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o2分子式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sio2分子式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董彥傑王鈞偉寫的 化學基礎實驗(第二版) 和盧林剛的 協同膨脹阻燃環氧樹脂體系設計及評價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化學工業出版社 和化學工業所出版 。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系所 韋光華所指導 陳重豪的 調控高分子給體二維共軛側鏈與設計共軛中心核與pi-架橋小分子受體結構與性質之系統性研究 (2021),提出sio2分子式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有機太陽能電池、高分子側鏈工程、反式元件、低掠角廣角度散色、低掠角小角度散色。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系所 柯富祥所指導 杜博瑋的 磁敏釋放控制微膠囊並應用於金屬離子螢光感測 (2021),提出因為有 微膠囊、雙乳化、釋放控制、熒光感測、磁性奈米顆粒的重點而找出了 sio2分子式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sio2分子式,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化學基礎實驗(第二版)

為了解決sio2分子式的問題,作者董彥傑王鈞偉 這樣論述:

《化學基礎實驗》(第二版)將化學相關專業本科生開設的各二級學科實驗進行整合,避免重複,同時為了方便授課,充分考慮了各模組的相對獨立性。本書從化學實驗基本知識講起,依次介紹了無機化學實驗、化學分析實驗、儀器分析實驗、有機化學實驗、物理化學實驗、化工原理實驗、中學化學教學法實驗、材料化學實驗。在實驗專案的選擇上,注重驗證性實驗和設計性實驗相結合,以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化學基礎實驗》(第二版)可作為化學、應用化學、材料、生物、環境、食品、輕工等專業的教材,亦可供相關科技人員參考。

調控高分子給體二維共軛側鏈與設計共軛中心核與pi-架橋小分子受體結構與性質之系統性研究

為了解決sio2分子式的問題,作者陳重豪 這樣論述:

此研究中,我們通過引入具有(苯並二噻吩)-(噻吩)(噻吩)-四氫苯並惡二唑(BDTTBO)主鏈的新型供體-受體(D/A)共軛聚合物製備了用於有機光伏(OPV)的三元共混物。在BDTTBO單體中BDT供體單元上修飾不同的共軛側鏈聯噻吩 (BT)、苯並噻吩 (BzT) 和噻吩並噻吩 (TT)(記為 BDTTBO-BT、BDTTBO-BzT 和 BDTTBO-TT)。然後,我們將 BDTTBO-BT 或 BDTTBO-BzT 或 BDTTBO-TT 與聚(苯並二噻吩-氟噻吩並噻吩)(PTB7-TH)結合起來,以擴大太陽光譜的吸收並調整活性層中 PTB7-TH 和富勒烯的分子堆積,從而增加短路電流密

度。我們發現參入10%的BDTTBO-BT高分子以形成 PTB7-TH:BDTTBO-BT:PC71BM 形成三元共混物元件活性層可以將太陽能元件的功率轉換效率從 PTB7-TH 的二元共混物元件 9.0% 提高到 10.4%: PC71BM 轉換效率相對增長超過 15%。於第二部分,我們比較在BDTTBO單體中BDT供體單元上修飾硫原子或氯原子 取代和同時修飾硫原子和氯原子取代的側鏈聚合物供體與小分子受體光伏的功率轉換效率 (PCE) 的實驗結果與由監督產生的預測 PCE。使用隨機森林算法的機器學習 (ML) 模型。我們發現 ML 可以解釋原子變化的聚合物側鏈結構中的結構差異,因此對二元共混

系統中的 PCE 趨勢給出了合理的預測,提供了系統中的形態差異,例如分子堆積和取向被最小化。因此,活性層中分子取向和堆積導致的結構差異顯著影響 PCE 的預測值和實驗值之間的差異。我們通過改變其原始聚合物聚[苯並二噻吩-噻吩-苯並惡二唑] (PBDTTBO) 的側鏈結構合成了三種新的聚合物供體。同時修飾硫原子和氯原子取代的側鏈結構用於改變聚合物供體的相對取向和表面能,從而改變活性層的形態。 BDTSCl-TBO:IT-4F 器件的最高功率轉換效率 (PCE) 為 11.7%,與使用基於隨機森林算法的機器學習預測的 11.8% 的 PCE 一致。這項研究不僅提供了對新聚合物供體光伏性能的深入了解

