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qm全面品質管理例子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tqm全面品質管理例子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陳耀茂寫的 圖解品質管理 和程天縱的 每個人都可以成功:程天縱的31個見解,引領你建立自己的人生思路,活出精采職涯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五南 和商周所出版 。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 鄭崇趁所指導 蕭宏宇的 國民小學校長正向領導、學校公共關係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 (2014),提出tqm全面品質管理例子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校長正向領導、學校公共關係、學校創新經營效能。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航運管理學系 王文弘所指導 宋天儀的 海軍後勤支援系統核心能量保留滿意度之研究 (2009),提出因為有 顧客滿意、後勤支援能量的重點而找出了 tqm全面品質管理例子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tqm全面品質管理例子,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圖解品質管理

為了解決tqm全面品質管理例子的問題,作者陳耀茂 這樣論述:

  競爭變得激烈化的現在,企業組織要生存與繁榮,需要針對顧客所希望的高品質之產品、服務,以低廉的成本迅速地提供。產品、服務若是屬於單純的時代,生產現場或服務的提供現場,只要努力打拚都能設法做到,可是,像目前產品或服務變得複雜化時,不只是特定的部門,所有的部門如不改善各自的過程,產品或服務的品質、成本、速率、生產力等綜合性的水準,自然是無法提升的。   改善並非口號,要身體力行,而且改善並非毫無章法,本書為了使改善能導向成功,說明有標準式的步驟。只要務實的依循此步驟進行,都能有效果呈現。此外,改善並非土法煉鋼,仍須佐以合適的統計方法,書中也介紹有方法的內容。   本書不僅

是為直接參與生產、服務的第一線人員,也是為所有各部門的人員能夠輕鬆閱讀而執筆的。這如先前所說明的,品質、成本、速率、生產力的改善,所有部門的參與是不可欠缺的。以品質為核心的改善進行方式,不妨以本書作為導入口,並以相關書籍作為參考,想必可以強化品管的改善知識。   綜觀本書是採圖解式循序漸進的解說,簡明易懂,作者期盼本書能做為讀者學習的敲門磚,再進階參閱其他相關品管書籍,以熟悉品管之運用。

國民小學校長正向領導、學校公共關係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

為了解決tqm全面品質管理例子的問題,作者蕭宏宇 這樣論述:

國民小學校長正向領導、學校公共關係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摘 要本研究旨在探討國民小學校長正向領導、學校公共關係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之現況、差異及其關係。以臺北市、新北市和基隆市等三縣市之國民小學之各校老師、主任、校長做為研究對象。對研究目的和待答問題,以文獻分析、問卷調查及訪談方式進行研究,藉以解釋調查結果、歸納本研究結論。並根據分析討論與訪談所得資料,提出建議以提供教育行政主管機關、國民小學校長、教師及未來相關研究之參考。 本研究過程係先參考相關文獻,建立研究的理論架構,編製「國民小學校長正向領導、學校公共關係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關係調查問卷」進行調查,共抽取臺北市、新北市、基隆

市等三縣市55所國民小學之675位教師為樣本,計回收635份,問卷回收率為94.07%,最後依問卷調查之統計分析結果,歸納出主要研究發現,輔以文獻分析與訪談所得資料,進行綜合討論後作成以下的結論:一、學校教育人員知覺國民小學校長正向領導為中高度認同。二、學校教育人員知覺國民小學學校公共關係為中高度認同。三、學校教育人員知覺國民小學學校創新經營效能為中高度認同。四、實施校長正向領導應由「建立支持關係」著手,其次為「進行信任溝通」、「塑造關懷氣氛」和「展現價值意義」層面。五、發展學校公共關係應以「危機預防與處理」為先,其次為「溝通行銷與推廣」、「支持參與與回饋」和「計畫決策與執行」層面。六、 提升

學校創新經營效能須以「課程教學創新」為主,其次為「學生展能創新」、「資源運用創新」和「行政管理創新」層面。七、「資深校長」與「男性教師」對學校公共關係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的整體知覺較高。八、「校長」、「學校行政人員」和「都會型的教師」,對校長正向領導、學校公共關係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的整體知覺較高。九、校長正向領導、學校公共關係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三者間具密切的正相關。十、校長正向領導、學校公共關係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的結構方程模式之適配度評鑑良好,學校公共關係具部分中介效果。十一、以校長正向領導、學校公共關係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為基礎,建構國民小學校長校務經營領導模式。十二、「質疑校長領導承諾」「權利

