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查繼宏寫的 中國崛起需要大國心態:歷史只說明過去,不代表今日的成就 和金滿樓的 晚清原來是這樣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教育局局長結束南京訪問行程(附圖)也說明:吳克儉說:「《南京條約》跟香港的歷史有着緊密的關係。一八四二年,清朝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戰敗後,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把香港割讓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崧燁文化 和大地出版社所出版 。

國立中正大學 戰略暨國際事務研究所 林泰和所指導 林嘉瑄的 李鴻章在自強運動中角色之研究 (2016),提出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自強運動、現代化、李鴻章。

最後網站檔案樂活情報ALohas第42期則補充:自南京條約以降,清廷陸續與各國簽訂多項不平等條約,除了鉅額賠款外,其中影響最深遠者即為各國在中國皆取得租界或租借地。中華民國成立後,政府透過政治、外交等方式逐步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中國崛起需要大國心態:歷史只說明過去,不代表今日的成就

為了解決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的問題,作者查繼宏 這樣論述:

中國真的世界第一了嗎?要認清國際事實! 西方各國營造的「中國第一」不過是為了「捧殺」中國   「國際鐵公雞排行榜」到底羞辱了誰?   競拍圓明園獸首,拒付款理由很充分?   故宮裡開星巴克是對中華文化的踐踏?   ▎天下共主:天朝無所不有,無需仰賴外人   16世紀,歐洲人在全球瘋狂地擴張,世界歷史因此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先是葡萄牙人,緊接著是西班牙人、荷蘭人、英國人、法國人等,相繼加入到這一行列。從最初的武力掠奪,慢慢發展成後來的殖民拓荒和海上貿易。隨著歐洲人向南北美洲和澳洲的移民擴張,從而慢慢形成了現代世界的基本格局。而這一切,絲毫沒有引起大明帝國的注意,「天朝上國」依然沉浸在「

唯我獨尊」的狂妄自大中,自我陶醉於華夏中心主義的世界神話裡──「中國乃世界中心,吾皇乃天下共主」。   ▎康乾盛世:衣著光鮮的地主背後,全是衣衫襤褸的平民百姓   1793年馬戛爾尼率領的英國使團,在中國前後逗留了半年之久,受到的大清帝國的熱情接待的同時,得以近距離地觀察中國。使團成員中有一為名叫約翰・巴羅的成員,他在《我看乾隆盛世》中記載:「不管是在浙江的舟山,還是在去京城的途中,我沒有看到任何人民豐衣足食,富饒繁榮的景象。事實上,觸目所及的無非都是貧窮落後的情景。」所謂的乾隆盛世不過是一個貧窮飢餓的「盛世」。   ▎被船堅炮利敲開的國門:從「天朝上國」到「東亞病夫」   1840年6月

28日,一支由16艘軍艦和7000名士兵組成的英國艦隊駛抵廣東珠江口海面,第一次鴉片戰爭正式爆發。而戰爭的結果是大清帝國慘遭失敗,被迫簽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賠款2100萬銀元,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等五處通商口岸。開放這五處通商口岸,其實早在 1793年馬戛爾尼出使北京時,就曾向乾隆皇帝提出過。當年英國人用「厚禮」沒有拿到的東西,47年後用「大炮」拿到了。   曾經在歷史上喊出了「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的中華帝國從此開始了淪落,而這種淪落其實在幾百年前就已經注定,中國的近代史也由此拉開了帷幕──   ►復興儒學:21世紀,復興儒學可以實現民族

復興嗎?   如果說儒家文化真的能讓中國實現大國崛起和民族復興,那麼,為什麼在傳統文化和儒家學說最昌盛的明清兩代,中國卻開始走下坡路呢?   •儒家文化有兩個致命問題:   (一)宣揚等級觀念,與平等、自由、民主、人權的現代制度相悖。   (二)靠道德說教治國,忽視制度建設。兩千多年過去了,若不把那些刻著儒家文化烙印的官本位、裙帶關係、宗族傳統和等級觀念徹底根除,現代思想怎能有立足之地?   ►萬里長城:中華民族的驕傲!那,太空中能看到長城嗎?   中國第一位太空人楊利偉乘神舟五號成功遨遊太空,實現了中國人幾百年的夢想,讓全中國為之歡呼雀躍。他返回現場時接受了媒體的採訪,有位記者好奇地問:「

