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部曲式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三部曲式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美)米羅•沃爾德加里•馬丁詹姆斯•米勒艾德蒙•塞克勒寫的 西方音樂史十講 和(美)菲利克斯·薩爾徹的 結構聽覺--音樂中調性的貫串性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曲式分析是什么?也說明:2、再现单二部曲式:结构为AB两个段落,B段中要重新出现A段的旋律材料。 3、并列单三部曲式:结构为ABC三段,A段、B段、C段的旋律材料都互为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北京聯合 和上海音樂學院所出版 。

國立政治大學 英國語文學系 楊麗敏所指導 蔡文傑的 詩中音樂:艾略特《四首四重奏》中的音樂形式 (1998),提出三部曲式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艾略特、四首四重奏、曲式。

最後網站单一部曲式則補充:因此,对此类动机的分析尤为重要。 常见的单一部曲式的陈述结构形态大体可以分为三类。 单乐段.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三部曲式,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西方音樂史十講

為了解決三部曲式的問題,作者(美)米羅•沃爾德加里•馬丁詹姆斯•米勒艾德蒙•塞克勒 這樣論述:

本書以大綱式的手法對西方音樂發展進行了清晰描述,既保持了音樂史著作的學術性特點,又突出了實用性。迄今出至第9版,讀者甚眾。   全書共十章,按年代順序對古代、中世紀、文藝復興、巴羅克、古典主義、浪漫主義和二十世紀的西方音樂進行了介紹。文中對不同社會文化背景下音樂所具有的不同功能,展現出的不同風格特徵作了細緻分析。此後,簡要地列舉了各個時期重要作曲家的生平、創作風格和代表作品,有力地說明瞭音樂家對音樂發展的重要貢獻。   本版增加了與音樂和作曲家相關歷史事件的年代表,有助於讀者更快瞭解各個時期音樂的發展狀況。對討論流行音樂的章節也進行了擴充和更新,以帶給讀者更多現代音樂學家最新的學術觀點。

米羅·沃爾德(Milo Wold),1936—1974年執教于林菲爾德學院,並擔任音樂學的榮譽教授。其後人為紀念他和他的夫人對學校教育的貢獻,於2008年在林菲爾德學院設立了“米洛和布蘭奇·沃爾德紀念獎學金”(Milo and Blanche Wold Memorial Scholarship)。主要作品有《西方世界中的音樂與藝術》(與加里·馬丁、詹姆斯·米勒、艾德蒙·塞克勒等合著)等。   加里·馬丁(Gary Martin),俄勒岡大學音樂學名譽教授,研究方向為音樂教育與音樂史。1966年開始執教於音樂教育學院,主要開設音樂教育、音樂課程發展史等課程。曾任德國國際音樂教育中

心主任。主要作品有《音樂基本概念》、《西方世界中的音樂與藝術》(合著)等。   詹姆斯·米勒(James Miller),俄勒岡大學聲樂和合唱音樂專業的名譽教授,曾任歐洲音樂教育中心德國與英國區的主任。1988年,他在英國巴思開設了名為“英國音樂社會史”的課程。在俄勒岡州,他多次擔任國家聲樂獨奏與合奏比賽的評委。主要作品有《西方世界中的音樂與藝術》(合著)。   艾德蒙·塞克勒(Edmund Cykler),俄勒岡大學音樂學院教授,主要作品有《用於多種樂器演唱和表演的121首卡農》、《西方世界中的音樂與藝術》(合著)、《比較音樂教育》(論文)等。   譯者簡介   劉丹霓,上海音樂學院博士畢業

生,現為天津音樂學院音樂學系教師。 序言  通過音樂的歷史走進音樂   楊燕迪  1 前言 3 導論 4 插圖目錄 14 譜例目錄 16   第一章  中世紀之前的古代音樂 1 1.1 社會文化對音樂的影響 2 1.2 音樂的功能     5 1.3 風格與表演實踐 5 形式組織    5 旋律 5 節奏 6 和聲 7 織體 7 樂器法與音色 7 表演實踐 7 1.4 聲樂音樂 8 1.5 器樂音樂 8 1.6 作曲家 8 1.7 史學家、理論家和手稿來源     9   第二章  中世紀早期(300—1100)  11 2.1 社會文化對音樂的影響 12 2.2 音樂的功

