一篇 白銀讓明朝不明不白地死去一枚銅錢引發的走私大案美洲白銀砸中大明的頭看白銀潮來,看白銀潮去百萬兩銀子逼死崇禎帝 第十二篇 誰偷了康乾盛世的饅頭什麼康乾盛世,那都是浮雲盛世危局︰從馬可.波羅到馬戛爾尼達爾文家族砸了景德鎮的場子要人命的蠶寶寶 第十三篇 鴉片戰爭:一個煙鬼和一個茶鬼鬧翻了大英帝國被茶葉攻陷了鴉片拯救了太平洋島嶼茶鬼覺得被煙鬼侮辱了種植園裡的煙茶暗戰煙鬼在當鋪裡徹底沉淪 尾聲:錢眼裡的歷史風景 推薦序   「笨蛋,問題在經濟」!!改變歷史發展的關鍵是經濟。   在中國歷史中,歷來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牧馬,其目的不外乎是對中原豐富物產的垂涎。而中原王朝面對北方牧民的南

下,其因應動作大多是迎面而擊之!幾番爭鬥的結果,獲勝的往往是中原的王朝。接著志得意滿的中原王朝開始向外擴張,在深入周邊的高原、沙漠國家之後不久被打敗,然後又退回長城,又過了沒多久,內部開始崩潰,舊王朝滅亡,新王朝興起。   北方游牧民族為了中原物產而南下,其根本原因是因為北方牧區的經濟不足以支持牧民的生活。而中原王朝得與北方游牧民族持久作戰,並且贏得生存競爭,其根本原因則是,中原的農業經濟較北方牧區的游牧經濟更能提供穩定的後勤軍需支援。而歷來中原王朝在擴張到高原、沙漠邊緣之後,即無法再向前擴張,其原因最主要還是勞師襲遠,佔領區的經濟太落後,無法就地整補,一切需從後方的中原補給,路途遙遠,接濟不

易之故。最後,因為長期的對外征戰,消耗了過多的錢糧,國力耗盡的結果,王朝開始逐漸崩潰,終致滅亡。   北方牧民南下,其動機是經濟。中原王朝戰勝北方牧民,其原因是經濟。接著中原王朝開始擴張領土,但卻無法久佔,其原因又是經濟。最後中原王朝退回長城,並且開始崩潰,其原因依舊還是經濟。   所以說,改變歷史的重大根本因素,其實是經濟。此書--《透過錢眼看歷史》作者提供了「錢」也就是經濟這個有別於過去的政治角度來看待歷史的演變,讓歷史讀來更貼近人性,也更有親切感。是部值得推薦給厭倦了政治鬥爭歷史發展理論的讀者們閱讀的書。 台中一中 歷史科教師 王騰億 臺灣版序 寫給用繁體字的朋友   在寫這篇序的時候,

筆者使用的是簡體字。我知道,出版流程中會有一個環節,把這篇簡體字的序言轉化成繁體字,供諸位閱讀。兩岸相隔僅幾十年,文字就出現了明顯的差異,語音和用法也有所區別,這讓兩千年前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強推「書同文」的秦始皇情何以堪!   幾十年彈指一揮間,由於各種非歷史學界因素的影響,兩岸對歷史的看法想必也有不少差異。在我讀書的時候,學校中的歷史課本的核心體系是馬克思(Karl  Marx, 1818-1883)的社會發展史觀,人類社會在經濟進步和階級鬥爭的推動下,從原始社會線性地爬升,依次進入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以及後面更高層次的社會形態;再加上早就流傳千年的明君-昏君史觀──朝代興於明君,

