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鼎未來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中鼎未來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中國文化大學廣告學系寫的 台灣廣告掌舵領航 和令狐萍的 萍飄美國──新移民實錄【增訂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標的] 9933 中鼎- 看板Stock - 批踢踢實業坊也說明:分析/正文: 中鼎應該不用多作介紹吧?詳細資料請利用網路。 ... 現在這種盤勢你跟30cm講未來三年營收無虞,30cm會跟你說未來三年股價破底。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暖暖書屋 和秀威資訊所出版 。

國立臺灣大學 國際企業學研究所 莊正民所指導 廖文忠的 跨國工程公司之組織策略與公司治理---中鼎工程公司個案研究 (2002),提出中鼎未來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跨國企業組織策略與公司治理。

最後網站中鼎工程股份有限公司CSR則補充:中鼎 在主要國際市場上,仍以中東、東南亞及中國大陸等地區的發展潛力,持續投注心力爭取工程案。以中國大陸來說,未來10年經濟還會保持較快的增長,對能源和化工產品的需求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中鼎未來,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台灣廣告掌舵領航

為了解決中鼎未來的問題,作者中國文化大學廣告學系 這樣論述:

紀錄台灣2013-2022廣告史的專書終於出版了!     民國84年,適逢聯廣股份有限公司創立25週年慶,當時賴東明董事長特別籲請各界將致贈花籃祝賀的經費,改以現金轉贈中國文化大學廣告學系,以作為發展廣告教育之基金。     獲得這份來自廣告業界的盛情與美意,中國文化大學廣告學系幾經研究之後,深知見證廣告發展、傳承廣告專業之意義重大,也體認廣告發展軌跡是廣告教育與研究的寶貴資料,因而成立蒐錄廣告史料的台灣廣告史研究中心。因此,每年由中國文化大學廣告系系主任與廣告系教授,帶領歷屆畢業班學生組成台灣廣告史研究小組,以記錄廣告業傑出從業人員的寶貴經驗為出發,希望為廣告產業與學

術研究貢獻心力。     台灣廣告史研究中心每年邀請廣告業界薦舉,選出三位受業界推崇的傑出廣告人,深入專訪後撰寫研究報告刊載於《中國廣告學刊》,並於各屆畢業展(每年三月期間)舉辦「向傑出廣告先進致敬」活動,透過學術公信表揚廣告人的傑出表現,不僅表達學術研究的敬意,同時啟發學生的感恩與見賢思齊之心。     本書即為集結歷年採訪專文而成的專著。綜合了近十年中國文化大學廣告學系「台灣廣告史研究中心」向廣告先進致敬的口述歷史,包括三十位在台灣廣告公關業界、學界素有盛名的先進前輩,他們對廣告公關業及學界的卓越貢獻及未來期許。     不僅他們的寶貴訪談內容能對有志於廣告產業的同

學有引領的作用,也對於台灣廣告史資料的彙集有著承先啟後的效果,更能建構及凸顯台灣廣告業界專業技能緊扣時代脈絡而循序發展的重要軌跡。

中鼎未來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記得打開CC字幕 #習大大ㄉ天朝產業鍊?
✔︎ 成為志祺七七會員:http://bit.ly/join_shasha77
✔︎ 訂閱志祺七七頻道: http://bit.ly/shasha77_subscribe
✔︎ 追蹤志祺 の IG :https://www.instagram.com/shasha77.daily
✔︎ 志祺七七 の 粉專 :http://bit.ly/shasha77_fb
各節重點:
00:40 什麼是「貿易戰」?
01:51 美國為什麼要打貿易戰?
02:38 川普的說法合理嗎?
03:48 日本也被美國用貿易戰打過?
05:22 台灣也被貿易制裁過?
07:09 那現在的中國又是為了什麼被打呢?
08:34 「美中貿易戰」背後更深層的因素
09:49 我們的觀點
11:25 提問
11:41 掰比~別忘了訂閱!