,而且還提出了未明確納入機器學習算法的形態(堆積取向和表面能)的可能影響。於第三部分,為了理解下一代材料化學結構的設計規則提高有機光伏(OPV)性能。特別是在小分子受體的化學結構不僅決定了其互補光吸收的程度,還決定了與聚合物供體結合時本體異質結 (BHJ) 活性層的形態。通過正確選擇受體實現優化的OPV 元件性能。在本研究中,我們選擇了四種具有不同共軛核心的小分子受體——稠環核心茚二噻吩、二噻吩並茚並茚二噻吩(IDTT)、具有氧烷基-苯基取代的IDTT稠環核心、二噻吩並噻吩-吡咯並苯並噻二唑結構相同的端基,標記為 ID-4Cl、IT-4Cl、m-ITIC-OR-4Cl 和 Y7,與寬能帶高分子

PTQ10 形成二共混物元件。我們發現基於 Y7 受體的器件在所有二元混合物器件中表現出最好的光伏性能,功率轉換效率 (PCE) 達到 14.5%,與具有 10.0% 的 PCE 的 ID-4Cl 受體相比,可以提高 45%主要歸因於短路電流密度 (JSC) 和填充因子 (FF) 的增強,這是由於熔環核心區域中共軛和對稱梯型的增加,提供了更廣泛的光吸收,誘導面朝向並減小域尺寸。該研究揭示了核心結構單元在影響有源層形態和器件性能方面的重要性,並為設計新材料和優化器件提供了指導,這將有助於有機光伏技術的發展。最後,我們比較了具有 AD-A´-DA 結構的合成小分子受體——其中 A、A´ 和 D 分

別代表端基、核心和 π 價橋單元—它們與有機光伏聚合物 PM6 形成二共混物元件。 增加核苝四羧酸二亞胺 (PDI) 單元的數量並將它們與噻吩並噻吩 (TT) 或二噻吩吡咯 (DTP) π 橋單元共軛增強了分子內電荷轉移 (ICT) 並增加了有效共軛,從而改善了光吸收和分子包裝。 hPDI-DTP-IC2F的吸收係數具有最高值(8 X 104 cm-1),因為它具有最大程度的 ICT,遠大於 PDI-TT-IC2F、hPDI-TT-IC2F和 PDI-DTP-IC2F。 PM6:hPDI-DTP-IC2F 器件提供了 11.6% 的最高功率轉換效率 (PCE);該值是 PM6:PDI-DTP-

IC2F (4.8%) 設備的兩倍多。從一個 PDI 核心到兩個 PDI 核心案例的器件 PCE 的大幅增加可歸因於兩個 PDI 核心案例具有 (i) 更強的 ICT,(ii) 正面分子堆積,提供更高的和更平衡的載波遷移率和 (iii) 比單 PDI 情況下的能量損失更小。因此,越來越多的 PDI 單元與適當的髮色團共軛以增強小分子受體中的 ICT 可以成為提高有機光伏效率的有效方法

協同膨脹阻燃環氧樹脂體系設計及評價

為了解決sio2分子式的問題,作者盧林剛 這樣論述:

《協同膨脹阻燃環氧樹脂體系設計及評價》基於協同阻燃環氧樹脂體系的應用前景,結合國內外最新的研究成果,著重介紹了協同阻燃環氧樹脂的發展現狀、製備方法、結構性能、表徵手段、阻燃機理和協同阻燃機理。同時本書還闡述了基於協同阻燃環氧樹脂體系複合材料的應用及其發展趨勢。 《協同膨脹阻燃環氧樹脂體系設計及評價》可供企事業單位高分子材料科研人員、工程技術人員閱讀,也可作為大中專院校的消防工程、安全工程、化學、化工和材料等專業高年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和參考書。 盧林剛,中國人民警察大學科研部,副部長,教授,長期研究阻燃材料,已發表論文40余篇。出版《洗消劑及洗消技術》《化學事故搶險與

