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湖幹線路線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另外網站🚌 內湖幹線路線公車[東湖-衡陽路] 即時動態查詢也說明:查詢內湖幹線[東湖-衡陽路] 路線動態及到站時間.

國防大學 資訊管理學系 林杰彬所指導 王欣立的 悠遊卡大數據通勤旅次行為分析- 以台北內湖科技園區為例 (2020),提出內湖幹線路線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旅次、電子票證、大數據、資料探勘、Tableau。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陽明大學 科技與社會研究所 楊弘任所指導 王志弘的 多重基礎設施化的物質政治:台北市道路治理的部署與轉譯 (2017),提出因為有 都市治理、治理術、運輸社會學、移動力、技術政治的重點而找出了 內湖幹線路線的解答。

最後網站交通大小事內湖幹線前身-超過三十年的則補充:內湖幹線- 交通大小事內湖幹線前身-超過三十年的. scahv59.imtoken9.icu; 內湖幹線路線公車東湖-衡陽路即時動態查詢. Dai Pingya 2023-09-25. 內湖幹線去程該注意什麼?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內湖幹線路線,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內湖幹線路線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柯文哲你嘛幫幫忙!這就是你的智慧城市,科技治理!?
放縱公車業者胡搞,爽領各項補貼!強奪人民納稅錢!

管管公車吧!一分鐘來兩三台620是要幹嘛?早上9點1分4秒一台, 15秒又來一台!是覺得空汙不夠嚴重?道路不夠壅塞?司機人力太多?

柯文哲三年前推動幹線公車時說「我發現民眾對公車有諸多抱怨,班次不穩定是一大因素,常常在短時間內來了兩三台空車,接著一等又是好一段時間,對於搭乘的民眾確實不太友善」!

諷刺的是,三年過去了,柯P講的問題,還是每天上演。公車管理出了問題,空車在路上跑,害內湖塞車更嚴重!11月5日市政總質詢,我歸納兩大問題,要求柯P、交通局、公運處儘速改善:

📌問題一、同路線的公車一直來,上一秒,前車剛把乘客載走,下一秒後車又到站!

不分尖峰、離峰時段,一分鐘來兩三台車,班距沒抓好,害後面要搭車的人要再等好一陣子。以今年2月10日(一)的620公車停靠湖光國宅的時間為例,早上9點1分4秒一台車到, 15秒又來一台!下午2點36分8秒、16秒各來一台!下午4點33分7秒、49秒各來一台!下午5點55分36秒、23秒都來一台!到了晚上9點56分,12秒、22秒也各來一台!到站時間這麼密集,怪不得公車使用效率低!

不只620,內湖幹線、287區、645、紅2、紅31、645等路線也有這個問題,信義區的299也很誇張!

📌問題二、明明是不同路線的公車,路線相似度卻大於50%!也是短時間一直來!

公運處不曾掌握台北市的公車路網圖,更別說針對路網分析、改善。我的服務團隊從去年一再提醒,到了今年11月還是沒有資料!

怪不得有些路線部分路段停靠站高度重疊,268、620、681、683四條路線的公車路線相似度近6成,從梅林新村-自強隧道-捷運港墘站一路重疊!又有七條公車路線從捷運大直站-自強隧道-捷運港墘站重疊,包含620、內湖幹線、28、222、247(含區)、287區、646、(大直美堤花園)677、268 、681、683 、紅2、藍7(含副)、 (大直美堤花園)藍26。

而這些路線重疊的車子並沒有錯開,例如2020/02/10(一)6點52分要從捷運西湖站搭車到捷運港墘站,25秒、36秒、58秒各來一台車!如果是上午9點14分搭車,18秒、28秒、46秒、52秒也各來一台!

我認為這兩個問題如果沒有改善,空車問題就會一直在!2019年12月行經內湖南港的公車路線總行駛次數共81,521班車,其中有699台空車!沒載半個人!一路空轉在壅塞路段和汽機車爭道!還有7,024班公車,整趟路線從頭跑到尾,載客人數加起來前後最多就5個人!

加開公車班次疏導人流立意良善,但如果是一分鐘有兩三台一樣的車到站,就是浪費!