【 製作團隊 】
|企劃:羊羊
|腳本:羊羊
|剪輯後製:絲繡
|剪輯助理:絲繡 & 范范
|演出:志祺

——

【 本集參考資料 】
→ 四層原因看「美中貿易戰」:未來世界產業鍊大分流的第一步:https://reurl.cc/G6A73
→ 《尋租中國》導論:https://reurl.cc/G6A8D
→ 《尋租中國》:美中貿易戰以及「中國製造2025」:https://reurl.cc/RVz5G
→ 川普為什麼要與中國打貿易戰?:https://reurl.cc/WmGek
→ 美國主要貿易夥伴列表:https://reurl.cc/D2ARO
→ 爾要戰,便戰!中國真有底氣叫板貿易戰 ?︱《王伯達觀點》#12:https://reurl.cc/vz7l1
→ 陶傑看經融:中美貿易戰深層恩怨、探討美國背後目的:https://reurl.cc/MQ2O3
→ 中美貿易戰交手數月 川普壓著中國打贏了?-李四端的雲端世界:https://reurl.cc/lWDEl
→ 華為禁不禁?震盪國際的美中5G之爭|國際大風吹|EP53:https://reurl.cc/1V1n9

【 美國為何發動貿易戰 (霸權相關)】
→ NHK紀錄片中美未来霸權爭奪戰(2019年1月19日放送):https://reurl.cc/78k6k
→ 陶傑:中美貿易戰陰謀論?美國不容許兩國霸權?不能只讓美國作主?中國應如何強大?!:https://reurl.cc/Ar9jE
→ 薛中鼎:中美貿易戰的霸權之爭:https://reurl.cc/LO2l7

【 美國為何發動貿易戰 (遊戲規則相關)】
→ 美國3月22日調查結果及擬採行措施:https://reurl.cc/NM035
→ 貿易與人權之爭:親歷者講述中國最惠國論戰:https://reurl.cc/9kW3x
→ 美國商務部長:中國已不需要「貿易最惠國待遇」了:https://reurl.cc/8aeXR

【 美國如何發動貿易戰 】
→ 2018-2019年中美貿易戰:https://reurl.cc/oM7O3
→ 美國對中國301調查:https://reurl.cc/WmGp5
→ 美國單邊主義的貿易殺手鐧:「301條款」:https://reurl.cc/qRL90

【 美日貿易戰相關】
→ 財經觀察:美國「貿易大棒」下的日本產業成敗啟示:https://reurl.cc/ZkWYV
→ 百度:日美貿易戰:https://reurl.cc/ArAGp
→ 中美貿易戰會否將中國推向「失落的二十年」?:https://reurl.cc/aYVOQ
→ 中美貿易戰:中國能從日本「失落的二十年」中學到什麼?:https://reurl.cc/ON65r
→ 中美貿易衝突——三大原因決定中國絕不會重蹈日本覆轍:https://reurl.cc/n3Da8

【 美中貿易戰對台灣的影響 】
→ EP.1 完整版:談台商回台也能歪樓?且看財經網美犀利提問vs龔明鑫政委深入分析:https://reurl.cc/G6Azd
→ 【民視全球新聞】美中貿易戰 對台灣影響:https://reurl.cc/d3Ddk

【 延伸閱讀 】
→ 中國經濟問題專家巴里諾頓:關稅上調對華衝擊更大,美國或是中國改革的唯一指望:https://reurl.cc/29LXa
→ 中美貿易戰:一組圖表帶你看懂最新信息:https://reurl.cc/RV2LG
→ 以史為鑑:冷戰時期美國對蘇聯的經濟制裁:https://reurl.cc/YaeyO

\每週7天,每天7點,每次7分鐘,和我們一起了解更多有趣的生活議題吧!/
🥁七七仔們如果想寄東西關懷七七團隊與志祺,傳送門如下:
106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二段111號8樓

如有業務需求,請洽:[email protected]

跨國工程公司之組織策略與公司治理---中鼎工程公司個案研究

為了解決中鼎未來的問題,作者廖文忠 這樣論述:

一、 研究動機 中鼎步入國際巿場至今20多年間,作者對國際工程的直接、間接參與從未間斷,曾為海外的成果而歡呼,也常因發展的遲滯與轉折而傷神,在親自負責海外工程近10年之後來台大國企所進修,就是在為多年來企業國際化諸多問題尋求解答或尋找正確的方向。中鼎國際化問題除了短期的業務及執行運作外,最大的困擾來自企業規模壯大後,轉投資及國際分支機構的驟增,全球這麼多分支單位如何定位?如何擬定各單位的中長期發展策略?而這些策略需與母公司的集團策略配套運作,使整個集團的策略得以有效的執行及掌控。整個集團的組織架構如何佈局,如何設定組織策略,在此組織策略下,經營團隊如何指派,子公司的董事會

如何組成才能兼顧母公司的整體策略與子公司的發展,這些問題已在作者腦海中盤旋近10年,隨著分支機構的大幅度擴增而更見迫切性與重要性,因此,乃有本論文的撰寫。 二、 研究目的 中鼎的全球組織架構可以分成二個層面來看:(1)董事會層面:體制上是文化價值觀、策略、風險的控管者,透過預算審核,決定子公司之走向,尤其是在集團策略上之走向。(2)經營團隊:秉承董事會之決策追求營運績效、創造股東價值,這兩個層面所顯現的問題便是組織策略與公司治理。因為中鼎的集團策略是透過外派各子公司的經營團隊來落實,而經營團隊為了追求績效難免會較短視或只管子公司的營利,忽略集團的整體策略

,董事會既然是決定子公司大方向的最高決策單位,是則適當的董事派遣可以達到前瞻性規劃及掌控之目的。此外,成立子公司即是希望它發展獨特的競爭能耐,在子公司的成長中如何兼顧集團策略與子公司本身永續經營之需求,並能與母公司作策略上之配合產生綜效,這是董事會組成與公司治理的問題。 因此,本論文的研究目的有三:一、對中鼎集團現行組織、策略、架構、人力佈局、公司治理等等諸問題,以國際企業策略之學理做深入之剖析以充份了解其優缺點及改進之道。二、以研究、分析、印證所得到的結論對中鼎集團國際化之最佳組織策略及人力佈局提出建議。以及,三、建構並建議中鼎集團母子公司之公司治理架構及人力佈局,使中鼎

公司在企業全球分支機構的掌控,全球營運的指揮與協調上更具績效,創造更高的股東價值。 三、 研究方法 “跨國工程公司之組織策略與公司治理”之研究在取材上有其侷限性,因為工程服務業似乎是比較傳統的行業,在全世界的管理學界似並未吸引很多關注的眼神,研究工程業跨國組織的更少,因此,直接能參考的文獻很有限。筆者在中鼎公司服務超過三十年,對中鼎在經營及國際化上的努力有深刻的認識,中鼎雖然未曾在國際化上設定很明確的長程策略,但它的努力卻讓我們點滴在心頭。然而,我們也常不甘心於沒有創造更輝煌的成果,原因在哪裡?值得探究。放眼台灣的工程界,要找一家工程公司具備全球化的企圖

心與佈局,而大大小小、國內國外有數十家子公司,則非中鼎莫屬。而且以筆者對中鼎國際化的參與,可以最有效的獲得第一手資料,因此我選擇以中鼎工程公司當做個案來研究跨國工程公司的組織策略與公司治理。 本研究以作者從事海外工程近二十年所面臨的國際化問題為起點,鎖定中鼎集團此一以世界級工程公司為願景的企業目前所面臨最關鍵問題:國際化問題、組織策略問題及集團中之公司治理問題。首先針對上述問題研究相關文獻,了解前輩學者曾提出那些論述及解決方案,其次,深入分析中鼎及關係企業之定位、發展策略、運作特色及核心能耐,同時以國際企業學之理論加以印證,以尋找企業集團在組織設計、架構及策略上之最佳實務。

同時對中鼎集團全球組織、競爭力及國際化問題詳加分析與研究。進一步對其全球架構之佈局,尤其是經營及董事會層面人力佈局與指派全面探討,期對集團之整體策略、架構及組織設計可以適度掌控並兼顧子公司之發展。此外,在公司治理的層面全面檢視母公司及子公司之治理架構缺失及改進之道。在完成上述論辯之後做出結論提供公司未來人力佈局、策略調整、運作架構及公司治理之參考。本研究之方法與流程如下圖所示。 研究動機與問題探討 研究架構、方法與目標 文獻研討 組織策略 跨國策略架構 公司治理 中鼎集團剖析