你在太空上看到萬里長城了嗎?」楊利偉不假思索地回答:「沒有。」實際上,這問題已有不少親臨太空的太空人予以否認。儘管如此,仍有不少媒體不但不對傳言進行糾正,還對此廣為宣揚。這說明了對於過去老祖宗創造的輝煌成就始終抱有依賴感,總覺得這是中國人的無上光榮,因此情願相信錯誤的說法也不願承認科學和真相。   歷史從不相信眼淚,豐富的情感帶給人們的只有無限的悲傷和廉價的眼淚。   作者簡介 查繼宏   中國首都經貿大學工商管理碩士。曾在中國大型券商和跨國公司長期從事投資管理及經濟分析工作,現供職於某投資機構,擔任投資理財顧問。 序言 工業社會呼喚商業文明 第一篇 天朝上國風

光不再     中國曾引領世界一千多年     曾經的世界第一經濟大國     曾經的世界第一科技大國     遠播中華德威的鄭和船隊     盛況空前的鄭和下西洋     「大明天子乃天下共主」     「縱得奇寶無數,於國家何益?」     「天朝無所不有,無需仰賴外人」     致命的海禁     不在朝貢之列,葡萄牙使節被拒     朝貢貿易的「面子」與「裡子」     康乾盛世: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歐洲人對「天朝」的敬畏     英國第一次遣使訪華     貧窮飢餓的康乾盛世     馬戛爾尼的預言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英國平衡對華貿易的工具:鴉片     

「落後就要挨打」     「師夷長技以制夷」     洋務運動PK明治維新     變法維新:大清帝國最後的機會     「戊戌六君子」喋血北京     慈禧太后強顏變法 第二篇 悠久的歷史沉重的負擔     歷史只說明「過去」,並不代表「現在」     消逝的古代文明     悠久的歷史讓中國人故步自封     五千年的歷史,四千年的專制     曠世聖君從來都是殺人如麻     改朝換代讓專制愈演愈烈     專制統治下的馭民、弱民之術     儒家文化對中國人思想的禁錮     開國皇帝從來都不是「忠臣孝子」     儒學經典早已被篡改得面目全非     以德治國PK以法治國     

復興儒學可以實現民族復興嗎     萬里長城既是驕傲,也是枷鎖     太空中能看到長城嗎     古代中國為何要修築長城     長城是中華民族的驕傲嗎? 第三篇 文化只是工具福祉才是根本     宗教和文化從來都只是工具     羅馬教皇成為歐洲事務裁判之始     德意志國王與羅馬教皇的爭鬥     伊比利亞人對基督教的熱情     打著上帝和佛祖的名義斂財     贖罪券是個什麼東西     中國式的贖罪券:少林寺的天價香     歐洲歷史強國都不是虔誠的基督徒     「唯利是圖」的威尼斯人     只做生意不傳教的荷蘭人     與基督教決裂的英國人     文化必須發展,才能獲

得新生     兩個偉大的思想家:孔子與蘇格拉底     文藝復興使西方人告別了漫長的中世紀     啟蒙運動使歐洲人率先迎來了現代化的曙光     文化必須與時俱進 第四篇 混亂的民族思維脆弱的民族情感     永遠理不清的民族思維     錚錚鐵骨、一身正氣的方孝孺     從《十月圍城》看中國人思維的混亂     「殺身成仁」與「茍且偷生」的糾結     既「羨」又「憎」的民族心理     北大學生要讓美國總統「難堪」     「反美」學生對美國趨之若鶩     說什麼並不影響做什麼     揮之不去的受害者心態     天津商人被美國警察暴打     二〇〇五年的「反日」遊行   

