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歷史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伊朗歷史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ErvandAbrahamian寫的 1953:伊朗關鍵之年,一場被掩蓋的政變 和(英)邁克爾·阿克斯沃西的 波斯之劍:納迪爾沙與現代伊朗的崛起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伊朗(從瑣羅亞斯德到今天的歷史)也說明:伊朗 (從瑣羅亞斯德到今天的歷史). {{SalePageIndexCtrl.SalePageCommentEntity.AvgRatingStars}} ( {{SalePageIndexCtrl.SalePageCommentEntity.CommentTotalCount}}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臺灣商務 和民主與建設所出版 。

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 應用德語研究所 張采欣所指導 蔡欣樺的 以諾德的文獻型與工具型翻譯策略探討傳記文學翻譯─以《希特勒草莓》為例 (2015),提出伊朗歷史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文獻型翻譯、工具型翻譯、傳記文學。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正大學 戰略暨國際事務研究所 林泰和所指導 陳書逸的 伊朗核武計畫之研究(1979-2013) (2012),提出因為有 伊朗核問題、核設施、核危機、美國的重點而找出了 伊朗歷史的解答。

最後網站【祥馨圖書】正版歷史- 伊朗四千年(6種文明的碰撞,18個 ...則補充:【祥馨圖書】正版歷史- 伊朗四千年(6種文明的碰撞,18個朝代的更迭,破解神秘國度的前世今生,一本書讀懂真正的伊朗. 600. 尚未有評價銷售0.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伊朗歷史,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1953:伊朗關鍵之年,一場被掩蓋的政變

為了解決伊朗歷史的問題,作者ErvandAbrahamian 這樣論述:

英美至今不願面對的歷史錯誤,為了石油利益不惜犯下的罪行 跳脫主流既定觀點,正確理解做為西亞核心的伊朗   1953年8月,美國中央情報局策劃推翻伊朗民選首相穆沙迪克的一場政變,改變了往後半世紀英美兩大強權與伊朗的關係……   一桶石油,換來一道民族的傷痕。   曾經有段時間,強權對伊朗無情壓迫、豪取利益、進而操弄並顛覆其政權……   自1940年代起,石油國有化就是不少伊朗政治人物的重要工作。在此之前,伊朗的石油生產與販售多半掌握在英國的石油公司手中。對伊朗人來說,掌握在英國手中的石油公司,正如同殖民遺緒,不斷侵蝕這塊土地。訴求國有化的聲音響徹雲霄,成為西亞各國靶響的第一槍,卻也開啟

後續繁雜的政治干涉。   為了持續掌握伊朗石油,英美暗中發動宣傳戰,試圖發動政變,最後推翻了民選首相穆沙迪克,成為美國干涉伊朗外交的起始,往後美國也因此得到了石油的龐大利益。本書揭露1953年這起為了石油,改變兩大強權對伊關係的關鍵事件。在觀察這時代美國與伊朗斷交、對峙、為核協議纏鬥之前,我們一定要先了解這一段歷史。   可以說,伊朗人若對西方強權存有不滿之意,長久以來的外來壓迫是最大主因。然而,世界上眾多地區的人民至今仍接受美國為首的西方主流論述,將伊朗視為極端思想盛行、不聽話的恐怖分子之邦,極少聆聽來自伊朗的聲音。甚至在外交檔案一一解密、參與人士回憶錄陸續出版後,英美相關單位也從未正式

對此道歉,甚至否認涉入其中。而若放大眼界,將之納入二戰後美國的干涉外交脈絡下看待,這場政變甚至可跟臺灣蔣氏政權、古巴革命、南越共和國的混亂相互呼應。   學術研究的最高榮譽殿堂、美國文理科學院院士埃凡德.亞伯拉罕米安試圖深入探討1953年這起政變,從伊朗石油國有化政策開始說起,爬梳美國、英國與石油公司之間的交易與協商,串聯起二戰後各派系、首相穆沙迪克與巴勒維國王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網。他收集大量已解密的外交檔案,以及來自伊朗國內外的回憶錄及各式訪談報導,揭露了石油的發現如何改變西亞的地緣政治、如何促使美國政府發起干涉外交,以及如何影響直至今日的西亞局勢。   如何從重大的單一事件分析,窺知全