能     13 2.3 風格與表演實踐 14 形式組織 14 旋律 14 節奏 15 和聲 16 織體 17 樂器法和音色 17 2.4 聲樂音樂 18 聖詠 18 奧爾加農 19 單樂章形式和結構手法    19 2.5 器樂音樂 21 2.6 作曲家 21 2.7 史學家、理論家和手稿來源    22   第三章  中世紀晚期:古藝術——新藝術(1100—1400)  25 3.1 社會文化對音樂的影響 26 3.2 音樂的功能     28 3.3 風格與表演實踐 28 形式組織    29 旋律 29 節奏 30 和聲 35 織體 35 樂器法和音色 36 3.4 聲樂音樂 36 單

樂章形式與結構手段    36 複合形式 40 複調彌撒 40 宗教劇     40 3.5 器樂音樂 40 3.6 作曲家 40 3.7 史學家、理論家和手稿來源     42   第四章  文藝復興時期(1400—1600)  45 4.1 社會文化對音樂的影響 47 4.2 音樂的功能    48 4.3 風格與表演實踐 49 形式組織     49 旋律 54 節奏 54 和聲 56 織體 56 樂器法和音色 57 表演實踐 58 4.4 聲樂音樂 59 單樂章形式和結構手段    59 經文歌 59 讚美詩 60 眾讚歌 60 詩篇歌 60 讚美歌 60 弗羅托拉   60 牧歌 

61 尚松  61 複調利德 62 集腋曲 62 埃爾曲 62 多種世俗形式 62 複合形式 62 彌撒  62 4.5 器樂音樂 63 單樂章形式和結構手段 63 利切卡爾 63 坎佐納 64 聖名曲 64 托卡塔 64 幻想曲 64 前奏曲 65 變奏曲 65 舞曲形式 65 複合形式 66 4.6 作曲家 66 4.7 史學家、理論家和手稿來源    73   第五章  巴羅克時期(1600—1750)  77 5.1 社會文化對音樂的影響 79 5.2 音樂的功能    81 5.3 風格與表演實踐 82 形式組織 83 旋律 83 節奏 85 和聲 86 織體 87 樂器法和音色 8

9 表演實踐 90 5.4 聲樂音樂 92 單樂章形式和結構手段    92 宣敘調    92 詠歎調    92 詠敘調    92 合唱  93 經文歌    93 教會協奏曲 93 讚美歌   93 獨唱歌曲    93 複合形式   94 歌劇  94 清唱劇 97 受難曲 97 康塔塔 97 彌撒  98 5.5 器樂音樂 98 單樂章形式和結構手段 98 托卡塔 98 前奏曲 99 利切卡爾   99 賦格  99 幻想曲 99 管弦樂序曲 100 主題與變奏 100 利都奈羅形式 100 帕薩卡利亞與恰空 101 眾讚歌前奏曲 101 複合形式 101 組曲 101 管弦樂組曲

102 教堂奏鳴曲 102 室內奏鳴曲 104 鍵盤奏鳴曲 105 獨奏協奏曲和大協奏曲 105 5.6 作曲家 105 5.7 史學家和理論家 121   第六章  古典主義時期(1750—1820) 125 6.1 社會文化對音樂的影響 126 6.2 音樂的功能 128 6.3 風格與表演實踐 128 形式組織    128 旋律 129 節奏 129 和聲 130 織體 131 樂器法和音色 132 表演實踐 132 6.4 聲樂音樂 133 單樂章形式和作曲手段    133 宣敘調 133 詠歎調 133 合唱和重唱 133 聲樂複調作品 134 利德  134 複合形式 134