 不拿金杯就拒絕領獎     中國人的「世界第一」情結     「世界第一」背後的「弱國心態」     中國是世界第二軍事強國?     故宮與星巴克的衝突     故宮代表了什麼?     星巴克代表著什麼?     過度的「光榮傳統」     理性面對全球化浪潮     被十三億人期望壓垮的劉翔     在日本大阪舉行的國際田聯大獎     兵敗北京奧運     被鮮花和掌聲「綁架」的劉翔     誰該對劉翔退賽負責 第五篇 多些商業理性少些民族情緒     可口可樂併購匯源因何擱淺     捍衛民族品牌?     匯源果汁賣得值嗎?     民族情感PK民族利益     達能與娃哈哈的

分手之爭     達娃之爭,誰是誰非?     娃哈哈缺乏契約精神?     達能表演跨國公司強權?     關乎國家經濟安全?     達娃之爭反映中國人心態極不成熟     競拍圓明園獸首,愛國還是攪局     拒絕付款,理由很充分?     攪局雖痛快,中國形象卻受損     以牙還牙,於事無補     抵制家樂福到底傷害到誰     抵制家樂福的意義何在?     別用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     抵制與不抵制,都需要理性     世界離不開中國,中國也離不開世界     「國際鐵公雞排行榜」羞辱了誰     捐款是出於自願,而非強制     萬科和王石被推上風口浪尖     企業的使

命是賺錢,而不是做慈善 第六篇 做大國要有大國心態     中國崛起需要大國心態     強國夢想與弱國心態     弱國心態的歷史根源     如何樹立大國心態     國民心態助長官場腐敗     心智成熟,才能拒絕被唬弄     「京城第一神醫」張悟本     「神醫」之後還有「神醫」     我們為什麼總是被唬弄     擺脫封建道統,重建社會道德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以牙還牙,以血還血」     中國人的「處女情結」 第七篇 中國崛起任重而道遠     世界第一出口大國背後的辛酸     世界第一出口大國給我們帶來了什麼     勞動力比較優勢的陷阱   

 中國產業工人的辛酸     美國人真的離不開「中國製造」嗎     世界第二經濟大國的意義何在     經濟總量超過日本     GDP對我們到底有什麼意義     比GDP更重要的是人民的福祉     警惕西方媒體對中國的「捧殺」     別人認為「是」並不意味「一定是」     西方媒體曾不遺餘力地熱捧日本     美國對中國從「捧殺」轉為「棒殺」     中國崛起之路,任重而道遠     無法迴避的問題,必須解決的矛盾     中國實現現代化還需要上百年時間   序 工業社會呼喚商業文明   鴉片戰爭以後,近代中國所遭受的屈辱,在中國人的心靈上留下了永遠揮之不去的陰影。面對現

代西方文明在全球的肆虐,曾經創造無數輝煌歷史的中國人倍感失落和自卑。於是,我們不得不用歷史輝煌記憶的不斷複述掩蔽當下的真實處境,拚命從歷史的故紙堆中尋找可以慰藉心靈的史實。   受傳統文化影響至深的中國人十分渴望從傳統的儒家文化中,尋找到實現國家崛起和民族復興的方法和途徑。然而,儒家文化是在 2000多年前在農業社會條件下誕生的,它很難再適應現在的市場經濟社會。無論孔子、孟子等儒學宗師多麼高明、多麼偉大,「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他們也無法預知今天的世界是什麼樣子。這種歷史局限性,是任何人都逃脫不了的。文化是屬於意識形態領域的東西,它的產生和發展必然要受到社會經濟基礎的制約。農耕文明條件下

產生的儒家文化很難再適應今天的工業化社會──農業社會已經離我們漸行漸遠,工業社會呼喚商業文明。   對於任何一個民族和國家來說,文化和傳統都只是工具,人民的福祉才是根本。如果為了傳承文化和維護傳統而犧牲人民的幸福,那就成了本末倒置。北宋時期的大改革家王安石曾石破天驚地喊出:「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20世紀之初的陳獨秀先生也曾言:「吾寧忍過去國粹之消亡,而不忍現在及將來之民族,不適世界之生存而歸削滅也。 」然而,這些有識之士的良語箴言在歷史悠久、影響深遠的傳統文化面前,猶如滄海之一粟。   中國人向來重仁義道德,卻忽視法律規則;重視禮治、德治、人治,唯獨缺少法治。在辛亥革命以