與義務的失衡」、「教師專業自主堅持」、「公關推動重點不明」、「教師公關知能偏弱」、「行政欠缺延續管理」、「組織環境未具憂患」等因素是目前國民小學校長正向領導、學校公共關係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的阻力。 依據研究結論,提出具體建議,俾供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國民小學校長、教師及未來後續研究者之參考。關鍵詞:校長正向領導、學校公共關係、學校創新經營效能

每個人都可以成功:程天縱的31個見解,引領你建立自己的人生思路,活出精采職涯

為了解決tqm全面品質管理例子的問題,作者程天縱 這樣論述:

「每個人有自己獨一無二的人生,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追求,都可以自我實現、成就自己。 不要copy誰,也不必羨慕別人,每個人都能在自己的一方領域中成功。」——程天縱/本書作者 ★何飛鵬(城邦媒體集團首席執行長)專文推薦 程天縱,是電子科技業「大神級」的專業經理人,曾任中國惠普總裁、德州儀器亞洲區總裁、鴻海集團副總裁,以及富智康執行長。退休後創立「Terry&Friends」創業社群,在兩岸輔導逾500個創業團隊。 和前三本著作強調管理理論與技巧、詳述企業文化相關議題有所不同,本書希望傳達作者的一個理念給讀者:每個人都能在自己珍視的領域成功。也因每個人的人生都是獨特的,接受的教育不同,經歷

也不同,因此其他個人或企業的成功,是無法複製的,還必須仰賴自己的學習與吸收能力,才能真正從他人身上獲取養分。 儘管程天縱的寫作一向都是以深入淺出的文字搭配實務經驗,易於閱讀並理解,然而「經驗沒有捷徑」,對於沒有經歷過類似工作場景的讀者而言,還是難以產生共鳴,並產生切身的「感覺」。另一方面,若能在讀文章之前,先了解作者——包括作者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及思考模式——這樣就更有機會把文字讀透,讓其中的道理真正為讀者所用。 所以本書著重在程天縱個人的經歷與反思,讓讀者能在了解作者的思想體系與專業經歷後,從故事與文章中了解他的各種觀點,看他如何分析事物與現象,鼓勵讀者學會觀察、思考、判斷、決

策,建立一套屬於自己的思路,進而在自己所珍視的領域中脫穎而出。   作者簡介程天縱富士康前副總裁,長期在科技業擔任專業經理人,退休後投身創客圈,成為替創業者指點迷津、找資源的創客創業導師。1979至1997年服務於惠普,其中1992至1997年擔任中國惠普總裁,六年內使中國惠普的業務量成長十倍。1997至2007年擔任美國德州儀器亞洲區總裁。2007至2012年加入富士康擔任集團副總裁,2011年兼任集團子公司香港上市的富智康執行長。2012年6月決定退休,2013年9月投入中國創客運動,協助指導創客創業,並成立「Terry&Friends」創客微信平台與臉書(Facebook)社群,除了

線上交流,也在各大城市舉辦創客創業分享會,吸引眾多創業者前來尋求解惑。著有《創客創業導師程天縱的經營學》《創客創業導師程天縱的管理力》《創客創業導師程天縱的專業力》三書。因其深厚專業與經歷,曾接受《經理人月刊》《數位時代》《商業周刊》《今周刊》《關鍵評論網》等媒體採訪,文章則刊登於「吐納商業評論」(Tuna Business Review)網站。相關著作:《創客創業導師程天縱的專業力:個人發展與企業競爭的究竟根本》《創客創業導師程天縱的管理力:企業經營、新創發展、掌握趨勢不可或缺的28個觀念與工具》《創客創業導師程天縱的經營學:翻轉企業經營與創業困境的32個創見》 推薦序 知