急救》《消防藥劑效能評估與應用》等專著。 第1章 環氧樹脂及其阻燃方法1 1.1環氧樹脂概述1 1.2環氧樹脂阻燃方法2 1.2.1鹵系阻燃劑阻燃環氧樹脂2 1.2.2磷系阻燃劑阻燃環氧樹脂4 1.2.3含氮阻燃體系阻燃環氧樹脂12 1.2.4納米阻燃劑阻燃環氧樹脂14 1.2.5協同阻燃體系阻燃環氧樹脂18 1.2.6含矽阻燃劑阻燃環氧樹脂20 1.2.7膨脹型阻燃劑阻燃環氧樹脂24 參考文獻27 第2章 阻燃環氧樹脂複合材料的製備和性能檢測方法31 2.1阻燃環氧樹脂複合材料的製備方法31 2.1.1常見添加型阻燃環氧樹脂複合材料的製備方法31 2.1.2常見反應型阻

燃環氧樹脂複合材料的製備方法32 2.2阻燃環氧樹脂性能測試方法33 2.2.1環氧樹脂結構的表徵方法33 2.2.2環氧樹脂阻燃性能測試方法35 2.2.3環氧樹脂熱釋放性能測試方法38 2.2.4環氧樹脂熱穩定性測試方法39 2.2.5環氧樹脂力學性能測試方法40 2.2.6環氧樹脂煙氣釋放性能測試方法41 參考文獻45 第3章 環氧樹脂膨脹型阻燃體系47 3.1膨脹型阻燃劑及其阻燃環氧樹脂材料47 3.1.1膨脹型阻燃劑的種類47 3.1.2阻燃環氧樹脂材料48 3.2環氧樹脂膨脹型阻燃體系阻燃性能分析49 3.2.1氧指數(LOI)和UL94分析51 3.2.2CONE分析52 3.

2.3不同輻射功率下DOPOMPC/EP和DOPOMPC/APP/EP複合材料燃燒性能分析60 3.2.4DOPOMPC/EP和DOPOMPC/APP/EP複合材料熱性能分析65 3.3DOPOMPC/EP和DOPOMPC/APP/EP複合材料力學性能分析69 3.3.1DOPOMPC/EP體系69 3.3.2DOPOMPC/APP/EP體系71 3.4環氧樹脂膨脹型阻燃體系的機理分析73 3.4.1炭層形貌分析74 3.4.2炭層成分分析75 參考文獻78 第4章 碳材料協同阻燃環氧樹脂體系80 4.1碳材料及其納米複合材料80 4.2碳材料協同阻燃環氧樹脂膨脹型阻燃體系的阻燃性能分析83

4.2.1氧指數(LOI)和UL94分析83 4.2.2CONE分析85 4.2.3不同輻射功率下DOPOMPC/APP/GF(CNTs)/EP體系燃燒性能分析92 4.2.4DOPOMPC/APP/GF(CNTs)/EP複合材料熱性能分析95 4.3DOPOMPC/APP/GF(CNTs)/EP複合材料力學性能分析99 4.3.1DOPOMPC/APP/GF/EP體系99 4.3.2DOPOMPC/APP/CNTs/EP體系100 4.4碳材料協同阻燃環氧樹脂膨脹型阻燃體系的阻燃機理分析103 4.4.1炭層形貌分析104 4.4.2炭層成分分析105 參考文獻108 第5章 蒙脫土協同

阻燃環氧樹脂體系110 5.1蒙脫土及其納米複合材料110 5.2蒙脫土協同阻燃環氧樹脂膨脹型阻燃體系的阻燃性能分析112 5.2.1氧指數(LOI)和UL94分析112 5.2.2CONE分析114 5.2.3不同輻射功率下DOPOMPC/APP/MMT(OMMT)/EP複合材料燃燒性能分析121 5.2.4DOPOMPC/APP/MMT(OMMT)/EP複合材料熱性能分析124 5.2.5不同燃燒方式下DOPOMPC/APP/MMT(OMMT)/EP炭層穩定性分析126 5.3DOPOMPC/APP/MMT(OMMT)/EP複合材料力學性能分析127 5.3.1DOPOMPC/APP/MM

