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不平等條約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中國近代不平等條約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董尼德寫的 中國大掠奪 和岡本隆司的 日韓的不幸就是位處中國旁邊:岡本隆司告訴你的東亞歷史結構 (博客來獨家)(《朝鮮的困境》+《中國為何反日?》)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中國近代不平等條約匯要 - Google Books也說明:中國近代不平等條約 匯要. Front Cover. 1996 - China · 0 Reviews. Reviews aren't verified, but Google checks for and removes fake content when it's identified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時報出版 和八旗文化所出版 。

國立政治大學 歷史學系 張力、廖敏淑所指導 陳禎祥的 海軍海道測量局的成立與發展(1921-1949) (2016),提出中國近代不平等條約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海道測量、海軍海道測量局、水路測量局、國際海道測量會、領海權。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歷史研究所 劉維開所指導 陳世局的 中央古物保管委員會之研究(1934-1937) (2013),提出因為有 古物行政、內政部、古物法規、考古發掘、南京的重點而找出了 中國近代不平等條約的解答。

最後網站南京條約之深遠影響 - 史學連線討論區---史學論壇則補充:《南京條約》乃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條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中割讓香港一項就是將中國從一獨立自主國變為半殖民地國家的先例。而中國淪入次殖民地國家自然也喪失主權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中國近代不平等條約,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中國大掠奪

為了解決中國近代不平等條約的問題,作者董尼德 這樣論述:

  19世紀,歐洲殖民全世界。   20世紀,美國領先全球。   21世紀,中國是否成為最大的掠奪者?     中國正在展開人類史上最大的掠奪戰。     2020年,儘管在新冠肺炎大流行的嚴重影響下,中國仍是經濟增長表現最亮眼的大型經濟體。隨著拜登入主白宮,西方世界再次團結盟國,準備抵抗中國,但徒勞無功,中國即將成為領先世界的經濟強國。然而其獨特的發展模式,無論是在人權議題、民主政治、全球環境、科技發展與各種層面,都對當今與下一代的全球人類構成了重大影響。     現在的中國,不僅在經濟層面影響全球,更在環境、科技與資源方面,成為更全面的掠奪者。     本書作者董尼德,為法新社資深媒體

人,長期關注中國、亞洲與國際時事。在《中美爭鋒》一書,剖析拜登時代與疫情時代下,中國與美國的角力將如何左右世界。而本書則細剖中國當局對人權的迫害,對民主的監控,也更進一步探討對全球影響更深遠的環境議題,當中國致力發展高科技時,不僅止於經濟擴張,而是攸關全體人類生存的資源競爭。中國正在一步一步地展開史上最大的掠奪戰。

中國近代不平等條約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美豬叩關~21世紀的新鴉片戰爭》
~高金素梅2020.09.18

開放美國瘦肉精豬進口,蔡英文總統說「這是一個基於國家經濟利益、符合未來總體戰略目標的決定。」

『蔡英文總統宣布開放美豬牛進口台灣,美國副總統潘斯在推特發文,美國總統川普達成對美承諾,打開未來美台雙邊經濟合作和強健貿易夥伴關係的大門』

陳時中說:開放美豬美牛進口,換得ㄧ個台灣在國際上的地位。

我困惑!用國民健康換得ㄧ個台灣在國際上的地位?國民健康可以交換?

蔡英文總統宣布開放美豬牛進口,馬上換到ㄧ場視訊對話,經濟部長王美花向美國國務院亞太助理國務卿史達偉提出要求「支持台美BTA(也就是台美雙邊貿易協定)」。美方回應:啟動新的年度經濟對話,探討美台經濟關係。

視訊會後,美國智庫放話「美國政府很在意美台貿易逆差擴大的問題」。這已預告簽定台美 BTA之前,美國會不斷的以簽約前提勒索台灣。

即使簽定台美 BTA,擴大了台美貿易,只要台灣順差逼近100億美元,美國祭出匯率操縱,台灣馬上讓台幣升值,大量的美元就輕易被美國掠奪回去;只要台美貿易台灣順差擴大,美國會威脅祭出懲罰性關稅,逼迫台灣加大對美採購,屆時,更多的美牛美豬、美國基改農產品、美國農藥、健保藥品,大量的進口到台灣,美元又被美國掠奪回去;當然,還有每3個月塞來ㄧ張數百億元的武器清單,不買都不行。