前的幾千年裡,中國人根本不懂民主與法治為何物。即使是在今天,我們對法治的認識也還停留在「警察抓小偷」的層面。   中國人非常感性,特別善於虛構想像,卻不善於實證推理,因而我們的文學藝術十分發達,創造出了舉世聞名的唐詩宋詞元曲以及明清的四大名著,可是在自然科學領域卻沒有多少建樹。四大古典名著對中國人的影響非常深遠:《水滸傳》教我們要「講義氣」,卻沒教我們「講法制」;《三國演義》教我們要「懂謀略」,卻沒教我們要「懂規則」。在現實生活所以「田忌賽馬」的故事才被我們津津樂道了幾千年。   近幾年,中國經濟發展獲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一度被自卑和失落壓抑得失去自信的中國人,重新找回了自己的信心。最

近幾年來,中國人的民族主義情緒空前高漲就是比較好的例證。然而,就像被壓抑太久的彈簧一樣,從自卑轉向自信的同時,有很多人又走向了另一個極端──狂妄自大。   最近幾十年來,雖然中國的物質文明發展獲得了極大的進步,但精神層面仍然停留在以前的狀態。整個民族的心靈重建工作,還沒有真正開始。可以修世界最高的摩天大樓,造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建世界最快的高速鐵路,但農業社會留下的陳舊觀念卻很難在短時間內改變。很多時候,由於陳腐觀念的影響,我們把無知當成了純潔,把偏見當成了原則,把愚昧當成了德行。   雖然種種跡象表明,中國的重新崛起是誰也無法阻擋的歷史潮流和必然趨勢,但是在這個過程中,中國必須時刻保持清

醒的頭腦和理性的心態。在通往國家崛起和民族復興的道路上,還存在著許多艱難險阻和不確定因素,必須做好各種物質上和精神上的準備。對於現代中國人來說,應該多一些理性和務實,少一些感性和狂熱。只有這樣,中國的崛起、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才會由夢想變成現實。   第一篇 天朝上國風光不再 中國曾引領世界一千多年 在人類社會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四大文明古國中的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文明由於戰爭和天災等原因先後泯滅,只有位於歐亞大陸東端的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綿延至今。翻看世界地圖,我們很容易發現,雖然這四大文明古國都位於歐亞大陸,但埃及、巴比倫、印度都位於喜馬拉雅山脈的西邊,而且彼此之間可以暢通無阻,

而中國則位於喜馬拉雅山的東邊。由於喜馬拉雅山脈和中亞高原沙漠的阻隔,古代中國一直未與西亞和歐洲之間發生直接的軍事衝突。西元前四世紀時,雄心勃勃的亞歷山大大帝曾一舉征服印度,卻無力再越過喜馬拉雅山進犯中國;西元後十五世紀時,帖木兒大帝也曾試圖征服中國,在途經沙漠時突然暴病身亡,只得罷兵回國。 歷史學家們認為,中華文明正是因為獨特的地理位置,一直能夠保持相對獨立的發展。美國世界史學家斯塔夫里阿諾斯在《全球通史》中曾這樣寫道:「中國在其有史以來的大部分時間裡,四面一直被有效地切斷。它的西南面和西面,乃世界上最高的山脈;東面,是直到近代方能逾越的太平洋;北面和西北面,則為沙漠和大草原,……這種與世隔絕

的意義就在於,它使中國人能在較中東或印度諸民族更少面臨外來入侵的情況下,發展自己的文明。因而,他們的文明更為連續不斷,也更為獨特。 」美國經濟史學家倫多・卡麥隆也曾說過,「中國文明,是所有文明中最具自我封閉發展特點的文明,很少有外來『野蠻』文明的入侵,即使有,也常常是很快被中國文化吸收、同化。 」 西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後,西亞和歐洲再也沒有形成一個強大而統一的國家,雖然其後也出現了拜占庭帝國和法蘭克帝國兩個相對較大的國家,但總體上來看,西亞和歐洲的國家是越分越小,並慢慢形成了現在的幾十個國家。中國歷史上雖然也經歷過很多次的分分合合,但是一直在「合久並分,分久必合」的歷史中循環。即使是外族的