悠遊卡大數據通勤旅次行為分析- 以台北內湖科技園區為例

為了解決內湖幹線路線的問題,作者王欣立 這樣論述:

誌謝摘要ABSTRACT目錄表目錄圖目錄第一章、 緒論1.1 研究背景與動機1.2 研究目的與問題1.2.1 研究目的1.2.2 研究問題1.3 研究範圍1.4 論文架構第二章、 文獻探討2.1 旅運分析2.1.1 旅次鏈(Trip Chain)2.1.2 旅運轉乘分析2.2 大數據2.3 電子收付費系統(Electronic Payment System, EPS)2.3.1 悠遊卡(EasyCard)2.3.2 公共運輸定期票2.4 旅運分析與資料探勘2.5 小結第三章、 研究方法3.1 研究架構3.2 研究工具3.2.1 資料庫3.2.2 結構化查詢語言(Structured Quer

y Language,SQL)3.2.3 Windows SQL Server 2019 Express3.3 資料庫初步處理3.4 資料篩選及處理流程3.4.1 資料篩選3.4.2 資料欄位串聯3.4.3 轉乘判斷3.5 群聚分析法-時間分群3.6 Tableau視覺化分析平台3.7 資料分析流程範例說明3.8 熱力圖範例說明第四章、 資料分析與結果4.1 捷運平假日進出站特性分析4.1.1 捷運西湖站4.1.2 捷運港墘站4.1.3 捷運文德站4.2 捷運晨昏尖離峰運量分析4.2.1 捷運西湖站4.2.1 捷運港墘站4.2.1 捷運文德站4.3 捷運旅次分析4.3.1 搭乘捷運進入內科4.

3.2 搭乘捷運離開內科4.4 捷運轉乘分析4.4.1 捷運轉乘公車4.4.2 捷運轉乘YouBike4.4.3 公車轉乘捷運4.4.4 YouBike轉乘捷運4.5 COVID-19疫情對通勤旅次影響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5.1 結論5.2 建議5.2.1 政府公共運輸政策方面5.2.2 實務方面5.3 研究限制及未來研究方向

多重基礎設施化的物質政治:台北市道路治理的部署與轉譯

為了解決內湖幹線路線的問題,作者王志弘 這樣論述:

本研究以基礎設施化之物質政治為取徑,探討當代城市的構成與轉變,並展望都市實踐的新方向。作者將城市界定為「多重基礎設施化的拼裝體」,並結合社會、技術與空間分析,將基礎設施化展開成為一個多層次的分析場域,以凸顯社會與物質的共構。社會分析方面有結構傾向、治理體制及實作網絡;技術分析方面有系統動量、部署/缺口,以及轉譯方案;空間分析方面,則有領域化、紋理/節奏,以及縐摺。社會、技術與空間分析乃相互為用、彼此疊合,但有各自的邏輯。為了示範基礎設施化的多層次分析,並與批判的政治經濟學、傅柯派權力分析,以及科技與社會研究(特別是行動者網絡理論及大型技術系統論)對話,作者以台北市的道路發展與交通治理為例,採

取多重個案的研究設計,分別探討多重基礎設施化的不同層面。本研究資料來源,取自官方規劃報告、統計資料、議會公報、新聞報導、田野觀察及訪談。作者首先以台北市中華路一段為例,說明道路空間生產在視線權力與空間修補引導下的彈性:在格網與圓環的基礎上,增添平交道、高架道路、天橋及地下道,以迄軌道運輸的地下化。但始於城牆設置的穩定方位格局,則彰顯了物質僵固性。視線權力、空間修補和僵固性,實為道路之物質政治的不同面向。其次,追求移動速率而引致風險的機動車城市,必須有分流化、保險化、監測化及合宜主體化等物質配置以保障安全。這些物質部署在生命政治與死亡政治之間,鋪展出韌命政治,但也引起爭議,例如測速照相機及其反制

設備之間的攻防。第三,1980年代以降交通危機深化導致的技術系統缺口,促發了各種道路轉譯方案,公車專用道便是一例。但道路轉譯方案的成效,須接合於道路交通形勢及都市政治形勢。轉譯方案能否奏效,往往以基礎設施化之部署為要件,但不同物質的作用仍取決於形勢。第四,相對於官方道路治理的領域化及僵滯紋理,四處漫溢的機車穿梭、街頭市集的彈性挪用,以及「自然」萌生的縐摺實作,則促成黏性紋理的浮現,甚而形成再領域化的轉譯動力。最後,作者考察歷史保存與道路規劃之間的爭議,藉此反思替代性都市實踐的可能。對抗拆遷史蹟而集結的保存運動,若能拋卻本真性的物質僵固性,轉而在參與都市治理、關注生活紋理的條件下,將文化塑造為另

類基礎設施化(生活支持網絡),則可能改變都市拼裝體的型態和意義。再者,權力與權利之基礎設施化的觀點,也有助於結合城市權與公民科學的倡議,開啟都市的物質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