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法領土取得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國際法領土取得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姜皇池寫的 國際公法導論(3版)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領土取得與國際法 - 台灣新世紀文教基金會也說明:第一、殖民時代的傳統國際法容許以武力征服,取得別人的領土。當時,以武力征. 服或改變現狀,被認為合法。以強制弱、以實力求急速安定的局面,成為重要 ...

國立政治大學 外交學系 陳純一所指導 鄒楷的 論默認在國際領土爭端中之角色 (2017),提出國際法領土取得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默認、領土取得與喪失、三段階層規律、主權轉移、默示承認、釣魚臺爭端。

而第二篇論文淡江大學 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張五岳、廖小娟所指導 張藝鏵的 從國際法論南海島礁爭議:以南海仲裁案為例 (2016),提出因為有 南海、國際法、聯合國海洋公約、人工島嶼、南海仲裁案、歷史性權利、九段線的重點而找出了 國際法領土取得的解答。

最後網站國際法的故事:港獨時機?台灣建國的認知 - 動腦雜誌則補充:(2016-12-12)國際法定義的「領土主權」為何?台灣現在的領土主權狀態又是如何?台灣應該如何取得領土主權的合法方式?本週課程借鏡帕瑪島案的歷史,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國際法領土取得,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國際公法導論(3版)

為了解決國際法領土取得的問題,作者姜皇池 這樣論述:

本書特色   國際法是國家間相互活動之行為規範,冷戰結束後,國際法在國際事務中扮演重要角色。本書是作者在大學講授國際法課程所用資料,提供當代國際法詳細資訊,是學習國際法理論與實務的簡易入門書籍。本書並提供進一步詳細研究參考文獻,對於有志於國際法學或涉外相關科系學生,亦深具研讀及參考價值。 作者簡介 姜皇池   臺灣人   學歷:英國倫敦大學(University of London)國際法博士   現職:臺灣大學法律學系專任教授;中央警察大學水上警察學系兼任教授   研究領域:國際公法、國際海洋法、國際人權法、國際組織法

論默認在國際領土爭端中之角色

為了解決國際法領土取得的問題,作者鄒楷 這樣論述:

在20世紀以來大多數的國際領土爭端判決中,國際法庭經常以默認作為決定領土歸屬之理由。本文為探詢默認在領土爭端中的角色,具體而言目標有三:第一,探討默認之樣態;第二,檢視默認與各個領土取得方式(理論)的關係,並嘗試驗證傳統的領土取得理論在案例中實際應用的情形;第三,歸納默認在領土爭端中之應用規律。經研究案例,本文發現默認是國家面對「需要積極回應的情勢」,以正式程度較低的舉措表示同意。默認可應用於詮釋各類權利根據(即條約、保持占有主義、先占)以及轉移主權,但在轉移主權之情形,默認需明確、可證明,方可能轉移主權,換言之,對逆權侵佔保持沉默不構成默認,時效應不存在。本文認為在國際法庭實踐中,有三種方

式可證明默認存在以決定權利根據歸屬,分別是:(1)比較主權伸張的相對強弱;(2)獨立證據證明爭端方知情或同意;(3)國家對特定之國際或國內情勢疏於回應。

從國際法論南海島礁爭議:以南海仲裁案為例

為了解決國際法領土取得的問題,作者張藝鏵 這樣論述:

  「南海」(South Sea)近年來成為國際間關注的焦點,特別是該海域中的島礁爭議。南海爭議,除涉及領土主權的歸屬、海域之劃分,更牽涉到海洋資源分配等問題。二戰結束日本戰敗,根據《對日和平條約》(Treaty of Peace with Japan)日本「放棄」其所占領之南海島礁,南海頓時權力真空,進而引發了區域內聲索國的覬覦與爭奪,形成相互間的衝突。與此同時,區域外強權透過「航行自由」與「維護海上安全」為由,介入南海問題,導致南海緊張局勢升高。  1974年中國大陸與越南發生西沙海戰、1988年兩國又為爭奪赤瓜礁而爆發戰爭,1995年中菲美濟礁事件、1999年中國大陸炸毀菲律賓黃岩島上

軍事設施,2012年中菲黃岩島對峙事件後,各爭端國已從「實質佔領」朝向島礁之強化與建設之態勢發展,以符合國際法島嶼制度之相關規範。近年來,中國大陸於南海大規模的填海造陸之強勢作為,更引發周邊國家之不滿。菲律賓於2013年1月22日向海牙國際仲裁法院(Permanent Court of Arbitration, PCA)提出《南海仲裁案》 (The Republic of the Philippines v. The People’ Republic of China),主要聲索國菲律賓展開了法律行動,故南海爭議由原先的區域衝突,擴大為國際爭端。嗣於2016年7月13日PCA發布仲裁結果,《南

海仲裁案》引發國際間一片譁然,菲律賓所提交之仲裁訴求,均予以正面回應。另一方面,PCA全盤否定中國大陸於南海主權「歷史性權利」及「九段線」之主張,造成中國大陸所主張之海域大為限縮。  本研究從國際法之「島嶼制度」出發,並以其為基礎,針對國際法領土取之相關原則與實踐進行討論。藉由梳理與回顧南海爭議之歷史脈絡,析論國際法上關於島嶼劃界之規範及其法律效力。並透過對此的認識,進一步探討目前南海爭端國家對於南海島礁主權歸屬之主權論述及法理依據。另針對《南海仲裁案》裁決文進行檢視,探討南海爭端國家對於仲裁結果公布後,立場及態度上之轉變,並進一步析論中國大陸未來在南海問題上可能之動向。  最後,重新檢視我國

南海政策,藉以釐清我國相關海域之範圍,並思考未來南海主權論述與法理建構是否應與中國大陸做出適當的區隔。在國際實踐方面,強化我國太平島「有效管轄」及周邊海域之管轄,並積極參與區域多邊機制的協商與對話,尋求合作與共同開發之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