亡於昏君;以及戰爭史觀──王朝更迭的原因是因為打了敗仗,不是國軍不努力,實在是共軍太狡猾,云云……各種各樣的史觀爬進了我的腦袋,以其昭昭,使人昏昏,讓我這個歷史愛好者更加看不清歷史的本來面目了。   我對臺灣歷史教材不熟悉,但妄自揣測,當年相互炮擊的激情燃燒歲月中,教材應該或多或少也受到非歷史學界因素的影響。近些年來,大陸的歷史教材開始逐漸摒棄那些將歷史簡單化處理的各種史觀,開始展現歷史複雜性、多樣性的面貌。拭去浮塵,歷史這個小姑娘露出了她的本真,吸引了我更多的關注目光。   終於在幾年前,本著給自己的興趣一個交代,對複雜的歷史有更清晰認識的目的,我開始鑽研歷史,並著手寫作這本《透過錢眼看歷史

》(中國篇)。我選擇了從經濟的視角看待歷史,考察經濟和歷史的相互影響。這部分是由於自己青少年時所受的馬克思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觀點的影響,部分是受黃仁宇先生的大歷史視角的影響,希望能夠從歷史的一系列偶然中摸索出些許必然。   我無意於去建立一種經濟史觀。歷史是複雜的,純粹用經濟學來解釋歷史,和純粹用階級、帝王、戰爭來解釋歷史一樣,犯了把歷史簡單化的錯誤。但經濟對歷史的影響是深刻的,要對歷史真相有更深入的領悟,就無法回避經濟這個因素。   偏偏中國古代以儒家思想為正統,歷代學者大都從儒家仁政暴政、修身齊家的觀點來看待朝代興衰和人物成敗,忽略了經濟視角。進入現代以來,學術界才更多地關注影響歷

史的經濟因素,可惜遺憾的是,市面上的歷史通俗讀物中,鮮有關於經濟對歷史影響的著作。   我的這本《透過錢眼看歷史》(中國篇)和今年將要付梓的姊妹篇《透過錢眼看大國興衰》(暫定名)即是一種嘗試,試圖給愛好歷史的讀者提供對歷史的經濟學解讀,希望臺灣的同好們能夠喜歡。   書中想必有諸多錯漏,特別是關於臺灣島的那部分內容,懇請臺灣朋友指正,筆者電子郵箱是:[email protected]。我更希望臺灣的同好們能夠不吝賜教,告訴我寶島學者在歷史研究中的一些真知灼見,鄙人將不勝感激。   最後感謝臺灣遠流出版集團將本書引入臺灣地區,感謝所有未曾謀面卻為本書出版有貢獻的人。 波音 二○一二年七

月二十二日於北京天通苑 原序 傾聽歷史的叮噹聲   歷史不僅是人民創造的,它還是「人民幣」創造的。   對歷史的解讀,一千個人有一千種說法,有階級分析的,有厚黑分析的,也有戲說的、惡搞的,更有「神馬(什麼)都是浮雲」的虛無派。但根據卡爾.馬克思的說法,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對於歷史這間大房子,經濟就是它的地基。仔細傾聽大房子裡面銅錢、銀錠落地的叮噹之聲,我們會對歷史有更深入的瞭解、更清醒的認識。   我在這本書裡打破歷史朝代的局限,拂去覆蓋在歷史真相上的帝王將相、忠奸善惡的表面「塵土」,深入到歷史背後的經濟層面,從經濟學基本規律的角度,對中國歷史做了一些嶄新的解讀。   「惡搞不史實,史實不惡

搞」,在面對史實問題的時候,我尊重證據和邏輯,不妄自猜測,不用春秋筆法來虛構或戲說歷史;同時對那些不涉及史實的部分,用時尚、活潑,甚至調侃的語言敘述,展示歷史鮮活的一面。   希望你們能夠跟隨我的思路,從經濟的角度重新閱讀歷史、思考歷史。如果你們在讀完這本書後有所收穫,是我最大的幸福和快樂。   感謝在從構思到出版過程中給予我幫助的人們,北航社的編輯和相關製作人員,書稿素材整理者齊月珍,我的家人和朋友;同時感謝對歷史有傑出貢獻的歷朝歷代人民和「人民幣」。 波音 二○一一年三月於北京天通苑 尾聲:錢眼裡的歷史風景   古代中國,從地理上講,就是被一圈的高原、山脈圍起來的兩條東流入海的大河,以及大