簡介 定位 發展策略 運作特色 核與心專能長耐 集團策略與高階經理人派遣分析 集團策略、架構及組織設計研究 公司治理與董事會之組織探討 組織分析 競爭力分析 國際化問題探討 組織策略分析 集團運作掌控 全球架構佈局 研 究 結 論; 新組織策略建議 未來研究方向 四、 研究結論及主要發現 本論文對中鼎工程公司及其關係企業之董事會、高階經理人之組成與選派及其對集團及母子公司組織及營運策略之掌控及影響,曾做深入之討

論與剖析,同時對台灣統包型工程公司之國際化及營運各相關問題亦詳細的探討。依此,中鼎集團在全球佈局上可以做如下的調整,以利集團國際化策略之運作,海外分支機構得以充份掌控,發揮集團戰力,成就世界級的工程及技術團隊。 (一) 跨國策略 (Transnational Solution) 與人力佈局 中鼎公司在國際化的進程上,第一個追求的可能是廉價的工程人力,包括腦力與勞力,接著著力的是工程巿場的拓展,最後則海外分支機構會成為全球發展策略佈局的一環。因此,國內各子公司固然在行政上獨立(R),但是當它向海外擴展巿場時,集團在海外的據點、資源與經驗在在可以利用與支援。

這種資源的分享,不論國內子公司成立海外孫公司或海外分公司,所節省的可觀成本,或無形中得到的經驗與人脈,是典型集團綜效(Synergy)。這些國內子公司與它的競爭者比較,一踏出國門等於站在母公司的肩膀上,視野開闊、萬事俱備,不必從頭學起。因此,這樣的運作優勢應屬Integration(全球整合)與World-Wide Learning(全球學習)。現代世界級一流的企業講究的是嚴謹而具彈性、有效率而具速度、知識管理與創新等等,單一的策略已不足以在高度競爭的環境中勝出,因此,中鼎未來勢必要朝著跨國策略(Transnational Solution)的方向努力,在IR之間尋求兼備與平衡。

在邁向Transnational Solution的過程中,中鼎集團組織策略對全球整合(Global Integration)與回應本土(Local Responsiveness)策略的選擇已有正確的掌握,跨國學習(World-wide Learning)亦已非正式的行之有年,惟在公司治理層面及高階經理人角色的重塑上仍有下列待努力改善之處:(1)集團領導人需避免「總部症候群」的毛病,並營造適當的環境以鼓勵各子公司創造自己獨特的發展空間,但仍有明確的集團策略,(2)各子公司需全力創造鍛鍊自己的核心能耐,使此核心能耐能既讓自己能與關係企業區隔,又能融入集團策略架構之中,(3)不論是技術的創

新、經驗的累積、知識的創造均需透過集團的合作與分享,以發揮整體智慧、產生綜效,(4)各子公司不論從行業別、區域化或任何角度,培養擔任Strategic Leader之能耐,則集團之戰力必能靈活而充份的發揮,卓越的集團績效可期。 人才是組織策略是否成功的關鍵因素,因此,人力的佈局在國際化組織策略上具有絕對的重要性。依中鼎國際化架構之分析,屬於全球整合(I)之職位與角色應由具國際經驗之國際人才擔任,而需回應本土(R)之職位與角色則應物色本地人才擔任,集團之高階主管則應由具有主要巿場經歷的經理人擔任。而在人才的培養上,低階經理人應使之具備企業家精神,以便靈活應對外界環境的高速變化

與挑戰。中階經理人則需具備如球隊教練之調度運籌全公司資源之能力,以全面滿足各業務層面之需求,並且知人善任,可以組成最佳團隊支援一線經理人在前線作戰,而高階經理人必須充份創造環境,讓中、低階經理人可以全力衝刺、發揮,則中鼎集團可以在21世紀的新環境中成為世界級的工程公司。 (二) 集團架構、公司治理與董事會組成 1. 子公司及分支機構之整併與明確定位 以國內而論,巿場重疊之子公司應予以整併並以事業部或專案群的型態運作,如萬鼎公司。海外分支機構則需視當地的產業發展而調整其定位,基本上應是Black Hole走向Strategic Lead