入侵,中華文明也以其強大的吸附力和感召力,同化外來入侵者,並融合成一個整體,使自身得以延續。

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美豬叩關~21世紀的新鴉片戰爭》
~高金素梅2020.09.18

開放美國瘦肉精豬進口,蔡英文總統說「這是一個基於國家經濟利益、符合未來總體戰略目標的決定。」

『蔡英文總統宣布開放美豬牛進口台灣,美國副總統潘斯在推特發文,美國總統川普達成對美承諾,打開未來美台雙邊經濟合作和強健貿易夥伴關係的大門』

陳時中說:開放美豬美牛進口,換得ㄧ個台灣在國際上的地位。

我困惑!用國民健康換得ㄧ個台灣在國際上的地位?國民健康可以交換?

蔡英文總統宣布開放美豬牛進口,馬上換到ㄧ場視訊對話,經濟部長王美花向美國國務院亞太助理國務卿史達偉提出要求「支持台美BTA(也就是台美雙邊貿易協定)」。美方回應:啟動新的年度經濟對話,探討美台經濟關係。

視訊會後,美國智庫放話「美國政府很在意美台貿易逆差擴大的問題」。這已預告簽定台美 BTA之前,美國會不斷的以簽約前提勒索台灣。

即使簽定台美 BTA,擴大了台美貿易,只要台灣順差逼近100億美元,美國祭出匯率操縱,台灣馬上讓台幣升值,大量的美元就輕易被美國掠奪回去;只要台美貿易台灣順差擴大,美國會威脅祭出懲罰性關稅,逼迫台灣加大對美採購,屆時,更多的美牛美豬、美國基改農產品、美國農藥、健保藥品,大量的進口到台灣,美元又被美國掠奪回去;當然,還有每3個月塞來ㄧ張數百億元的武器清單,不買都不行。

台灣哪有那麼多錢!
政府的負債已是「債留子孫」!
除了負債留給下ㄧ代,我們還留給下ㄧ代「美牛美豬、美國基改農產品、美國農藥、健保藥品…」,再加上過時的「美國武器」……。

美國總統川普用美豬美牛「打開」美台雙邊經貿夥伴關係大門,這讓我想起19世紀時,英國用「鴉片」敲開中國大門。

工業革命後,英國企圖用商品貿易打開中國大門,但ㄧ直到19世紀三十年代,中國對英國貿易每年仍出超二、三百萬兩白銀。英國於是大量走私鴉片進中國,用鴉片奪取驚人的暴利,使中國每年白銀外流600萬兩。鴉片煙毒掏空財政,摧殘中國人民身心健康,也破壞了社會生產力,造成整體經濟蕭條衰落。

中國清廷派林則徐赴廣東禁煙,沒收並銷毀英國人的走私鴉片,嚴禁持有吸食鴉片。英國政府竟然以禁煙是「侵犯英國人私有財產」,派艦隊攻打中國,史稱「鴉片戰爭」。叫你付錢吸毒品,你不吸不行,不付錢也不行,否則就派兵對你開槍。

鴉片戰爭中國戰敗,中英簽定近代史第ㄧ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中國割讓香港、賠償白銀2100萬兩、開放五個港口由英國收取關稅……。從此,中國被所謂的ㄧ群「西方民主國家」恣意掠奪ㄧ百多年,被迫付錢吸毒,還被「西方民主國家」封為東亞病夫。

過去,英國鴉片叩關,中國腐敗的清廷還派軍禁煙打了ㄧ仗;現在,美國萊豬病牛扣關,英明的台灣政府卻主動開門迎接。大家都說以史為鑑,但台灣政府的政務官以馬戲團演出的本領,模糊了焦點,人民卻等著被安樂死。

美豬叩關,這是ㄧ場沒有煙硝味的「新鴉片戰爭」!