歌劇  134 清唱劇 135 彌撒  136 6.5 器樂音樂 136 單樂章形式和結構手段 136 快板奏鳴曲式 136 迴旋曲 137 變奏曲式 138 三部歌曲形式 138 小步舞曲和三聲中部以及其他舞曲形式 138 序曲  138 複調器樂音樂 138 複合形式 139 奏鳴曲 139 交響曲 139 協奏曲 139 室內樂 140 小夜曲、嬉游曲、遣興曲和夜曲 140 6.6 作曲家 140 6.7 史學家和理論家 147   第七章  浪漫主義時期(1820—1900)  149 7.1 社會文化對音樂的影響 151 7.2 音樂的功能    152 7.3 風格與表演實踐 1

53 形式組織 155 旋律 155 節奏 156 和聲 156 織體 157 樂器法和音色 157 表演實踐 158 7.4 聲樂音樂 160 單樂章形式和結構手段 160 藝術歌曲 160 合唱音樂 161 複合形式 162 歌劇  162 大型宗教合唱作品 164 7.5 器樂音樂 164 單樂章形式和結構手段     164 奏鳴曲式 164 二部曲式和三部曲式 165 變奏曲 165 舞曲樂章 165 狂想曲 166 練習曲 166 音樂會序曲 166 標題性交響曲和交響詩 166 複合形式 167 奏鳴曲和交響曲    167 協奏曲 167 室內樂 167 芭蕾  168 交響組

曲和戲劇配樂 168 7.6 作曲家 168 7.7 史學家與理論家 190   第八章  20世紀早期(1900—1945) 195 8.1 社會文化對音樂的影響  197 8.2 音樂的功能 198 8.3 風格與表演實踐  200 形式組織 200 旋律 202 節奏 203 和聲 203 織體 204 樂器法與音色 204 表演實踐 205 8.4 聲樂音樂 206 單樂章形式 206 藝術歌曲 206 合唱作品 206 複合形式 207 歌劇和音樂劇 207 清唱劇/帶有樂隊的合唱作品 208 儀式音樂 208 8.5 器樂音樂 208 單樂章形式 208 序曲和交響詩 208 變奏

曲 208 小型音樂形式: 舞曲、詩性小曲     209 複合形式 209 奏鳴曲、室內樂和交響曲 209 協奏曲 210 組曲 210 現代芭蕾 210 電影和戲劇配樂 211 8.6 作曲家 211 8.7 史學家和理論家 230   第九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的音樂  233 9.1 社會文化對音樂的影響  235 9.2 音樂的功能 237 9.3 風格與表演實踐  238 形式組織 239 旋律 240 節奏 240 和聲 240 織體 241 樂器法與音色 241 表演實踐 241 9.4 聲樂音樂 244 單樂章形式 244 藝術歌曲 244 合唱作品 245 複合形式 24

5 歌劇和音樂劇 245 9.5 器樂音樂 246 傳統體裁 246 使用傳統樂器的非傳統音樂作品 246 電子音樂 247 9.6 作曲家 247 9.7 史學家和理論家 263   第十章  20世紀的爵士樂和流行音樂  267 10.1 社會文化對音樂的影響 269 10.2 音樂的功能 270 10.3 風格與表演實踐 271 布魯斯  272 雷格泰姆 273 新奧爾良爵士樂 273 迪克西蘭爵士樂 274 搖擺樂  274 博普(比博普)爵士樂 275 冷爵士樂 276 自由爵士樂 276 搖滾樂  276 鄉村音樂 277 藍草音樂 277 音樂劇  278 10.4 音樂作品 

279 10.5 作曲家、改編者和表演者  282   樂器  286 音樂曲例 292 延伸閱讀 326 重要詞彙 339 出版後記 344

三部曲式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風神寶寶兒童劇團再次以哲也老師的奇幻作品《明星節度使》作為發想,同樣加入了傳統戲劇的元素,穿梭傳統戲曲與時代空間之中,誓言成就另一篇讓大小朋友愛不釋手的冒險與善的故事。
透過《明星節度使》中深得製作團隊大力點頭認同的討喜角色「烏梅」,秉著「無可救藥」(雙關)的樂觀思維及身體承受極大苦痛的反差,用最簡單純粹的力量,化解黑暗的心結,讓光明照亮每個黑暗的角落。期待如此的文學效益能夠透過有規劃的戲劇呈現,以三部曲式、循序漸進、完整推廣和表達「善」的終極思維至華人圈。
取材原著中的角色「愛打電動的小皇帝」為主要視角出發,以孩子最熟悉的「電動遊戲」作為故事骨幹,一一剖析孩子「選擇」沈迷電動的原因,是否缺乏了最直接家的關懷與愛;進而發問:「人生就是要無數的面對、無數的抉擇,該怎麼面對?」也許答案如同故事所說:「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也期許為親子相處之道提供全新思維。