er的過程,當然不能排除有Contributor及Implementor之存在,惟隨著全球巿場的整合與聯動,彼此互相支援,集團運作的策略應益加明顯。 2. 公司治理之建議 中鼎已是上巿公司,在「上巿上櫃公司治理實務守則」要求下董事會需做下列改善措施以增進公司治理之有效執行。 (1) 建立防火牆:注意關係企業間經理人之指派不會互相兼任,尤其是新成立之子公司,輔導期之兼任不宜過久,應明訂最長任期,逾此即應改為專任,以免產生利益輸送之弊。 (2) 風險之評估與控管:子公司應建立自己的銀行信用額度以降低母公司保証之信用風險

。 (3) 獨立之董事及監察人及其資格:引進適當的獨立董事及監察人,使之發揮Check & Balance的功能。 3. 董事會之組成與人力佈局 以Portofolio Theory為董事組合之基礎思考,充份考量母、子公司之短期利益、長期發展與風險規避之要求來指派董事,並依公司治理中董事會功能之職責引進獨立之董事、監察人選,充份利用中鼎總管理處之幕僚服務,將可兼顧董事會之代表性與監督功能。人力佈局上除相關主管在集團策略的需要上指派外,引進具創意的獨立董事應有助於中鼎創造更寬廣的視野與願景。 (三) 大陸巿場的獨特性

與組織策略 大陸巿場目前在三通不通的現狀下,必須迂迴視之為海外巿場,惟三通應是時間問題,一旦三通完成,大陸是否可以把它視為國內巿場?然而以大陸之大,諸侯經濟的特質,在在均意味著大陸巿場的發展不能以單一地區視之,必須做更寬廣的思考與策略規劃。亦即,若大陸巿場成為國內巿場,到底是Multi-Domestic或是Transnational較佳,則有待研究,但至少未來必須廣設分支機構,各自以地區做為運作單位。把原來視為海外單位(子公司)的廣大巿場調整成國內之分支機構,所需要做的組織策略調整,其幅度之大可以想見。惟當地的法令與巿場的是否逐步開放,仍然是很根本的規劃前提,對任何台灣公司

,尤其像中鼎集團,這樣的環境變化是必須提前思考規劃的。

萍飄美國──新移民實錄【增訂版】

為了解決中鼎未來的問題,作者令狐萍 這樣論述:

以史學觀點分析美國社會文化,以文學筆觸書寫移民經驗!   令狐萍經歷文革後,適逢中國改革開放、中美建交,和其他人一樣嚮往美國求學,而她靠自己的努力搭上前往美國的飛機。三十多年過去了,成為美國公民同時也是移民史研究專家的她,如何看待這片土地呢?   本書藉由中國新移民(指八十年代中國開放後留學或定居美國的華人)在美國的經歷,表現美國社會生活的面貌與文化衝擊。令狐萍以自身旅美經驗,透過對生活敏銳的觀察,帶領讀者從移民的角度體驗美國社會人情冷暖;身為研究學者的她,同時也不忘分析美國多元文化的社會制度、人文風俗及價值觀念,並適時融入美國文化史,將生硬的題材轉化成一篇篇生動風趣、通俗易懂的文章。書中

記錄了生活的酸甜苦辣,輔以移民史專業,藉中國新移民視角,全面探討美國歷史、政治、經濟、文化與價值觀念,成就一本獨特的自傳式社會文化史!   本書歷時18年推出增訂版,作者令狐萍回顧審視自己過往文章與著作,補充最新移民史資訊及相關研究,力求完善每一章節,內容超值絕對精彩! 本書特色   ★國際著名移民史專家令狐萍透過自身移民經驗的第一手資訊,全面探討美國歷史、政治、經濟、文化與價值觀   ★本書歷時18年推出增訂版,補充最新移民史資訊及相關研究,可作為學習研究美國史與華僑史的參考指南   作者簡介 令狐萍   國際著名移民史研究專家,現任美國杜魯門州立大學歷史系教授(前任系主任),