《陳吉仲的眼淚!》
https://www.facebook.com/276861822357066/posts/3287218451321373/

《外交部感到鼓舞?》
https://www.facebook.com/276861822357066/posts/3295720427137842/

《引美豬入關 政務官演出像馬戲團》
https://www.facebook.com/276861822357066/posts/3349441545099063/

李鴻章在自強運動中角色之研究

為了解決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的問題,作者林嘉瑄 這樣論述:

1840年6月(道光二十年五月),英國對清廷發動第一次鴉片戰爭,清廷不敵英軍的戰艦大炮宣告戰敗,兩國於1842年8月29日(道光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四日)簽訂了中國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就此開啟了清朝被西方列強蠶食鯨吞的命運。1856年(咸豐六年),英法聯軍再次聯合攻打中國,中國戰敗,此時的清廷開始出現了「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一連串軍事、商務、教育、民生工業等自強改革運動的思想。 其中,李鴻章自1862年(同治元年)抵達上海後,便開始籌畫並著手洋務運動的事業,且繼曾國藩接任直隸總督之後,直到甲午戰爭期間,一直始終其事,從事於全國性自強建設的事業。從最初的軍事工業建設及新式

教育建設,到後來的商務民生工業建設,幾乎都由李鴻章所創辦或策畫。雖然最後自強運動以失敗告終,但其歷史意義和重要性仍是不可抹滅的。

晚清原來是這樣

為了解決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的問題,作者金滿樓 這樣論述:

  從虎門銷煙到清帝退位,從留美幼童到革命書生,從剪辮禁煙到開礦修路,本書以豐富的真實史料為基礎旁徵博引、從多重新視角切入,還原晚清歷史鮮為人知的諸多細節,全景式呈現晚清帝國社會各階層的眾生相以及壯闊恢弘的世界歷史圖景。     硝煙四起,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下,僵腐的晚清朝廷將如何面對列強的堅船利炮?沉睡的國民如何迎接西潮的連番衝擊?十字路口的古老帝國將何去何從,又將如何破繭重生?撥開迷霧,直擊真相,見微知著,窺斑見豹,深刻剖析百年前的人與事,從細微末節追近代歷史的真奧秘,並對晚清覆亡的原因做了深入探討和富有洞見的反思。 作者簡介   金滿樓     原名金松,作家、近代史研究者。江西峽江人

,現居上海,近年來專注於歷史寫作與時政評論,已出版《辛亥殘夢》、《北洋往事》、《女人當國》、《民國原來是這樣》等二十餘部作品。2010年受邀擔任擔任湖南教育電視臺《湖湘講堂》十七集《北洋軍閥秘史》電視講座主講人。 一、數磚:一個晚清高官的官場體會/007 二、「天父下凡」:洪秀全何來的「正確思想」/013 三、天京事變:天國兄弟的大火拼/021 四、葉名琛:客死異國無人問/028 五、浴火浩劫:圓明園的百年傷痛/038 六、糊塗之爭:京師同文館風波始末/043 七、花甲回憶:丁韙良的在華六十年/050 八、李提摩太:從肉體救贖到精神救贖/058 九、堅硬的膝蓋:百年榮辱,不欠

一跪/065 十、「海歸」容閎:我有一個夢想/071 十一、留美幼童:橫渡大洋的孩子們/078 十二、孤懸海外:琉球是怎樣陷落的/085 十三、御史屍諫:清末宮荒下的言官稜角/091 十四、清官固窮:「救時宰相」閻敬銘/097 十五、不敗而敗:中法之戰的「求和論」/102 十六、長崎事件:北洋水兵的洋鬥毆/107 十七、購艦記:甲午海戰中的「外援春夢」/113 十八、驚天密謀:「圍園殺后」真相可循/120 十九、御弟載灃:不想當皇帝的富貴閒人/128 二○、使館之圍:宣戰背後的難言之隱/136 二一、小報涅槃:「蘇報案」的「案中案」/145 二二、漂洋出海:五大臣西方取經/156 二三、科舉殘