台灣哪有那麼多錢!
政府的負債已是「債留子孫」!
除了負債留給下ㄧ代,我們還留給下ㄧ代「美牛美豬、美國基改農產品、美國農藥、健保藥品…」,再加上過時的「美國武器」……。

美國總統川普用美豬美牛「打開」美台雙邊經貿夥伴關係大門,這讓我想起19世紀時,英國用「鴉片」敲開中國大門。

工業革命後,英國企圖用商品貿易打開中國大門,但ㄧ直到19世紀三十年代,中國對英國貿易每年仍出超二、三百萬兩白銀。英國於是大量走私鴉片進中國,用鴉片奪取驚人的暴利,使中國每年白銀外流600萬兩。鴉片煙毒掏空財政,摧殘中國人民身心健康,也破壞了社會生產力,造成整體經濟蕭條衰落。

中國清廷派林則徐赴廣東禁煙,沒收並銷毀英國人的走私鴉片,嚴禁持有吸食鴉片。英國政府竟然以禁煙是「侵犯英國人私有財產」,派艦隊攻打中國,史稱「鴉片戰爭」。叫你付錢吸毒品,你不吸不行,不付錢也不行,否則就派兵對你開槍。

鴉片戰爭中國戰敗,中英簽定近代史第ㄧ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中國割讓香港、賠償白銀2100萬兩、開放五個港口由英國收取關稅……。從此,中國被所謂的ㄧ群「西方民主國家」恣意掠奪ㄧ百多年,被迫付錢吸毒,還被「西方民主國家」封為東亞病夫。

過去,英國鴉片叩關,中國腐敗的清廷還派軍禁煙打了ㄧ仗;現在,美國萊豬病牛扣關,英明的台灣政府卻主動開門迎接。大家都說以史為鑑,但台灣政府的政務官以馬戲團演出的本領,模糊了焦點,人民卻等著被安樂死。

美豬叩關,這是ㄧ場沒有煙硝味的「新鴉片戰爭」!

《陳吉仲的眼淚!》
https://www.facebook.com/276861822357066/posts/3287218451321373/

《外交部感到鼓舞?》
https://www.facebook.com/276861822357066/posts/3295720427137842/

《引美豬入關 政務官演出像馬戲團》
https://www.facebook.com/276861822357066/posts/3349441545099063/

海軍海道測量局的成立與發展(1921-1949)

為了解決中國近代不平等條約的問題,作者陳禎祥 這樣論述:

海道測量是測繪水文的科技,其製品有水道圖(海圖)、航船布告、燈塔表與潮汐表等表冊。1921年海軍海道測量局成立於上海,專責全國海道測量業務,經籌備後自1922年9月開辦,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局務受戰事影響而停止。迨至抗戰結束,1946年於滬復局,其後因國共戰爭失利,1949年5月先播遷至澎湖測天島,隔年再轉至臺北圓山。海道測量局的工作成果有四,分別是繪製領海圖、測量長江、測繪浙閩兩省海圖與發行海事刊物。該局的開辦,標誌著中國有自辦海測業務的能力,打破自19世紀中葉以來,此業務分由英國海軍與海關代為的局面,並消除外國以中國無海測機構為由,擅自測量中國領海的正當性,從而維護中國的測量主權。另

一方面,中國是國際海道測量會的創始會員國,並以海道測量局為與會代表。該局參與國際海道測量會,從中獲取技術新知,增進與海測發展先進國的互動,提升自身專業能力,另參考該會建議,進行海圖體例標準化

日韓的不幸就是位處中國旁邊:岡本隆司告訴你的東亞歷史結構 (博客來獨家)(《朝鮮的困境》+《中國為何反日?》)

為了解決中國近代不平等條約的問題,作者岡本隆司 這樣論述:

韓國:我不是「屬國」! 日本:我不是「倭寇」! 日韓的不幸,就是位處中國旁邊! 韓國:廢除漢字 日本:脫亞入歐 「限韓」、「仇日」沒問題,日韓脫離中國反而會說自己很幸福! 中國社會如今瀰漫「反日」、「限韓」氛圍,該如何解釋這種現象? 它是單純民族主義的展示嗎? =======================   日本學者岡本隆司從東亞歷史發展進程分析,觀察處於中國旁邊的日本與朝鮮,帶你進入十七、十八世紀動盪的東亞世界,重新認識中國、韓國、日本之間的糾纏關係。在岡本隆司筆下,東亞五百年歷史就是朝鮮與日本如何在「華」的陰影下,用盡辦法撕去「夷」的標籤過程,而這些過程正能為至今猶在的歷史

後遺症提出一種解釋。   《朝鮮的困境》分析外緣因素——即對外關係的政策——如何影響朝鮮王朝的自我定位,而這深受清國「屬國自主」關係所影響。中國在乎「屬國」,朝鮮則追求「自主」。雙方的各自表述使朝鮮能游走在中國、日本、西方列強的夾縫中求生,甚至「獨立」。但同時,作為中國「朝貢體系」和西方「條約體制」互相衝突的新場域,朝鮮最終陷入受制於各方勢力的困境,「自主」、「獨立」與否也不由自己作主。   《中國為何反日?》分析十七、十八世紀的明、清國與日本國在結構上的差異,包括「社會體系」、「經濟運作」與「對外態度」,探究中國「反日」的深層結構,解構中日對立的因由。「海禁」政策使日本在十六世紀時成為中

國最大的走私貿易國,日本被指認為「倭寇」,而由抗倭」這段歷史便形成所謂「反日」的思考原型。同時,日本也嘗試引進西方「現代化」藉此擺脫中國的影響,尋求成為「日本」的方向。   =======================   █二冊內容介紹:   《朝鮮的困境》內容介紹      「如何一面維持政體,一面調整與穩定各國之間的權力關係,自西元十七世紀起,此事不僅是朝鮮半島的問題,也是維護東亞秩序與和平的歷史課題。」——岡本隆司   在現今大眾所熟知大韓民國之前,其實在十九世紀時,朝鮮(或韓國)在日清之間,以及西方列強環伺之下,曾成立「大韓帝國」,最長不過十年光景,最短也僅持續五年。而這一段

爭取「獨立自主」的歷史,究竟能給我們什麼樣的啟發?   自十四世紀到十八世紀的東亞「朝貢體系」之下,朝鮮一直是明和清國(宗主國)的「屬國」,雙方建立了穩定的「宗屬關係」。而朝鮮跟日本則是以「交鄰體制」展開互動。然自西元十六世紀始,由於白銀奔流,世界各地開始合而為一,朝鮮半島的地緣政治變得日益關鍵,不僅成為東西方大國的關注焦點,也逐漸形成「朝貢體系」和「條約體制」互相衝突的東亞新秩序。面對此新秩序所導致的國際政治困境,朝鮮也產生了追求「自主」的意識。時至清末,面對「條約體制」的衝擊,清國為了展示朝鮮是它的「屬國」,而展開各種「保護」與「干涉」的動作。對於此舉,朝鮮不僅展開各項外交攻勢,跟日本及

西方大國談判與締約,同時也發生多次政變,力爭「自主」。   書中透過朝鮮王朝時代出色的外交官——金弘集被殺的歷史,指出在朝鮮王朝裡,單一地以親日、親中、親西方或以主張朝鮮獨立的立場自居,都不能為朝鮮帶來長治久安的局面。而金弘集靈活地在不同立場中遊走,為朝鮮增加平衡籌碼,曾經以「親中」派身份,與清朝合作甚密,且借清朝之力,抵制國內親日派的力量;又力陳要多引入日本的開化思想,借日本的「交鄰」現代化身份,推翻國內帝制的傳統保守派別。可惜,最終被獨立派人士視為眼中釘,結果遭到暗殺。這結局猶如呼應朝鮮最後雖宣稱「獨立」並建立「大韓帝國」,卻仍淪為列強的角力戰場,於日俄戰爭後成為日本的「保護國」。   