其然,亦要知其所以然 自序 如何讓我的文章真正「為你所用」? Part 1 見解:小自個人,大至社會的價值觀 1. 「成功」和「價值觀」衝突的時候,該如何選擇? 2. 不管世界公不公平,命運都可以自己改變 3. 人生的輸贏,在於自我的價值與實現 4. 形塑我思想理論體系的三位作家,和他們的書 5. 世間處處有,人後樣樣無:談所謂「大師」 6. 東西方文化衝突的根源:平等與不平等 7. 東西方的文化差異: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8. 誰扼殺了創新創作? 9. 上一代的態度,決定下一代的成就 10. 台灣應不應該推動「社會企業」? 11. 與其鼓勵學生創業,不如創造更容易成功的環境 12. 治國如治

理企業:領導者必須建立共同的價值觀 13. 選賢也要選能:改善「治理能力」是提振民主效率的良方 Part 2 行動:深究工作及其他 14. 「我在中國惠普的六年」故事一:普克德先生與中南海茅台酒 15. 「我在中國惠普的六年」故事二:中國惠普的誕生 16. 「我在中國惠普的六年」故事三:與江澤民的中秋之約 17. 「我在中國惠普的六年」故事四:法規與稅務的快速改革 18. 「我在中國惠普的六年」故事五:長城夜宴 19. 「我在中國惠普的六年」故事六:回顧一九九二年至今的改變 20. 龍象之爭:中國與印度的軟體業發展軌跡 21. 要留意紅色供應鏈,也要關注中國龍頭企業的崛起 22. 走入當地

人群,再次認識印度 23. 出題目的人永遠不會答錯 24. 商場上的另一種功力:論飲酒 25. 談新創,再論飲酒 26. 我的臉書社群研究(一) 27. 我的臉書社群研究(二) 28. 我的臉書社群研究(三) 29. 我的臉書交流經驗與原則 30. 我的臉書社群研究(四) 31. 我的臉書社群研究(五) 後記 活在當下,成就自我   推薦序:知其然,亦要知其所以然 何飛鵬/城邦媒體集團首席執行長   本書是程天縱先生的第四本著作,是和前三本風格不太一樣的商管書。天縱兄的前三本書,主題都圍繞著企業的經營管理,從主管的管理技巧、策略的規劃與制訂,到企業的使命、文化與價值觀,再談到產業發展,

兼具理論與實務,有很高的可操作性。   而這本書最大的特色,在於其諸多篇章,可串聯起前三本書的文章,也就是說,看過新書的文章,再回頭重新閱讀前三本書,會讓讀者有豁然開朗、「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之感。原因在於,新書的一個切入點著重在「作者」本身。我們常說「文如其人」,從文章的內容與風格,能反映出作者的為人與思想。   這本書的第一篇文章,天縱兄在與公子Jerry的對話中提到,他認為天底下沒有不可用的人,端看老闆或主管把他擺在什麼位置,提供他什麼資源,以幫助他成功。這個想法與他在前三本書中一再強調的「以人為本」一致。而「以人為本」則是受到惠普文化的長久薰陶,又與本書第二部分,天縱兄陪同普克德(D

ave Packard)先生訪問中國的經歷互相呼應。   讀者在看過本書兩篇談「東西方文化差異」的文章後,也能再回頭閱讀天縱兄第二本書中「聯想併購IBM個人電腦部門」的文章,再看一次聯想在過程中所做的努力與準備。這兩篇文章也是天縱兄第二、第三本著作中,關於「企業文化」一系列文章的起點。   又如本書的第四篇〈形塑我思想理論體系的三位作家,和他們的書〉,提到「大歷史觀」是因為受到黃仁宇三本書的影響,讓我知道,原來天縱兄在第一本著作,以「大歷史觀」看企業經營的演變,從目標管理、全面品質管理(TQM),到關鍵績效指標(KPI)、價值鏈、平衡計分卡、企業再造等觀念,原來是植基於此。   而本書第二部分

,有許多關於中國與印度產業發展的歷程,尤其是關於大陸的變化,令我對大陸當時的發展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讀者可以搭配天縱兄第二本著作中,談華為如何打敗高通獲選5G編碼標準的文章一起看。   本書的重要性,就是讓讀者在看過前三本實作性的書之後,能更進一步了解作者在面對問題時,為什麼會那樣思考?而不是只看到作者用了哪些解決辦法。   大多數人遇到問題要尋求解決時,通常只問答案、問結果,而不重視思考過程,也不重視因果關係。但事件的因果關係,隱含了前提假設和邏輯推演,只有真正懂得道理,當事件再次發生,或者有類似情境,才有辦法順利解決,甚至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一個人要學習成長,要能「經一事,長一智」,