夢:舊秀才與洋進士/164 二四、不道德的收入:清末禁煙的悖論/172 二五、錢是萬能的:赤字財政逼倒清廷/180 二六、猛虎中箭:岑春煊的肅貪與挨整/184 二七、俠女競雄:秋瑾的生前與身後/194 二八、光緒之死:千古疑案下的合理邏輯/201 二九、罪多虛妄:李蓮英的太監往事/209 三○、一九一○:一個美國社會學家的中國觀察/215 三一、搶米:撫衙門口的革命總預演/222 三二、皇帝的香案:假保路幹掉了真鐵路/229 三三、宋教仁:一介書生要革命/237 三四、革命浪人:宮崎滔天英雄夢/245 三五、梅屋莊吉:千金一諾為革命/252 三六、王金髮:山大王的革命春秋/259 三七、亂世伍

廷芳:七十老翁何所求/266 三八、難為張謇:狀元反水為哪般/273 三九、被錯殺的高官:端方的不歸路/281 四○、買官者的革命:吳祿貞的非常之死/290 四一、年少英豪:尹昌衡鐵血立威/299 四二、投名狀:張宗昌的「革命變身記」/309 四三、我本善良:七品報人汪康年/317 四四、女界先鋒:呂碧城風華絕代/324 四五、難纏的「國辮」:一剪了之/332 四六、天足:小腳裡的大革命/339 四七、辛亥探源:清廷覆亡的先兆/346 四八、祖宗啊祖宗:清帝退位的歷史瞬間/354 四九、宮廷雜記:皇帝家的那點事/361 附錄:晚清年譜/370 一、數磚:一個晚清高官的官場體會 作為中

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的簽訂者之一,伊里布一直為世人所唾罵,但這位曾任兩江總督的朝廷大員,其人品也未必太壞。 伊里布,字莘農,滿洲鑲黃旗人,生於乾隆三十七年(一七七二年),自幼勤敏好學,二十九歲中進士(嘉慶六年,一八○一年),這在過慣了優待生活的旗人中並不多見。科場之外,伊里布曾歷任通判、知府、知州、按察使、布政使,最後做到陝西、山東、雲南三省巡撫、雲貴總督、兩江總督這樣的封疆大吏,其仕途看似穩打穩紮,一步一腳印,但在起步階段卻險些栽了大跟頭。 《嘯亭續錄》中說,伊里布做雲南通判時(通判為知府佐官,正六品),當地苗民起義被鎮壓,武將們為貪功把一些無辜老百姓也抓了進來,總督伯

麟命伊里布前去審訊。伊里布了解真相後,立即將無辜之人全都釋放。驕橫的武將們得知後大為惱怒,遂跑到伯麟那裡告狀,伯麟聽信一面之辭將伊里布召來狠狠訓斥一番。 令總督大人沒有想到的是,伊里布竟然當面頂撞:「下官職位雖低,但也深知為人做官的本分。那些無辜之人均有父母子女,豈能靠屠戮無辜來取媚朝廷?何況下官所釋均為無辜之人,如果那些人再有反叛,下官願以項上人頭作為擔保,要殺要剮悉聽尊便。若是以殺無辜之人作為升官之途,就算提拔做督撫也非下官所能為也。」伯麟聽後頗為震動,待其走後連歎:「奇男子,真奇男子也!」 隨著對史料的翻檢,伊里布最讓人感觸的還不是以上「一正一反」的形象反差,而是伊里布在清人筆記《留仙外

史》中與某客人談起的這段往事。開篇,伊里布即感慨地說:「人生在世,或由福而禍,或由禍而福,皆有定數,無法預料。想當年我坐在雲南撫軍衙門外西偏房的胡床上苦等接見,只能默數屋中的椽木方磚作為排遣--這滋味,可真不好受啊!」 客問其故。伊里布說:「我當時是雲南通判,因被彈劾而去官,窮得沒辦法,想去求撫軍批准撥點盤纏,外面站崗的人見我沒錢通融又是新被廢的官員,不肯前去通報。經我懇求再三,他們才答應讓我到西偏房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