盤歷史脈絡的深遠發展?本書將是最好的示範之作。 名人推薦   專文導讀──陳立樵|輔仁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聯名推薦──包修平|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張育軒|「說說伊朗」專頁創辦人   「再也沒有充分理由去對我們近代如此關鍵的歷史事件保密了。對伊朗的每一位學童來說,這件事實都是眾所皆知。彈壓細節只會扭曲歷史,並助長各方製造神話。」──作者亞伯拉罕米安接受伊朗線上雜誌《Tableau》訪談節錄   「伊朗長久以來面對西方帝國主義的壓迫,本來就有許多抵抗,時至今日的反美情緒,不過就是伊朗的日常,美國只是這時代伊朗抵抗的對象而已。問題在於這個時代我們一切向美國看齊,與美國對抗的國家

都是流氓國家、恐怖主義的溫床,才使得我們被以美國為主的輿論觀點蒙蔽了。我們可以反思,既然西方勢力都能壓迫伊朗,那為什麼伊朗不能抵抗呢?美國都能弄垮穆沙迪克政府,那何梅尼以降的伊朗政府為什麼不能反對與痛恨美國呢?這也是《一九五三》這本書深具價值之處。它讓讀者知道,外來強權操弄伊朗政局的邪惡動機與行為。」──陳立樵,輔仁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1953年伊朗政變是伊朗近代最重要的事件之一。作者破除了「西方不得已策劃政變」和「冷戰背景」的迷思,直指石油掌控權才是核心問題。更重要的是本書探討這場事件的深遠影響,不僅讓伊朗政治對西方更加偏執多疑,而且雙方持續無法正常交往,更破壞了二十世紀以來,伊朗人追

求一個正常健康、民主自由國家的願望。」──張育軒,「說說伊朗」專頁創辦人 國際佳評   本書為理解當代世界,做出了巨大貢獻。──諾姆.杭士基(Noam Chomsky),知名語言學家、左派公共評論者   任何關心伊朗在當今世界上的角色的人必讀之物。──《哈潑》雜誌(Harper's Magazine)   這本書之所以重要,不只是因為對過去歷史的介紹;更重要的是,它可能也在預測未來。──《反擊》雜誌(Counterpunch)   下筆精妙、鋪陳清晰、論述勻稱。──《旁觀者》雜誌(The Spectator)   對前人之作進行有價值的糾正,是對伊朗歷史的重要貢獻。──《美國歷史評

論》(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探討位於危機核心的陰謀、心計與個人。──《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   想清楚理解當前美伊關係背後歷史淵源的人,本書是必讀之作。──《圖書館雜誌》(Library Journal)   對境外勢力一手策劃的1953年政變的相關可讀研究,提醒了我們那不變的事件淵藪:石油。──《科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   對歷史事件的嶄新見解。──Reason.com   論據確鑿的記述,將成為研究者理解當代中東局勢不可或缺的讀物。──Choice  

伊朗歷史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謎米新聞:news.memehk.com
謎米香港: www.memehk.com
Facebook:www.facebook.com/memehkdotcom

以諾德的文獻型與工具型翻譯策略探討傳記文學翻譯─以《希特勒草莓》為例

為了解決伊朗歷史的問題,作者蔡欣樺 這樣論述:

本論文旨在探討傳記文學的翻譯策略,以德國作家英格.柏德森(IngkeBrodersen)與卡蘿拉.史坦(Carola Stern)編著的《希特勒草莓》(EineErdbeere für Hitler)一書為研究對象,並以德國翻譯理論家諾德(Christiane Nord)的文獻型與工具型翻譯策略作為理論依據,檢視譯者如何採取文獻型與工具型翻譯策略以兼顧傳記文學的特色。傳記文學是一種以真實人物為主角,用文學的手法敘述其一生或人生某段歷程的文體,其文體兩大特色為真實性與文學性。筆者以此兩大特色為主,從兩方面分析譯者的翻譯策略,一方面以社會學的文化範疇分類文獻型翻譯策略的例子,觀察譯者如何尊重史實