就必須徹底了解問題的因果關係,要學會思考分析。這樣才能將閱讀的內容轉化、活用,真正造成行為的改變,增強自己的能力。   如果你是天縱兄的老讀者,這本書一定不能錯過,它能幫助你更深入理解作者的為人與文章中的道理。如果你是第一次接觸到天縱兄的新讀者,我建議你可以從這一本開始閱讀,先了解作者的思考,再回頭看前三本著作,一定能更快融會貫通。   人生的輸贏,在於自我的價值與實現 人生走過了大半輩子,如果說有所感悟的話,我最大的心得是,「這個世界是平衡的」。就好像物理學所說的「能量守恆」定律,人的一生也是守恆的,當你得到了一些,一定也失去了一些。重點是,得到和失去的各是什麼?因此,道家說陰陽

、儒家談中庸,老子無為而治,都是強調這個平衡的道理:人的悲喜苦樂都來自「得到」與「失去」。 誰是贏家?誰是輸家? 人們經常喜歡把人分為人生的勝利組和魯蛇組(loser,即輸家),在當下或許可以判斷是勝利或失敗、贏家或輸家,但是幾年以後回頭來看,可能又是完全不同的結論。 就以我們台灣所謂的三四年級生作例子:當時大學畢業成績優秀的人,都紛紛申請到美國名校的獎學金,然後去美國攻讀碩士和博士。這些優秀的同學,在當時都被歸類為人生的勝利組。為了培養自己的小孩到美國繼續進修求取功名,他們的父母都在當時艱困的經濟條件下,有的借錢,有的賣房,然後兌換成美金,供自己的小孩到美國去念書。 而像我屬於後段班的學生,

家境又不富裕,只能選擇留在台灣打拚,找個好工作,從基層幹起。但誰能料到,一九九○年代我在惠普幸運地晉升為中國總裁,加入德州儀器(Texas Instruments, TI)以後,擔任亞洲區總裁,職位相當於全球副總裁。在惠普和德州儀器美國總部,都碰到了許多和我同年代的當年的「人生勝利組」。他們在美國取得博士學位以後,也加入惠普和德州儀器總部,在研究開發部門從工程師做起,當時也都做到了部門的主管,但是和我的職位相比,仍然有些差距。後來,有些人在美國退休以後,想要回到台灣,卻無法在台北市買到一個像樣的公寓,因為台北的房地產價格實在太高了。這個時候,再回頭想想,當年的這些勝利組,似乎也算不得什麼勝利?

海軍後勤支援系統核心能量保留滿意度之研究

為了解決tqm全面品質管理例子的問題,作者宋天儀 這樣論述:

摘要 長久以來,軍工廠以任務導向為指標,對於「服務品質」與「顧客滿意」較不重視,以致後勤支援「服務作業」未能符合顧客所需,缺乏服務品質,未能建立後續投資與發展方向。 本研究以李克特氏五點量表對本研究論文進行問卷設計,運用SPSS統計分析軟體,針對回收問卷實施敘述統計分析、因素分析、T 檢定及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探討海軍地區後勤支援指揮部經歷組織再造後,其核心能量保留、服務提供與受服務單位顧客滿意度間之關係。研究結果略述如次:1.後支部在後續應在鐵工、鉗工、內燃機、塢木等四項工種作適當調整,得以滿足保修需求提高滿意度。2.人員屬性中發現31-40歲之年齡層組、專科教育層、士官階層受訪

者均產生有較高的顧客滿意認知。3.服務應不分單位大小與階級之高低,服務應本一視同仁的態度,後支部顯現 出某些服務態度必須改善。4.任職單位年資越久之受訪者其顧客滿意度呈現下降趨勢,因此後支部在提供服務的同時,應適時、適地、適狀況辦理各項說明會與講習,除了讓受支援者能瞭解後支部的能量外亦對本身所屬管理幹部掌握其所支援的服務其評價如何,做為日後持續改進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