T/EP體系127 5.3.2DOPOMPC/APP/OMMT/EP體系130 5.4蒙脫土協同阻燃環氧樹脂膨脹型阻燃體系的機理分析132 5.4.1膨脹炭層形貌分析132 5.4.2膨脹炭層成分分析134 參考文獻135 第6章 氫氧化物協同阻燃環氧樹脂體系137 6.1氫氧化物及其納米複合材料137 6.2氫氧化物協同阻燃環氧樹脂膨脹型阻燃體系的阻燃性能分析140 6.2.1氧指數(LOI)和UL94分析140 6.2.2CONE分析141 6.2.3不同輻射功率下DOPOMPC/APP/MH(ATH)/EP體系燃燒性能分析148 6.2.4DOPOMPC/APP/MH(ATH)/EP複

合材料熱性能分析151 6.3DOPOMPC/APP/MH(ATH)/EP複合材料力學性能分析155 6.3.1DOPOMPC/APP/MH/EP體系155 6.3.2DOPOMPC/APP/ATH/EP體系157 6.4氫氧化物協同阻燃環氧樹脂膨脹型阻燃體系的機理分析158 6.4.1膨脹炭層形貌分析158 6.4.2膨脹炭層成分分析160 參考文獻162 第7章 矽材料協同阻燃環氧樹脂體系164 7.1矽材料協同阻燃環氧樹脂膨脹型阻燃體系的阻燃性能分析164 7.1.1氧指數(LOI)和UL94分析165 7.1.2CONE分析167 7.1.3不同輻射功率下DOPOMPC/APP/Si

O2(CaCO3 ZEO)/EP複合材料燃燒性能分析176 7.1.4DOPOMPC/APP/SiO2(CaCO3 ZEO)/EP複合材料熱性能分析181 7.2DOPOMPC/APP/SiO2(CaCO3 ZEO)/EP複合材料力學性能分析186 7.2.1DOPOMPC/APP/SiO2/EP體系186 7.2.2DOPOMPC/APP/CaCO3/EP體系187 7.2.3DOPOMPC/APP/ZEO/EP體系190 7.3矽材料協同阻燃環氧樹脂膨脹型阻燃體系的機理分析192 7.3.1膨脹炭層形貌分析192 7.3.2膨脹炭層成分分析195 參考文獻197 第8章 環氧樹脂複合材料

未來展望199 8.1安全化199 8.2多功能化199 8.3新技術化200

磁敏釋放控制微膠囊並應用於金屬離子螢光感測

為了解決sio2分子式的問題,作者杜博瑋 這樣論述:

微膠囊化技術因其在材料科學中的結構和功能性提供眾多優點而近年來受到廣泛的 關注。超分子化學是一門關注分子間非共價鍵作用力的化學學科,從中延伸出了很多 重要的概念和研究方向,例如分子螢光光探針,其螢光特性由其自身的分子結構決定, 但也容易受到環境因素的影響。在該方向上,本論文進行了詳細的研究,解釋了微膠 囊化技術與超分子化學完美的平衡組合,使其具有更好的穩定性和新穎的應用。首先 我們導入超分子化學概念通過一鍋反應合成的芘基衍生物,2­((芘­1­亞甲基) 胺) 乙醇奈 米顆粒,和通過改質的磁性奈米顆粒用作觸發釋放元素通過雙乳化溶劑蒸發法包覆在 聚己內酯聚合物基質構建的微型膠囊中。用於檢測三價陽

離子的開關感測器通過新型 的螢光響應與磁場控制釋放機制被很好地整合在整個系統中,並且在外部震盪磁場下 可以有效地發生熱能與動能的轉換。(1) 通過一鍋法成功合成了具有聚集誘導光增強特性和三價陽離子感測能力的芘基衍 生物螢光探針。我們使用重結晶技術來提高該螢光探針化合物的純度,純度評估由螢 光光譜的半高寬的值確定。通過核磁共振光譜,紫外可見光光譜,螢光光譜和熱重分 析研究了選擇性螢光探針的特性。其聚集誘導光增強特性和對於三價陽離子 (鐵/鋁/鉻) 的選擇開關特性都表現完整且性能良好。在使用這種螢光探針作為核心材料被封裝在 微膠囊中之前,本節充分地研究了其基本特性,穩定的紫外可見光及螢光光譜的結果

