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cp管規範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rcp管規範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姚建國寫的 遠程病理學:系統構建及臨床應用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食品科學系 張正明所指導 陳懿的 應用生產限制理論與食品安全管制系統建立最大安全生產量核算公式-以新北市供學校午餐之團膳業者為例 (2021),提出rcp管規範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團體膳食、食品安全管制系統、生產限制理論、DBR、最大安全生產量。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社會學系 劉梅君、苗延威所指導 莊彙翌的 當遠端控制成為現實:探討Uber駕駛之勞動意識 (2021),提出因為有 共享平台、共享經濟、零工經濟、Uber駕駛、勞動意識、做件意識的重點而找出了 rcp管規範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rcp管規範,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遠程病理學:系統構建及臨床應用

為了解決rcp管規範的問題,作者姚建國 這樣論述:

本書主要從三個方面闡述了遠端病理學的相關內容,一是從學科層面全面系統地介紹了遠端病理學的概念內涵、發展歷程、主要用途、應用範圍、國內外現狀及對解決我國病理資源短缺和分佈不均衡的現實意義,力圖使讀者對遠端病理學有一個完整的瞭解;二是從實踐出發,介紹了遠端病理學項目在臨床病理應用中的具體實施辦法、品質管制經驗和遠端平臺運行維護的體會,目的是為國內開展實施遠端病理學項目提供切實可行的參考依據;三是介紹了目前國內外關於遠端病理學的技術標準、臨床應用指南和法律監管等方面的內容,以方便專案實施者和監管部門參考和借鑒。因此,本書特別適合病理從業人員、醫療機構管理者和IT工程人員以及行業管理和監管部門人員學習

和使用。 第一章·遠端病理學概論1 第一節·遠端病理學的興起 / 1 第二節·遠程病理學的用途 / 6 一、 遠端會診 / 6 二、 遠程初始診斷 / 7 三、 遠程細胞學 / 7 四、 病理品質管制 / 8 五、 教學與培訓 / 8 六、 科研 / 8 七、 其他 / 8 第三節·遠端病理系統 / 9 一、 遠端病理系統的發展演變 / 10 二、 遠端醫療與遠端通訊 / 11 三、 遠端病理系統的數位圖像模式 / 13 四、 遠端病理系統分類 / 15 五、 智慧移動(手機、平板電腦)遠端病理系統 / 20 第四節·遠端病理系統組織結構 / 24 一、 單點項目 / 24

二、 一對一遠端病理網路系統 / 24 三、 區域性遠端病理網路系統 / 25 四、 多中心分散式遠端病理網路系統 / 25 第五節·遠端病理學的積極影響與應用挑戰 / 26 一、 國內外臨床病理現狀 / 26 二、 遠端病理學的積極影響 / 29 三、 遠端病理學的應用挑戰 / 31 第二章·遠端病理學臨床應用36 第一節·遠端病理學臨床應用的可行性 / 36 一、 可行性研究(2005年) / 37 二、 可行性研究(2006年) / 38 三、 可行性研究(2007年) / 39 四、 可行性研究(2008年) / 40 五、 可行性研究(2009年) / 41 六、 可行性研究(2

010年) / 42 七、 可行性研究(2011年) / 42 八、 可行性研究(2012年) / 44 九、 可行性研究(2013年) / 47 十、 可行性研究(2014年) / 48 十一、 可行性研究(2015年) / 49 十二、 可行性研究(2016年) / 50 十三、 可行性研究(2017年和2018年) / 51 第二節·遠端病理學臨床應用 / 53 一、 遠端會診諮詢 / 53 二、 遠程術中冰凍診斷 / 56 三、 遠程初始診斷 / 61 第三節·遠程病理學的品質管制 / 69 一、 基礎設施設備要求 / 69 二、 遠端病理系統驗證要求 / 70 三、 遠端病理系統運行

管理 / 71 第四節·遠端病理學臨床應用的基本原則 / 73 一、 正確掌握遠端病理學的適用範圍 / 73 二、 客觀對待遠程病理與傳統光鏡診斷的差異 / 74 三、 注重遠端病理工作流程優化 / 75 四、 堅持審慎實施原則 / 76 五、 做好溝通與培訓工作 / 76 第五節·遠端病理學在病理教學及培訓中的應用 / 77 一、 醫學生的組織學和病理學的形態教學 / 77 二、 病理住院醫師的規範化培訓 / 78 三、 病理從業者的繼續教育培訓 / 79 四、 亞專科疾病或特殊項目的自主訓練 / 79 第六節·遠程細胞學 / 81 第三章·基於互聯網的遠端病理系統/平臺構建85 第一節·