河兩岸的耕地。   世界上沒有任何兩個國家是完全相同的,而中國尤其獨特。古代印度雖然也是國土廣大的農業大國,但這個印度次大陸上的國度,東面和西面都是大海,國境線的大部分都是海岸線,中部卻又有德干高原。古代歐洲的法國也算是個農業大國,但不論國土面積還是人口數量,比起古代中國的規模只能算是微縮景觀。今天的俄羅斯面積廣闊,但在古代漫長的歲月中並不是一個國家,只是到了近代,它才擴張為世界第一面積大國,卻因為國土大多靠北而嚴寒,在氣候上與古代中國不可比擬,在人口上更是稀少。   所以,當我們打量古代中國的歷史時,不能完全照方抓藥,拿其他國家崛起或衰亡的經驗教訓來套用到中國身上。古代中國從一開始,就面臨著

與其他古國不同的地理格局。王國的疆域基本上被局限在那一圈高原、山脈和東南海岸線之間,帝國內部可能會分裂、會割據,多次出現南北大對峙,比如南朝和北朝對峙,南宋和金朝對峙,但即使是統一的大王國,卻基本上無法把自己的疆域擴張到那圈高原、山脈之外。   唐朝最強盛之時,曾經向西越過亞洲之巔帕米爾高原,與興起的阿拉伯帝國鏖兵於中亞,最終敗退回高原-山脈圈以內;明朝曾經多次北伐蒙古,結果越打國力越衰,而蒙古各部卻基本毫髮無損,瓦剌一個防守反擊,竟然兵臨北京城下,差點兒要了明朝的命。元朝和清朝雖然疆域越過了高原-山脈圈,但這兩個朝代本來就是騎馬民族建的,他們的老家就在高原-山脈圈上,擴大出來的領土只能算是他

們入主中原時自帶的行李。   地理格局決定了中國只能在高原-山脈圈的內部折騰,一個由農業和大量農民支撐起來的國度,從經濟上說,並不具備翻山越嶺開疆拓土的物質條件,如果非要逞強,「犯我大漢者,雖遠必誅」,揮師數萬勞師襲遠,最後只搶來幾匹汗血寶馬,由於水土不服還都沒在中原繁殖下去,吃虧的只能是自己。   所以,中國雖然歷經了許多朝代,但有一個大體上的共同特點,凡是活得比較長的朝代,即使立國之初也曾四處出擊,但很快就會全面轉向國內經濟建設,尤其是農業建設,對外只是被動的防禦。這其實和「氣節、勇氣、雄心」之類的詞彙沒有關係,即使皇帝才智平庸,只要他還算有理智,就會明白攻向蒙古高原或青藏高原太浪費錢物了

,所得卻微不足道。這就是所謂的經濟理性,就像我們會在附近農貿市場買棵大白菜,而不會穿越半個中國去買大白菜一樣,經濟理性這玩意,你懂的,一般的皇帝們也都懂。   透過經濟理性鑄造的錢眼,我們觀察到了古代中國內斂的性格。所以秦始皇那樣的曠世帝王才會在席捲六國之後,壓抑下心中狂野的激情,在北方國境的山脈上默默地修建起長城,冷冷地與匈奴人對峙。這堵大牆給中國的北方邊疆立下了界碑,也在古代中國人心中築起了一堵低調的牆。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這種內斂性格正是高原-山脈圈塑造的,從古代中國人的身上一直流淌到今天你我的身上。也正是這堵大牆,庇護了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中華文明成為唯一延續下來的文明。   然而從