是在溶劑 (乙腈) 和水 (100:900; 體積比) 的比例下進行的,強力的激發光在 505 nm,也 分別顯示出其對於三價鐵/鋁/鉻金屬陽離子優異的選擇性。(2) 為了成功通過外部震盪磁場觸發微膠囊的破裂,我們將利用共沉澱法合成並通過 檸檬酸修飾以達到避免團聚現象並提高其穩定性的磁性奈米顆粒嵌入聚合物基質中。 通過由動態光散射所測量到的粒徑分佈和界面電位以及掃描電子顯微鏡觀察到的圖 像,顯示出經過修飾的磁性奈米顆粒具有良好的分散特性和相對未修飾顆粒較小的粒 徑分佈。經過修飾的磁性奈米顆粒和選擇性熒光探針分子通過雙乳化結合溶劑蒸發法 成功封裝在微膠囊中,並通過光學顯微鏡,掃描電子顯微鏡,動

態光散射儀,熱重分i析儀,X 光散射儀,和核磁共振光譜儀對其表面形貌和特征進行了全面的研究。其結 果分別表明被修飾的磁性奈米顆粒和選擇性熒光探針確實有被微膠囊封裝在內,與此 同時,本節還深入討論了殼材料的高分子量的大小,雙乳化的內部水相濃度,以及在 分離微膠囊的離心過程中的離心速率的選擇,對合成微膠囊形貌以及包封效率的影響。 我們發現當聚合物外殼採用的分子量為 80,000 的聚己內酯時,所合成的微膠囊比其他 兩種較低分子量的顯示出更好的包覆效率和更加均勻的形狀,這主要是由於採用較高 分子量的高分子時,其油相在膠囊雙乳化狀態下的固化過程可以提供更好的穩定性。 此外,將溶解在乙腈中 10 mM

的熒光探針化合物作為內部水相的濃度與其他兩種濃度 (0.1 mM, 1 mM) 相比之下,也證明該濃度下所合成的微膠囊具有更好的均勻性和包覆 效率,因為較低濃度的內部水相會導致膠囊外殼內外滲透壓的不穩定。令人驚訝的是, 我們還發現在分離微膠囊的過程中,較高的離心速率會導致微膠囊的多孔性結構的產 生,這種現象可以通過調整較低的離心速率來消除。該策略同時也為未來開發新型多 孔性結構微膠囊的設計提供了一種新的途徑。在本節中,包覆了被修飾後的磁性奈米 顆粒和選擇性螢光探針的微膠囊的釋放行為和感測滴定分別以六十攝氏度的水浴加熱, 機械破壞,和超聲波粉碎的方式模擬其在磁場破裂的條件下進行,並且分別在不同狀

態下完美地測試了其結果。(3) 最後我們巧妙地設計了通過使用外部震盪磁場的方式來觸發芘基席夫鹼螢光 探針在微膠囊中的新型磁感應釋放機制。為了控制膠囊外殼的破裂,分散在乙腈/水 (900:100; 體積比) 中新合成的磁敏微膠囊通過直接感應加熱暴露在高頻磁場下。這些微 膠囊被成功觸發破裂釋放出所包覆的選擇性螢光探針,表現出優異的聚集誘導光增強 特性,和良好的選擇性開關螢光信號用於檢測三價金屬陽離子 (鐵/鋁/鉻)。被釋放的螢 光探針的檢測極限為:2.8602 × 10−6 M (三價鋁離子), 1.5744 × 10−6 M (三價鉻離子),和 1.8988 × 10−6 M (三價鐵離子)。

該感測器平台也表現出優異的精確度和再現性,如變 異係數所示 (三價鐵離子 ≤ 2.79%, 三價鉻離子 ≤ 2.79%, 三價鋁離子 ≤ 3.76%),各金屬離 子的回收率分別為:96.5­98.7% (三價鐵離子), 96.7­99.4% (三價鉻離子), 和 94.7­98.9% (三價鋁離子)。以上結果也充分說明了本文所述的控制釋放平台對於三價金屬陽離子 (鐵/鋁/鉻) 活性和實際樣品中的偵測,在未來環境監測甚至生物醫學方面的應用有一定 的價值和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