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公所課長職等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另外網站陳其邁上任最大幅度人事調整市府9職等以上人員大搬風| 要聞也說明:... 高雄市政府隨即調整9職等以上人員,此次一共調整了63人, ... 課長莊朝嘉調任六龜區公所主任秘書、鼓山區公所(民政課)課長張淑貞調任路竹區公所 ...

國立臺灣大學 政治學研究所 趙永茂所指導 林麗君的 我國區里治理網絡關係探討-以臺北市松山區基層建議案為例 (2015),提出區公所課長職等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網絡治理、區公所、里鄰、基層提案、選舉樁腳、地方派系、機關俘虜。

最後網站考試院通過新北市3區公所區長之列等調高案有助於人才在地深耕則補充:考試院院會今(3)日通過銓敘部函陳關於新北市板橋區、新莊區、中和區等人口數在40萬以上之區公所編制表修正案,調高該3區公所區長之列等,列為簡任第十職等至第十一職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區公所課長職等,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我國區里治理網絡關係探討-以臺北市松山區基層建議案為例

為了解決區公所課長職等的問題,作者林麗君 這樣論述:

  本研究以臺北市松山區公所自民國96年至105年,共計241件提案內容進行分析,運用網絡治理的研究架構,以提案制度運作中區公所、市政府一級局處、里辦公處、市議員及立法委員之間的互動關係為主,分別一方面探討區公所在地方基層的制度定位、功能與未來面臨的轉型挑戰;另一方面透過深度訪談的資料蒐集,進一步分析區公所在地經營的區里關係,在實務運作上面臨到的治理危機問題。  研究方法採與本研究最相關的11部研究論文資料,將過去研究論點與重要的結果進行整理,結合本文基層提案研究內容,據以設計問卷的內容架構,分為組織結構與職掌、區政關係經營、專案會議式管理、區政溝通、區域特性營造與地方需求回應性7大面向,計

有18題的題目。深入訪談區公所基層里幹事、課員、課長與里長,以其多年的地方行政與政治經驗,觀察基層提案運作10年以來,顯示出區公所在地經營所面臨到的政治與行政兩種價值競逐的困境,藉由提案制度互動網絡的關係與反映出區公所地方治理失能的情形,進而反觀區公所本身的制度、結構與職掌問題,從而提出十點改進區公所職能的建議:一、建構區級服務型政府,賦予區公所實質的職權,並提升區公所在市政府的組織定位。二、區公所行政績效評核的基準應回歸客觀評量基準,不應以里長滿意度問卷上逕為評估,容易失準且造成機關俘虜問題。三、賦予區公所更大的人事權、預算權與參與法令規章制定權的相關職權。四、重新檢視市政府各局處委辦業務的

性質,應採權責相符的制度設計,避免推諉職權又變相成為區政考評的扭曲現象。五、提升區公所組織員額的職等編制,避免區公所矮化而無法發揮實質統御的權力。六、因應各區公所的區里特性,賦予各區公所經營發展的規劃資源,簡化工作程序並編派合理人力與工作負荷量。七、民選里長的行政監督職權,應有更明確的法令規章,避免區里無效管理的現象。八、市政過度極權下忽略由下而上的行政與政治溝通,應強化區公所與里辦公處之機的聯繫,以及正式由下而上的市政建議權,避免行政五段與民意落差的現象。九、建立有效的市政各局處與區公所的橫向溝通平台,且課責各市政單位應負起相對的職責,統一相關作業規範與流程,避免相互推諉與行政怠惰問題。十、

因應地方民主轉與市民參與管道的開放,營造公民社會應賦予區公所更大的職能,並隨著民主開放的過程,調整區公所的角色與組織結構,發展具各區特色的民主環境,提升具民意基礎的決策正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