秦始皇到清朝末年,歷時兩千多年,如果古人們都只是老老實實地待在圍牆之中,循規蹈矩地種莊稼,生兒育女,那麼中國歷史也就沒有什麼可以書寫的精彩了,寫來寫去不過是高原-山脈圈裡一些內容雷同的朝代相互替代,人們戴著假面具彼此厚黑對方而已。   歷史並非如此,圍牆之內,總有煩惱。古代中國不僅有築牆的人,也有破牆的人,而破牆而出,開闢一片新天地,才是歷史的精彩之處,也使得古老的中國並沒有陷入死循環之中,它其實也在不斷地調整自身,試圖突破束縛自己的圍牆,那些自然的圍牆或是人為的圍牆。   比如隋煬帝和大運河,為了整合長江和黃河這兩條大河孕育的經濟板塊,楊廣用舉世無雙的大運河打通了中國的任督二脈,一舉彌合了高

原-山脈圈內長時間存在的南方和北方的裂痕。倘若沒有楊廣這種青春飛揚的君主,沒有大運河構造的全國一盤棋,中國時不時的南北分裂是避免不了的。我們看看自從隋唐之後的歷史,除了南宋還能勉強劃江而治,支撐了一百五十多年外,任何企圖劃江而治的政權都很快就土崩瓦解了。不僅全國的經濟由大運河連成一片,南方人和北方人也被連成一片,大家都對大一統的國家有了認同感。南北分裂問題基本解決了。   但高原-山脈圈的高牆豈是隨意可以破解的,楊廣的悲劇就在於屢次頭撞北牆,非要霸王硬上弓地出擊高句麗。此後唐太宗李世民也嘗試著破牆,攻打高句麗,結果也是慘敗。由地理環境孕育的農業經濟模式,不允許中國的君主在白山黑水、雪域高原之上

肆意馳騁。破牆的任務留給了後來人。   永樂皇帝朱棣與鄭和君臣聯手,嘗試了另一種破牆的模式,那就是面向海洋,從海洋上尋找突破口。其實我們不能把破牆的創意完全歸功於臺上的帝王將相,早在鄭和下西洋之前,民間商人為了發財的夢想,已經在海洋上打拚了幾百年,這些民間無名英雄在茫茫大海中的冒險遠航,給後人突破中國的圍牆提供了寶貴的借鑒。   很可惜,鄭和下西洋並沒能開闢出一條直達歐洲的貿易路線,於是中國仍然只能繼續內斂、低調。   不過,從宋朝開始出現錢荒煩惱,倒是真的從海洋方向得到了解決。美洲白銀通過一次次的倒手,源源不斷地從海外湧入了中國,激發了大明王朝後期江南的繁榮,以及後來的康乾盛世。這可以算是一

種另類的破牆方式,西班牙人以及後來的英國人幫助中國在厚厚的圍牆上鑿開了窟窿,古老中國的經濟與全球經濟開始聯通。等到清朝末年,洋務運動中各個仁人志士變法圖強的行為,則是古代中國人主觀上嘗試著破牆而出,融入世界。   綜觀中華文明三千年的歷史,築牆與破牆是永恆的主題。在大多數的歲月中,人們不斷地築牆,維持中國的穩定,但穩定的同時,中國的隱疾也會逐漸積累,直到不可收拾。比如從漢朝開始的名門望族壟斷仕途並瓜分國家稅收權的局面,就曾掀翻了兩漢一團和氣的任人唯親的牌桌,引發中國長時間的大分裂和大動盪。   不在圍牆中爆發,就在圍牆中滅亡。隋唐時期,人們用任人唯賢的科舉制改變了官僚體系的選拔機制,提高了王朝

內部的管理水平,舊牆倒掉,新牆砌起,中國繼續前行,也繼續沉淪,等待一次新的破牆行動從天而降。   銅錢,外圓內方,代表了古代中國人天圓地方的宇宙觀,古代中國的歷史似乎也濃縮在了小小的銅錢之上。在四方高牆之外,是可以讓夢想自由飛翔的廣闊天地,就看炎黃的後代能不能、願不願、敢不敢突破圍牆了。 第一篇三千年的糧倉保衛戰 只有讀懂了中華大地上的糧食,我們才有可能真正讀懂中國的古代歷史。 有了糧食,人才有了賴以生存的條件,人得以生存了,才有了經濟的發展,才有了稅收。古代中國最大的經濟秘密是,稅收大多來自農民,億萬個自耕農上交的錢糧支撐起了中央王朝。用狗尾巴草填飽肚子 要讀懂中國歷史,我們得從瞭解狗尾巴