目標與網路結構類型 / 85 一、 明確臨床用途和目標 / 85 二、 根據臨床用途確定網路系統的組織結構類型 / 86 三、 組建一個實施運行團隊 / 86 第二節·網路環境與硬體設定 / 89 一、 網路環境要求 / 89 二、 系統硬體設定 / 91 三、 用於特殊場景的數位化切片掃描系統 / 93 四、 數位化切片掃描器的綜合性能評估 / 97 五、 國內外主流數位化切片掃描器介紹 / 100 第三節·軟體系統及功能設置 / 109 第四節·遠端虛擬病理科/實驗室 / 111 一、 虛擬病理科/實驗室人員組成及職責 / 111 二、 虛擬病理科/實驗室工作流程 / 113 三、 虛擬病

理醫生/專家團隊 / 115 第五節·遠端病理系統規範化驗證 / 116 一、 規範化驗證的基本原則 / 117 二、 比較方法和驗證指標 / 118 三、 驗證過程及步驟 / 119 第四章·遠端/數位病理學指南、技術標準及合規性124 第一節·遠端/數位病理學臨床類指南 / 126 一、 數位病理臨床驗證指南 / 126 二、 遠端病理學臨床應用指南 / 130 三、 數位病理學指南 / 132 第二節·遠端/數位病理學技術標準 / 134 一、 DPS體系結構 / 134 二、 網路傳輸 / 135 三、 DPS與其他資訊系統的互通性 / 135 四、 掃描速度 / 136 五、 圖像

存儲要求 / 136 六、 關於WSI的圖像品質 / 137 七、 圖像壓縮與圖像格式 / 137 八、 數字切片流覽器與人機界面 / 138 九、 關於z軸(多平面或三維)掃描 / 139 十、 顯示器及移動設備 / 139 第三節·遠端/數位病理診斷的合規性與監管 / 140 一、 歐盟地區的遠端/數位病理診斷政策 / 141 二、 加拿大的遠程病理學准入及相關規定 / 144 三、 美國的遠程病理學政策及監管 / 146 四、 國內的遠端病理政策 / 149 第五章·分散式遠端病理系統應用實踐152 第一節·遠端病理診斷系統架構及服務模式 / 153 一、 遠端病理診斷平臺組織架構 /

153 二、 遠端病理診斷平臺功能架構 / 154 三、 遠端病理診斷平臺技術架構 / 155 四、 遠端病理診斷平臺服務模式 / 155 第二節·遠端病理診斷平臺功能解析 / 156 一、 網站醫療機構申請端 / 156 二、 區域/中心遠端平臺端 / 157 三、 病理醫生/專家端 / 159 第三節·遠端病理系統操作流程 / 160 一、 初始病理診斷和遠端會診操作流程 / 160 二、 術中IOC操作流程 / 162 第四節·遠端病理平臺運行保障 / 163 一、 工作流運行 / 163 二、 IT技術支援 / 164 第五節·達安虛擬病理醫生團隊 / 165 一、 達安虛擬病理醫生

團隊崗位設置與組成 / 165 二、 達安虛擬病理醫生准入考核 / 166 三、 達安虛擬病理醫生團隊管理 / 166 四、 達安虛擬病理醫生團隊的業務培訓 / 167 第六節·達安遠端病理系統的應用啟示 / 168 一、 遠端病理學用於常規病理初始診斷(包括遠端IOC)具有可行性 / 168 二、 遠端病理學是解決病理資源短缺和偏遠及居住分散地區病理服務可及性的有效手段 / 169 三、 “學術醫療機構提供病理專家資源,仲介機構負責組織運營”是實現遠端病理學服務目標的最佳途徑 / 169 四、 傳統病理科的數位化轉換是病理學發展的必然方向 / 170 附錄·國外主要遠端病理學臨床指南摘編1

71 附錄一·《ATA遠端病理學臨床指南》 / 171 附錄二·《加拿大病理學家協會關於利用WSI建立遠端解剖病理學服務的指南》 / 178 附錄三·《RCP遠端病理學指南》 / 187 參考文獻196  

應用生產限制理論與食品安全管制系統建立最大安全生產量核算公式-以新北市供學校午餐之團膳業者為例

為了解決rcp管規範的問題,作者陳懿 這樣論述:

團體膳食業者以供應當餐熱食為主,且由於產品風險性高並且具有時間限制,容易受到設備、空間規劃與每日生產量異動大的限制。學校營養午餐政策執行多年至今,已累積相當多有關學校營養午餐的研究。本研究透過實地調查為主並輔以問卷,彙整從烹調/配膳/裝載設備產能、操作速度、迴轉空間、人力配置;菜餚種類、熱散失特性及HACCP 計劃書的監控與矯正措施等因素綜合考量,明確定義出「最大安全生產量」,並以各區製程瓶頸以限制理論中鼓-緩衝-繩法 (DBR) 為核心建立其計算公式,透過加權評分的方式給予生產量限制,進而將單純的生產結合食品安全風險管理的概念。生產排程以上午九點鐘為關鍵分界點,九點後起鍋菜餚經監測,通過加

熱之管制界線後不再加以限制,以最大產能進行計算;而九點前起鍋菜餚考量到菜餚可能面臨失溫,因此計算時應將承受風險的產能進行修正,依據業者在製程中表現建立評分表。與以往評定供餐量僅以配膳效率為考量因子不同,將調查範圍擴大至全廠生產流程,避免高估業者生產量並減少誤差。生產要因將歸納為人、機、料、法、環 (4M1E),人:人員製餐繁忙程度則可能影響菜餚閒置時間,或是忽略管制計畫所規範之措施;機:菜餚製備之人機效率以蒸煮類、拌炒類、燉煮類顯著高於油炸類與烤類;料:依據散熱特性風險性最高前三名分別為油炸類、烤類與燉煮類;另一高風險為飯類,需求量較大,容易提早生產,增加失溫的風險;法:應避免菜單設計中菜餚分

類比重超過實際產能配比,超過時表示業者可能超量生產,且不敷成本投入;環:比對烹調區與配膳區面積供餐坪效,並以兩者之間產能差距進行修正得出烹調區面積:配膳區面積應介於 2.13 至 3.47 倍之間。透過調查結果建立針對學校午餐供應之團體膳食業者核定供餐量的參考計算公式並利用DBR其強調即時性與流程整合的特性,討論生產所面臨的「限制」,同時也不局限於「生產」,逐步修正評估手段,將有利於提升業者供餐品質與主管機關對於業者的掌握度,也可作為新建中央廚房或是學校自立廚房規劃之參考依據。

當遠端控制成為現實:探討Uber駕駛之勞動意識

為了解決rcp管規範的問題,作者莊彙翌 這樣論述:

近年,共享平台成為新興商業模式,同時也成為各國勞動階級的工作選擇,而Uber作為平台經濟的代表企業,為國內計程車產業掀起改革風潮,Uber駕駛則成為第一線經驗到這類遠端接單的零工勞動者。本研究目的在於描寫勞動者如何經驗到新型態的勞動體制,以及如何從中發展出群體的勞動意識。本文以Uber駕駛為研究對象,以Richard Edwards的研究架構分析Uber平台如何透過系統及其機制控制Uber駕駛,分別探討派單、評分系統、等級制度及客服系統如何被資方設計並遠端控制勞動者,再透過深度訪談法,探究駕駛們如何體驗其勞動過程,從中產生特殊的勞動意識;除此之外,本研究也透過謝國雄分析台灣製造業計件工的勞動

意識研究,指出Uber駕駛儘管處於新興勞動模式之下,卻仍與計件工同樣發展出相似的做件意識。本研究發現,系統的派單機制會促使Uber駕駛的勞動時間加長,加深「時間等於金錢」的工作觀,而勞動者普遍會以「均時薪」的說法作為內部群體的比較基準,然而,卻也會以訴諸個人運氣的「運氣說」,來解釋無法被前者概之的狀況。其次,本文闡述Uber的評分系統及等級制度如何作用於個別的勞動者身上,並將其納入一套規訓的手法之中,讓駕駛產生既消極、又合理化這項制度的勞動心態;另外,方案等級的設計,也打造出「時間彈性」與「長工時」並存的特殊情況,而客服系統的侷限性,更讓勞動者面臨可能被停權的焦慮當中,以消極的行動回應非人性化

的系統。最後,本文描述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勞動者仍展現出某種程度的自主性及能動性,突顯新型態控制手段與勞動者之間的動態變化;在其中,也點出Uber與傳統計程車的衝突關係,描述Uber駕駛如何藉由差異化區分彼此,形成群體特殊的階級意識。