亞洲研究學位委員會創辦人與前任主席,教授東亞史與亞裔美國史。美國羅特格斯大學出版社「當今亞美研究」叢書創始與首任編輯,前美國亞裔研究學會旗艦期刊《美國亞裔研究》主編,美國福特基金獎作家。   在中國任華中師範大學武漢僑務理論研究中心,中國國務院僑務辦公室僑務理論研究武漢研究基地長江學者講座教授,暨南大學華人華僑研究院客座教授,中國廣東省人民政府華僑華人研究會海外顧問等職務。   曾多次受邀到國際級研究機構與高等院校做學術報告或演講。長期從事華僑華人、美國亞裔與華裔社會以及美國亞裔與華裔婦女的研究寫作,首創移民「文化社區理論」,共計編輯出版30部學術專著與百餘篇史學專論。  

增訂版序言 原版序 致謝 第1章 名字是否昭示未來 1.引子 2.我的家世 3.父母為我取名「萍」 4.坎坷童年 5.自學成癖 6.幸遇良師 7.十六歲的中學教師 8.幸運的新三屆 9.與美國史結緣 10.考試出國 第2章 波托馬克河畔的徘徊者 1.飛越太平洋 2.美國最初印象 3.美麗的首都華盛頓 4.頻頻搬家‧三個房東 5.到西部去 第3章 西部風情 1.校園生活 2.西部打工仔 3.美國伯樂 4.異國同窗 5.小城故事 6.印第安人保留地 第4章 中部生活 1.從幽景到牛津 2.攻讀博士 3.回國探子 4.我的美國朋友 5.博士論文 第5章 進入白領階層,成為「模範少數族

裔」一員 1.在美國求職:推銷、包裝、商品質量,缺一不可 2.「謙虛是人的美德」不適合美國國情 3.美國學生不會替老師擦黑板 4.為「終身職」而奮鬥 第6章 實現美國夢 1.買車記 2.買房的學問 3.我的家 4.離不開的日曆 5.從移民到公民 6.留學生與綠卡 7.學做公民,參與社會 第7章 接受再教育 1.在美國生子 2.重新讀書 3.家長教師協會 4.上教堂 5.童子軍 6.忙碌的「足球媽媽」 7.叛逆的青春 第8章 異族婚戀 1.美國的異族婚戀 2.異族婚戀子女的文化歸屬問題 第9章 新舊唐人街 1.「模範少數族裔」 2.雙城記:「下城」與「上城」 3.華人參政難 第10章 

結語 後記 1.我的父親母親 2.我的兄姊手足 3.我的未來規劃 後記(補記) 附錄 附錄1 留學指南30題 附錄2 美國公民考試百題 附錄3 美國華僑華人研究主要中英文文獻參考書目 附錄4 美國華僑華人大事記 附錄5 華僑華人研究專有名詞中英文參照表 附錄6 中外主要華僑華人研究機構、博物館、媒體、組織與網絡 附錄7 美國2010人口普查有關亞裔華裔的統計數據 附錄8 好評回饋 令狐萍新著《萍飄美國──新移民實錄》評介/李唯 令狐萍:學海無涯樂為萍/韓晗 萍飄美國──記著名旅美史學家、作家令狐萍教授/金能爾 鑽研中國現代史,令狐萍胡佛挖寶/周密 美國杜魯門大學教授令狐萍談新書《金山謠──

美國華裔婦女史》 傳統唐人街 疫情過後何處去/韓傑 增訂版序   自《萍飄美國──新移民實錄》由北嶽文藝出版社於2003年出版以來,受到各界好評,讓我深受鼓舞。轉瞬十八年已逝,秀威出版社的蔡登山主編熱情鼓勵作者將原著以正體字增訂再版。   新版的《萍飄美國》不僅更新完善全書每一章節,亦新增「後記」、六個附錄:附錄三~七為讀者提供學習研究美國史與華僑史的參考指南,附錄八有六篇關於此書的評論與對作者四十載研究寫作的梳理與綜述。   書前部分包括作者為正體增訂版新加的序言,原版的作者自序。書後部分(除原有的附錄一、二)包括新增的六個附錄。附錄三「1999年以來有關華僑華人研究的中英文學術專