詩中音樂:艾略特《四首四重奏》中的音樂形式

為了解決三部曲式的問題,作者蔡文傑 這樣論述:

國立政治大學英國語文學系碩士班 碩士論文摘要 論文名稱: 詩中音樂: 艾略特《四首四重奏》中的音樂形式 指導教授: 楊麗敏 研究生:蔡文傑 論文提要內容: 許多批評家曾試著從各種角度解釋《四首四重奏》這個標題。 因為正如艾略特所宣示的,《四重奏》這個字(詞)是了解這部作品的正確途徑。 本文則試著從音樂的角度切入這部作品。 因為貝多芬的音樂在艾略特一生佔有舉足輕重的影響。艾略特也曾在多處提及深受貝多芬的A小調弦樂四重奏感動。另一方面,詩與音樂更是艾略特長

久一來的關注重點。他相信,詩與音樂能達到某種程度的交流與可能性。正如他在《詩的音樂》一文中所宣示的。他認為詩與音樂的可能性主要包括在三方面。分別為韻律與結構,主題的重複,以及主題材料的對位式安排。因此,本文主要從音樂性的結構(音樂曲式),主題的發展、佈局來分析這部作品。 在結構方面正如艾略特所透露的,《四首四重奏》與貝多芬的弦樂四重奏在架構上有相似之處。在本文的分析裡,發現每一首四重奏的五個樂章分別是奏鳴曲式、二部曲式、三部曲式、進行曲式和迴旋曲式。主題方面,每首《四重奏》如貝多芬的弦樂四重奏一樣主要處理了對立主題的不斷發展、變化到解決。另外,如貝多芬的晚期四重奏

裡的複音特性,《四首四重奏》裡也展現了多主題的同時進行。本文將分為四個章節討論,針對這三個層面分析。由主題的發展著手,找出主題之間的互動以及音樂性的架構。

結構聽覺--音樂中調性的貫串性

為了解決三部曲式的問題,作者(美)菲利克斯·薩爾徹 這樣論述:

以海恩里希·申克的調性及音樂貫串性的革命概念為根據,目的是把申克的概念模鑄成一個可以使用的、系統化的方法以供教師、學生、演奏家,以及任何認真對音樂連續性、貫串性及結構感興趣的人使用。葉純之(1926~1997),廣東省南雄縣人,音樂理論家、作曲家、音樂教育家,上海音樂學院音樂研究所研究員。曾為話劇《灰姑娘》《勿忘我》《貴人迷》等十余部話劇作曲,以及影片《垂簾聽政》《火燒圓明園》等一百多部電影作曲和配樂,其創作包括舞劇、協奏曲等幾乎所有體裁的音樂作品。曾擔任上海音樂學院音樂美學教研室主任,其《音樂美學導論》為國內第一部音樂美學專著。 序譯者前言引言第一部第一章第二章一、和弦語

法——和弦意義二、作為有方向運動的音樂——結構及延長三、和聲及對位四、和弦延長五、調性六、結構及延長的含義第二部 結構聽覺的教學及系統化方法第一章 基本理論的范圍第二章 作為組織力量的音樂方向一、音樂連續及結合的問題二、音樂方向——結構及延長1.和弦語法——和弦意義2.旋律——旋律方向及貫串性3.旋律結構及延長的相對意義4.旋律與和弦意義的相互依存三、和聲與對位的功能第三章 對位概念一、引言二、兩部對位三、三部對位四、小結第四章 和聲概念一、與對位概念的對比二、基本和聲進行及其潤飾三、練習四、小調中的和聲進行及混合的影響五、前面用:和弦來加強V六、在和聲進行中使用七和弦七、使用兩個連續的和聲進