草開始。狗尾巴草和糧食能扯上什麼關係?其實人類馴化的各種農作物,不論是麥類、粟類、稻類,還是其他糧食作物,大都屬於禾本科,而禾本科植物中還包括了大量的野草。說句玩笑話,我們現在不是在吃飯,而是在吃草。 狗尾巴草是古代中國一種重要的農作物──粟的祖本植物,中國人馴化狗尾巴草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近萬年前。粟,按照我們現在的通俗說法,就是穀子,我們早晨喝的香甜的小米粥就是用粟做的。反過來說,狗尾巴草是粟的野生種,也叫莠,在剛長出來的時候和粟的幼苗很難區分,所以我們的詞典裡有「良莠不分」的說法。 粟、黍和菽,是先秦時期中國古代最重要的農作物,它們的現代說法分別是穀子、黃米和大豆。從讀音上看,這三種作物名稱

很相近,為什麼古人會如此稱呼這些農作物,是件有趣而令人費解的事情。三種作物最重要的相同之處是它們都是耐旱和耐貧瘠植物,而且生長期又比較短,非常適合中國北方旱地種植。而且,先秦時期農業技術很原始,可謂是刀耕火種,所以這三種非常皮實的作物就率先從百草中脫穎而出,被古代中國人篩選出來,作為當時的主要食物。 夏朝和商朝曾被人們稱為「粟文化」的王朝,可見這種家養狗尾巴草的重要地位。不過,當時人口還比較少,人口密度很低,天底下有大片大片的原始森林和沼澤,人們可以獲得的食物來源是相當多的。有人統計過取材先秦的詩歌集《詩經》,三○五篇詩歌中,有一四一篇四九二次提到動物,一四四篇五○五次提到植物,許多動植物都是

當時人們的食物。就拿〈關雎〉一文來說,就有「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的句子。所謂「溫飽思淫欲」,吃不飽肚子,怎麼能有力氣唱歌彈琴追美女呢? 這種田園詩般的時代注定要遠逝,就像童年很美好,但終究要流逝一樣。隨著人口數量的增多,人們必須開墾更多的荒地,專門種植那些產量比較大的作物,以滿足大量人口的食物需求。 這其實就是有名的馬爾薩斯(Thomas Robert Malthus, 1766-1834)《人口論》(An Essay on the Principle of Population)中的觀點,人口數量是以幾何級數上升的,1、2、4、8、16……而從環境中獲得的糧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的數量,是以算術

級數上升的,1、2、3、4、5……人口總是增長得更快,這位英國經濟學家悲觀地認為,只有戰爭和疾病才能幹掉多餘的人口,解決人口和資源之間增長速度不一致的矛盾。 但是,如果打不贏別人,搶不到更多的地盤;又沒有爆發瘟疫導致非戰鬥減員百分之八十,人們總不能像北歐的旅鼠那樣,在鼠口爆炸的壓力下紛紛跳海自殺吧?尤其是土地變成了私人財產之後,人口和資源的矛盾更加突出了。除非遠遁山林,否則人們必須琢磨,在自己有限的土地上如何獲得更多的糧食,裝滿自己的糧倉。 在古代的農業社會中,人口數量的上限其實掌握在農作物的手中,農作物產量的高低,決定著人口數量的多寡。而面對一張張嗷嗷待哺的嘴,粟這種產量很低的作物已經越來越

力不從心了。小麥小麥我愛你 就在這時,小麥閃亮登場了,以其良好的口感和穩定的產量,席捲了中國北方地區,各地農民紛紛成為小麥的狂熱粉絲,擴大小麥的種植面積,減少其他作物的種植面積。 然而,小麥卻不是我國馴化的作物,它的故鄉在遙遠的西亞,那裡也是人類最早的農業起源地。距今約一萬年前,那裡的人們在平地上種小麥和大麥,在山坡上放牧山羊和綿羊。那時候的人們獲得一種新的農作物的喜悅之情,不亞於我們今天獲得一部蘋果新型掌上電腦(iPad)的感覺。此後,小麥的種子迅速地從西亞向四周蔓延。 小麥到達中國的時間不詳,不過我國境內最早的小麥遺物,是在新疆孔雀河畔的古墓溝墓地裡發現的,在古墓的一個草編的小簍中裝著小麥