著與專論」,以及音像資料。附錄四「美國華裔大事年表」,囊括從華人移民美國至今的與美國所有華裔有關大事。附錄五「華僑華人研究主要專有名詞及概念中英對照表」。附錄六「中外主要華僑華人研究機構及組織」。附錄七「美國2010人口普查有關亞裔華裔主要數據」,其中包括6個數據表。附錄八有六篇評論,包括亞裔研究著名學者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李唯教授撰寫的《萍飄美國》書評;中國大陸作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韓晗博士為《中華英才》雜誌「名師名校」專欄撰寫的「令狐萍:學海無涯樂為萍」(《中華英才》,2013年6月1日);北美最有影響華文報紙《世界日報》記者金能爾先生的人物專訪「萍飄美國:美國華人歷史研究學家令狐萍」(《

世界週刊》人物專欄,2006年1月15日);美國聖路易藝術展覽館研究員、《世界日報》記者周密女士的人物專訪「鑽研中國現代史,令狐萍胡佛挖寶」(《世界週刊》人物專欄,2017年1月22日);秀威出版社的【作家專訪】美國杜魯門大學教授令狐萍談新書《金山謠──美國華裔婦女史》(2017年12月22日上午11時);以及《世界週刊》主編韓傑先生的「封面故事:傳統唐人街,疫情過後何處去」(《世界週刊》2020年6月28日)。   我衷心感謝秀威全體員工與上述作者。此外,秀威的主編蔡登山先生、洪仕翰編輯、杜國維編輯、陳彥儒編輯、鄭伊庭小姐在本書的出版過程中,鼎力提攜,我沒齒難忘。 原版序   我不是宿

命論者。我從不相信命運。然而,我生命歷程中的一些偶然事件,卻不知不覺鋪就了我的人生之路。   我出生時,父母為我取名「萍」。多年後,全家人閒話談起我們兄妹四人名字的來由。父母說,因父親別字「劍青」,故為哥哥起名「靖」,大姐取名「虹」,意謂青虹二劍,侍立在側。二姐出世,被取名「硯」,父母希望她穩重沉著,開通練達。對於我的名字,父母竟然一時語塞,說不出其中有任何寓意,頗感歉意。我對此的注解是,到我出生時,父母的命名雅興已被生活的憂慮消磨殆盡,隨便撿起一個女性化的「萍」字,作為我的代號。父母不知,待我能識字讀書之後,竟私下裡將自己的名字攀比附會一些文人雅士,並由此對我的名字生出了不少自豪感。比如,

文學家邵飄萍,萍蹤浪跡,一生浪漫曲折。早期女作家石萍梅(也是外祖母的同學與摯友),才華橫溢,穎脫朋輩。更重要的是,這種自發的認同感使我內心深處產生了一個祕密的呼喚,和一種朦朧的使命感:待我長大後,我會到處飄遊,我會努力成為一個有作為的人。   文革中,大學堂關閉,造成中學師資短缺。一些中學校不得不破格選拔個別優秀在校學生代執教鞭。一夜之間,我成為同齡人的老師。戰戰兢兢的小老師,想盡招數來贏得學生的尊敬。其拿手好戲是引用歷史故事,借古道今,引學生就範。這點小小的成功,後來竟促成我在高考恢復後,選擇冷門,跳入「史」坑,並從此越陷越深不能自拔。   文革中,休學在家,我也自學自練了一些小本事。我

習畫,練琴,讀醫書,還自學英語。自學不僅增加人的知識,它的最大優點是增強人的自信心。我對英語的愛好與自信幫助我在大學期間選擇美國史作為研究方向。當中美建交,國門開放後,中外文化交流的浪潮也將我推入太平洋,飄往美國。一飄就是十八載。這十八年,臥薪嚐膽,勵精圖治,有了一點學術成就,又受託寫作此書。   十八年中,我在美國大地飄遊,從首都華盛頓到西海岸,又從西海岸到中西部。每到一處,我喜歡觀察周遭人物風情,體驗美國社會人情冷暖。做學生時,經濟拮据,常常為了節省房租(日常開支中大項)而不斷搬家。行囊簡單,搬家也自然容易。搬了多少次家,我已數不清。但旅行拍照的開銷是從來省不得的。十八年來積累了成箱成箱