行八、支持旋律裝飾的和聲進行九、小結及要點第五章 結構及延長I一、對位和弦或和聲骨架內的進行1.經過和弦——聲部進行和弦a.經過和弦b.改善聲部進行的經過和弦c.聲部進行和弦d.小結及要點2.旋律強調和弦或色彩和弦3.鄰音和弦二、和弦延長(在一個和弦周圍及內部的運動)三、和弦延長的應用(直接及間接運動)四、結構及延長五、短小旋律樂句的四部配置六、旋律一對位延長1.基本器樂音型化2.進入進出內聲部的運動3.內聲部的疊置4.音域轉移5.延長的對位七、純對位技巧的連續使用八、聲部進行的認別九、作為結構及延長的系統表現的聲部進行圖十、延長的練習——結構聽覺訓練十一、阻礙的技巧第六章 結構與延長Ⅱ一、和

弦延長1.主和弦的和聲延長a.基於主和弦延長的完全和聲進行b.基於主和弦延長的不完全和聲進行c.主和弦的屬和弦延長(延長的V)d.結構主和弦之前的屬和弦延長與不完全和聲進行2.其他和聲和弦的和聲延長a.應用屬和弦b.作為和聲和弦延長的不完全和聲進行c.作為和聲和弦延長的完全和聲進行3.對位和弦的和聲延長4.強調和聲的和弦二、承擔結構意義的對位和弦三、和弦的復功能1.有外加延長含義的和聲一結構和弦2.有外加結構意義的和聲一延長和弦3.有對位含意的和聲一延長和弦a.作為聲部進行和弦的和聲強調和弦b.下行五度模進c.上行五度d.作為經過和弦的應用屬和弦(半音階過渡)e.作為聲部進行和弦的應用屬和弦f

.和聲要素的消失四、四部配置的補充變體五、半音階1.減七和弦、屬七和弦、六和弦及:和弦在半音階中的作用2.半音經過句中的對位織體3.變化和弦a.增三和弦b.增六和弦c.增屬七和弦d.上主音變和弦(根音位置及轉位)e.下屬變和弦(根音位置及轉位)六、混合體1.那不勒斯六和弦與弗里幾亞Ⅱ2.混合體的各種用法七、下中音和弦的任務八、單元的擴展——大型單元中結構與延長的關系第七章 結構與延長Ⅲ一、結構定向的問題(復雜變體的例子)二、對位延長與旋律的發展1.延長的對位a.「獨立」聲部進行b.色彩和弦c.「和聲」對位d.八度及五度2.通過內聲部模進疊置的音域轉移3.用非主和弦配置延遲的第一個結構旋律音4.

經過運動中的可能性5.旋律分析的意義(旋律延長的研究)三、完全對位結構四、結構聽覺的步驟五、大規模聆聽及布局的准備1.擴展的鄰音及經過運動a.勃拉姆斯b.德彪西c.肖邦d.普羅克菲耶夫2.奏鳴曲形式的發展部(大規模延長)3.大規模布局的練習4.特殊擴展的兩種延長第八章 調性的概念一、整部作品——其調性及形式組織1.序言2.和聲結構與和聲及對位組合結構上的作品3.在對位結構上的作品4.形式與結構a.外部形式、內部形式及樂思b.外部形式與結構的關系,結構形式一延長形式5.調性的意義及范圍二、各類形式類型在作品中的應用1.一部或通譜曲式2.二部結構曲式a.結構重復b.結構划分c.阻礙3.二部延長曲式

a.作為曲式段的主要延長b.作為形式段的主要延長片斷4.三部曲式a.三部結構曲式(來源自阻礙)b.三部延長曲式(來源自阻礙)c.真正三部延長曲式d.三部延長曲式(對位結構)5.獨立曲式及幻想曲尾聲第三部第一章一、結構聽覺的含義及結果二、成問題的作品第二章 調性貫串性的歷史發展結束語西方音樂的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