  《朝鮮的困境》一書,學者岡本隆司不僅對近代的日、清、韓三國關係與東亞新秩序進行了獨特而細膩的分析,道出了朝鮮從「屬國」到「獨立自主」,當中不同國家在這個半島內力量的角力戰,以及發生在朝鮮半島內部的矛盾,最後成為日本的「保護國」的一段艱困的、值得深思的民族國家史,此書也讓我們得以借鑒——處在中美大國之間的小國臺灣,如何定位自身並思考未來。   =======================   《中國為何反日?》內容介紹   「中國人將『愛國』和『反日』畫上等號的心情和想法,日本人既無法理解也感到不悅。」——岡本隆司   中國「反日」意識的出現,究其原因必須回歸至歷史之中。為了探究中

國「反日」的深層結構,岡本隆司梳理十六至二十世紀的中國與日本包括「社會體系」、「經濟運作」與「對外態度」在內的整個歷史演變,並比較中日兩國的體制,清晰地闡述中日兩國走向最終對立的過程。   【社會體系】:   就日本江戶幕府的統治而言,由於權利統治須尋求與社會體的合作,因此統治者與被統治者之間的關係緊密。而在清中國,由於社會體聽憑「家族」、「鄉團」等中間團體的規範,因此國家與社會之間處於游離狀態。   【經濟運作】:   由於日本江戶幕府限制與海外貿易,因此對自然資源進行徹底迴圈再利用的經營方式,得到持續不斷的自我發展,政經之間極為緊密。而在商業化發展的清中國,由於政府不願介入民間經濟,但

中間團體所發揮的作用愈來愈大,導致政經互相背離。   【對外態度】:   日本江戶幕府因「鎖國」政策與外國的接觸較少,但官民均熱衷於收集外國資訊,相比之下,與外國人事物接觸機會眾多的清中國,卻因實用主義致使外國資訊無法廣及整個社會。再者,進入十九世紀後,雖然清中國和日本都與西方諸國締結了條約,但清朝並無意接受主權國家之間對等的國際關係。而日本卻結合西方的意圖解讀條約,將消除不平等因素的能量轉化為推動明治維新的原動力。   日本自明治維新後欲以西方「條約體制」重建對外關係。而中國則沿襲了明代以來的「抗倭」觀念,加強對西化日本的戒心。從一八七一年的《日清修好條規》到一八八五年的《朝鮮撤兵條約》

,中日兩國為避免直接衝突而多次談判,但最終還是沒能防止一八九四年日清戰爭的爆發。   之後一九〇五年日俄戰爭的戰勝國日本意欲接管俄國在中國東北的特權,但遭到中國人民的抵制。這就是「反日」局勢的最早出現,並歷經一九一五年的「五九國恥」、一九一九年的「五四運動」、一九三一年至一九四五年的「抗日戰爭」,之後在共黨中國「愛國主義教育」的推動下,中國人從此將「愛國」和「反日」畫上了等號。  

中央古物保管委員會之研究(1934-1937)

為了解決中國近代不平等條約的問題,作者陳世局 這樣論述:

中央古物保管委員會自1934年7月成立以來,依據「古物保存法」的規定,陸續推動古物保管工作,包括訂定相關古物行政法規、全國古物古蹟的調查與登記、古物的審核與獎勵、採掘古物執照的核發、及防止古物的外流等方面,都有相當不錯的成績。不過由於國民政府面臨日軍不斷的進軍華北,國家經費大量地挹注軍事建設,造成國家財政經費不均衡,故在1935年6月中央古物會從直屬於行政院,改隸屬於內政部,人員及組織遭到縮編。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爆發,中國全面對日抗戰,國民政府下令中央古物會結束業務,相關古物行政工作則改由內政部禮俗司兼辦。本文主要是使用中央古物會留存的檔案及該會委員的文集,旁及國民政府檔案、行政院檔案

及教育部檔案,將中華民國的第一個古物行政機關做一全面的探討,以瞭解中央古物會對文化保存的貢獻及其不足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