的照片。這些照片記錄了美國的各處風情,旅美生涯的不少瞬間,可謂珍貴。但照片難以細描我與美國社會各個側面的接觸交流,也無法捕捉這些接觸交流在我內心深處引起的震動與感受。在我學習的校園,我的同學包括從西西里來的托尼、新加坡的巴尼、西德的莫尼卡,但更多的是在環境優裕的中產階級家庭長大的美國青年。從大都市到小城鎮,我結識了三教九流各色美國人。他們中有學富五車的教授學者、有緬腆敏感的同性戀青年、有精明成功的生意人,也有以政府救濟金為生的潦倒白人。觀念迥異,背景有別,他們的行事舉止有時使我目瞪口呆。但更多的時候,我們相互理解,言語投機。人類的共性與普通感情往往能夠超越膚色的差異與文化的不同;同為地球村民,

我們可以同甘共苦。這些經驗與感受時時在內心翻騰攪動,欲找突破口,噴發而後快。然而生活的節奏急促,學業與事業的壓力接踵,我不得不一再壓制內心的寫作衝動,直至今天。   近十多年來,隨著出國熱的持續升溫,「海外華人自傳」的紀實性文學更不斷湧現。筆者無意湊熱鬧或趕潮流,更無為自己作傳之想。我的生命既很平凡,也很漫長,還不到「樹碑立傳」之時。然而十八年的時間可以將我從青年變為中年,將一個精力旺盛的學生磨成一個好苦思冥想的學者。我不僅繼續執迷於觀察接觸美國社會人生,更沉醉於對其反復琢磨思考。這些青年的奔波感受與中年的觀察思考將在本書中展現與讀者,並與讀者探討美國多元化的社會體制、習俗、價值觀。筆者希望

讀者對美國的認識與理解不僅僅局限於浮光掠影的印象與草草急就的觀感,而是入骨入木的瞭解,與清醒冷靜的分析。美國究竟是「天堂」,是「地獄」,是「戰場」,還是任何別的東西,希望讀者在讀完本書後,會有個答案。   名字是否昭示未來5.自學成癖父母都被集中住在學校搞「清隊」(清理階級隊伍)運動,我們兄妹四人閒置家中無事可做,便給自己找事情做。讀書是我們的最愛。家裡的藏書在文革期間便已做為廢品處理掉,書店只出售毛選或政治文選,公立圖書館也不對大眾開放。但這幾年我卻將我在文革前還沒有讀過的中外名著全部涉獵。從哪裡找到這麼多書來讀?我們用的是簡單原始的「以物易物」的交換方式。用家裡劫後倖存的幾本書和同學或

朋友家裡的書交換、借閱。無論走到哪裡,只要看到一本還未讀過的書,便想方設法要借到手。想不到在此古今中外名著禁止公開出版發行的年代,在民間散存的這些書籍的流通率,閱讀率是如此之高。越是禁書,越是想看。常常是,某人從某處借到一本好書,只有兩個禮拜的期限。在此期間,許多熟悉的朋友也都想看此書,大家便將兩週的時間分攤。有時每人只有一天或半天的時間。還書一定要準時守信,否則壞了名聲,下次再難從此朋友處借到書。因此,借到書後,便不分晝夜,寢食俱廢,一口氣將書讀完。我曾經創造過在三個小時內讀完四百多頁的長篇小說的記錄。雖然學校關閉,無法接受系統規律的教育,但這種狼吞虎嚥式的博覽卻也開闊了知識面,提高了文學修

養。除了閱讀文學書籍,我們還發展了許多其他興趣。哥哥從小喜歡繪畫,家裡有關人體臨摹、繪畫基本技法之類的書籍,在數度搬遷之後,竟然還被奇跡般地保存下來。我們翻出這些書籍,自學繪畫。寫生、臨摹數月之後,每人都有幾本畫冊完成。後來,哥哥買到了一盒專門用來做相片上色的水彩。那時彩色膠卷還未被發明,彩色照片都是攝像館的技師在黑白相片上著色而成的。兄妹四人都興奮異常,我們也可以像照相館一樣,將黑白照片變成彩色照片。先試著給幾張相片著色,效果還不錯,便乘興翻出家中所有的照片,全部上色。父母回家後看到這些花花綠綠的彩色照片,啼笑皆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