地翻譯專有名詞;另一方面,以現代漢語詞彙分類工具型翻譯策略的例子,觀察譯者如何使譯文富有文學作品的描述技巧。研究結果顯示,面對傳記文學翻譯,《希特勒草莓》譯者採用兼顧原語與目的語的翻譯策略,以保有文體特色。就真實性而言,譯者採取以原語為重的文獻型翻譯策略,忠實呈現原文史料與故事,並適時加入註解說明,如此才能不造成讀者的理解困難。在用字遣詞方面,譯者則採取以目的語為重的工具型翻譯策略,使用熟語及古語詞,增強文章的文學性與表現力。

波斯之劍:納迪爾沙與現代伊朗的崛起

為了解決伊朗歷史的問題,作者(英)邁克爾·阿克斯沃西 這樣論述:

納迪爾沙(1736—1747年在位),波斯阿夫沙爾王朝的建立者,是伊朗早期現代史的核心人物。本書重現了這樣一個凡、冷酷的軍事征服者的故事。他從一個牧羊幼童成長起來,將他的國家從外國佔領者手中解放出來,並自立為波斯沙阿。他將18世紀的伊朗從政治崩潰和分裂引導成為該地區的力量。他收復了之前失去的所有領土,還入侵了莫臥爾帝國,掠奪了印度的無數寶藏。他多次擊敗奧斯曼土耳其的軍隊,佔領了屬於現今伊拉克的大部分地區,並多次威脅要佔領巴格達。 但從其成功的最開始,他陷入了精神癲狂的狀態,這導致他做出了諸多瘋狂和可怕的野蠻舉動,對波斯民眾、他的朋友甚至他的家人犯下了可怕的暴行,直到最後他死去。本書參閱了大量

的一手史料,是想要瞭解伊朗歷史和納迪爾沙傳奇一生的讀者不可錯過的作品。 邁克爾·阿克斯沃西(Michael Axworthy,1962—2019)   英國學者、作家、評論員,畢業于劍橋大學彼得豪斯學院,在1998—2000年曾擔任英國外交和聯邦事務部伊朗事務處負責人。多年來,他一直為《展望》等雜誌撰寫有關當代伊朗和其他相關主題的評論文章,在英國廣播公國際新聞資訊電視頻道的相關節目中探討伊朗事務,是一名頗有聲望的伊朗事務專家。 2001年12月,他成為杜倫大學中東和伊斯蘭研究部門的研究員。2005年,他任教於埃克塞特大學。自2008年起,他擔任埃克塞特大學波斯和伊朗研究中

心的主任。邁克爾·阿克斯沃西還是英國皇家亞洲學會和皇家藝術學會的成員,其著作有《伊朗簡史》《革命的伊朗》等。 前 言1 序 言 7   1 薩法維王朝的衰落 25 2 塔赫瑪斯普·戈利·汗73 3 與阿富汗人作戰94 4 與奧斯曼人作戰121 5 政 變144 6 納迪爾沙166 7 到達德里的大門210 8 波斯廢墟250 9 骷髏塔286 10 回到原點 322   注 釋336 參考文獻 376 出版後記 385    

伊朗核武計畫之研究(1979-2013)

為了解決伊朗歷史的問題,作者陳書逸 這樣論述:

  由於伊朗一直是重要的交通要道與樞紐,地位是極為重要的心臟地帶。其地理位置處於連接中東、亞洲、歐洲之核心點,具有極為重要的戰略地位。所以伊朗不論是從能源戰略以及地緣政治上的角度而言,都具有相當的重要性,因伊朗之戰略資源迄今為止是受全球大國之重視。  伊朗在2002年伊朗在未告知國際原子能總署的狀況下,經美國衛星偵測發現後,疑似發現伊朗有興建製作核武器之工廠,瞬間伊朗之核武問題成為國際間關注的焦點。目前為止伊朗宣稱僅只發展核能,並無表示發展核武器之計畫。但美國與西方國家認為伊朗重啟濃縮鈾之提煉計畫,並不僅止於發展核能,則發展核武器之可能性大為增加,因此伊朗的核武問題之危機急速升高。  所以本

文首先描述導致伊朗是否有發展核武與發展核武的重要因素為何?再以探討伊朗發展核武的現況來做研究問題之一。而伊朗發展核武的阻力為何,亦作其一探討問題,本文最終的研究問題是筆者在此面向將延伸出伊朗在研發核武上的助力與阻力做一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