作為隨葬品,距今已經有三千八百年的歷史。當地遺址中還發現了大型磨麥器。新疆的發現提醒我們,小麥很可能是從西亞經過新疆傳入我國北方的。史書上也曾經記載,周穆王西巡,與西王母約會的時候,沿途部落紛紛向周穆王進獻小麥,可見當時小麥已經是全亞洲人民的大眾情人。

隘墾區伯公研究:以新竹縣北埔地區為例

為了解決地基主四方金數量的問題,作者吳聲淼 這樣論述:

隘墾區伯公研究:以新竹縣北埔地區為例摘 要在台灣的開發史上,人與土地有著密切不可分的關係,而具有土地神性格及民生功能的土地公,便依附在人與土地的共生關係上,人在有形無形中仰賴土地公,土地公所扮演的是人與土地依存的媒介。人與土地、土地與土地公、土地公與人,三者間的相生相輔,衍生出種種的信仰習俗。土地公廟是台灣非常普遍的廟宇,以土地公為主祀神的廟宇居最多數,土地公的設置,往往與人群聚集勞動以及聚落的形成有關,因此,有人活動的地方就有土地公。北埔地區偏處新竹城東南山區,漢人入墾之前,向為原住民的生活空間,姜秀鑾於道光15年(1835)武裝進入北埔,擊退原住民,並招佃開發山林埔地,吸引大批的

漢民從事開墾,終至取得土地,墾民得以成家立業,定居於此。開墾當初,聚落居民為求在地的平安,有時僅三、五戶也會設置一個土地公來祭拜。在北埔地區稱土地公為「伯公」,稱土地公廟為「伯公下」,庄頭庄尾隨處可見。在1939年增田福太郎的《台灣の宗教》書中,指出台灣民間信仰是以天公、土地公和媽祖為中心展開的,可見土地公在台灣人心目中重要的地位。筆者走訪北埔地區發現了百座以上伯公,祂就坐落在住家的附近,早晚到伯公下上香奉茶,成了家中長者每天的大事。家中有婚喪喜慶、子弟赴考、服兵役、求職,都得到伯公下前禮敬,祈求平安順利。事實上,伯公的蹤跡並非僅見於庄頭、田間,在其他地方也有祂的坐落,如墓旁(后土)、宗祠廳堂

內(土地龍神)、一般神明的廟宇內均有供奉,由此可見伯公對北埔居民關係之密切,可謂北埔客家居民最親近之神祇了。過去對於北台灣客家地區的伯公研究或偏於伯公類型的分類;或著重於伯公祭祀圈的討論;以及伯公廟建築型式的研究。北埔是金廣福墾戶武裝移民墾成的地區,有強而有力的墾戶所領導,支配地方,而以此隘墾區土地伯公信仰為範圍,從事人與土地關係的研究,則甚為缺乏。因此,本文希望透過對小區域社會發展的了解,探究北埔伯公信仰現況、武裝拓墾與北埔伯公、聚落環境與北埔伯公、北埔伯公與社會變遷等研究;其中特別針對北埔地區武裝移墾以及墾首地方強力的支配下,土地伯公信仰的發展情形,做一深入的探討。本文主要之目的:第一,以

歷史學、人類學、人文地理學等科際整合方式進行「北埔伯公信仰」的相關研究。第二,建立「北埔伯公信仰」在社會、經濟、宗教、歲時祭儀等人與土地之間關係。第三,探討隘墾區墾首與「北埔伯公信仰」的關係研究。關鍵字:隘墾區、墾戶首、伯公、伯公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